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动脉粥样硬化是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病理基础。内衬于血管的内皮细胞是血管壁与血流之间的一道具有选择通透性的屏障,对于维持血管内环境稳态发挥重要作用。血管内皮屏障功能的紊乱是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发展的重要环节之一。近年的研究表明血流动力学能明显影响血管内皮细胞屏障功能。扰动流和振荡流等异常血流形态能改变血管内皮的通透性,甚至形成动脉内膜破裂。本文通过聚焦内皮细胞内外侧的物质交换、动脉内膜破裂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评述血流动力学变化对血管内皮细胞屏障功能的影响,讨论了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的领域,以期为进一步阐明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发展机制以及有效防治策略的选择提供一个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2.
粥样斑块破裂的病理生理学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几种血管放射检查和形态学研究已经揭示尽管冠状动脉狭窄的原因是多样的,但90%以上是动脉粥样硬化。阻塞性冠状动脉疾病的主要损害是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破裂损伤,发生在动脉硬化部位表面损伤可发生内皮细胞剥蚀,而纵深的损伤可发现一个从腔内到斑块组织延伸的裂缝,斑块的裂缝和破裂可引起急性缺血性冠脉综合征(acuteischemiccoronarysyn-drome;AICS)[1]。本文对影响粥样斑块破裂的因素及其病理生理学内容综述如下:1 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的影响因素一般认为,粥样斑块是否稳定(或易于破裂)与下述因素有关。1.1 斑块内核的大小[2]:粥样斑块…  相似文献   

3.
近期提出细胞水平胰岛素抵抗包括内皮细胞、平滑肌细胞和巨噬细胞,即粥样硬化斑块病变内细胞自身存在胰岛素信号通路的缺陷导致细胞生物学性能的改变,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进展中起关键作用.如斑块内细胞自身胰岛素抵抗可降低内皮细胞的舒张功能、平滑肌细胞的增殖、迁移并增加巨噬细胞凋亡和吞噬缺陷,导致粥样硬化斑块坏死核心的扩大.因此,深入了解细胞水平胰岛素抵抗参与动脉粥样硬化疾病发生、发展的机制为未来研发新型药物开辟新方向.  相似文献   

4.
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处血管新生的病理意义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发生动脉粥样硬化的冠状动脉内膜往往出现血管新生.这些新生血管可以促进粥样硬化病变的发展,甚至诱发斑块出血和斑块破裂.进一步研究新生血管的发生机制及其病理生理意义并寻求较佳的防治方法,可以为认识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机制和防治动脉粥样硬化提供一个新的视点.  相似文献   

5.
动脉粥样硬化是引起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主要因素之一。基质金属蛋白酶(MMPs)可影响动脉硬化斑块的去稳定化,MMP-2和MMP-9降解斑块部位的纤维帽,促进平滑肌细胞从中层迁移到内膜,加重了血管的结构改变,促进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不稳定性的发生,使斑块易于破裂。本文对此进行简要阐述,并介绍了对MMP-2和MMP-9具有抑制作用的药物。  相似文献   

6.
动脉粥样硬化是引起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主要因素之一.基质金属蛋白酶(MMPs)可影响动脉硬化斑块的去稳定化,MMP-2和MMP-9降解斑块部位的纤维帽,促进平滑肌细胞从中层迁移到内膜,加重了血管的结构改变,促进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不稳定性的发生,使斑块易于破裂.本文对此进行简要阐述,并介绍了对MMP-2和MMP-9具有抑制作用的药物.  相似文献   

7.
<正>幽门螺杆菌感染与冠心病的发生密切相关,幽门螺杆菌分泌的细胞毒素相关基因A(cytotoxin-associated gene A,CagA)蛋白参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作为革兰阴性杆菌内毒素的重要载体,外膜泡具有侵袭力强、携带毒素稳定性好的特性。幽门螺杆菌释放的外膜泡携带CagA蛋白突破胃黏膜上皮细胞屏障后入血,进一步作用于血管内皮细胞,通过一系列炎性反应导致血管内皮功能紊乱,促进动脉粥样  相似文献   

