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9 毫秒
1.
寰枕关节后路经关节螺钉固定的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对 枕寰 枢 复合 体进 行 解剖 学研 究 ,为临 床 上枕 寰枢 后 路经 关节 螺 钉固 定提 供 解剖 学 依据 。 方 法 :对 100 例 中 国成 年人 枕 骨髁 和寰 椎 干燥 标本 进 行解 剖学 测 量;对 12 例 新鲜 尸体 枕 颈部 标本 进 行枕 寰 枢 后 部结构解 剖学 观 察。结 果:枕骨 髁与 寰 椎侧 块上 关 节面 咬合 成 寰枕 关节 ,枕 髁关 节 面呈 内倾 。其 中枕 髁关 节 面舌 下神经管 间距 为 9.66±1.13m m ,枕 髁 关节 面的 前 后 径 和横 径 、寰椎 侧 块 上 关节 面 前 后 径、侧 块上 关 节 面 横径 、侧 块与后弓 移行 处 侧块 厚度 均 在 5m m 以 上。新 鲜尸 体标 本 观察 发现 ,椎 动脉 第 三段 恒定 行 走于 椎动 脉 沟。第 颈 神经 1背侧 支和 第 2 颈 神经 背 侧支 与寰 椎 侧块 下关 节 突后 方几 乎 无交 叉,并有 一定 的 活动 度。 结 论:寰枕 关 节 的解 剖学形 态与 其 生物 力学 性 质密 切相 符 ;寰枕 关 节后 路经 关 节螺 钉内 固 定在 解剖 学 上是 可行 的 。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应用寰椎侧块螺钉与枢椎椎弓根螺钉固定融合治疗寰枢椎不稳的疗效。方法2002年2月至2004年3月,采用寰椎侧块螺钉结合枢椎椎弓根螺钉技术治疗寰枢椎不稳15例,男9例,女6例;年龄15~57岁,平均39.5岁;齿突陈旧性骨折5例,先天性游离齿突4例,新鲜齿突骨折6例(AdersonⅡC型)。所有患者均伴有寰枢椎半脱位或不稳,表现为不同程度的颈枕区疼痛,活动受限。术前JOA评分5.1 ̄10.9分,平均7.6分。术前行颅骨牵引。寰椎侧块螺钉进钉点选择在寰椎后结节中点旁18 ̄20mm与后弓下缘以上2mm的交点处,钉道与冠状面垂直,矢状面上螺钉头端向头侧倾斜约5°。枢椎椎弓根螺钉进钉点为枢椎下关节突根部中点,钉道与矢状面夹角约15°,与横断面夹角约30°。螺钉直径3.5mm,寰椎侧块螺钉长28~32mm,枢椎椎弓根螺钉长22~26mm。应用Vertex7例,Axis3例,Cervifix5例。结果15例患者共置入寰椎侧块螺钉和枢椎椎弓根螺钉各30枚。术后无一例患者发生脊髓和椎动脉损伤。所有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0~25个月,平均14个月。术后6个月JOA评分13.2~16.8分,平均14.8分,改善率为87.5%。骨折的齿突均骨性愈合,植骨块全部融合,无内固定断裂、松动。结论后路寰椎侧块螺钉结合枢椎椎弓根螺钉固定具有稳定的三维固定效果,可用于治疗寰枢椎不稳。  相似文献   

3.
后路寰枢椎椎弓根钉板固定融合治疗上颈椎不稳   总被引:33,自引:4,他引:29  
目的 :探 讨寰 枢 椎椎 弓根 钉 板固 定融 合 治疗 上颈 椎 不稳 的可 行 性。 方法 :在 气管 插 管全 麻 下对 13 例 患者施 行了 寰 枢椎 椎弓 根 钉板 固定 术 ,并行 自 体髂 骨植 骨 。寰 椎椎 弓 根螺 钉的 进 钉点 位于 枢 椎侧 块中 线 上 ,距 寰椎后 弓上 缘 最少 3m m ,内斜 10° ,上斜 5°枢 椎椎 弓根 螺 钉的 进钉 点 位于 枢椎 侧 块内 上象 限 ,显 露枢 椎椎 弓 内缘 。直视 下进 钉 ,内斜 25°上斜 25° 螺 钉直 径 3.5m m ,寰 椎椎 弓 根螺 钉长 28 ̄32m m ,枢 椎椎 弓根 螺 钉长 24 ̄28m m 。 , 。结果 :全 组病 例未 发 生椎 动脉 、脊 髓 损伤 ,术 后临 床症 状 得到 不同 程 度的 改善 。随 访 3 ̄21 个月 ,平 均 6.7 个月 。 X线、CT 复查 示螺 钉 位置 良好 ,无 松动 、断 钉 ,植骨 3 个月 后均 达 到满 意融 合 。结 论 :寰 枢 椎 椎 弓根 钉 板 固 定治 疗上颈 椎不 稳 效果 良好 ,是 寰枢 椎 后路 固定 可 供选 择的 术 式之 一。  相似文献   

