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目的探讨心理问题对儿童生活质量的影响,为儿童心理问题干预提供依据。方法以杭州市某小学三~六年级学生370名为调查对象,利用儿少主观生活质量问卷、Rutter儿童行为问卷、儿童焦虑性情绪障碍筛查表和儿童抑郁障碍自评量表作为评估工具进行调查。结果父母报告有行为问题和本人报告有抑郁障碍或焦虑障碍儿童的主观生活质量各个维度都明显低于正常组儿童(P值均<0.01)。A行为对主观生活质量的各个维度都有明显的负面影响(P<0.05),而N行为对家庭生活与自我认识维度无明显影响(P=0.190,0.898)。结论儿童各种心理问题对主观生活质量各方面都会产生不良影响,应予以高度关注。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宁波市4个社区空巢女性老年人焦虑和抑郁的情绪现状,同时分析个人的特征学资料、生活质量和社会支持对焦虑和抑郁情绪的影响。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法,对宁波市4个社区的300名空巢女性老年人进行调查。结果空巢女性老年人的焦虑症状存在或可疑存在的人群占29.14%,抑郁症状存在或可疑的人群为30.16%。影响空巢女性老年人焦虑情绪的因素有年龄、日常运动时间和社会支持(P0.05)。影响空巢女性老年人抑郁情绪的因素有年龄和生活质量(P0.05)。结论社区空巢女性老年人存在不良的焦虑和抑郁情绪,社区服务人员积极的采取有效的心理干预措施,保护空巢女性老年人的身体和心理健康,提高生活质量,缓解社会养老压力。  相似文献   

3.
高三学生焦虑抑郁情绪与心理弹性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高三学生的焦虑、抑郁情况,探讨焦虑、抑郁情绪与心理弹性的关系。【方法】采用儿童焦虑性情绪筛查表(The Screen for Child Anxiety Related Emotional,SCARED)、儿童抑郁障碍自评量表(Depression Self-rating Scale for Children,DSRSC)及心理弹性量表(Resilience Scale,RS)对山东省临沂市沂水县四所普通中学的390名高三学生进行调查(男生218名,女生172名)。【结果】儿童焦虑性情绪筛查表筛查阳性(SCARED总分≥23)的158名,占总人数的40.31%;儿童抑郁障碍自评量表筛查阳性(DSRSC总分≥15分)的有56名,占总人数的14.29%。心理弹性评分焦虑组与非焦虑组,抑郁组与非抑郁组差异均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高三学生焦虑各因子及总分、抑郁评分与心理弹性总分及各因子评分均呈显著负相关(r=-0.24~-0.46,P0.01)。【结论】高三学生存在一定程度的焦虑抑郁问题,心理弹性好的学生,其焦虑抑郁症状较轻。因此,应注意增强高三学生的心理弹性,以更好地帮助其应对负性情绪。  相似文献   

4.
目的 了解城市留守小学生与非留守小学生焦虑、抑郁和焦虑抑郁共患状况,并研究监护人焦虑、抑郁,亲子依恋,生活质量和安全感对其的影响。 方法 2016年6-9月选取前期初筛的城市留守儿童89人,并按1∶1配对设立对照组,对两组进行问卷调查。问卷内容包括:一般情况、儿童焦虑性情绪障碍筛查表、儿童抑郁量表、儿童焦虑和抑郁问卷、儿少主观生活质量问卷、亲子依恋量表、安全感量表、家长焦虑自评问卷、家长抑郁自评问卷。 结果 1)留守组和对照组小学生焦虑检出率(43.2% vs.32.1%,χ2=2.023,P=0.155)、共患检出率(22.2% vs. 17.3%,χ2=0.314,P=0.575)比较差异都无统计学意义。留守组和对照组小学生抑郁检出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5.9% vs. 13.6%,χ2=6.261,P=0.012)。2)留守组小学生焦虑、抑郁和共患与家庭生活、同伴交往、学校生活、躯体情感、认知成分、情感成分呈显著负相关(P<0.05),同时焦虑和抑郁还与人际安全感和确定控制感呈显著负相关(P<0.05);对照组小学生的焦虑、抑郁和共患均与同伴交往、学校生活、躯体情感、认知成分和情感成分、人际安全感、确定控制感呈负相关(P<0.05),除此之外焦虑和抑郁分别与学校生活和家庭生活呈显著负相关(P<0.05)。3)留守组小学生情感成分对焦虑、抑郁和共患的回归系数分别为-0.42、-0.173、-0.515;对照组小学生,情感成分对抑郁和共患的回归系数分别为-0.134、-3.252,学校生活对共患的回归系数为-3.998。 结论 城市留守小学生的焦虑、抑郁和共患情况较非留守小学生严重,生活质量、亲子依恋、安全感等均会对其产生一定影响,应引起广泛关注。  相似文献   

