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分析隐匿性乳腺癌(OBC )诊断、治疗、预后情况,总结其诊治经验。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04年10月-2013年10月收治的10例OBC患者资料。结果:本组患者均以腋窝肿大淋巴结为首发症状,病理证实为转移腺癌。其中7例行乳癌改良根治术,2例行保留乳腺的腋窝淋巴结清扫术,1例仅行腋下肿块切除术。本组10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108个月。9例进一步手术患者中1例术后36个月死于肺转移、脑转移。1例术后局部复发,并带瘤生存。其中1例未接受进一步治疗的患者于确诊后22个月因浸润性导管癌行乳癌改良根治术,已存活3年,其余患者均无瘤生存5年以上。结论:以腋下淋巴结肿大为首发症状,应高度警惕OBC可能,需行病理活检。治疗宜选择改良根治术或保乳术联合腋窝淋巴结清扫后全乳放疗,并辅以必要的化疗、内分泌治疗及可能的靶向治疗。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以腋窝淋巴结肿大为首发症状的隐匿性乳腺癌(OBC)保全乳房治疗的疗效、并发症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至2003年12月7例以腋窝淋巴结肿大为首发症状OBC保乳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其短期疗效、并发症及预后。结果仅行腋窝淋巴结清扫的7例OBC 5年总生存率为100%,同侧乳腺无癌肿,无远处转移。结论对以腋窝淋巴结肿大为首发症状的OBC华人患者,仅行腋窝淋巴结清扫的保全乳房治疗可能是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3.
隐匿性乳腺癌5例均以腋下肿块为首发症状。行根治术4例,改良根治术1例,3例生存达5年以上,1例术后已3个月仍在放化疗中,另1例术后18个月死于骨、肺及肝转移。隐匿性乳腺癌宜选择乳腺癌根治术或改良根治术,并辅以放疗、化疗和口服三苯氧胺。  相似文献   

4.
隐匿性乳腺癌(occult breast cancer,OBC)是较少见的特殊类型的乳腺癌,表现为乳腺尚未触及肿块而以腋窝淋巴结转移为首发症状。文献报道较少,我科自1995—2009年3月共收治乳腺癌500例,其中隐匿性乳腺癌6例,占同期收治乳腺癌的1.2%。查体除2例触及少许增厚的乳腺组织外,均耒扪及双乳肿块。2诊断标准本组6例中3……结论 临床上对女性腋窝肿块应高度警惕隐性乳腺癌的可能,术前予细针穿刺、腋下肿块活检(或加ER.PR检测)对帮助诊断有好处。治疗方法多采用乳腺癌根治术或改良根治术,术后辅以化疗、放疗等综合治疗,预后优于或相似于乳腺内有肿块且伴有腋下淋巴结转移的乳腺癌。  相似文献   

5.
乳腺未触及肿块而以腋窝淋巴结转移为首发症状的乳腺癌称为隐匿性乳腺癌。我院自1990-2004年,共收治3例隐匿性乳腺癌,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汤鹏  钟晓捷  陈茹 《循证医学》2012,12(1):61-64
1病历摘要 患者,女性,40岁。2008年6月10日体检发现左腋下多发肿块。肿块质地中等,边界尚清,活动度好,最大径3.5cm。门诊彩超示右侧乳腺及左侧腋窝实性肿块。钼靶提示双侧乳腺增生症。考虑为乳腺癌并左腋窝淋巴结转移癌。为进一步明确诊断和治疗而住院。发病以来食欲、睡眠好,大小便正常。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隐匿性乳腺癌的发病特点、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对4例隐匿性乳腺癌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颐性分析。结果4例均以腋下肿块为首发症状且均予手术治疗,手术方式望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术后辅以放、化疗。4例获随访2—4年,均存活。结论对原因不明的腋下肿块,应考虑到隐匿性乳腺癌的可能,同时应予切除并送检病理确诊。一经确诊,宜选择乳腺癌根治术或改良根治术,并予辅助性放、化疗。  相似文献   

8.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本组患者26例,均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隐匿性乳腺癌,年龄26~58岁;其中浸润性导管癌16例,导管原位癌6例、小叶原位癌2例、浸润性小叶癌2例;均未扪及包块;主要不适为乳房胀痛11例、不规则隐痛3例、无意触摸发现腋窝淋巴结肿大6例,乳腺普查发现而无症状的6例。  相似文献   