4.
人工寰齿关节设计依据及可行性分析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目的:通过解剖和X线观察,测量国人寰齿关节以获取形态学参数,为研制能替代寰齿关节功能的人工寰齿关节提供解剖数据。方法:用电子游标卡尺和量角器测量32套正常成年人寰齿关节新鲜标本的相关参数,包括寰椎前弓宽度、前弓下缘与C2上关节面前缘间距、枢椎侧块内缘与齿状突外缘间距、寰椎前结节厚度和高度、寰椎侧块中点高度和长度、寰椎侧块宽度、齿状突高度、齿状突横径和前后径、齿状突后倾角和齿面角等23项内容。并进行统计学分析,为研制人工寰齿关节提供形态学参数范围。据此设计仿生人工寰齿关节,在3具成人尸体标本进行模拟人工寰齿关节置入手术。结果:测得寰椎前弓宽度平均为(20.45±1.53)mm,前弓下缘与C2上关节面前缘间距平均为(2.12±1.22)mm,枢椎侧块内缘与齿状突外缘间距平均(2.51±2.18)mm,寰椎前结节厚度和高度分别平均为(9.43±1.93)mm和(10.23±1.32)mm,寰椎侧块中点高度和宽度分别平均(13.68±1.38)mm和(12.98±1.52)mm,齿状突高度平均为(15.25±2.11)mm,齿状突横径和前后径平均分别为(9.69±1.38)mm和(11.26±1.02)mm,齿状突后倾角平均为(12.23±4.27)°、齿面角平均为(65.48±2.17)°。人工关节由寰椎部件、枢椎部件和配件构成。模拟手术中无椎动脉损伤和假体压迫脊髓。结论:人工寰齿关节的研制在形态学上具有可行性。人工寰齿关节的研制是既能重建寰枢关节稳定性,又能保留寰枢关节旋转功能的可行性技术。为了安放牢固、操作方便、保持运动功能以及避免副损伤,各部件参数有一定的选取范围。  相似文献   

5.
寰椎横韧带位于枢椎齿状突后侧,两侧止于寰椎侧块内侧的骨突上.寰椎前弓、侧块、横韧带和枢椎齿状突一起,构成了寰齿关节.横韧带损伤可导致寰齿关节、寰椎与枢椎间不稳,继而发生寰椎前脱位,严重者可伤及延髓,导致患者高位四肢瘫甚至危及生命.  相似文献   

6.
目的报告后路寰枢椎侧块、枕颈钉板固定融合术治疗寰枢椎不稳定的疗效。方法2006年1月至2007年12月,用特制螺钉及连接板固定寰枢椎、枕骨枢椎,治疗12例寰枢关节不稳定的患者。其中横韧带松弛3例,先天性齿突不连3例,寰椎骨折2例,齿状突粉碎骨折2例,寰枢椎脱位2例。结果本组12例获得5-28个月随访,平均16.3个月,均获得了骨性融合。没有神经、血管损伤和断钉、断板的病例。结论后路使用螺钉、固定板的寰枢关节、枕颈固定融合术具有短节段固定作用,不仅疗效可靠,而且便于寰枢关节复位。  相似文献   

7.
后路经关节螺钉固定颗粒状植骨融合治疗寰枢关节不稳定   总被引:29,自引:2,他引:27  
目的:探讨后路经C1、C2侧块关节螺钉固定、颗粒状松质骨植骨行寰枢关节融合治疗寰枢关节不稳的效果。方法:自1999年12月~2003年4月对58例因齿状突不连、寰椎横韧带断裂或松弛导致寰枢关节不稳定的病例施行了后路经C1、C2侧块关节的螺钉固定术,然后在C1、C2后弓间植入颗粒状松质骨。术中不用钛缆固定寰椎后弓与枢椎棘突。术后不需任何外固定。结果:无手术中损伤脊髓和椎动脉的病例。49例获得随访,时间6个月~3年10个月,平均20个月,全部获得了骨性融合。结论:当寰枢关节不稳定时用两枚螺钉由后路经C1、C2侧块关节固定即可起到足够的稳定作用;在C1、C2后弓间植入颗粒状松质骨可获得很高的融合率。  相似文献   