5.
目的调查肝硬化患者焦虑、抑郁水平及社会支持与生活质量状况,找到干预患者情绪状况、改善生活质量的有效途径。方法运用基本问卷、躯体状态、医用焦虑抑郁量表、社会支持量表、诺丁汉健康量表对175例肝硬化患者问卷调查。结果 HADS-A均值≥9分的170例(97.7%),HADS-D均值≥9分的155例(89.1%),患者普遍存在焦虑抑郁情绪。3组不同年龄段患者在主观支持(P=0.005)、疼痛(P=0.012)、社交(P=0.040)、活动(P=0.012)、诺丁汉健康量表总分(P=0.024)方面存在显著差异,抑郁、客观支持、并发症和、主观支持对预测诺丁汉健康量表总分作用显著。结论肝硬化患者年龄、抑郁情绪、病情严重情况、社会支持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影响明显,在进行心理干预时,可从抑郁情绪、社会支持入手,对不同年龄阶段的患者给予有针对性的团体心理干预,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初中生学校生活满意度与抑郁、焦虑症状的关系和相互作用,为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依据。方法采用青少年学校生活满意度问卷、儿童抑郁症状障碍自评量表、儿童焦虑性情绪障碍筛查表对浙江省绍兴市2所初中的3 197名学生进问卷调查。结果绍兴市初中生学校生活不满意、抑郁症状、焦虑症状检出率分别为24.55%、38.04%、19.74%,学校生活满意度与抑郁、焦虑症状呈负相关关系(r=-0.378、-0.182,均P0.001);抑郁、焦虑症状评分随着学校生活满意度评分的升高而逐渐降低(均P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抑郁、焦虑症状是学校生活不满意的危险因素,其OR值(95%CI)分别为2.830(2.353~3.404)、1.396(1.130~1.725)。结论绍兴市初中生抑郁、焦虑症状流行情况不容乐观,学校生活满意度与抑郁、焦虑症状的发生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  了解小学生居家学习后心理健康状况的动态变化,探索居家学习生活方式对学龄期儿童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为儿童心理健康干预提供依据。  方法  研究对象来自“同济心理健康队列”,通过方便抽样的方法抽取武汉市2所小学全体二至五年级小学生。第一阶段(T1)于2020年6月居家学习期间通过网络进行问卷调查,共回收有效问卷2 588份;第二阶段(T2)于2020年12月学校重新开放后通过向学校发送纸质问卷,成功随访2 424名小学生。将儿童2次调查的抑郁、焦虑症状结果分别结合起来对儿童的心理结局进行分类。采用无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估计居家学习生活方式与小学生心理症状变化的关联。  结果  T1时小学生抑郁症状检出率为28.9%,焦虑症状检出率为21.0%;T2时抑郁症状检出率为35.6%,焦虑症状检出率为30.6%。小学生抑郁、焦虑症状的加重和持续与其居家学习生活方式存在一定的关联。上课集中精力(OR=0.63,95%CI=0.45~0.89)、与老师频繁互动(OR=0.74,95%CI=0.57~0.95)、居家期间参加体育锻炼(OR=0.60,95%CI=0.41~0.87)与小学生抑郁症状加重或持续呈负相关。玩电子游戏时长(OR=1.15,95%CI=1.06~1.24)、担心感染新冠病毒(OR=1.83,95%CI=1.39~2.42)与小学生焦虑呈正相关。男生(OR值分别为0.70,0.63)比女生更不容易受到抑郁、焦虑症状的困扰。  结论  小学生结束居家隔离回归学校后,抑郁、焦虑症状检出率升高,居家学习生活方式对小学生抑郁、焦虑症状存在一定的影响。应动态关注学龄期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及时采取合理的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8.
儿童青少年情绪和行为障碍是困扰教育工作者和家长们的重要问题,对儿童青少年的生理-心理-社会发展有严重的负面影响。本文从儿童青少年情绪障碍的心理行为特征和常见病症及其治疗干预作一介绍,包括焦虑障碍、抑郁障碍、强迫症,为预防治疗儿童青少年情绪和行为障碍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母亲情绪症状与学龄前儿童情绪行为问题的关联,为预防和干预学龄前儿童情绪行为问题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于2021年6月选择安徽省阜阳市3个区12所幼儿园4 100名3~6岁儿童为研究对象,通过长处和困难问卷(SDQ)、抑郁-焦虑-压力量表(DASS-21)分别调查学龄前儿童情绪行为问题和母亲情绪症状。结果 学龄前儿童情绪症状、品行问题、多动、同伴交往问题、亲社会行为、困难总分异常的检出率分别为15.7%,17.4%,20.0%,32.3%,15.1%和15.8%,母亲抑郁、焦虑、压力症状的检出率分别为7.9%,12.7%,4.8%。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与母亲无抑郁、焦虑、压力症状的儿童相比,母亲有抑郁、焦虑、压力症状的儿童情绪症状、品行问题、多动、同伴交往问题和困难总分异常检出率均增大(OR=1.76~6.35,P值均<0.01),其中母亲情绪症状对儿童情绪症状的影响作用最大,而母亲有压力症状与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关联无统计学意义(OR=1.40,P>0.05)。母亲情绪症状与儿童情绪行为问题关联的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OR=0.7...  相似文献   

