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利用MRI比较自体与同种异体骨-髌腱-骨(bone-patellar tendon-bone,B-PT-B)重建前交叉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ACL)术后胫骨骨隧道的变化过程.方法将50例B-PT-B重建ACL患者,分成A、B两组,A组为自体组20例,B组为同种异体组30例.分别于术后1、6周、3~4、5~6、7~8、9~10、12~13、15~16、18~19、21~22个月进行磁共振(magnetic resonance image,MRI)检查,采用胫骨骨隧道斜轴状位扫描技术,扫描序列包括:T1WI、T2WI、GE-T1WI、GE-STIR.动态观察骨隧道内的MRI信号变化,并比较术后6周、3~4、5~6个月骨隧道扩大情况.结果术后6周骨隧道扩大增幅最为显著(P<0.05).术后3个时间段上比较两组骨隧道扩大程度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MRI动态观察发现,A组术后5~8个月,移植物与骨隧道之间已发生骨性愈合;而B组将延迟到术后7~13个月.结论MRI是准确评价骨隧道的一种无创手段;同种异体B-PT-B在胫骨骨隧道内的愈合相对延迟;自体组与同种异体组术后胫骨骨隧道扩大的程度基本相当.  相似文献   

2.
目的 比较自体与同种异体骨-髌腱-骨(B-PT-B)移植之间存在的差异。方法 按病例入选标准选出重建前交叉韧带(ACL)患者50例,其中A组20例采用自体B-PT-B移植,B组30例采用同种异体B-PT-B移植。分别于术前、术后按膝关节IKDC2000主观评分标准和Lysholm评分标准进行主观问卷调查;术后按膝关节IKDC2000客观评定标准进行评定。结果 ①术前和术后3,6,12,18个月A组和B组在IKDC2000主观评分和Lysholm评分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IKDC2000亚项主观评分术前和术后12、18个月IKDC2000主观评分亚项中膝关节疼痛程度和发作频率的主观评分,A组与B组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而术后3,6个月其A组膝关节疼痛程度和发作频率的主观评分分值均低于B组(均P〈0.05)。②IKDC000客观评定术后12,18个月关节活动度、关节稳定性、X线评价及IKDC2000膝关节检查综合评定A组与B组间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但A组有关节间室弹响者多于B组(均P〈0.05)。A组术后12个月有供区体征者3例,术后18个月有供区体征者2例。结论 同种异体B-PT-B重建ACL术后早期可获得与自体B-PT-B重建ACL术后相近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早期不同康复训练方案对膝关节前交叉韧带(ACL)重建术后胫骨骨道增宽的影响。方法将34例用同种异体骨-髌腱-骨(B-PT-B)重建ACL的患者分为2组,A组16例。男8例,女8例;平均年龄(32.7±15.6)岁。手术采用同种异体B-PT-B重建ACL进行ACL单束重建,术后采用普通的康复方案进行功能康复;B组18例,男8例,女10例;平均年龄(33.1±14.8)岁。手术采用同种异体B-PT-B重建ACL进行ACL单束重建,同时接受半月板缝合修复手术,术后采用保守的康复训练方案进行康复治疗。2组患者均在术后12个月采用CorelDRAW8.0软件对测量X线片上胫骨骨隧道关节面内口的直径;同时采用lysholm评分评价ACL重建术后临床疗效。结果34例同种异体B-PT-B重建ACL患者中有29%(10例)出现胫骨骨隧道的增宽;与术后采用普通的康复方案的A组相比,术后采用保守的康复训练方案进行康复治疗的B组患者骨隧道的增宽程度明显减小。术后12个月A和B组的临床lysholm疗效评分分别为(92.5±4.5)和(94.5±5.5),两组之间的临床疗效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早期不同的康复训练方案...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关节镜下自体与同种异体骨-髌腱-骨(B-PT—B)移植重建膝前交叉韧带(ACL)的临床疗效。