9.
隐匿性乳腺癌的诊断及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隐匿性乳腺癌(occult breast cancer,OBC)通常指的是以腋淋巴结转移癌为首发症状,而临床体检及影像学检查均不能发现乳腺内原发病灶的特殊类型乳腺癌。在AJCC的术前分期中,TON1—2M0(Ⅱ-Ⅲ期)指的就是隐匿性乳腺癌。各种影像学检查方法如钼靶、超声、MRI、CT、PET、核素闪烁乳房照相等都被用来寻找乳腺原发病灶。其中MRI可以发现其他影像学检查技术无法检出的乳腺隐匿性病灶,使更多患者的保乳变得可能。对隐匿性乳腺癌的治疗方案的选择,目前仍处于争议中。治疗手段主要有手术、放疗、姑息观察以及综合治疗。  相似文献   

10.
518例Ⅰ,Ⅱ期乳腺癌腋窝淋巴结按处理方法分为单纯放疗组和手术腋窝淋巴结清扫加放疗组。两组5,10,15年生存率和局部复发率无显著性差异。局部复发受年龄和治疗前腋窝淋巴结状态的影响、与治疗方法及乳腺肿块大小无关。  相似文献   

11.
江琴  曹博  杨兴霞  朱娟英 《浙江医学》2018,40(3):266-268
目的探讨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为术前初步预测淋巴结转移情况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738例乳腺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筛选危险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肿瘤大小、肿瘤位置、脉管浸润、病理类型、组织学分级、ER、PR、Ki-67与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相关(P<0.05或0.01),患者年龄、家族史、Her-2状态与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无关(均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进入模型的危险因素有7个,分别是肿瘤大小、肿瘤位置、脉管浸润、病理类型、组织学分级、ER、Ki-67(OR=1.902、0.563、2.821、0.183、1.528、2.236、1.498,P<0.05或0.01)。结论肿瘤大小、肿瘤位置、脉管浸润、病理类型、组织学分级为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早期乳腺癌淋巴结转移(ALNM)的高危因素.方法 收集乳腺癌病例156例,建立数据库,用Logistic回归进行多因素分析,并对有意义的指标进行相关分析,对其中的53例患者523枚阴性腋淋巴结再切片,用CK19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 多因素分析显示肿瘤大小、肿瘤部位、癌抗原153(CA153)、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4个指标进入Logitic回归方程.53例患者中有4例患者的腋窝淋巴结CK19免疫组织化学染色体阳性.结论 肿瘤大小、肿瘤部位,CA153和HER2为乳腺癌患者ALNM的高危因素;CK19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可发现乳腺癌腋淋巴结微转移癌.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以腋窝淋巴结转移为首发症状的隐性乳腺癌临床特征、诊断和治疗。方法对2000年1月-2009年2月12例以腋窝淋巴结转移为首发症状经临床查体、超声、钼靶未发现原发灶的隐性乳腺癌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9例对乳腺及腋窝进行核磁共振检查,所有病人均行甲状腺、胸部、腹部CT或全身PET-CT扫描排除其他脏器肿瘤转移,9例病人行单纯腋窝淋巴结清扫术,3例病人行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切除的标本行活检病理免疫组化检查。术后病人均行化疗、放疗,5例行内分泌治疗。术后随访最长10年,最短1年。结果隐性乳腺癌占同期本院1 550例乳腺癌的0.77%,病理检查2例诊断为乳腺浸润性导管癌,1例为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其余未发现乳腺病灶。术后随访1例局部复发,无远处转移。结论磁共振检查对隐性乳腺癌有意义,化疗、新辅助化疗配合腋窝清扫术和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是可选择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隐匿性乳腺癌( occult breast cancer ,OBC)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情况,了解患者生存状态并探讨其最佳诊疗方案。方法回顾性分析72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OBC的临床资料,并将同期320例非OBC作为对照组探讨其预后情况。结果72例均以腋窝肿物为首要症状。 MRI乳腺内可疑病灶检出率为71.4%,高于钼靶 X 线摄影的53.5%,2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876, P =0.001)。腋下淋巴结转移灶癌细胞多为中-低分化,表现为淋巴结弥漫浸润的成片的大Apocrine样细胞;免疫组化CK7、CK20和TTF-1的阳性率分别为96.7%、6.7%和3.3%,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58,P=0.810);ER、PR的阳性率分别为46.7%和36.7%,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535,P=0.033)。临床分期、术式、淋巴结转移数目是影响其预后的独立因素。结论 OBC以腋窝肿物为首要症状,MRI联合免疫组化更有利于OBC的诊断与鉴别诊断;OBC的ER、PR阳性率低,改良根治术联合辅助治疗可能是更好的治疗选择。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隐性乳腺癌发病率、诊断、治疗与预后。方法对本科室1985年4月至2004年底8例隐性乳腺癌进行回顾性调查分析。结果隐性乳腺癌不多见,本人报告8例,占1985年4月至2004年底912例乳腺癌的0.9%。本病首发症状是转移性腋下肿块,乳腺触不到肿块,乳腺外检查亦无可疑征象,确诊时多为中晚期癌。结论强调腋淋巴结转移癌在没有明显乳外癌症的情况下,应视为乳腺癌而尽早予以治疗。可手术的隐性乳腺癌宜行根治术,乳腺内、外检查未发现原发病变的腋转移癌应按乳腺癌治疗并密切随诊。  相似文献   

