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目的探讨青年人高血压病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分析137例青年疗养员高血压病与对照组196例老年疗养员高血压病患者血压等级的表现及病因特点。结果青年人高血压病以舒张压增高为主,脉压差不大,心率相对偏快;高血压等级以1~2级为多。病因与遗传、肥胖、精神紧张、糖代谢异常和饮酒等因素有关;治疗以单项用药为主。结论对有高血压家族史及超重者应有计划地早期监测及定期随诊,并提供预防措施,以防止青年人高血压病的发生与发展。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病变和血压水平、年龄及血脂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超声检测60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和10例健康者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及斑块大小,同时进行血脂、高血压分级及年龄比较。结果:(1)高血压病患者颈总动脉及颈内动脉内膜中层厚度与高血压分级呈正相关,血压分组越高者,颈动脉内膜增厚越明显;(2)随着年龄的增加,患者颈动脉斑块阳性率增加,不同年龄组之间差异显著;(3)颈动脉内膜增厚组和斑块组与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有一定的相关性。结论:高血压患者颈动脉内膜的病变程度受血压水平、年龄及血脂等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老年高血压患者与脑卒中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毅  石瑾 《中国误诊学杂志》2008,8(13):3083-3084
目的:探讨老年高血压与其并发脑卒中的关系。方法:共分析98例高血压病患者,年龄59~82岁。其中单纯高血压病50例,高血压并发脑卒中者48例。探讨收缩压、舒张压、平均血压、脉压与脑卒中的关系。结果:收缩压、平均血压、脉压脑卒中组与单纯高血压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P%0.01);舒张压脑卒中组与高血压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老年高血压病患者,收缩压、平均血压、脉压与脑卒中的发生有显著相关性,舒张压与脑卒中的发生无显著相关性。  相似文献   

4.
总胆汁酸在高血压病中的作用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血浆总胆汁酸(TBA)在高血压病中的作用。方法:对146例高血压病患者的TBA水平进行比较,分析其与血压水平的相关性。结果:高血压病患者的血浆TBA水平明显增高,其水平与清晨及最高血压相关,结论;血浆TBA增高可能是高血压的发病机制之一,并对血压峰值有影响。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老年高血压病的临床特点。方法对2001年1月~2004年9月我院住院患者中296例老年高血压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高血压1级16例(5.4%),2级100例(33.8%),3级180例(60.8%);发病于60岁以前者143例(48.3%),发病于60岁以后者153例(51.7%);收缩压升高型63例(21.3%),混合型233例(78.7%),60岁前后发病者血压类型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χ^2=18.87,P〈0.01)。结论老年高血压病部分起病于中青年,部分起病于老年;血压分级以2~3级高血压较多;血压类型跟起病时间有关,起病于老年者收缩压升高型比例较高。  相似文献   

6.
摘要:目的 探讨高血压病患者24h动态血压变化的特点及护理方法。方法 将180例高血压病患者按年龄分为老年组(n=92)和中青年组(n=88),均采用无创性便携式动态血压监测仪进行24h动态血压监测,测量数据包括 SBP、DBP和 MAP,从记录的原始数据统计24h、白昼、夜间平均血压(24hMAP、dMAP、nMAP)、夜间血压下降率(SBPF、DBPF)、脉压(PP)及24h血压负荷(24hSBPL、24hDBPL)等指标,以观察高血压病患者动态血压变化的特点。结果老年组以SBP增高为主,中青年组以 DBP增高为主;老年组24hSBPL高,SBPF与 DBPF低,呈非杓型改变;中青年24hDBPL高,SBPF与 DBPF高,呈杓型改变;PP随增龄而明显增宽,两组各时间段 PP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均P<0.01)。结论 老年高血压病患者以SBP增高、PP增宽、24h血压呈非杓型改变为特点;加强健康教育、指导合理用药、科学有效地控制血压、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及生活习惯为其护理要点。关键词:老年人; 中青年; 高血压病; 动态血压监测; 护理中图分类号:R47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1-4152(2007)01-0027-02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高原高血压24h动态血压变化。方法:应用美国Spacelabs90207动态血压监测仪观察了60例高原高血压24h动态血压并与年龄、性别相匹配的60例高血压病(EH)患者进行比较。结果:高原高血压患者24h血压节律与EH基本相同,两组患者夜间血压水平均明显下降,但高原高血压以DBP增高为著;高原高血压患者与EH患者24h血压曲线:白昼(6:00-22:00)及夜间(22:00-6:00)曲线均呈重叠、交叉状态。结论:凡移居高原前血压正常,移居高原后血压持续增高,能除外原发和继发性高血压,24h动态血压监测显示血压波动曲线呈长柄杓型,且以DBP增高为著,提示为高原高血压。返回平原后血压能恢复正常。  相似文献   

