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听力正常青年人骨导听觉稳态诱发反应的测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测试听力正常青年人气骨导听觉稳态诱发反应阈值,了解对侧掩蔽对骨导听觉稳态诱发反应阈值的影响,为临床应用及诊断提供客观依据: 方法:实验于2005-03/05在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临床听力检测中心隔声屏蔽室内进行。选取听力正常的武汉大学在读学生36名(72耳),进行气骨导听觉稳态诱发反应反应阈、主观听阈及纯音听阈测试。受试者随机分为两组:第一组记录0,5,l,2,4kHz听觉稳态诱发反应的气骨导反应阈(骨导测试时不加掩蔽噪声)及行为听阈,第二组记录非测试耳加70dBSPL掩蔽自噪声时的骨导听觉稳态诱发反应反应阈。其中听觉稳态诱发反应听阈值单位采用声压级(SPL),纯占听阈值单位采用听力级(HL),所得的各频率气骨导阈值及掩蔽和无掩蔽时的骨导阈值采用SPSS11.5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36名受试者均进入结果分析。①第一组受试者听觉稳态诱发反应气骨导反应阈左右耳无显著性差异(P〉0.05)。②第一组受试者听觉稳态诱发反应在频率为0.5,1,2,4kHz时气导反应阈分别为40,34,32.36dBSPL,骨导反应阈分别为53,47,53,51dBSPL。③两组比较,对侧70dBSPL白噪声掩蔽对各频率骨导-听觉稳态诱发反应反应阈值的影响在1-5dB。 结论:影响骨导听觉稳态诱发反应测试因素较多.而由于测试条件的不同导致正常值差异大,因而不同的实验室在临床应用中应依其条件制定相关参考指标;对侧70dBSPL白噪声掩蔽不影响骨导-听觉稳态诱发反应反应阈值,因此正常听力者骨导听觉稳态诱发反应测试时可对侧加掩蔽噪声.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脑干诱发电位的波形特点,观察正常气骨导脑干诱发电位Ⅴ波潜伏期-强度函数曲线及其相应的反应阈值的变化,为临床气导脑干诱发电位和骨导脑干诱发电位的联合应用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实验于2005-03/08在解放军广州军区武汉总医院听力中心完成。选取听力正常的青年大学生28例(56耳),纯音听阈测试各频率气导听阈均≤15dBHL,所有受试者外耳及中耳均无异常,无噪声暴露史、使用耳毒药物及神经科疾病史。①纯音听阈测试:首先测试1000Hz的听阈,给声长度0.5~1.0s,给声间隔不短于1s,避免节律给声,从40dBHL开始测试。听阈的搜寻遵循“减十加五”的原则,即受试者若能听到声音,则将声强减少10dB;若不能听到,则增加5dB。测得1000Hz的听阈后,按2000,3000,4000,6000,8000,1000,500,250Hz先高频后低频的顺序检测,其中1000Hz给予重复测试,用于检测受试者在熟悉过程后测得的听阈的可重复性。②脑干诱发电位测试:采用Nicolet-spirit型诱发电位仪记录脑干诱发电位波形。刺激声采用短声,声刺激重复率为21.1次/s,正负交替刺激极性,扫描时间15ms,滤波范围50~2500Hz,平均叠加1000次。以10dB逐档降至无反应波形出现时再上升5dB,观察可重复出现反应的最低强度作为脑干诱发电位反应阈。并观察对侧给予白噪声掩蔽后骨导脑干诱发电位阈值及潜伏期的变化。结果:按意向处理分析,实验选取听力正常的28例青年大学生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骨导脑干诱发电位波形描述:骨导脑干诱发电位在其最大输出强度(100dBpeSPL)下诱发的波形仅引出明显的Ⅰ波和Ⅴ波,且重复性强,无明显起始音伪迹。与气导脑干诱发电位同等强度波形相比非常相似,但气导脑干诱发电位波形波幅较大,且引出Ⅲ波。②脑干诱发电位Ⅴ波潜伏期强度函数曲线:随着刺激强度逐渐减低,潜伏期均逐渐渐延长,但骨导Click的潜伏期要比气导延长程度大些。③气导与骨导脑干诱发电位反应阈的比较:气导脑干诱发电位Ⅴ波阈值明显低于骨导[(45.09±2.23),(61.25±2.18)dBpeSPL,P<0.01]。④对侧给声掩蔽对骨导脑干诱发电位的影响:对侧白噪声给声强度在70dBpeSPL以下时对骨导脑干诱发电位阈值及阈上10dB强度下波Ⅴ潜伏期均无明显影响(P>0.05)。结论:气、骨导脑干诱发电位波形特点极为相似,骨导脑干诱发电位检测在方法学上能与气导脑干诱发电位相补充,联合使用可望用于传导障碍及其程度的评估。此外骨导脑干诱发电位测试时应常规加对侧噪声掩蔽,但掩蔽声强度不应超过60dB。  相似文献   

3.