16.
非腋窝清扫保乳手术治疗早期乳腺癌20例近期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非腋窝清扫保乳手术治疗早期乳腺癌的疗效。方法 2007-2011年诊断为T1~2M0N0实施保乳手术联合放疗治疗的42例女性乳腺癌患者,按照患者意愿分为非腋窝淋巴结清扫保乳术组(实验组,n=20)和腋窝淋巴结清扫保乳术组(对照组,n=22)。结果手术后6个月随访,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手术并发症发生率降低,美容效果显著提高。结论对于未转移的早期乳腺癌实施非腋窝清扫的保乳综合治疗创伤小、疗效确切、形体改变少、能提高生存质量,值得进一步临床开展及推广。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究前哨淋巴结活检术(SLNB)辅助手术治疗乳腺癌及对腋窝淋巴结分期的预测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本院收治的82例乳腺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各41例。对照组采用腋窝淋巴结清扫术与乳腺全切术治疗,观察组根据前哨淋巴结活检术病理结果确定是否对患者实施腋窝淋巴结清扫术治疗。比较两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血清肿瘤标志物及并发症发生率,并探究前哨淋巴结活检术对淋巴分期的预测价值。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血清肿瘤标志物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观察组血清肿瘤标志物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2.20%,低于对照组的39.0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前哨淋巴结活检检出率为97.56%(40/41),在每例患者中发现1~3枚前哨淋巴结,前哨淋巴结共57枚。通过开展HE染色和连续切片,发现前哨淋巴结阳性率为41.46%(17/41),其中微转移4例。结论乳腺癌患者开展手术治疗前行前哨淋巴结活检术,能有效评估腋窝淋巴结情况,准确判断是否开展腋窝淋巴结清扫术,降低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缩短手术时间与住院时间,促进机体恢复。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早期乳腺癌淋巴结转移(ALNM)的高危因素。方法收集乳腺癌病例156例,建立数据库,用Cogistic回归进行多因素分析,并对有意义的指标进行相关分析,对其中的53例患者523枚阴性腋淋巴结再切片,用CK19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多因素分析显示肿瘤大小、肿瘤部位、癌抗原153(CA153)、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4个指标进入Logitic回归方程。53例患者中有4例患者的腋窝淋巴结CK19免疫组织化学染色体阳性。结论肿瘤大小、肿瘤部位,CA153和HER2为乳腺癌患者ALNM的高危因素:CK19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可发现乳腺癌腋淋巴结微转移癌。  相似文献   

19.
《中国现代医生》2019,57(7):94-98+169
目的评估和比较超声、增强CT、增强MRI以及三种方法联合诊断对乳腺癌患者腋窝淋巴结转移的术前诊断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8年6月于我院经病理确诊的女性乳腺癌患者105例,术前均行乳腺超声、腋窝增强CT以及乳腺增强MRI检查,以淋巴结病理检查结果为金标准,对比分析影像检查结果与术后病理。结果 105例乳腺癌患者中,经术后病理证实共有59例患侧腋窝淋巴结转移。超声、增强CT、增强MRI和联合诊断的灵敏度分别为71.2%、84.7%、57.6%、88.1%;特异度分别为65.2%、76.1%、78.3%、56.5%;阳性预测值分别为72.4%、82.0%、77.3%、72.2%;阴性预测值分别为63.8%、79.5%、59.0%、78.8%;准确性分别为68.6%、81.0%、66.7%、74.3%。其中增强CT的灵敏度和准确性高于超声及增强MRI(P=0.005,P=0.043);联合诊断的灵敏度(88.1%)分别高于超声(71.2%)和增强MRI(57.6%)(P=0.022,P=0.000);联合诊断特异度(56.5%)分别低于增强CT和增强MRI(P=0.047,P=0.026)。结论虽然增强CT的灵敏度和准确性均高于超声和增强MRI,但术前评估乳腺癌患者腋窝淋巴结状态时,应综合运用超声、增强CT及增强MRI等影像学检查,才能决定最适合患者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