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抗骨质疏松二膦酸盐类的构效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二膦酸盐 (bisphostates ,BPs)是焦磷酸盐(phosphonophosphinate ,PPi)的稳定类似物 ,在体外剂量依赖性地抑制羟磷灰石结晶的生长 ,在体内抑制异位钙化 ;二膦酸盐能抑制各种药物引起的骨吸收 ,并在体内对钙代谢有显著的作用 ,先后用于治疗与骨吸收增加有关的疾病 :如Paget疾病 ,恶性高血钙 ,骨髓瘤和骨转移疾病 ,最近又用于治疗骨质疏松 ,二膦酸盐已成为研究的热点药物。目前得到批准的药物有Etidronate ,Pamidronate ,Alendronate ,Tiludronate和…  相似文献   

2.
成骨不全是一组以骨骼脆性增加及胶原代谢紊乱为特征的全身性结缔组织疾病,主要由编码Ⅰ型胶原的基因发生突变所致,此病以骨脆性增加、骨关节进行性畸形、蓝巩膜、牙本质发育不全及听力下降为常见表现。目前治疗成骨不全的最理想的药物是双膦酸盐,本文复习国内外相关文献,就其治疗的最适剂量与时间、最佳给药途径、最佳药物选择以及药物与成骨不全类型和患者年龄的最适匹配等问题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3.
4.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双膦酸盐类药物被发现并应用于骨肉瘤的治疗,其治疗效果已逐渐被动物实验和临床研究所证实。双膦酸盐作为第一代药物,可以抑制骨降解,减少骨吸收,减轻骨疼痛。唑来膦酸作为第二代药物,能够抑制肿瘤细胞增殖、诱导细胞凋亡,治疗作用强于第一代双膦酸盐类药物。同时,双膦酸盐类药物也可引起颌骨坏死等不良反应。因此,~(99)Tc-亚甲基二膦酸盐药物的使用将给颌骨骨肉瘤的治疗带来新思路、新策略。  相似文献   

5.
目的体外观察二膦酸盐对骨肉瘤MG-63细胞的抑制增殖和促进凋亡作用。方法将不同浓度的二膦酸盐药物与MG-63细胞体外培养,采用MTT比色法测定其细胞活力,绘制细胞生长曲线;Hoechst33258细胞染色法观察细胞凋亡形态;流式细胞仪进行细胞周期分析及凋亡检测。结果MTT比色法测得药物作用72h对MG-63细胞的ID50为52.37μmol/L;细胞生长曲线表明细胞增殖数量与药物浓度及时间有显著依赖性;细胞荧光染色观察实验组细胞形态改变;细胞流式观察细胞凋亡实验组较正常差异有显著性,72h后细胞凋亡率40.2%±2.1%相比正常细胞2.8%±0.7%有统计学意义;细胞周期分析实验组细胞SubG1相比正常组显著累积G2/M细胞被阻滞。结论二膦酸盐抑制体外培养骨肉瘤MG-63细胞增殖,并可诱导其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6.
双膦酸盐类药物的研究进展与合理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石革 《当代医学》2002,8(1):73-77
双膦酸钠盐是一类开辟了新途径的抗骨质疏松药物。近年来,其开发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迅猛。为此,临床的选用和合理应用有待于我们研讨。  相似文献   

7.
二膦酸盐类(Bisphosphonates,BPs)药物是上世纪70年代开发出来的一种抗代谢性骨病药物,现已被广泛应用于治疗骨质疏松症、恶性肿瘤引发的高钙血症、赫伯特氏病、骨转移性疾病等代谢性骨病[1].目前临床上使用的二膦酸盐药物依据其年代先后和结构特点分为3代.药物的发展带来了作用强度的相对增强,但并未解决二膦酸盐在临床应用中的一些缺陷[2].新型二膦酸盐类药物的合成及研究是近年的研究热点.  相似文献   

8.
双磷酸盐类抗骨质疏松在治疗骨质疏松症方面具有显著的效果,如恶性肿瘤引发的高钙血症、变形性股炎症、骨痛及骨质疏松整等等。本文主要研究了典型的双磷酸盐类化合物利塞膦酸钠、帕米膦酸二钠、唑来膦酸的合成工艺,详细内容如下文报告。  相似文献   

