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龙卫华 《实用医学影像杂志》2010,11(5):277-278
目的探讨新生儿蛛网膜下腔出血的CT影像特征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回顾分析79例临床证实、CT资料齐全的新生儿蛛网膜下腔出血患儿的CT特征,所有患儿均在初治疑诊后3~48h内经常规CT扫描。结果 CT扫描证实,79例中镰刀征15例(19.0%),三角征28例(35.4%),表现为侧裂池、前后纵裂池高密度影17例(21.5%),小脑幕增宽19例(24.1%)。结论新生儿蛛网膜下腔出血CT表现具有特征性,有助于判定病情严重程度,预测患儿预后,以及指导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CT分型与再出血危险性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1994年12月~2008年7月经CT检查并在我院治疗的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981例的临床和CT资料。结果:SAH再出血临床常见诱因为:用力排便、大声说话或与人争吵、情绪激动、打喷嚏及用力咳嗽等。按出血浓聚部位的不同,SAH初次出血CT表现可分为脑底池型(516例)、侧裂池型(341例)、脑沟裂型(59例)、血肿型(65例)。再出血251例(25.6%),其中3次出血39例,4次出血6例。脑底池型再出血率(28.3%,146/516)较脑沟裂型(7%,4/59)或血肿型(10.8%,7/65)高(P<0.01),而与侧裂池型(27.6%,94/341)再出血率无显著性差异(P>0.01);侧裂池型再出血率较脑沟裂型或血肿型高(P<0.01);而脑沟裂型与血肿型再出血率无显著性差异(P>0.01,组间多重比较取α=0.05得α′=0.01)。结论:脑底池型及侧裂池型蛛网膜下腔出血再出血率较高,分析初次出血的不同分型,可帮助临床估计患者的再出血危险性大小,在治疗康复过程中应严格避免再出血的诱因并积极使用抗纤溶药物。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螺旋CT在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经临床证实确诊的90例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病例的CT征象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根据所采集病例具体情况及特点将本组TSAH的CT表现分为三类,其中单纯型蛛网膜下腔出血39例,合并有其他脑外伤的蛛网膜下腔出血40例,合并有脑血管疾病的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11例,首次检查确诊者72例,10例需与大脑镰钙化相鉴别,5例需与镰旁硬膜下血肿相鉴别,2例需与正常小脑幕相鉴别,1例首次检查因出血量极少未能检出。结论:螺旋CT扫描在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诊断与鉴别诊断及对病情发展的观察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5.
目的 探讨CT脑血管造影(CTA)对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且首次DSA阴性患者再次血管成像的诊断准确性.方法 对56例SAH且DSA检查为阴性患者行CTA及DSA成像.以DSA结果为金标准,计算CTA诊断动脉瘤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PP V)和阴性预测值(NPV).结果 7例与SAH相关动脉瘤中,CTA发现5例.49例DSA无阳性结果患者中,CTA均无阳性结果.以DSA为金标准,CTA诊断颅内动脉瘤的敏感度为71.43%(95CI,35.89~91.78),特异度为100%(95CI,92.73~100),PPV100%(95CI,56.55~100),NPV96.08%(95CI,86.78~98.92).结论 CTA作为一种无创性检查手段,可准确地诊断首次DSA阴性SAH患者动脉瘤的存在.未来需要大样本研究证明CTA在临床诊疗过程中的有效性及安全性. 相似文献
6.
7.
目的 探讨快速自行吸收的急性硬膜下蛛网膜下腔混合出血的CT特征.方法 对17例常规CT表现为不典型急性硬膜下血肿及蛛网膜下腔出血的颅脑损伤病人进行了短时间CT复查,并对其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7例均表现为类似急性硬膜下血肿的新月形混杂高密度影.病灶特点:①病灶吸收很快,在动态CT监测下,病灶多在短时间(1~7 d)内吸收.②病灶密度混杂,可见不规则形或带状低密度区.③病灶临近脑池脑沟密度升高.④病灶多位于额颞部.⑤部分病灶可沿蛛网膜下腔游动(血肿重分布).结论 快速自行吸收的急性硬膜下蛛网膜下腔混合出血具有一定的CT特征,由于硬膜下腔及蛛网膜下腔沟通,加速了出血的吸收,应归属于蛛网膜下腔出血,准确诊断及严密观察可避免患者的手术之苦. 相似文献
8.