方法对术前MRI检查有前交叉韧带断裂且术中关节镜检证实为前交叉韧带断裂者25例,按病人要求,分别选择采用关节镜下自体(自体组)和同种异体(同种异体组)骨-髌腱-骨移植重建膝前交叉韧带进行治疗,观察并记录两组治疗前后的症状、体征变化及术后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术后随访6~24个月,平均16.7个月。结果两组术后均未发生严重的并发症,关节失稳明显改善,客观指标正常。手术时间自体组为(80±10)min,同种异体组为(60±10)min。术后发热时间自体组为(2±1)d,同种异体组为(3±1)d。膝关节功能按Lysholm评分标准,自体组为(86.7±4.3)min,同种异体组为(85.8±4.4)min。按Lukiano评分标准,自体组优良率为92.5%,同种异体组为90.09%。两组病例膝关节活动范围均正常。结论采用关节镜下自体B—PT-B移植手术时间较同种异体B—PT-B移植时间长,而术后吸收热时间较短(P〈0.01),但白体与异体B—PT—B移植住院时间、Lysholm评分和重建ACL临床疗效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同种异体移植重建无明显排斥反应,避免了自体B-PT—B重建时的自体组织损伤。同种异体B—PT—B是ACL重建的良好选择之一。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自体骨-髌腱-骨与同种异体移植物关节镜下重建膝关节前交叉韧带(ACL)的疗效与差异。方法:将52例ACL损伤患者分为两组:自体骨-髌腱-骨组23例,同种异体肌腱移植组29例。回顾性分析比较两组患者术前、术后一般情况,膝关节Lachman试验、中立位前抽屉试验(ADT)、Lysholm评分及IKDC评分。随访时间为6~12个月,平均8个月。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术后切口均愈合良好。自体组无明显免疫排斥反应发生,异体组有6例患者出现排斥反应,经甲强龙治疗后愈合良好。两组手术前后各项指标差异有显著性差异;术后膝关节稳定性、Lysholm评分及IKDC评分两组之间未见明显差异。结论:关节镜下自体及同种异体肌腱重建ACL都有较好的疗效,同种异体肌腱重建组无取材区并发症及手术创伤小的优点。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利用关节镜再观察研究保留的前交叉韧带(ACL)残余组织对重建ACL的异体骨-髌腱-骨(B-PT-B)移植物再血管化的影响.方法 选择异体B-PT-B移植物重建ACL患者28例,依据ACL残存纤维束量采用两两配对分为两组,A组清理残存ACL纤维,B组保留残存纤维.术后6个月行关节镜检查,探查中松开止血带后连续拍摄移植物数码照片直至10 min,利用Photoshop软件分析移植物表面红色色度值,计算三级红色色度值区域面积随时间变化情况并制作曲线以了解表面血供.结果 A组有14例患者接受再次关节镜探查,B组13例,Photoshop色度法发现B组移植物表面红色色度在松开止血带后各时段均优于A组,B组曲线出现两次明显血供增加的峰值.结论 异体B-PT-B移植物重建治疗ACL部分损伤,术中保留残余纤维束,术后6个月异体移植物再血管化明显优于未保留残存纤维束的病例;异体移植物表面在术后6个月可有不同程度的微血管生成.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保留或非保留 ACL 胫骨残迹对 ACL 重建术后胫骨骨道的影响以及与临床疗效的关系。方法65例孤立性 ACL 损伤病例行关节镜下自体半腱肌、股薄肌肌腱重建 ACL,其中 A 组27例,保留 ACL 胫骨残迹,B 组38例,采用非保留残迹进行 ACL 重建。术后进行 MRI 检查,测量胫骨矢状位骨道最宽处直径,以术后1周对应部位骨道直径为衡量基准,对骨道扩大率进行统计学分析。采用 Lysholm 评分评估各组临床疗效。结果 A组25例,B 组35例得以随访,其中 A 组平均随访12.4个月,B 组平均随访12.1个月。两组病例术后胫骨骨道均有不同程度增宽,以 B 组骨道扩大程度相对较高。结果表明胫骨骨道随时间延长逐步扩大,在术后6周即有明显的扩大,自术后3个月,骨隧道变化程度相对较小,并趋于稳定;两组资料胫骨骨隧道扩大程度在各个时间段上均无统计学意义。所有病例稳定性良好,术后 Lysholm 评分在随访过程中逐步提高,两组病例在各个时间段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是否保留 ACL 残迹对骨道扩大、术后疗效无相关性,但保留 ACL 残迹可以促进腱-骨愈合,降低骨道扩大的发生程度。