9.
二膦酸盐类(bisphosphonates,BP)药物作为一种强效骨吸收抑制剂已用于临床30余年,广泛用于控制与骨代谢改变相关的疾病,如:骨质疏松症、恶性肿瘤骨转移、恶性肿瘤引起的高钙血症、多发性骨髓瘤和Paget骨病。自2003年Marx[1]首次报道二膦酸盐类药物可导致颌骨坏死的现象以来,相关病例报道逐渐增多。根据2014年美国口腔颌面外科医师协会(American Association of Oral and Maxillofacial Surgeons,AAOMS)发布的最新临床指南[2]:由于越来越多患者的颌骨坏死与使用包括二膦酸盐类药物在内的抗骨吸收药物及其他抗血管生成药物(如地诺单抗)相关,推荐把二膦酸盐相关性颌骨坏死(bisphosphonate associated osteonecrosis of the jaw,BRONJ)更名为药物相关性颌骨坏死(medication related osteonecrosis of the jaw,MRONJ)。该指南将MRONJ定义为:以往或目前正在应用抗骨吸收或抗血管生成药物;在口内骨暴露或经过口内、外瘘口可以探及骨面,骨不愈合的时间超过8周;颌骨未曾接受过放疗,或无明确的颌骨转移灶。 本文报道1例拔牙术后出现双侧上颌骨二膦酸盐相关性颌骨坏死的病例,通过手术治疗,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0.
二膦酸盐是近年来研发的抗代谢性骨病的一类新药,其可以抑制破骨细胞介导的骨质破坏。文中综述了二膦酸盐治疗肿瘤的研究进展。其中有研究表明二膦酸盐有直接的抗肿瘤作用,包括抑制肿瘤细胞增殖,促进肿瘤细胞凋亡;减少肿瘤细胞的黏附性及侵袭性。同时有研究证实二膦酸盐尚有抑制肿瘤血管生成、调节免疫等间接抗肿瘤作用。此外,二膦酸盐与其他化疗药物或T细胞联合应用可以达到协同抗肿瘤效果。这些新发现显示二膦酸盐可能被作为一种抗肿瘤药物应用于临床。  相似文献   

11.
埃本膦酸盐属二膦酸盐类药物,它可以阻止钙从骨质中过量释放(骨质溶解/破坏),并使血液中升高的钙水平正常化,临床上主要用于治疗肿瘤骨转移所致的高血钙,Paget's疾病,变形性骨炎,异位骨化和骨质疏松等,它是目前开发出的毒副作用少,疗效最强的二膦酸盐类药物之一,本综合近年来的有关献,对埃本膦酸盐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2.
【摘要】 骨质疏松症(OP)是多种原因引起的一种全身性骨骼疾病,以骨强度下降和骨折风险增加为特征,发病以中老年为主,近年来患病率逐渐升高,且有年轻化的趋势,因此OP的防治非常重要。治疗OP除了补充足够的钙和维生素D,有效的药物治疗是必不可少的。双膦酸盐(BPS)作为一种骨代谢调节剂,是目前临床上应用最为广泛的抗OP药物。BPS是焦磷酸盐的类似物,根据侧链的含氮量分为不含氮双膦酸盐(非N BPS)和含氮双膦酸盐(N BPS),目前共研制出三代制剂,本文选取了其中4种代表性BPS,就近年来抗OP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3.
骨质疏松症防治药物之一——双膦酸盐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双膦酸盐作为一类强有力的骨吸收抑制剂,其基本化学结构是P-C-P。P-C-P是双膦酸盐抑制骨再吸收活性的必要条件,其活性大小与碳链的长度及链端结构有关,因此人们通过改变碳链的长度及与碳原子连接的基因,从而引起其物化性质和生物特性的显著改变,目的是合成一些具有能强化双膦酸盐抑制骨再吸收特征的化合物。  相似文献   

14.
目的:唑来膦酸作为一种静脉的双磷酸盐类药物已被批准用于治疗骨质疏松症,尤其是对于口服双磷酸盐不耐受或依从性差的患者,但发热等不良反应影响了该药的使用,探讨有口服双膦酸盐史对骨质疏松症患者在首次静脉滴注唑来膦酸(密固达)5 mg后发热率的变化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对在就诊的骨质疏松患者进行双能X线骨密度检查,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对骨质疏松的诊断标准,T值≤-2.5被定义为骨质疏松。对其中113例首次静脉滴注唑来膦酸治疗的骨质疏松症患者进行分析,其中有口服阿仑膦酸钠史者35例,记为A组,无口服阿仑膦酸钠史者78例,记为B组。比较治疗前口服双膦酸盐治疗时间与治疗后发热发生率的关系及静脉滴注唑来膦酸后发热的影响因素。结果:35例有口服阿仑膦酸钠史者中,无高热,2例有中低度发热反应(5.71%)。78例无双膦酸盐用药史者中,33人出现发热(42.3%),其中低热15人、中度热14人、高热4人,卡方检验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2),另外,对在门诊与病房接受静脉滴注唑来膦酸患者发热情况进行分析,用药地点对发热发生率无影响。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口服双磷酸盐用药史是发热的保护性因素,既往口服双膦酸盐每增加1个月,首次静脉滴注唑来膦酸的发热风险减少23.1%。结论:既往有口服含氮双膦酸盐阿仑膦酸钠用药史者,在首次接受静脉滴注唑来膦酸5 mg治疗时,可显著减少急性炎性的发热反应发生率,即口服含氮双膦酸盐阿仑膦酸钠用药史是首次接受静脉滴注唑来膦酸发热不良反应的保护性因素。  相似文献   