脑干诱发电位及其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脑干诱发电位的波形特点,观察正常气骨导脑干诱发电位V波潜伏期一强度函数曲线及其相应的反应阈值的变化,为临床气导脑干诱发电位和骨导脑干诱发电位的联合应用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实验于2005-03/08在解放军广州军区武汉总医院听力中心完成。选取听力正常的青年大学生28例(56耳),纯音听阈测试各频率气导听阈均≤15dBHL,所有受试者外耳及中耳均无异常。无噪声暴露史、使用耳毒药物及神经科疾病史。①纯音听阈测试:首先测试1000Hz的听阈,给声长度05~1.0S,给声间隔不短于18,避免节律给声,从40dBHL开始测试。听阈的搜寻遵循“减十加五”的原则,即受试者若能听到声音,则将声强减少10dB;若不能听到,则增加5dB。测得1000Hz的听阙后,按2000,3000,4000,6000。8000,1000,500,250Hz先高频后低频的顺序检测。其中1000Hz给予重复测试,用于检测受试者在熟悉过程后测得的听阈的可重复性。②脑干诱发电位测试:采用Nicolet—spirit型诱发电位仪记录脑干诱发电位波形。刺激声采用短声。声刺激重复率为21.1次/s,正负交替刺激极性。扫描时间15ins,滤波范围50~2500Hz,平均叠加1000次。以10dB逐档降至无反应波形出现时再上升5dB,观察可重复出现反应的最低强度作为脑干诱发电位反应阈。并观察对侧给予白噪声掩蔽后骨导脑干诱发电位阈值及潜伏期的变化。。结果:按意向处理分析,实验选取听力正常的28例青年大学生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骨导脑干诱发电位波形描述:骨导脑干诱发电位在其最大输出强度(100dBpeSPL)下诱发的波形仅引出明显的Ⅰ波和V波,且重复性强,无明显起始音伪迹。与气导脑干诱发电位同等强度波形相比非常相似,但气导脑干诱发电位波形波幅较大。且引出Ⅲ波。②脑干诱发电位V波潜伏期强度函数曲线:随着刺激强度逐渐减低。潜伏期均逐渐渐延长,但骨导Click的潜伏期要比气导延长程度大些。③气导与骨导脑干诱发电位反应阈的比较:气导脑干诱发电位V波阈值明显低于骨导[(45.09&;#177;2.23),(61.25&;#177;2.18)dBpeSPL。P〈0.01]。④对侧给声掩蔽对骨导脑干诱发电位的影响:对侧白噪声给声强度在70dBpeSPL以下时对骨导脑干诱发电位阈值及阈上10dB强度下波V潜伏期均无明显影响(P〉0.05)。结论:气、骨导脑干诱发电位波形特点极为相似,骨导脑干诱发电位检测在方法学上能与气导脑干诱发电位相补充,联合使用可望用于传导障碍及其程度的评估。此外骨导脑干诱发电位测试时应常规加对侧噪声掩蔽,但掩蔽声强度不应超过60dB。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稳态白噪声对听力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利用听觉诱发电位技术,采用双耳分别负荷不同强度单周正弦波铃声和稳态白噪声(soundpressurelevel,SPL)的方法,观察不同强度稳态白噪声对不同强度铃声诱发的听觉脑干电反应(auditorybrainstemresponses,ABR)振幅的影响。结果:40dB稳态白噪声可使0dBSPL(阈刺激)铃声诱发的ABR各波振幅减小,各波振幅比的均值均小于1;但对40,70,75dBSPL铃声诱发的ABR各波振幅几乎无影响,各波振幅比的均值均接近1。证明40dBSPL稳态白噪声仅对猫ABR阈值有干扰作用。75dBSPL稳态白噪声对0,40,70dBSPL和75dBSPL铃声诱发的听觉脑干电反应有不同程度的减小,各波振幅比的均值均小于1。结论:利用听觉诱发电位技术可清晰地观察到不同强度稳态白噪声对0~75dBSPL铃声诱发的听觉脑干电反应振幅的影响,噪声对听力的干扰作用及其影响程度与强度相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同步多频听觉稳态诱发电位在豚鼠听力检测中的应用。