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估采用同种异体骨-腱-骨组织移植重建前交叉韧带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从2002年6月-2007年7月,对15例AOL损伤病例进行了同种异体骨-腱-骨组织移植重建并进行效果评估。结果术前15例前抽屉试验、Lachman试验和轴移试验均为阳性,术后全部阴性,2例行走时感膝部轻度疼痛,1例屈膝轻受限。本组所有病人均可正常日常生活和轻度体育锻炼而无特殊不适,对膝关节的稳定性比较满意。并根据Lysholm膝关节功能标准评分85-100分,平均9142,效果满意,摄片检查,4~8周骨块在隧道里均骨性愈合。本组病例随访1~4年,膝关节伸屈活动度均在0°-110°,均已恢复日常工作。结论短期观察显示.采用同种异体骨一髌腱一骨组织移植重建ACL能够获得满意的临床疗效,具备有效性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对比研究关节镜下自体骨-髌腱-骨(B-PT-B)及自体月国绳肌腱(HT)重建ACL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分析2009年6月至2012年6月期间我院骨关节科膝关节前交叉韧带损伤患者60例,均为运动损伤。其中关节镜下行自体B-PT-B重建术30例,自体HT重建手术30例。B-PT-B组病例股骨及胫骨端均以界面螺钉固定;HT组病例,股骨端采用Endobutton悬吊固定,胫骨端1枚界面螺钉固定,1枚门型钉加固。术后静脉常规使用抗生素1 d,术后1日扶拐下地行走,7日开始被动活动,6个月时恢复正常的活动,12个月恢复体育训练。使用lysholm与IKDC评分系统对所有病例进行术前及术后3个月、6个月、9个月、12个月进行评分,并采用lachman试验与轴移试验评估膝关节稳定性。结果自体BPT-B与自体HT重建ACL的病例术后3日至12个月内lysholm与IKDC评分系统膝关节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关节镜下使用自体B-PT-B、自体HT重建ACL在12个月内随访无明显差异,手术技术及术后功能康复对术后关节功能恢复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关节镜下同种异体胫前肌腱与自体腘绳肌腱重建前交叉韧带(ACL)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08年12月至2010年8月昆明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骨科膝关节前交叉韧带重建患者46例,其中男27例,女19例,分为A组:自体肌腱移植重建25例,B组:同种异体肌腱移植重建21例.术后进行临床体检及前/后抽屉试验、Lachman试验、膝关节应力X线片、髌骨轴位片及MRI等相关检查,Lysholm评分,IKDC评分,AKS评分.术后随访4~24个月,平均12.4个月.结果两组病例术后Lysholm评分,IKDC评分,AKS评分测试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同种异体与自体肌腱重建ACL的疗效相近,是重建ACL良好的移植物之一.  相似文献   

11.
目的应用自体骨-1/3髌腱-骨(B-PT-B)、自体腘绳肌腱(ST/G)、同种异体跟腱和LARS韧带进行关节镜下重建前交叉韧带,比较不同移植物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4种不同移植物分别对111例交叉韧带损伤患者行关节镜下重建前交叉韧带,术后积极康复训练。结果各组膝关节Lysholm评分在术后3、6、12、18个月均较术前改善,异体跟腱组在术后6个月Lysholm评分均低于其余3组患者(P<0.05),术后12、18个月与自体B-PT-B、ST/G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术后3、6、12、18个月,LARS组Lysholm评分明显高于其余3组(P<0.05)。结论4种不同移植物均能明显改善膝关节功能,近期LARS韧带改善优于自体B-PT-B、ST/G和异体跟腱。  相似文献   

12.