15.
二膦酸盐类药物治疗骨质疏松症的研究概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蒋秋瑾 《医学综述》2009,15(17):2658-2660
骨质疏松症是一种全身性代谢性疾病,发病率正逐年上升,临床多使用药物治疗。二膦酸盐类药物作为骨质疏松治疗药物中研究最全面、疗效最确切的药物,临床上应用越来越广。本文对二膦酸盐类骨质疏松症治疗药物的研究情况作了概述,介绍了其化学结构及分类、作用机制、药代动力学、常用品种等情况。  相似文献   

16.
舒小泉  Dan Rosen  刘旭桉 《医学综述》2009,15(20):3131-3134
双膦酸类药物是目前临床上治疗骨疾病的重要药物。此药物可能引起严重并发症——颌骨坏死。口腔种植牙作为目前治疗缺牙的主要方法之一,广泛应用于口腔治疗中。而种植牙手术可能诱发双膦酸类药物相关的颌骨骨坏死。种植牙手术和双膦酸盐药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氟他胺联合双膦酸盐类药物对晚期前列腺癌骨转移疼痛的治疗价值。方法:回顾分析19例明确诊断前列腺癌并骨转移的晚期前列腺癌患者临床资料。所有病例均施行去势术并抗雄激素治疗,在继续服用抗雄激素药物的同时,辅以双膦酸盐治疗。本组病例在行双侧睾丸切除术后第5天开始口服氟他胺,用药期间不再使用抗癌药物及其他内分泌治疗。当患者出现骨转移性疼痛时即开始服用双膦酸盐。结果:本组所有病例于治疗后骨转移病灶均有不同程度缩小,治疗后6个月转移病灶数减少了65.7%,12个月减少了46.4%。治疗后3个月骨转移病灶疼痛缓解率为78.9%,6个月为83.5%,12个月为65.9%。治疗后血清PSA明显下降。结论:氟他胺联合双膦酸盐类药物是缓解晚期前列腺癌骨痛的有效手段,能减轻肿瘤患者的痛苦,提高肿瘤患者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8.
19.
二瞵酸盐是1865年首次在德国合成的一类焦瞵酸类似物.与焦膦酸不同的是以P-C-P键代替焦膦酸盐中P-O-P键,这种变化改变了二膦酸盐的体内代谢过程.使其可以抵抗水解酶的作用而不被降解.在体内保持一定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20.
目的: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骨转移在该类患者中较为常见。二膦酸盐药物是预防和控制恶性肿瘤骨转移的一线化学治疗药物,长期应用可以发生颌骨坏死。本研究旨在深入了解应用二膦酸盐药物治疗乳腺癌骨转移后患者发生颌骨坏死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分析自2011年1月至2015年8月于北京大学口腔医院就诊并明确诊断为二膦酸盐颌骨坏死的患者,筛选出其中的乳腺癌患者,分析其临床症状、影像学特征及治疗情况。结果:共纳入14例乳腺癌患者,平均年龄60.21岁,平均罹患肿瘤时间9.77年,平均出现骨转移时间为5.67年,平均应用二膦酸盐药物的时间为3.29年。患者均无系统应用激素治疗史,无糖尿病史。9例患者曾经拔牙,口腔内颌骨坏死症状的平均时间为8.58个月,发生在下颌骨者10例,上颌骨3例,上、下颌骨1例。10例经手术治疗的患者中,3例治愈,6例好转,而4例经保守治疗的患者中2例临床症状明显加重。结论:乳腺癌患者自开始应用二膦酸盐药物至发生颌骨坏死的用药时间较长,多数患者没有糖尿病及应用激素治疗史。拔牙本身与颌骨坏死的严重程度没有直接关系,下颌骨是最常受累的部位,手术治疗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乳腺癌患者发生二膦酸盐相关性颌骨坏死的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