8.
动脉粥样硬化与易损斑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动脉血栓栓塞性疾病的共同病理基础是动脉粥样硬化,血栓的形成基本上都是动脉粥样斑块破裂的结果。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与内皮细胞功能损伤直接相关,在动脉粥样硬化的整个病变过程中,直到最后形成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均伴随着内皮细胞的损伤。按照动脉粥样硬化发展的病理过程一般分为脂质条纹、粥样斑块和纤维斑块期(图1)。  相似文献   

9.
黏附分子细胞间黏附分子-1/E-选择素与冠心病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冠心病是一种高发病率和高病死率的疾病,炎症反应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中起着重要作用。活化的血管内皮细胞分泌的细胞黏附分子,如细胞间黏附分子-1和E-选择素等,它们介导内皮细胞与白细胞、血小板间的起始黏附,促进血液循环中白细胞、血小板黏附于血管内皮,引起炎症反应、血栓形成等,在动脉粥样硬化和冠心病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血脂异常导致血管内皮细胞的氧化损伤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在正常生理情况下,血管内皮结构完整、功能正常,一方面通过屏障作用阻止低密度脂蛋白(low density lipoprotein,LDL)等大分子物质和单核细胞等血液细胞成分进入动脉内膜,另一方面又通过产生前列腺素(PCI2)等活性因子发挥抗凝、抑制平滑肌细胞增殖等多种功能。血液中大量LDL在内皮下的沉积导致内皮细胞损伤、单核细胞浸润、血小板粘附聚集、刺激血管平滑肌细胞向血管内膜迁移与增殖,巨噬细胞吞噬脂质而形成泡沫细胞,逐渐发展成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因此,保护内皮细胞免受损伤是防治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发展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不稳定型心绞痛与冠脉血栓形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不稳定型心绞痛常由于充满脂质的粥样硬化斑破裂所致。>1/2粥样硬化斑破裂发生在斑块导致管腔直径狭窄<50%~75%的地方。这些破裂发生在斑块内的深部,并可产生面向管腔的裂缝,导致斑块上形成大范围的壁性血栓。大的斑块破裂或溃疡可导致血管完全闭塞和心肌梗塞。中等大的破裂部分地决定于在动脉内被暴露的组织、血液流变学和全身因素,可引起部分血栓栓塞和不稳定型心绞痛。多数破裂是小的、无症状的。然而,壁性血栓机化的过程促进冠脉病变的进展;但破裂的愈合伴血管内皮细胞的重新生长的过程可保护血管免于血栓形成,此过程可长达3个月。  相似文献   

12.
糖代谢紊乱为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之一.研究表明:高血糖可直接作用于血管细胞,如血管内皮细胞、血管平滑肌细胞及血管炎症细胞等;另一方面,高血糖可导致相关基因发生化学修饰,上调基因的表达而促进单核巨噬细胞向泡沫细胞转化,作用于相应基因靶点促进巨噬细胞活化及动脉粥样斑块的形成.因此,血糖可能通过上述一种或多种作用机制促进动...  相似文献   

13.
apelin是新近发现的脂肪因子,可通过多种途径参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其可能机制是参与胰岛素抵抗和脂代谢异常,进而影响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直接影响血管内皮细胞的炎性反应状态,促进单核细胞向血管内皮细胞黏附、迁移;促进细胞内胆固醇流出,减少泡沫细胞的形成;增加斑块稳定性,抑制斑块破裂及血栓形成。深入研究apelin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将为动脉粥样硬化的防治提供新靶点。  相似文献   