《中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杂志》2015,(5)
目的 :探讨64排CT血管成像在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病因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对81例临床怀疑SAH患者行CTA检查,所得原始图像由2位资深CT医师行VR、MIP、MPR等后处理,以明确病因。结果:CTA证实正常5例,动脉瘤69例,动静脉畸形7例。单个动脉瘤65例,2个动脉瘤4例。动脉瘤分布情况:前交通动脉13个,后交通动脉8个,椎-基底动脉9个,大脑前动脉9个,大脑中动脉21个,大脑后动脉4个,颈内动脉9个。囊状动脉瘤66个,梭形动脉瘤7个。大动脉瘤20个,中等动脉瘤24个,小动脉瘤29个。本组检出动脉瘤及动静脉畸形的敏感度为93.8%,特异度为98.8%。69例动脉瘤中,21例行栓塞术,48例行外科夹闭手术;7例动静脉畸形行手术切除。结论 :64排CT血管成像技术对SAH病因的诊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脑血管痉挛是蛛网膜下腔出血致残和致死的重要原因,因此脑血管痉挛的早期诊断较为重要,就CT成像在脑血管痉挛中的诊断应用价值和限度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10.
11.
12.
外伤性脑梗塞的CT诊断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探讨外伤性脑梗塞的分型与CT表现。方法:分析35例外伤性脑梗塞的临床与CT表现。结果:根据其临床和CT表现分为二型:Ⅰ型(21例),轻微外伤型;Ⅱ型(14例),严重外伤型。Ⅰ型见于小儿,特别是婴儿,外伤轻微,CT表现为基底节区腔隙性梗塞灶,81%(17/21)双侧豆状核点状钙化灶。Ⅱ型多见于成人,小儿少见,有严重的颅脑损伤,CT表现为基底节区或/和脑叶梗塞及颅脑损伤的征象,如脑内水肿,挫伤和颅内血肿等。结论:CT对外伤性脑梗塞有很大的诊断价值,两型可能有不同的发生机制,Ⅰ型主要是潜在性血管病变及血管痉挛所致,Ⅱ型主要与血管的损伤和受压有关 相似文献
13.
超急性脑梗死首诊的多层螺旋CT表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超急性期脑梗死的多层螺旋CT(multislice spiral computed tomography, MSCT)平扫表现.方法 回顾分析确诊的 19例超急性脑梗死病例,所有病例发病后1~6 h内进行第1次MSCT平扫检查,经发病后3 h~5 d复查MSCT或MRI确诊,观察分析MSCT平扫征象.结果 首次诊断超急性脑梗死17例,可疑诊断2例.MSCT平扫阳性表现主要有脑实质低密度征19例,局部脑肿胀征13例,脑动脉高密度征3例.结论 MSCT平扫对超急性脑梗死具有较高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4.
15.
糖尿病性脑梗塞CT与血糖水平相关性探讨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 着重探讨糖尿病性脑梗塞的CT表现特点与血糖水平的相关性。方法 对 41例糖尿病合并脑梗塞的CT表现特点及其和血糠水平的关系进行了回顾性分析。所有病例均符合WHO糖尿病诊断标准。结果 病变部位以基底节、脑干及丘脑区为主 (3 8例 ,92 .7% )。病灶呈多发性 3 0例 (73 .2 % ) ,病灶数目和血糖水平呈正相关。腔隙性脑梗塞 3 8例 (92 .7% ) ,大片状脑梗塞 3例 (7.3 % ) ,合并脑白质脱髓鞘改变 2 4例 (5 8.5 % )。结论 糖尿病性脑梗塞以多发性腔梗为主 ,和血糖水平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6.