二步冷冻保存同种异体骨-ACL-骨移植后排斥反应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新鲜异体和二步冷冻保存同种异体骨 前交叉韧带 (ACL) 骨移植后排斥反应的差异。方法 :将 6 0只新西兰兔和 6 0只日本大耳兔分别随机分成自体骨 ACL 骨移植组、新鲜异体骨 ACL 骨移植组和二步冷冻保存同种异体骨 ACL 骨移植组 ,分别于术前及术后 1周、2周、3周、4周各采血 2ml测定血清中白细胞介素 2 (IL 2 )水平 ,术后 4周、12周切取移植关节 ,作苏木精 -伊红染色。结果 :光镜下检查显示 ,自体移植组和二步冷冻保存移植组均未见明显炎性细胞浸润 ,胶原排列规则 ,分化成熟。新鲜异体移植组有大量淋巴细胞浸润 ,其IL 2水平明显高于自体移植组和二步冷冻保存同种异体移植组且高于术前水平 (P <0 .0 1)。结论 :二步冷冻减轻了同种异体骨 ACL 骨移植后排斥反应 ,移植后其组织学改变同自体移植相似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评价交锁髓内钉联合自体骨、异体骨及抗生素混合物移植治疗胫骨开放性骨缺损的疗效。方法 采用交锁髓内钉联合自体骨、异体骨及抗生素混合物移植治疗胫骨干开放性骨缺损16例,所有患者在清创后采用交锁髓内钉固定胫骨骨干,恢复小腿长度和轴线,骨缺损处利用自体骨、同种异体骨及抗生素混合移植物充填,伤口一期缝合,术后第2天即开始功能锻炼,并随访观察6~18个月。结果 所有患者均达到骨愈合,关节功能按照Johner—Wruhs评分标准:优10例,良6例。无感染及下肢缩短畸形等并发症发生。结论 对于胫骨干开放性骨缺损,采用交锁髓内钉联合自体骨、同种异体骨及抗生素混合物移植治疗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14.
[目的]总结关节镜下同种异体骨-髌腱-骨移植重建前交叉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ACL)的临床疗效。[方法]2006年1月至2008年6月我科在关节镜下应用同种异体骨-髌腱-骨移植重建ACL 30例,其中单纯ACL损伤17例,合并半月板损伤10例,合并半月板及内侧副韧带损伤3例,骨块用可吸收界面螺钉固定,对其术前和随访过程中的症状、体征及Lysholm膝关节评分以及并发症进行分析。[结果]所有患者切口均Ⅰ期愈合,无明显的免疫排斥反应,无细菌或病毒感染、关节粘连及血管神经损伤等并发症发生,术后随访时间18~38个月,平均24.5个月,患者自诉膝关节不稳及无力症状消失,根据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术前42.62±4.35分,术后89.15±3.65分,手术前后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关节镜下可吸收界面螺钉固定异体骨-髌腱-骨移植重建ACL手术可有效改善膝关节稳定性,手术时间短,固定牢固,功能恢复满意,不需要二次手术取出内固定,是一种安全有效的ACL重建方法。  相似文献   

15.
关节镜下采用自体骨-髌韧带-骨(B-PT-B),挤压螺丝钉固定,等长重建膝关节前交叉韧带(ACL),具有创伤小、关节内环境影响小,而且可同时进行关节内其它手术,术后病人恢复快的特点。手术的关键是获取标准的髌腱两端骨快和股骨、胫骨隧道以及选择等长点,并稳固地将两骨块挤压固定于骨隧道中。作者手术12例、平均随访9个月,术前抽屉试验12例阳性,术后2例阳性,轴移试验3例阳性,术后均消失;Lachman试验术前12例阳性,术后1例弱阳性,膝前痛2例。全部病人术后膝关节功能均有明显改善,无髌骨骨折及挤压螺丝钉松动。按照日本骨科学会制定的膝关节疗效评定标准,优5例、良5例、中2例,优良率达83.3%。故认为关节镜下重建ALC手术是一个优良的方法。  相似文献   

16.