方法:健康杂色豚鼠20只(雌性12只,雄性8只),分别进行同步多频听觉稳态诱发电位测试。同步多频听觉稳态诱发电位刺激声信号的载波频率为0.5kHz、1kHz、2kHz及4kHz。双耳上述各个频率分别以77~103Hz不同的调制频率进行调幅调制。测试时,双耳8个(每耳4个)声信号经插入式耳机同步给出。测试状态为戊巴比妥钠镇静睡眠。所有数据以SPSS统计软件分析。结果:同步多频听觉稳态诱发反应阈,在0.5kHz、1kHz、2kHz及4kHz的平均值及标准差分别为左耳:(31.00±16.19)dBSPL,(25.50±12.34)dBSPL,(18.00±6.96)dBSPL,(18.50±6.71)dBSPL;右耳:(35.00±14.33)dBSPL,(25.50±12.37)dBSPL,(20.00±9.37)dBSPL,(20.00±9.18)dBSPL。左右耳同频率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同步多频听觉稳态诱发电位测试具有频率特异性、客观的特点,可以作为豚鼠听力测试的备选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急性单侧耳鸣患者耳蜗外毛细胞和内侧橄榄耳蜗系统的功能。方法:选择2003-2005年期间就诊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听力正常或轻度下降(4~8kHz之间每倍频程纯音听阈≤25dB)并伴有轻度感音神经性聋的单侧急性耳鸣患者28例(急性耳鸣组)。正常对照组为正常听力无耳鸣(125~8000Hz之间每倍频程听阈≤15dB)的20~22岁医科大学生14例。进行畸变产物耳声发射检测和健耳白噪声抑制后再次检测,并对耳鸣进行匹配。①以两个等强度(L1=L2=70dBSPL)初始纯音,f1和f2的几何均数f0为畸变产物耳声发射的反应频率,f2/f1=1.22,取频率谱中2f1-f2处的反应幅值,以反应幅值高于噪声底3dB以上并超过1倍标准差为引出畸变产物耳声发射,得出畸变产物耳声发射反应幅值听力图,共取0.5,1,2,4和8kHz等5个频率点进行测量。对侧抑制方法为在对侧耳给与70dBSPL的宽带白噪声掩蔽,正常组+白噪声为正常组对侧耳加70dHSPL的白噪声,急性耳鸣组+白噪声指急性耳鸣组对侧耳加白噪声,记录畸变产物耳声发射幅值。②采用对侧健耳进行耳鸣匹配,声信号为125~8000Hz的纯音、窄带噪声、白噪声和啭音,给予阈上10dBHL的纯音,从低频至高频以0.1个倍频程进行扫频以进行音调匹配,若不成功再采用窄带噪声进行匹配,或改用白噪声,然后再以2dB的步长调整响度,以能达到与耳鸣相似度80%以上才认为匹配成功,记录时取所给声信号的主频,响度为健耳感觉级(dBSL)。结果:两组患者均完成各项指标的测量,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两组患者在0.5kHz、1kHz和8kHz3个频率点的白噪声抑制后畸变产物耳声发射幅值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正常对照组的对侧白噪声抑制后畸变产物耳声发射幅值下降,抑制后的幅值与未抑制时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急性耳鸣组给与对侧白噪声抑制后畸变产物耳声发射幅值与未抑制时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645)。②急性耳鸣组28例(28耳)成功匹配24例(24耳,85.7%),其中窄带噪声匹配成功的有20例(83.3%),3例为纯音,主频分布为0.5~6kHz,响度5~20dBSL;1例为白噪声,响度为10dBSL。结论:急性耳鸣组的病例有中高频段的耳蜗损害;耳鸣患者可能有内侧橄榄耳蜗系统传出系统作用的下降或缺乏。  相似文献   

7.