10.
了解杭州市农民工学校小学生抑郁状况及心理干预效果,为改善农民工学校小学生抑郁情绪提供参考.方法 使用儿童抑郁量表(Childrens' Depression Inventory,CDI)对杭州市560名农民工学校小学生和545名城市小学生进行调查,根据调查结果,在农民工小学抑郁症状较明显的年级中随机抽取1个班级开展为期1年的心理干预,以团体心理辅导与个体咨询相结合,干预后再次评价.结果 农民工学校小学生抑郁症状检出率为15.18%,城市小学生检出率为9.3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8.67,P<0.05);抑郁症状检出率在性别、年级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农民工学校小学生负面情绪、负性自尊、人际问题及总得分高于城市小学生(P值均<0.05).农民工小学男生人际问题得分高于女生,独生子女负面情绪得分高于非独生子女,学习成绩越排后的小学生抑郁各因子及总得分越高(P值均<0.05).干预对象干预前抑郁症状检出率为20.00%,干预后为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11,P<0.05).干预后,儿童抑郁量表快感缺乏、负面情绪、人际问题及总得分均低于干预前(P值均<0.05).结论 杭州市农民工学校小学生抑郁症状不容乐观,针对性的心理干预对抑郁情绪具有明显的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  了解广东省中小学生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情绪行为问题现况及其影响因素,为制定针对性干预措施提供依据。  方法  于2020年3—4月,方便选取广州市、湛江市和中山市7 755名中小学生进行线上问卷调查,采用Conners父母症状问卷(PSQ)评定情绪行为问题,使用自编生活行为方式调查问卷收集中小学生的基本情况和情绪行为问题影响因素。采用χ2检验分析不同性别、学段中小学生情绪行为问题检出率的差异,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情绪行为问题影响因素。  结果  广东省6~17岁中小学生情绪行为问题总检出率为14.8%,其中小学低年级学生、小学高年级学生、初中生和高中生情绪行为问题检出率分别为21.0%,14.4%,7.3%和10.1%。男生心身问题、多动指数检出率(3.4%,4.1%)高于女生(2.3%,2.5%),焦虑检出率(2.8%)低于女生(4.9%)(χ2值分别为8.08,14.40,25.38,P值均 < 0.05)。不同学段学生情绪行为问题各因子异常检出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88.88,228.00,28.28,85.19,15.66,39.33,P值均 < 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男生存在心身问题(OR=1.37,95%CI=1.04~1.82)、多动指数(OR=1.58,95%CI=1.21~2.06)异常的风险高于女生,发生焦虑(OR=0.50,95%CI=0.39~0.64)风险低于女生; 学段是情绪行为问题各因子异常的影响因素。视屏时间过长、睡眠时长不达标的学生更易出现情绪行为问题。  结论  广东省中小学生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情绪行为问题检出率较高,性别、学段、视屏时间和睡眠是中小学生情绪行为问题的影响因素,应进行针对性的分类干预。  相似文献   

