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杨明珠 《江苏医药》2013,39(12):1487-1488
面肌痉挛又称面肌抽搐或半侧颜面痉挛,是指一侧面部肌肉阵发性、节律性抽搐、痉挛或强直性发作.从眼轮匝肌开始,逐步向下扩大,波及口轮匝肌和面部表情肌,严重者引起面部疼痛,影响视觉、言语和睡眠,有数天至数月的发作间期,神经系统检查除轻度面瘫外,无其他异常[1].面肌痉挛虽无生命危险,但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和工作.  相似文献   

2.
李业贤 《海峡药学》2000,12(Z1):44-45
面肌痉挛是口腔临床较常见的疾病,表现为半侧面神经支配的部份或全部表情肌的阵发性抽搐.原发性面肌痉挛的病因尚不明了,并缺少理想的治疗方法.作者从1994年至1999年间对面肌痉挛的患者,进行了曲安缩松合剂茎乳孔处面神经干的封闭治疗,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宋敏 《中国实用医药》2014,(34):234-235
面肌痉挛(facial spasm,FS)又称面肌抽搐,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是临床中常见的一种良性功能性疾病,是面神经过度兴奋引起的同侧面部肌肉非自主痉挛收缩。主要症状是单侧面部肌肉阵发性、节律性的抽搐累及一侧面肌阵发性不自主抽搐,严重者可累及整个半侧面部乃至同侧颈阔肌[1]。本病多在中年后发生,常见于女性。1面肌痉挛的病因1.1由于面神经在出脑干区受到血管轻微持续的压迫导致  相似文献   

4.
程洋 《现代医药卫生》2011,27(9):1403-1404
面肌痉挛又称面肌抽搐或半侧颜面痉挛,是指一侧面部肌肉阵发性、节律性抽搐、痉挛或强直性发作,痉挛初期为间歇性逐渐频繁,情绪紧张、疲劳等可使症状加剧,患者发作时以口角肌肉的抽搐最易为人注意,可出现一种怪异的面相,使患者长期处于难以言表的痛苦中,面肌痉挛患者一般首选药物治疗.  相似文献   

5.
面肌痉挛是以一侧面神经所支配的肌群不自主、阵发性、无痛性抽搐为特征的慢性疾病。多从眼轮匝肌开始,逐渐向下扩大至面部表情肌及口轮匝肌。  相似文献   

6.
面肌痉挛又称"面肌抽搐",为阵发性的面肌的不自主抽搐,以中老年妇女为多见.通常限于一侧面部.病因可能是面部神经通路上某些部位受到刺激性损害的结果.临床变现为阵发性面肌痉挛,开始与眼睑的轮匝肌、类似眼跳.病情扩展极为缓慢,颜面下部的肌肉逐渐受累.精神紧张、烦躁、疲劳、失眠等可是痉挛加重.睡眠时症状可消失,一般神经系统检查无阳性体征.本病进程缓慢,但病情迁延以致长期不愈.  相似文献   

7.
面肌痉挛(hemifacial spasm, HFS)又称面肌抽搐、半侧颜面痉挛,是一种面神经功能障碍性疾病.1966年Jannetta提出,面神经出桥脑根处(root exit zone,REZ)被走行的小动脉压迫,是构成面肌痉挛的主要诱因.  相似文献   

8.
面肌痉挛又称面肌抽搐,是面部表情肌阵发性不自主痉挛性收缩,常因精神紧张及情绪过度刺激或工作疲劳过度而诱发本病。近年来采用面神经干电针定位药物阻滞治疗术对面肌痉挛患者进行治疗,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组48例,男21例,女27例,平均年龄4  相似文献   

9.
甲亢合并单侧面肌痉挛比较少见,我们遇见1例,报告于下。女性,28岁,住院号132105。患者于1980年8月因右侧面肌频繁抽搐并阵发性心悸,按“面神经炎”治疗半年无效。后出现突眼、甲状腺肿大,转某院诊为“甲亢”,行甲状腺次全切除术后继续服药治疗,面肌抽搐次数减少。后因怀孕中断服药,面肌又频繁  相似文献   

10.
九、糖皮质激素1泼尼松(强的松)——卡马西平实例:患者,女,46岁。因发作性左侧面肌抽搐20天就诊。既往有肾病综合征病史9个月,正在服维持量泼尼松。初步诊断:①偏侧面肌抽搐;②肾病综合征。应用卡马西平治疗面肌痉挛,应用泼尼松治疗肾病综合征。处方:卡马西平0.1g tid po泼尼松  相似文献   

11.
陈为忠 《淮海医药》1998,16(4):29-29
面肌痉挛为一种原因不明的、不自主的,阵发性一侧面肌抽搐。分两类:一类称症状性面肌痉挛,为面神经瘫痪不全恢复的一种后遗症;一类称为起因不明性面肌痉挛。大多数属此类。面肌痉挛目前无理想的疗法,本所用的封闭疗法是对病程长、用药物疗法无效的面肌痉挛的一种疗法。  相似文献   