目的:利用听觉稳态诱发反应测试听力筛查未通过的婴幼儿听反应阈,了解听力筛查未通过的婴幼儿的听力损失情况,比较该方法与声场视觉强化测听之间阈值的差异。方法:①选取2002-01/2004-12在广东省妇幼保健院听力中心进行听觉稳态诱发电位检查的0~3岁婴幼儿321例。②在睡眠状态下测试了321例听力筛查未通过的婴幼儿,分析各年龄组听觉稳态诱发反应不同频率反应阈值分布范围。③2岁以上者进行声场视觉强化测听,将听觉稳态诱发反应与声场听阈(视觉强化)进行比较。④评估标准:正常反应阈<30dB;轻度听力损失反应阈31~50dB;中度听力损失反应阈51~70dB;重度听力损失反应阈71~90dB;极重度听力损失反应阈>91dB。结果:①经听力初筛、复筛后未通过的321例婴幼儿,47.4%反应阈<30dB。②听力正常组以及轻度听力损失组、中度听力损失组听觉稳态诱发反应反应阈与视觉强化测听听阈之差为6~18dB,二者有高度的相关性。③极重度和重度听力损失组听觉稳态诱发反应反应阈与视觉强化测听听阈之差小于5dB,极重度听力损失组和中重度听力损失组的阈值之差为5~13dB。结论:经听力初筛、复筛后未通过的婴幼儿,仍有约半数婴幼儿的听阈是在正常范围。听觉稳态诱发反应是一种具有频率特性的客观测听方法,在睡眠状态下反应结果稳定,是一种对于新生儿听力筛查后续的听力学评估理想的听力损失定量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利用听觉稳态诱发反应测试听力筛查未通过的婴幼儿听反应阈,了解听力筛查未通过的婴幼儿的听力损失情况,比较该方法与声场视觉强化测听之间阈值的差异.方法:①选取2002-01/2004-12在广东省妇幼保健院听力中心进行听觉稳态诱发电位检查的0~3岁婴幼儿321例.②在睡眠状态下测试了321例听力筛查未通过的婴幼儿,分析各年龄组听觉稳态诱发反应不同频率反应阈值分布范围.③2岁以上者进行声场视觉强化测听,将听觉稳态诱发反应与声场听阈(视觉强化)进行比较.④评估标准:正常反应阈<30 dB;轻度听力损失反应阈31~50 dB;中度听力损失反应阈51~70 dB;重度听力损失反应阈71~90 dB;极重度听力损失反应阈>91 dB.结果:①经听力初筛、复筛后未通过的321例婴幼儿,47.4%反应阈<30 dB.②听力正常组以及轻度听力损失组、中度听力损失组听觉稳态诱发反应反应阈与视觉强化测听听阈之差为6~18 dB,二者有高度的相关性.③极重度和重度听力损失组听觉稳态诱发反应反应阈与视觉强化测听听阈之差小于5 dB,极重度听力损失组和中重度听力损失组的阈值之差为5~13 dB.结论:经听力初筛、复筛后未通过的婴幼儿,仍有约半数婴幼儿的听阈是在正常范围.听觉稳态诱发反应是一种具有频率特性的客观测听方法,在睡眠状态下反应结果稳定,是一种对于新生儿听力筛查后续的听力学评估理想的听力损失定量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CE-Chirp刺激声诱发的听性稳态反应(ASSR)阈与行为测听阈的差值,探讨不同性质和不同程度听力损失患者的CE-Chirp ASSR反应阈与行为听阈之间的相关性.方法:根据电测听结果分为听力正常组(15例,30耳)和听力异常组(99例,144耳).听力异常组根据不同性质听力损失分为传导性(25耳)、混合性(42耳)和感音神经性聋(77耳),根据不同程度听力损失分为轻度(53耳)、中度(45耳)、重度(21耳)及极重度(25耳).分别测试正常和异常听力者CE-Chirp ASSR的反应阈,与在频率0.5、1、2和4kHz的行为听阈进行相关性分析;两阈值差分别在同一频率不同听力组间、同一听力组内不同频率间进行比较.结果:听力正常和异常组的CE-Chirp ASSR反应阈与行为听阈之间关系密切(P< 0.01);CE-Chirp ASSR反应阈与行为听阈差值在同一频率各听力异常组间及4个不同频率同一听力异常组内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E-Chirp ASSR反应阈与行为测听阈有显著相关性;CE-Chirp ASSR是一种快速、具有频率特异性的新型听力检测方法,可对不同性质、不同程度听力损失患者进行客观听力评估.  相似文献   

10.