关节镜下同种异体骨-髌腱-骨重建前交叉韧带的临床疗效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评价关节镜下应用同种异体骨-髌腱-骨重建膝关节前交叉韧带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5年12月至2007年12月,我科住院患者经关节镜检查证实为前交叉韧带(anterior crueiate ligament,ACL)断裂者125例,获得随访的患者109例,所有患者均于关节镜下行同种异体骨-髌腱-骨重建膝关节前交叉韧带术.疗效评估采用:KTl000,Lysholm,Irrgang,改良larson,国际膝关节评分委员会(international knee documentation committee,IKDC)韧带评分系统.结果 所有患者术后随访6~24个月,平均16.9个月,所有患者随访时异体移植物位置良好,术后所有患者KT.1000检查双侧膝关节前向松弛度差值<3 mm,IKDC评分活动水平正常或接近正常98例(89.9%),Lysholm评分从(50.2±4.3)分提高至(88.4±6.4)分,lrrgang评分从(43.4±4.3)分提高争(82.6±5.3)分,Larson评分从(41.4±4.8)分提高至(88.5±4.3)分,和术前相比均有显著性意义(P<0.01).所有患者均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 同种异体移植物是前交叉韧带重建良好的选择之一,关节镜下同种异体骨-髌腱-骨移植物重建前交叉韧带手术能使膝关节功能获得良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膝关节镜下自体带骨瓣中 1/ 3髌韧带等长重建前交叉韧带 (ACL)技术及有关术后并发症的防治。方法 回顾性分析了采用关节镜下自体中 1/ 3骨 -髌韧带 -骨 (B- PT- B)复合体等长重建 ACL 5 2例。术中采用骨隧道导向器及等长定位器确定重建点 ,自体及异体骨修复骨缺损处并修复残留髌韧带 ,术后早期开始CPM锻炼。结果  5 2例均随访 5个月至 2年 ,平均 2 1个月 ,优 33例 ,良 16例 ,中 3例 ,优良率为 94.2 %。L achm an试验 :术前 5 2例阳性 ,术后 5例弱阳性 ;前抽屉试验 :术前 46例阳性 ,术后 2例弱阳性 ;Pivot shift试验 :术前 10例阳性 ,术后均消失。术后膝前痛 8例。所有患者均在术后 3个月左右恢复日常生活。结论 关节镜下自体带骨瓣中1/ 3髌韧带等长重建 ACL 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等优点。采用骨隧道导向器及等长定位器能精确确定重建点 ,保证等长固定 ,减少术中创伤。术中注意修复骨缺损及残留髌韧带 ,术后早期功能锻炼 ,可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比较应用兔的自-异体混编肌腱与异体肌腱重建前交叉韧带(ACL)的生物力学特性方面的差异.方法 兔40只,随机分成混编组及异体组,每组20只,分4个时间节点(术后3、8、12、24周),每个时间节点样本量为5只.均行右膝关节ACL重建.混编组采用自体肌腱与异体肌腱混合编织后重建ACL,异体组则完全采用异体肌腱编织后重建ACL.分别于术后3、8、12、24周处死每组的5只兔子,取右膝关节制成标本,行单轴拉力实验并对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术后3、8、12、24周,标本拉力测试显示,混编组的极限负荷、刚度均高于异体组,混编组拉伸长度均低于异体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8周标本毁损模式两组均以移植物自骨隧道拔出为主,术后12、24周两组均多为移植物实质部断裂.4个时间节点毁损模式Fisher确切检验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重建ACL,自-异体混编肌腱的生物力学特性优于异体肌腱.  相似文献   

19.
关万宁 《河北医学》2010,16(6):679-681
目的:评价骨肿瘤病变切除后应用深低温冷冻同种异体骨移植联合自体骨髓单核细胞移植修复骨缺损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1月至2009年1月在我院骨科骨肿瘤病变的124例患者,其中采用同种异体骨联合自体骨髓单核细胞移植植骨61例(联合骨髓单核细胞移植组);单纯同种异体骨植骨63例(单纯植骨组);结果:联合骨髓单核细胞移植组移植骨界限模糊时间和消失时间均短于单纯植骨组。术后6、12、24个月时联合骨髓单核细胞移植组骨密度明显高于单纯植骨组。结论:同种异体骨联合自体骨髓单核细胞移植,组织抗原性减弱,能明显促进骨融合和骨缺损的愈合。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同种异体骨与自体骨混合移植在良性骨肿瘤刮除术后骨缺损治疗中的疗效。方法:自1999年8月~2005年7月应用同种异体骨与自体骨混合移植来治疗四肢长骨良性骨肿瘤刮除术后骨缺损病例22例。结果:本组随访6个月~80个月,平均31个月。X线片显示骨愈合良好,无肿瘤复发,患肢功能恢复满意,未见并发症。结论:同种异体骨与自体骨混合移植可形成优势互补,修复骨缺损效果确切、安全、可靠,是一种较为理想修复材料,可以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