8.
新发病高血压病患者眼底数码照相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应用眼底数码照相技术,分析新发病高血压病患者不同高血压程度的眼底视网膜病变及动脉硬化改变。方法:将205例新发病高血压患者根据血压程度分为3级。应用Scheie法对高血压视网膜病变及动脉硬化程度分别进行分级,行眼底照相,分析不同程度的高血压患者视网膜病变及眼底动脉硬化差异。结果:视网膜病变程度在高血压1级与2级患者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在高血压2级与3级患者间无统计学差异;眼底动脉硬化程在度1级与2级高血压患者间无统计学差异,在2级与3级高血压患者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随血压升高,高血压视网膜病变与动脉硬化两者间进展程度并不平行,视网膜病变在血压中度升高时进展较明显,而眼底动脉硬化在血压重度升高时进展最为显著。  相似文献   

9.
动态血压负荷对高血压病的评价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动态血压监测(ABPM)技术已逐渐在临床广泛应用,对预测高血压性靶器官损害(TOD)有重要意义。动态血压负荷值表示一定时域内收缩压(SBP)和舒张压(DBP)超过正常范围的次数的百分率。为探讨动态血压负荷值对高血压的评价作用,我们对132例正常血压者及高血压病Ⅰ、Ⅱ、Ⅲ级患者行动态血压监测,比较血压负荷对高血压程度及TOD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0.
高尿酸血症与高血压发生心血管事件的相关性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高尿酸血症与高血压发生心血管事件的相关性。方法:对187例高血压伴高尿酸血症患者,按不同的血压水平(1,2,3级)及心血管事件(心力衰竭、不稳定性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分组,分别比较血尿酸的变化。结果:高血压1,2,3级之间血尿酸差异无显著性(P〉0.05);高血压伴高尿酸血症发生心血管事件与无心血管事件组相比血尿酸差异有显著性(P〈0.05);心血管事件组之间血尿酸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高尿酸血症与高血压的级别高低无相关性;与高血压发生心血管事件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11.
骆世棠 《临床医学》2009,29(3):97-99
目的探讨高血压患者血清中的一氧化氮(NO)、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90例单纯高血压病患者(高血压组),分为血压1级、2级、3级或以上共三个亚组,每组30例;同时根据每个患者性别、年龄、生活职业环境、心血管危险因素配对与健康组作对照组。测定血清一氧化氮和超氧化物歧化酶水平。结果高血压组血清一氧化氮和超氧化物歧化酶水平高于健康人,并随着血压升高而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7.23,F=6.59,P〈0.05)。结论血清一氧化氮和超氧化物歧化酶水平与高血压相关连,与病情进展有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血压与高血压病眼底改变的关系。方法:入选186例轻中度高血压病患者,监测其24h血压,查看眼底动脉血管变化(Scheie分类法),分别观察不同水平的脉压、诊所舒张压、24h平均舒张压、血压负主夜间血压下降率与眼底小动脉改变的关系。结果:眼底正常者46例(24.7%),I组改变者116例(62.4%),Ⅱ组眼底改变者24例(12.9%);眼底正常组LVH的发生率为10.9%(5/46),而眼底异常组的发生率为89.3%(125/140)。诊所舒张压≥13.3kpa(100mmHg),24小时舒张压≥12kpa(90mmHg)的高血压病组与基对应组相比眼底改变有显著性意义(P值分别<0.05、<0.01);舒张期血压负荷超过40%组与对应组比较眼底改变有显著性意义(P<0.05),而收缩压负荷组间比较、勺型与非勺型血压及不同脉压差组间比较其眼底变化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无合并症的轻中度高血压病患者早期眼底改变大多为I级改变,受舒张压的影响较明显,视网膜动脉化的程度可能也提示高血压的时限及病情。  相似文献   

13.
朱斌 《中国临床医学》2001,8(4):423-423,425
目的:观察活血化瘀法为主治疗高血压病的临床疗效。方法:以活血化瘀法为主结合辨证论治治疗高血压病患者50例,观察其治疗前后血压、血脂(TC、TG)、血粘度指标(全血高切比粘度、全血低切比粘度、血浆比粘度、红细胞压积)的变化。结果:显效33例,占66%;有效13例,占26%;无效4例,占8%,总有效率92%。结论:活血化瘀法能有效地降低高血压病患者的血压水平。  相似文献   