背景:多频稳态诱发电位测试是近年来应用于临床的客观听力检查方法。与以往的听性脑干诱发电位检查比较,多频稳态诱发电位测试具有频率特异性。 目的:了解多频稳态诱发电位测试在客观听力评价中的准确性。 设计:病例-对照观察。 单位: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耳鼻咽喉科。 对象:听力正常组为在校大学学生21人42耳,无任何耳科疾病症状,无噪声暴露史及前庭系统疾病,耳镜检查正常。感音神经性聋患者均为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耳鼻咽喉科门诊和住院部求治的病例,均行磁共振检查排除中枢性病变;疾病种类主要为;突发性耳聋6例耳、老年性耳聋8例耳,其他不明原因的感音神经性耳聋20例耳,按纯音测听结果均为平坦型或渐降型听力图,按听力损害程度分3组,轻度聋组13例耳、中度聋组9例耳和中重度聋组12例耳。 方法:④在隔音室内采用纯音测听检查,测试方法按0.125~8000Hz各倍频程的纯音测听,听力正常者的听阈级符合GB-7583-87期望值分布标准。感音神经性聋病例的纯音测听气导听力阈值取0.5,1,2和4kHz4个频率的均值。②在声电磁屏蔽室内进行多频稳态诱发电位检查,采用双耳同一刺激强度、相同4个载频音0.5,1,2和4kHz共8个点同步刺激模式。③在声电磁屏蔽室内进行听性脑干诱发电位检查,采用刺激声为疏波短声,使用插入式耳机,阈值结果判定按取可辨别出Ⅴ波的最小刺激声强度。④以纯音测听结果和听性脑干诱发电位检查结果为参照对比,将不同听力水平组的多频稳态诱发电位测试结果进行方差分析、Bayers准则下分类资料的多类判别分析和q检验。 主要观察指标:纯音测听阈值、频稳态诱发电位测试阈值和听性脑干诱发电位检查阈值,Bayers准则下多类判别分析的正确率。 结果:正常听力组42例耳及轻度聋组13例耳、中度聋组9例耳和中重度聋组12例耳均测出各项指标,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听性脑干反应值与实际听力水平相符合,与多频稳态诱发电位1.0~2.0kHz的阈值最为接近;不同频率的多频稳态诱发电位的引出率随着听力损害的加重而逐渐降低,听力正常或轻度聋者多频稳态诱发电位的引出率均为100%,而中度、中重度聋组的引出率有所下降(0.5kHz时,分别为77.8%和92.8%;4kHz时,分别为88.9%和85.7%)。不同频率时,中重度聋组的多频稳态诱发电位阈值显著高于听力正常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0.5kHz及4kHz时中重度聋组的多频稳态诱发电位阈值显著高于轻度聋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2kHz时轻度聋组的多频稳态诱发电位阈值显著高于听力正常组,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4kHz时中度聋组的多频稳态诱发电位阈值显著高于听力正常组和轻度聋组,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②由多频稳态诱发电位检查结果和实际纯音测听的组别经交互聚类判别纯音测听结果所犯的判断错误,听力正常组的判别符合正确率为100%;轻度聋组12例中仅有1例错判,正确率为92%;中度聋组9例中1例错判,正确率为89%,中重度聋组判别正确率为83%。 结论:由多频稳态诱发电位测试结果可推测以纯音测听结果为标准的客观听力状况所犯的判别错误,多频稳态诱发电位测试在客观听力评价中对轻度聋以上的有较好的准确率,在实际应用中有较好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