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闵鹏秋 《四川医学》2000,21(9):755-756
1 简要回顾70年代初 ,CT的开发应用于临床 ,结合非 X线的超声切面显像和放射性核素诊断以及几乎同期兴起的介入放射学 (包括治疗和诊断 )组成了医学影像学 ,成为放射学继伦琴发现 X线以来的又一里程碑。既后 30年来 ,医学影像学有了迅速的发展。主要进展包含放射学方面的 DSA(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MRI(磁共振成像 )、CR(电子计算机 X线摄影 )、DR(数字 X线摄影 ) ,超声方面的 Doppler US(多普勒超声 ) ,核医学方面的 SPECT(单光子发射体层成像 )、PET(正电子发射体层成像 )等的成像方法及诊断以及RACS(图像存档传输系统 ) ,成…  相似文献   

2.
冠心病影像学诊断分为有创与无创性诊断两种,有创性诊断即冠状动脉造影术(CAG)和血管内超声波法(IVUS),无创性影像学诊断冠心病是心脏影像学未来发展的一个重要目标,通过介绍超声心动图、放射性核素检查、心脏CT、磁共振成像以及相应的负荷试验,以探讨冠心病诊断的应用现状。  相似文献   

3.
冠心病的发病率及死亡率仍然居高不下,目前对冠心病的影像诊断已取得了很大进步。有创性的冠状动脉造影是诊断冠心病的“金标准”。由于冠心病的防治费用及发病率均较高,有创性影像检查有一定的风险,常不被人们所接受,因此寻找一种无创性的检查方法是当前大家十分关注的课题。目前无创性的影像检查方法主要有多排螺旋CT(MDCT)、电子束CT(EBCT)、MRI、核素显像(SPECT、PET)及心脏彩色多普勒超声,在冠心病的诊断中起重要作用。国外研究结果表明在冠心病诊断中最有价值的是多种影像技术的联合应用,因为每种影像技术都有其作用和限制,只有联合应用才能取长补短,相得益彰,现将CT和MRI在冠心病诊断中临床应用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4.
冠心病是损害人类健康的一个重要疾病,其发病率在中国人群中仍处于上升趋势,及早诊断冠心病并分析其预后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冠心病的诊断技术发展迅速,影像学诊断技术更是种类繁多且进展迅速。冠心病的影像学诊断技术主要包括无创和有创两个方面。无创性诊断方法有多层螺旋CT、磁共振、核医学、心脏超声等;  相似文献   

5.
直肠癌是世界上发病率和死亡率最高的恶性肿瘤之一,发病率逐年增高,且趋于年轻化。手术是目前直肠癌的首选治疗方案,手术方式选择主要依赖癌肿浸润情况,影像学检查能为临床提供癌肿浸润信息,是直肠癌术前分期的基础。本文以直肠癌病理TNM分期为基础,综述内镜超声成像、计算机体层摄影、磁共振成像、正电子发射体层摄影及正电子发射计算机体层摄影等影像学方法在直肠癌术前分期中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负荷超声心动图自1979年被应用于临床并已经发展成为诊断冠心病、检测心肌存活及判断预后的无创检查方法。在患者接受冠状动脉造影前进行无创性心肌缺血程度检测,是对于冠状动脉造影中临界病变是否进行积极干预、临床危险分层及预后评估的诊治策略内容之一。本研究以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结果作为冠心病诊断“金标准”,探讨多巴酚丁胺负荷超声心动图(DSE)对诊断冠心病及评价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再狭窄的价值。  相似文献   

7.
一个多世纪以来,X线检查为临床疾病的诊断与治疗作出了举世公认的贡献。自70年代开始CT的发明和应用,使医学成像进入了以电子计算机和体层成像相结合,以图像重建为基础的新阶段。随后超声体层成像、放射性核素体层成像、MR体层成像和CR(计算机X线摄影)等数...  相似文献   

8.
最近二十年来,医学影像检查技术飞速发展,使影像诊断从单一的X线诊断,发展为包括超声成像、计算机体层成像(CT)、磁共振成像(MRI)、发射体层成像(ECT)、单光子发射体层成像(SPECT)、正电子发射体层成像(PET)和数字血管造影术(DSA)等多种成像技术的学科.每种成像技术又有多种检查方法.诚然,各种成像技术都有它的优势和不足,并非一种成像技术可以适用于人体所有器官的疾病诊断,也不是一种成像技术完全能取代另一种成像技术,而是相辅相成,互相补充的.在当今医保制度下,怎样提高医疗费用与诊断效率比,提高医疗服务质量,满足广大病员的需要,尤为重要.目前在选择检查手段时应当权衡利弊,择优选择.一般应选用简单方便、安全、痛苦少的无创或微创性和费用低的成像技术.诊断一经确定,无需再作其他检查.但个别需综合采用几种成像技术与检查方法才能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9.
赵艳萍  刘文亚 《新疆医学》2004,34(2):117-120
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活动以及各种病理性活动均与人体内血流变化密切相关,因此获取人类活体组织血流灌注状态的研究一直是医学影像学的热点。传统的测定活体组织的灌注的方法:正电子发射体层摄影、单光子发射体层摄影、Xe-CT、超声,及近来发展的MR灌注成像等,由于空间分辨率低、操作复杂、检查时间长、设备要求高、费用昂贵等原因,应用受到限制。  相似文献   