14.
高血压病治疗进展(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周和  伍爱婵 《新医学》2000,31(2):110-111
进修医生请问教授,近年来高血压病治疗有何重大进展? 教授重视非药物治疗是高血压病治疗上的一大进展;钙拮抗药和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药(ACEI)的广泛应用及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滞药的应用是高血压病药物治疗上的另一大进展;抗高血压药对高血压病患者心肌肥厚的预防和逆转作用及预防和消退动脉粥样硬化方面的作用正受到重视。 进修医生治疗高血压的目的有哪些? 教授治疗高血压的目的有:①降低血压使之在正常或接近正常范围,血压波动不宜太大;②降低心、脑血管病的发生率和病死率;预防动脉粥样硬化;控制其它心血管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钙阻滞剂治疗对寒冷所致的高血压病人循环系统反应的影响。方法:把111例血压控制稳定的高血压病人分成有,无钙阻滞治疗两组,观察气温骤降前,后血压和心率的变化。结果:(1)两组病人气温骤降前血压控制均达到目标血压;(2)气温骤降后两组病人的收缩压和舒张压均显著升高;(3)气温骤降后两组心率均无明显改变;(4)与对照组比较钙阻滞剂组,气温骤降后收缩压上升幅度显著增加,而舒张压上升幅度无差别,结论:寒冷季节高血压病人收缩压及舒张压均上升,钙阻滞剂治疗对阻断收缩压上升不如其它降压药,但在阻断舒张压上升方面与其它降压药无区别。  相似文献   

16.
高血压病与高血压病心,脑损害的动态血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无创性动态血压监测(ambutatorybloodpressuremonitorinsABPM)可揭示血压在全天的昼夜变化客观规律,明确血压的昼夜节律与治疗及预后的关系,更好地预测高血压并靶器官损伤的发生和发展[1]。本文主要对高血压病合并心、脑损害的24h动态血压特征进行研究。1资料与方法1.1观察对象本组123例,经询问病史、体检,实验室检查排除继发性高血压,均符合WHO的高血压病诊断标准。分为3组:①单纯高血压病组。计SO例,其中男33例,女17例;年龄50.5±10.5岁(31~72岁)。病史3.5±3.8年(半个月~13年)。②高血压并左心室肥大(LVH)组…  相似文献   

17.
高血压病是引起缺血性脑血管病的重要因素。本文将我院确诊的140例高血压病人临床资料和头颅CT确诊的缺血性脑血管病进行统计分析,探讨高血压类型及年龄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关系。1临床资料1.1对象住院确诊高血压患者140例,男99例,女41例,年龄55~89(65.21±1424)岁。其中经头颅CT确诊脑梗死36例,脑出血6例,共42例。1.2诊断标准[1,2]收缩压(SP)≥21.3kPa和(或)舒张压(DP)≥12.6kPa。I型:收缩期高血压(SP≥21.3kPa,DP正常)。Ⅱ型(混合型):以收缩期血压升高为主型高血压(SP≥21.3kPa;DP12.6kPa且SP…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有高血压病家族史的血压正常青年子代动脉缓冲功能的变化。方法:采用高分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仪,扫查静息状态下70例有高血压病家族史的血压正常青年子代的肱动脉横断面顺应性(CSC)和容积扩张性(VD)作为反应动脉缓冲功能的指标,同时检测血脂和基础血压水平,并设40例无高血压病家族史的血压正常的青年子代为对照组。结果;有高血压病家族史的血压正常青年子代CSC和VD指数均显低于对照组(P<0.01),而血脂和基础血压水平两组比较无差异(P>0.05)。结论:有高血压病家族史的血压正常青年子代动脉缓冲功能明显减退,其早期发现可能对延缓或防治此类人群的今后高血压的发病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科素亚逆转高血压患者左室肥厚的作用。方法:分别对39名高血压病人用科素亚及35名高血压病人用卡托普利治疗6个月。观察治疗前后的血压及室间隔厚度(IVS),左心室后壁厚度(PWT),左心室心肌重量(LVM0,左心室重量指数(LVMI)等指标的变化。结果:两组经治疗后血压及IVS,PWT,LVM,LVMI等指标均有明显的改善。结论:科素亚与卡托普利一样有逆转高血压患者左室肥厚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老年高血压病ET变化及雷米普利与复方丹参联用对其的影响。方法:随机分为西药组,选用雷米普利口服治疗。中西药组在雷米普利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复方丹参注射液静滴,2周后复查变化同时观察治疗前后ET浓度及血压的变化。结果:高血压患者ET的浓度及血压明显高于非高血压患者(P〈0.01);中西药组在治疗前后ET浓度及血压极明显降低(P〈0.001)。结论:测定ET可以帮助了解高血压的病程发展程度,同时选用中西药结合对降低ET含量及血压水平比单用雷米普利效果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