12.
探讨某重点高中一年级学生心理复原力和完美主义个性特征及父母教养方式对情绪症状的影响,为预防高中学生的情绪症状提供依据.方法 在合肥市某重点高中一年级新生中进行情绪症状及心理复原力、完美主义及父母情感温暖评定,以无抑郁、焦虑或强迫症状的1 579名学生作为随访对象,在高二年级时进行随访调查,共有1 417名学生接受随访,再次对抑郁症状、焦虑症状和强迫症状进行评定.结果 在1 417名高一时无明显情绪症状的学生中,高二时有278名至少出现了1种情绪症状(抑郁、强迫或焦虑),检出率为19.6%,其中254(17.9%)名学生出现明显的抑郁症状,57(4.0%)名学生出现了明显的强迫症状,26(1.8%)名学生出现明显的焦虑症状.单因素分析显示,有情绪症状的学生心理复原力及父、母亲情感温暖得分(112.10±13.51,56.40±12.85,58.43±11.70)均低于无情绪症状的学生(115.87±13.29,58.78±13.01,60.34±11.85),而在消极完美主义维度,有情绪症状学生评分(59.78±10.19)高于无情绪症状大学生(55.97±9.77).Cox回归分析显示,心理复原力和父亲情感温暖评分的降低以及消极完美主义评分的升高,均可增加高中学生情绪症状发生的危险(OR值分别为0.987,0.985,1.033,P值均<0.05).结论 高一年级学生情绪症状的发生率较高.应发展强化学生心理复原力和削弱消极完美主义的策略和措施,改善高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  相似文献   

13.
中学生生活事件评定及其与焦虑、抑郁之间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目的 :评定中学生生活事件发生频率 ,探讨生活事件应激强度与焦虑、抑郁症状的关系。方法 :运用自编的“中学生生活事件评定表”评定 10 36名某国家大型企业子弟中学学生一年来生活事件发生率和生活事件应激强度 :运用Zung编制的焦虑自评量表 (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定焦虑和抑郁症状。结果 :2 0项生活事件发生率 1.2 %~ 19.2 % ,生活事件强度无显著性差异。焦虑和抑郁症状检出率分别为 11.87%和 16 .6 0 % ,有抑郁症状的中学生的学习与学校生活、人际关系、家庭环境、性生理与性心理四个维度生活事件应激强度分显著高于对照组 ,有焦虑症状的中学生人际关系、家庭环境两个维度生活事件应激强度分显著高于对照组。结论 :中学生紧张性生活事件应激与焦虑、抑郁症状呈统计学关联  相似文献   

14.
段云  赵琳  陈高帅  高晓凤 《实用预防医学》2022,29(10):1182-1186
目的 了解四川省民族地区中学生心理健康现况及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对四川省凉山州地区860名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测量,分析该地区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因素。结果 该民族地区44.19%的中学生存在心理问题,居前五位的心理问题分别是学习压力(48.37%)、情绪波动(47.67%)、焦虑(46.98%)、强迫症状(45.42%)、抑郁(43.37%)。多因素分析结果表明:学习成绩好、与父母联系频率高对中学生多个维度的心理健康具有保护作用(P<0.05);汉族学生相对于少数民族学生易出现适应不良问题(P<0.05);男生相对于女生易出现心理不平衡问题(P<0.05);初中生相对于高中生易出现偏执、心理不平衡问题(P<0.05);独生子女的情绪不稳定问题高于非独生子女(P<0.05);父亲学历较高的中学生相对容易出现强迫症状、焦虑及情绪不稳定问题(P<0.05)。结论 四川民族地区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不容乐观,学习压力问题居首位;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受多个因素影响,家长与子女的沟通交流对中学生的心理健康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5.
杭州市城区中学生健康危险行为调查   总被引:3,自引:4,他引:3  
目的了解杭州市城区中学生在生活方式及健康行为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为教育和卫生行政部门制定中学生健康促进计划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取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对杭州市城区721名初一年级和高二年级学生进行生活方式和健康行为的问卷调查。结果杭州市城区中学生不健康行为较普遍,初一学生吸烟、饮酒率分别为9.7%,12.3%,高二学生吸烟、饮酒率分别为41.0%,62.9%;抑郁、紧张、脾气暴躁在初一学生中出现的比例为63.7%,高二学生为91.7%。绝大多数学生(97.6%)认为自己需要接受更多的健康教育。结论杭州市中学生吸烟、饮酒报告率较高,睡眠不足,缺乏体育锻炼,心理问题也较突出。应加强宣传吸烟、饮酒的健康危害,改变学生不良生活方式,提倡健康行为。  相似文献   

16.
初中生抑郁焦虑与生活满意度及自我意识的相关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初中学生抑郁和特质焦虑心理症状的检出率,分析心理症状与生活满意度以及自我意识的相关性。方法应用流调中心用抑郁量表(CES-D)、特质焦虑量表(T-AI)、多维学生生活满意度量表(MSLSS)和Piers-Harris儿童自我意识量表及相应的评价标准,对合肥市2所中学初一和初二学生4524名进行特质焦虑、抑郁、生活满意度和自我意识的评定,描述抑郁、特质焦虑和自我意识异常的筛查情况,控制社会人口统计学因素后,分析生活满意度和自我意识与心理健康状况的相互关系。结果肯定有抑郁症状的学生占17.9%,特质焦虑检出率为5.3%,自我意识过低的学生比例为29.1%,自我意识过高的检出率为28.6%,抑郁、特质焦虑症状和自我意识异常检出率的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抑郁症状评分和特质焦虑评分呈正相关,生活满意度和自我意识评分均与抑郁、特质焦虑评分呈显著负相关。结论抑郁和特质焦虑水平较高的学生生活满意度和自我意识水平较低,抑郁和特质焦虑水平较低的学生,生活满意度和自我意识水平较高。  相似文献   