出血性脑梗塞(28例CT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对28例出血性脑梗塞的CT资料做了详细分析。其中19例作过2 ̄7次CT扫描。本文首次发现,部分病例其梗塞灶内出血是反复发生的,呈逐渐增多或此起彼伏的形式。结合文献对出血性脑梗塞的有关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7.
大脑中动脉高密度征的动态CT表现与临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大脑中动脉高密度征(HMCAS)在大脑中动脉(MCA)供血区超急性期梗死的诊断价值。方法对46例MCA供血区超急性期脑梗死(发病6h内)的CT征象及临床表现进行分析,并定期复查CT观察其动态变化。结果MCA供血区超急性期脑梗死46例中表现为HMCAS者32例(71.1%),临床均为完全前循环梗死(TACI),25例死亡(78.1%),其中HMCAS进展且合并MCA点状征的14例中12例(85.7%)死亡,其余均遗留严重神经功能缺损;而无HMCAS的14例中8例为部分前循环梗死(PACI),6例为TACI,仅2例(14.3%)死亡,两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3例HMCAS在复查随访时消失,病人病情好转且均转化为出血性脑梗死。结论大脑中动脉高密度征的动态CT变化有助于MCA供血区超急性期脑梗死的诊断及预后判断。 相似文献
18.
正常人脑组织对称部位平扫CT值差值的测量在超急性期脑梗死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 通过对正常人脑组织对称部位CT值的测量差值研究,寻求正常参考值,以探讨其在超急性期脑梗死CT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用常规CT扫描对 33例神经系统正常志愿者的 7处脑组织对称部位分别进行CT值测量,计算差值(ΔHU)共 231个,对所测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得出正常参考值,将其与经临床追踪证实的超急性期脑梗死组 30例 (33个可疑病灶)的对称部位CT值差值进行比较。结果 正常人脑组织对称部位CT值测量差值的正常参考值平均为M=0. 39(ΔHU),四分位数间距Q=0. 48(ΔHU),最大值为 1. 79 (ΔHU),最小值为 0. 00 (ΔHU);病变组CT值测量差值平均为M=3. 62(ΔHU),Q=2. 44(ΔHU),最大值 8. 34(ΔHU),最小值 1. 2(ΔHU)。正常组 7处脑组织对称部位差值均值与病变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Ρ<0. 01)。结论 正常组的CT值测量差值 96. 97%为 1. 2 (ΔHU)以下,是异常组的最小值,正常组的最大值 1. 8 (ΔHU)。应用正常中老年人脑组织对称部位平扫CT值测量差值对评价超急性期脑梗死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9.
肺梗塞的诊断与鉴别再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提高肺梗塞的诊断与鉴别能力。方法 2 0例临床症状及病变过程证实为肺梗塞的患者 ,其主要症状有突发胸闷、气短、呼吸困难 ,剧烈胸痛 ,咳血 ,低热等。患者均拍 1次以上正侧位胸片 ,14例行胸部CT扫描。 4例行SPECT检查 ,9例做心脏超声心动图。结果 发生于上叶的梗塞灶 3例 ,中叶 5例 ,下叶 12例 ,其中 6例为多叶分布。肺门截断征 2例 ,肺段肺叶锥形实变 13例 ,斑片状阴影 7例 ,胸水 15例 ,局限性胸膜肥厚 14例 ,急性肺源性心脏病 2例 ,膈肌升高 15例 ,盘状肺不张 5例。结论 影像学表现密切结合临床 ,肺梗塞多能及时做出诊断。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高血压脑出血合并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手术治疗方法及疗效。方法选取2012年10月~2015年10月收治的100例进行急诊手术的高血压脑出血合并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按照随机数字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50例,对照组患者0.5~3 d内急诊去除血肿,并实施去骨瓣减压,研究组患者在4 h~1 d内实施显微微创神经外科手术治疗和综合治疗。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研究组患者的预后良好率比对照组显著升高(78%:40%),植物生存率与致死率显著降低( P<0.05)。结论显微微创神经外科手术治疗合并综合治疗的改良治疗方法比传统治疗方法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