10.
颅内动脉狭窄的检查方法有经颅多普勒(TCD)、计算机体层摄影血管成像(CTA)、磁共振血管成像(MR angiography, MRA)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TCD和MRA均为颅内血管狭窄性病变无创性检测手段,尤其是TCD技术具有简便、经济及可重复的特征,已成为我国民众颅内动脉狭窄性病变筛查的重要检测手段,其临床意义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现已被广泛应用于临床。现就各影像学检查方法在颅内动脉狭窄诊断中的应用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1.
近二、三十年来 ,影像检查技术飞速发展 ,使影像诊断从单一的X线诊断 ,发展为包括超声成像、计算机体层成像 (CT)、磁共振成像 (MRI)、发射体层成像 (ECT)、单光子发射体层成像 (SPECT)、正电子发射体层成像(PET)和数字血管造影术 (DSA)等多种成像技术的学科。每种成像技术又有多种检查方法。诚然 ,各种成像技术都有它的优势和不足 ,并非一种成像技术可以适用于人体所有器官的疾病诊断 ,也不是一种成像技术完全能取代另一种成像技术 ,而是相辅相成 ,互相补充的。在当今医保制度下 ,怎样提高医疗费用与诊断效率比 ,提高医疗服务质量…  相似文献   

12.
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早发现、早诊断是乳腺癌治疗的关键。影像学检查在乳腺癌早期诊断及疗效评估中起重要作用,常用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包括乳腺钼靶X线摄影、超声、磁共振成像。近年来,数字化乳腺断层X线检查、超声弹性成像、超声造影及乳腺磁共振波谱成像、灌注成像、扩散峰度成像等新技术、新方法逐步应用于临床工作中。同时,分子影像学及基于机器学习的计算机辅助诊断技术飞速发展及应用,影像组学逐渐应用于乳腺癌诊断中,使乳腺疾病影像检查方法的诊断效率显著提高,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乳腺癌早期诊断的敏感度和特异度。本文对目前乳腺疾病常用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及最新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3.
冠心病是严重危害人民身体健康的多发病、常见病 ,对其早期诊断直接影响到患者的生存和预后。超声心动图作为一种无创性检查方法 ,在冠心病的早期诊断中发挥重大作用。但是 ,目前超声心动图对冠心病的无创性诊断仍然建立在对心室壁运动的定性或半定量分析基础上 ,结果的稳定性和准确性都受影响。心肌组织多普勒成像 (tissue Dopplerim aging,TDI)或组织多普勒超声心动图 (tissue Dopplerechocardiography,TDE)是新近开发的心室壁运动定量、实时分析技术 ,是一种可以定量评价局部心肌及整个心室收缩及舒张功能的全新的无创的影像学方法。…  相似文献   

14.
心血管影像学检查的合理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医学影像学已经由过去单一的X线成像技术发展成为与计算机、电子学和医学生物工程技术等相结合的综合诊断体系。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心脏超声、CT(包括多排螺旋和电子束CT)、磁共振成像(MRI)、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X线平片数字化包括计算机X线摄影(CR)和数字化X线摄影(DR)、  相似文献   

15.
尽管冠状动脉造影是诊断冠心病的“金标准”,但冠状动脉造影为有创性检查,加上传统观念和经济条件限制,使该项检查在我国尚难普及.目前临床诊断冠心病在很大程度上仍然依赖于临床症状、静息和动态心电图、各种运动试验等常规无创性检查.临床诊断冠心病的无创性检查项目较多,如何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无创性检查项目是十分重要的.  相似文献   

16.
尽管冠状动脉造影是诊断冠心病的“金标准”,但冠状动脉造影为有创性检查,加上传统观念和经济条件限制,使该项检查在我国尚难普及。目前临床诊断冠心病在很大程度上仍然依赖于临床症状、静息和动态心电图、各种运动试验等常规无创性检查。临床诊断冠心病的无创性检查项目较多,如何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无创性检查项目是十分重要的。  相似文献   

17.
《西部医学》2009,21(12):2094-2094
医学影像学是目前临床医学发展最迅速的学科之一,已经由传统的单一X线成像(透视、摄影和血管造影)扩展为包括超声、放射性核素显像(主要是SPECT和PET)、CT、磁共振成像(MRI)等多种影像学技术组成的“大家族”。  相似文献   

18.
目的:总结原发性小肠恶性肿瘤的临床类型、病理特征及诊断方法。方法:回顾分析1997—2006年经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诊治的147例原发性小肠恶性肿瘤的临床资料、病理特征及术前诊断。结果:按病理分型,腺癌99例,占主要部分;间叶组织肉瘤20例,恶性间质瘤14例,淋巴瘤8例,类癌(包括神经内分泌瘤)6例。按肿瘤所在部位:十二指肠101例,空肠28例,回肠11例,肠系膜7例。小肠肿瘤最常见的临床表现为腹痛、黄疸、腹块以及消化道出血等。内镜、低张造影、B型超声(BUS)、电子体层成像(CT)、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或磁共振胰胆管造影(MRCP)、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对诊断有重要作用。结论:原发性小肠肿瘤以腺癌最多,早期临床表现没有特异性,联合应用内镜及影像学检查可提高检出率。  相似文献   

19.
医学影像学新进展视听教材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针对目前医学影像学教育明显滞后于在临床上的发展状况,研究和制作医学影像学新进展视听教材(DVD教学光盘),把临床上应用的一些新设备和新技术通过视听教材形式引入到课堂,目的是提高医学影像学的教育教学质量。本视听教材包括影像增强透视、数字化X线摄影、数字胃肠钡餐、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电子计算机体层摄影(CT)、磁共振成像(MRI)、超声、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PET)、介入放射学、医用直线加速器和图像存储与传输系统(PACS)。  相似文献   

20.
张梅  欧玉军 《中国民康医学》2008,20(15):1737-1738
无创性影像学检查方法彩色多普勒超声(CDFI)和磁共振血管成像(MRA)开创了下肢血管病变检查的新方法。本研究选取搜集36例行CDFI和MRA检查的下肢动脉粥样硬化患者进行对照研究,探讨它们在此病中的诊断价值,为临床的早期诊断和预防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