17.
安徽省卫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分析   总被引:8,自引:4,他引:8  
目的了解安徽省卫生学校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为实施有效的心理卫生干预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法,对安徽省3所省属卫校的2500名大中专生使用SCL-90自评量表进行问卷调查。结果研究对象的主要心理问题为人际关系敏感(6.9%)、强迫(6.4%)和抑郁(5.7%);女生在人际关系敏感、抑郁、恐怖因子上的得分显著高于男生(P<0.05);中专生在躯体化、人际关系敏感、抑郁、敌对、恐怖、偏执因子上的得分显著高于大专生(P<0.05);不同年级学生的SCL-90各因子分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各因子分随着年级的升高而增加;城市、城镇、农村的卫校学生各因子得分依次增高,在人际关系、强迫、焦虑、恐怖、精神病性因子上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卫校大中专学生心理健康总体水平较低,应针对不同学生群体开展心理干预。  相似文献   

18.
汶川地震后1月成都市区中学生心理状况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目的了解汶川地震后成都市区中学生心理状况,为教育部门和学校采取针对性的心理干预提供依据。方法采取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在成都市区选取3324名中学生,做自填式问卷调查。结果中学生焦虑、抑郁和创伤后应激障碍检出阳性率分别为30.6%、22.6%和22.1%;学生焦虑和创伤后应激障碍从范围和程度上均体现女生高于男生、初中生高于高中生的趋势。结论汶川地震给成都市区中学生造成了心理影响,应该对成都市区中学生开展心理干预,在心理干预过程中要根据不同的性别、年级和情绪障碍的不同方面制定针对性的方案。  相似文献   

19.
了解贵州省中学生自杀态度现状,基于结构方程模型分析中学生自杀态度影响因素,为自杀危机干预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在贵州省抽取3个地区共5 109名中学生,应用自编问卷、自杀态度问卷(Suicide Attitude Questionnaire,QSA)、中学生抑郁自评量表进行调查,数据采用SPSS 17.0和Amos 23.0进行因子分析及构建结构方程模型.结果 5 109名中学生中对自杀行为、自杀者、自杀者家属和安乐死持肯定、宽容态度的学生分别有192(3.8%),1 845(36.1%),3 475(68.0%)和1 063人(20.8%).有无宗教信仰、是否住校、是否独生子女、是否留守、学校所在地、不同年级及不同地区的中学生自杀态度得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构方程模型显示,抑郁、焦虑情绪对自杀态度的影响最大(总效应为0.304),其次是父母教养方式、家庭氛围、社会欺辱和生命有关教育(总效应分别为0.237,0.202,0.187,0.095).结论 贵州省中学生对自杀的认识有待提高,抑郁、焦虑情绪及父母教养方式对中学生的自杀态度影响较明显,预防中学生自杀更应注重中学生的心理健康及背景,同时需改善父母教养方式.  相似文献   

20.
Obesity and its related emotional and physical consequences are a worldwide problem. Obese individuals are usually stigmatized. This study is proposed to assess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body mass index, gender and age with psychiatric symptoms among Iranian students. A number of 9172 students aged 10-18 years (53.5% girls and 46.5% boys) from all provinces of Iran participated in this study. Data was collected using the global school based health survey questionnaire of the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GSHS-WHO). Overall, prevalence of predictors of having emotional problems, depression and anxiety were 27.8%, 29.7% and 11.5% respectively. Girls had significantly higher prevalence of predictors of psychiatric symptoms. Overall obesity was a protective factor against emotional problems OR (CI95%):0.79(0.65-0.98), but it was attributable to obese boys OR (CI95%):0.72(0.55-0.95). Depression and anxiety symptoms were higher in intermediate school girls and high school girls and boys. More attention should be paid to girls' psychological problems. Besides, obesity had an indirect relation with predictors of having psychiatric problems in Iranian boys and it might be due to: (1) parents' beliefs about heaviness as a predictor of healthiness, (2) boys' lower vulnerability to psychological consequences of obesity and (3) lower pressure from parents on their obese sons to lose weigh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