12.
面肌痉挛(hemifacial spasm)又称面肌抽搐,系一侧面部表情肌肉发生不规则痉挛性疾病。临床上对本病的治疗较为棘手,治疗效果不甚理想。我们从2001年5月至2004年4月应用A型肉毒毒素(botulinum toxin A,BTX-A)治疗此症54例。取得满意的疗效。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3.
我们于1985年至1990年手术治疗面肌痉挛病人42例中,有3例为以面肌痉挛为临床表现的桥小脑角胆脂瘤(其中1例同时伴有三叉神经痛),占此组病例7.1%。现报告如下。 病例报告 例1,男,43岁。8年前无明确诱因右侧颜面阵发性剧痛伴右侧面肌不自主抽动,疼痛由右口唇向耳根部放散,剧烈难忍。右颜面抽动从右眼下睑开始,后逐渐扩展至整个右侧颜面肌肉的不自主抽动。抽搐频繁,保守治疗无效。神经系统查体见右三叉神经Ⅰ、Ⅱ技浅感觉支配区过敏,右面肌抽搐(+)、右桥小脑角征(-)。内听道平片报告正常。于1985年6月2日在全麻下行“经枕下开颅探查术”。术中见脑  相似文献   

14.
正俗话说:左眼跳财,右眼跳灾。有不少人认为眼皮跳是休息不好。但是你如果经常眼皮跳那就麻烦了,小心面肌痉挛,应及时到正规医院治疗。眼皮跳不缓解需关注面肌痉挛又名面肌抽搐,是指面神经所支配的面部肌肉发作性、反复性不自主抽动。面肌痉挛早期的表现大多是从眼皮跳开始,以下眼皮跳起病多见。这种面肌痉挛早期的眼皮跳与常见的眼皮跳没有明显区别,但普通的眼皮跳在跳动一段时间  相似文献   

15.
A型肉毒毒素治疗面肌痉挛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面肌痉挛 ,又称面肌抽搐 ,过去认为病因不明 ,现在通过MRA(磁共振血管成像 )检查及外科显微手术的开展 ,证实面肌痉挛主要为脑干的血管变异 ,压迫了面听神经所引起。治疗方法分为手术及非手术两种 ,临床工作中证实 ,大部分病人愿意先采用非手术治疗。我们近期先采用了A型肉毒毒素治疗该病 ,现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 1 一般资料 面肌痉挛病人 12 6例 ,男 45例 ,女 81例 ;年龄19~ 79岁 ,平均 47.2岁。病程 1.5月~ 2 0年 ,平均 5 .1年。 12 6例均先出现眼睑下局部轻微抽动 ,后波及全眼轮匝肌 ,118例数月或数年后波及口轮匝肌、面颊肌 …  相似文献   

16.
王劲  秦云 《贵州医药》2005,29(6):542-543
面肌痉挛和眼睑痉挛是一种顽固性病症,是临床上常见的局限性肌张力障碍性疾病,主要累及一侧面肌或一侧及双侧眼睑肌肉出现阵发性不自主抽动,严重者可累及整个半侧面部至同侧颈阔肌。既往临床上尚无理想的治疗方法,自上世纪80年代初Scott发现A型肉毒毒素(BTXA)并用于儿童斜视的治疗以来,BTXA已发展成为治疗局限性肌张力障碍性疾病的一种安全有效措施。我科近3年来应用A型肉毒毒素治疗面肌痉挛及眼睑痉挛50例,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7.
我来荐方     
《家庭医药》2006,(11):22-23
治面肌痉挛方白芍100克,知母15克,蝉蜕12克,炙甘草30克,夜交藤24克,朱砂2克(冲服),水煎服,每日1剂,一般3~5剂即愈。山东沂南李祥农国家药典委员会信息处博士后白晓菊点评:面肌痉挛是阵发性发作的一侧面肌抽搐样收缩,中年以上妇女多见。严重者可伴轻度面肌无力和肌萎缩。中医学  相似文献   

18.
<正>面肌痉挛为临床常见病,多为一侧面部肌肉阵发性不自主抽搐,开始为眼眶周围的眼轮匝肌间歇性不规则轻微抽搐,之后以较慢的速度逐渐扩展到口轮匝肌、口角提肌、颊肌等半侧面肌,引起闭眼、露齿、口角及颊部抽搐等一些习惯性动作。本病病因  相似文献   

19.
针刺治疗面部痉挛的临床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面肌痉挛是一种顽固疾病 ,面肌痉挛归属于中医的“面风”范畴 ,是以一侧面肌阵发性、不规则、不自主的抽搐为特征 ,常见于下眼睑的眼轮匝肌 ,逐渐向下部肌肉扩展 ,严重者 ,整个面肌强烈痉挛 ,本组病例均由神经内科诊断为面肌痉挛。在 2 0 0 0~ 2 0 0 2年 ,我们采用针刺疗法治疗本病取得较好疗效、报道如下。1 一般资料将 4 3例门诊病人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 2 3例 ,其中男 8例 ,女 15例 ,年龄 2 0~ 5 6岁 ,病程最短 2 6 d,最长 6年。对照组 2 0例 ,男 5例 ,女 15例 ,年龄 2 2~ 6 0岁 ,病程最短 18d,最长 5年 ,经统计学处理 ,…  相似文献   

20.
<正>面肌痉挛(HFS)又称面肌抽搐,为一种半侧面部不自主抽搐的病症。抽搐呈阵发性且不规则,程度不等,可因疲倦、精神紧张及自主运动等而加重。起病多从眼轮匝肌开始,然后涉及整个面部。本病多在中年后发生,常见于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