8.
内窥镜下经口咽入路寰枢椎手术的可行性研究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1  
目的探讨内窥镜下经口咽入路进行寰枢椎手术的可行性。方法测量50套寰枢椎标本的寰椎前弓长度,枢椎齿突高度、最大横径及矢状径,枢椎上关节面最大横径及矢状径。在20具完整头颈部标本上分别按传统及内窥镜下方法行寰枢椎模拟手术,手术完成后将标本解剖,研究内窥镜下经口咽入路的手术方法、减压效果及手术“安全区域”。结果寰椎前弓长度为(19.8±2.3)mm,齿突高度为(15.9±1.9)mm、最大横径为(10.5±0.6)mm、最大矢状径为(11.5±1.9)mm,枢椎上关节面最大横径为(15.1±1.6)mm、最大矢状径为(17.7±1.3)mm,均满足内窥镜下手术要求。内窥镜下寰枢椎手术可以寰椎前结节为定位标记,行寰椎前弓、齿突切除,侧块关节面打磨。寰椎前弓切除可采用由寰椎前结节向两侧磨除或前结节两侧磨断后完整摘除前结节两种方法;齿突则由尖部向下顺行磨削切除;打磨侧块关节面时需平移或倾斜工作通道,关节面打磨宽度应在12mm以内,深度不宜超过10mm。内窥镜下手术减压范围宽度(14.8±0.8)mm,高度(16.1±0.7)mm,深度(19.1±1.0)mm,与传统组差异无显著性。内窥镜下经口咽入路寰枢椎手术的“安全区域”位于寰枢椎前面,近似矩形,宽(45.9±3.6)mm、高(29.4±2.5)mm。结论内窥镜下经口咽入路行寰枢椎手术对局部解剖结构显露清晰,操作精细,  相似文献   

9.
正1概述寰枢椎位于颅脊交界区,解剖结构上具有独特性。寰椎由前后弓、侧块、横突构成,侧块上接枕骨髁、下邻枢椎关节突上关节面,形成寰枢外侧关节,而枢椎齿突与寰椎前弓构成寰齿关节,寰枢、寰枕之间由横韧带、翼状韧带和齿突尖韧带等多个韧带连接,这样就形成了一个复杂的三维复合结构;寰枢椎还毗邻诸多重要的血管和神经,因此治疗难度较大,风险较高[1-2]。寰枢椎脱位是各种上颈椎与颅脊交界疾患的病理转归,临床上并不少见,除了部分儿童自发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自行研制寰枢椎侧块关节融合器,评价其与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联合应用的生物力学稳定性。方法 选取46套正常寰枢椎CT三维重建片,测量寰椎侧块关节面矢状径、横径,枢椎侧块关节面矢状径、横径,寰枢椎侧块关节间隙高度。以此为依据,设计寰枢椎侧块关节融合器。取6具新鲜尸体枕颈部(C0~C4)标本。测量1.5 N?m载荷下C1,2节段的三维运动范围。标本按随机顺序,依次测量完整状态、不稳状态(齿突周围韧带切除)及经寰枢关节螺钉+Gallie钢丝、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寰枢椎侧块关节融合器+寰枢椎椎弓根螺钉(C1+C2+cage)固定后的三维运动范围。结果 寰枢椎侧块关节间隙高度为(3.04±0.46) mm。融合器的相应宽度/长度分别设计为8/11、9/12、10/13 mm,高度设计为3.5、4.0、4.5 mm。三种内固定方式的运动范围均小于完整状态和不稳状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1+C2+cage内固定在三种内固定方式中侧屈、旋转方向的运动范围最小,在屈伸方向运动范围最大,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C1+C2+cage内固定具有与目前常用的寰枢椎内固定方式相当的稳定性,并能够提供额外的寰枢椎植骨融合点,可作为寰椎后弓缺如患者寰枢椎融合方式的一种选择。  相似文献   

11.
12.
《Acta orthopaedica》2013,84(2):274-276
The gleno-humeral joint space in standard antero-posterior images of 175 normal subjects was measured at three different sites. the average of the three measurements, the integral joint space, was calculated and was found to be between 4 and 5 mm. the value does not change with age, except in women, in whom it increases slightly. A narrow joint space in an elderly patient should not be expected simply because the patient is old. the measuring techinque described is useful in population studies. in individual cases a simple measurement with a ruler serves the same purpose.  相似文献   