14.
流行病学和分子生物学的证据显示了人巨细胞病毒在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作为损伤因子的重要性,人巨细胞病毒感染可能启动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促进其发展,导致平滑肌细胞增殖,内皮细胞损伤,生长因子与细胞因子释放,冠状动脉痉挛、斑块破裂,血栓形成。长期、慢性、持续性感染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5.
炎症与动脉粥样硬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炎症的介导在动脉粥样硬化(AS)的发病机理中从白细胞聚集到最后的易损动脉硬化斑块的破裂,扮演了一个重要的角色。早期AS的产生与单核细胞黏附到血管内皮细胞和黏附的范围有关。单核细胞分化和泡沫细胞形成,并逐步形成脂质条纹,均与炎症有关。炎症细胞的增多和血管平滑肌细胞的增生导致动脉粥样损伤的更进一步发展,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炎症的过程与AS的每一个阶段有着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CD40L是肿瘤坏死因子超基因家族的一种,它是各种免疫与炎症调节的重要通路,包括调节动脉粥样硬化的演变.已有研究证实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内、血管内皮细胞、血管平滑肌细胞、巨噬细胞,循环中的血小板中可出现CD40L的表达.循环中出现的可溶性CD40L可能主要来源于血小板及T淋巴细胞.CD40L在急性冠脉综合征的作用与其产生的生物学效应有关.有研究发现CD40L可刺激血管内皮细胞、巨噬细胞及血管平滑肌细胞产生与动脉粥样硬化有关的生物活性因子,如E选择素、血管粘附分子、细胞因子等.CD40L还可通过调节粥样斑块的金属蛋白酶表达影响斑块的稳定性.越来越多的研究显示炎症与免疫在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并且提示动脉粥样硬化可能是一种慢性炎症性疾病,炎症反应的激活可导致斑块的不稳定,从而引起急性冠脉综合征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涉及全身和局部炎症的多因素疾病,中性粒细胞浸入粥样斑块后,通过介导局部炎症反应,并趋化更多的炎症细胞至血管壁,导致血管内皮细胞功能紊乱、粥样斑块的发展和破裂,最终诱发心血管事件。目前认为,固有免疫和特异性免疫在粥样斑块的形成和进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一系列临床研究表明,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eutrophil to Lymphocyte Ratio,NLR)在预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严重程度、并发症及预后方面有着重要的临床价值;同时,NLR具有简单、相对低廉和普遍可用的特点,不需要增加额外的检测,因此,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相似文献   

18.
核因子-κB与动脉粥样硬化   总被引:14,自引:4,他引:10  
炎症贯穿于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发展的全过程,而核因子-κB又是调节免疫炎症相关基因的重要转录因子,众多研究提示,动脉粥样三化斑块的主要组成细胞为单核细胞,血管内皮细胞及血管平滑肌细胞,甚至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存在核因子-κB的激活,而单核细胞迁入内膜下间隙又被认为是动脉粥样硬化的最早病变,而且引起冠心病的三大独立危险因素(有高血压,高血脂和高血糖)在引起动脉粥样硬化时均有核因子-κB的激活增加,因此核因子-κB有可能是动脉粥样硬化发生与发展的始动机理之一。  相似文献   

19.
通心络是一种根据中医理论研制而成的中药制剂,具有益气活血、通络止痛的功效。易损斑块是指在动脉粥样硬化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不稳定斑块,可引起血管狭窄或因粥样斑块破裂导致急性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目前大量基础实验和临床研究结果表明,通心络在抗动脉粥样硬化、稳定易损斑块方面作用显著。本文对通心络稳定易损斑块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20.
新发现的脂肪细胞因子chemerin不仅是传统意义上的趋化蛋白,还通过多种途径参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其可能机制是参与胰岛素抵抗,糖、脂代谢异常及代谢综合征的发生,进而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直接影响血管内皮细胞的炎性反应状态,促进单核巨噬细胞黏附、迁移以及泡沫细胞的形成;促进新生血管形成,使斑块不稳定性增加,参与斑块破裂、血栓形成.深入研究chemerin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将为动脉粥样硬化的防治提供新靶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