13.
14.
15.
人工寰齿关节置换后的解剖学测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在寰枢关节骨性标本上置换自行设计的人工寰齿关节的可行性,为经口咽入路置换人工寰齿关节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在10具正常成年人尸体寰枢关节湿性标本上行人工寰齿关节置换后,测量寰椎前弓骨窗宽、枢椎椎体骨窗宽、寰椎部件上位进钉点间距、寰椎部件下位进钉点间距、枢椎部件上位进钉点间距、枢椎部件下位进钉点间距等。结果:寰椎前弓骨窗宽为16.5±1.9mm、枢椎椎体骨窗宽为14.5±1.9mm、寰椎上位进钉点间距和下位进钉点间距分别为36.0±2.4mm和30.0±2.1mm;枢椎上位进钉点间距和下位进钉点间距分别为18.0±1.0mm和16.0±1.4mm。结论:自行研制的人工寰齿关节在形态学上具有置换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6.
Acromioclavicular joint (ACJ) injury is a common shoulder injury. There are various techniques of ACJ reconstruction. Superficial infection after ACJ reconstruction is not an uncommon complication. However, osteomyelitis post ACJ reconstruction has never been highlighted as a possible complication. Our patient is a 31-year-old male who sustained a Rockwood 5 ACJ dislocation and had anatomical ACJ reconstruction with autogenous gracilis and semitendinosus graft. Our technique involved the anatomical reconstruction of the ACJ and the coracoclavicular ligament with the usage of two bioscrews and the temporary stabilisation of the ACJ with two k-wires. As in any orthopaedic surgery, infection is often disastrous especially when the surgery involves implants. It can be disastrous with high morbidity to the patient as well as a costly complication to treat. Therefore, we wish to highlight this case as despite its rarity, osteomyelitis can be devastating to the patient and should be prevented if possible.  相似文献   

17.
65例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并发症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分析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的并发症。方法与结果  6 5例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随访1~ 8年。 58例出现 10 9项并发症 ,以疼痛最多 (58例 ) ,假体松动 (2 6例 ) ,髋臼磨损 (9例 ) ,人工股骨头术后脱位 (3例 ) ,切口感染 (3例 ) ,关节周围骨化 (3例 ) ,及其它。结论 认为发生并发症的原因与手术操作、金属假体质量、患者个体差异等因素有关 ,并对防止或减少这些并发症提出一些手术经验和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制订并实施假体周围感染预防护理方案,以降低髋膝人工关节假体周围感染发生率。方法 建立多学科团队,参照相关诊断指南构建假体周围感染预防护理方案,包括术前金黄色葡萄球菌筛选去定植,备皮器具选择及皮肤准备流程优化;术中手术环境与植入物管理,伤口冲洗与体温控制,止血与输血管理;术后引流管留置、夹闭时机控制,伤口预警管理。选取髋膝人工关节置换术患者,根据住院治疗时间将患者分为对照组226例和观察组251例,对照组实施围术期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实施假体周围感染预防护理方案。结果 观察组假体周围感染发生率为0.40%,对照组为1.77%;观察组住院时间(11.86±5.58)d ,对照组为(12.20±6.85 )d,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术后1~7 d行走训练疼痛指数为(2.72±0.99)分,对照组为(3.59±1.38)分,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假体周围感染预防护理方案的构建,融入了多项护理应对策略及质量持续改进项目,可降低术后感染发生率,减轻患者术后行走训练疼痛程度。  相似文献   

19.
吻合血管的跖趾及趾间关节移植修复掌指及指间关节缺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吻合血管的足部跖趾及指间关节移植修复手部掌指关节及指间关节缺损的临床疗效. 方法 自1993年4月至2010年11月,分别对4例掌指关节及5例近位指间关节和3例掌指关节连同近位指间关节一并缺损的患者,应用吻合血管的第二跖趾关节、近位趾间关节或同一足趾的跖趾关节连同近位指间关节一并移植进行修复. 结果 12例关节移植均全部成活,术后创口均一期愈合,移植关节的骨愈合时间为5~ 10周,术后随访时间为4~ 28个月.移植关节均无明显骨及关节的退变.其修复后的掌指关节伸屈活动为0°~70°,近位指间关节的伸屈活动10°~90°,参照关节活动度TAM/TAF评定标准评定:优5例,良4例,可2例,差1例,优良率为75%. 结论 应用吻合血管的跖趾关节及趾间关节移植修复掌指关节及指间关节缺损,其愈后功能恢复比较满意,关节活动能达到基本正常的工作和生活需求,可获得较好的关节功能.  相似文献   

20.
前路经枢椎体至寰椎侧块螺钉内固定的解剖学基础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 为临床行前路枢椎体至寰椎侧块螺钉固定方法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用游标卡尺测量21例(42侧)C1和C2成人骨标本,计算出前路经枢椎体至寰椎侧块 螺钉内固定术中螺钉走向的最小、最大外偏角和最大后倾角。结果在前路经枢椎体 至寰椎侧块螺钉内固定术中螺钉的最小外偏角为14°±1.6°,最大外偏角为30°±2.3°, 最大后倾角为29°±2.9°,左、右侧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前路经枢椎体至 寰椎侧块螺钉内固定是安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