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目的:探讨5A模式护理干预方案在老年体位性低血压(orthostatic hypotension,OH)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根据病人入组先后顺序,将46例老年OH病人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各23例.对照组在治疗期间根据护理程序实施标准护理措施,干预组以5A护理模式实施慢性病管理,在干预前和干预6个月后对2组病人OH知晓率、不良症状出现频次以及护理满意度进行调查.结果:干预前2组病人的OH知晓率和7 d不良症状出现频次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2组病人的OH知晓率均明显高于干预前,且干预组的知晓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干预后2组病人的不良症状出现频次明显低于干预前(P<0.01),且干预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干预组的护理满意度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基于5A模式的护理干预方案能有效提高老年OH认知,减少不良症状出现频次,提高护理满意度.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术前低剂量CT与标准剂量CT检查在肺腺癌浸润前病变诊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该院收治的176例肺腺癌浸润前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前CT检查的剂量不同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88例。观察组接受低剂量CT检查,对照组接受标准剂量CT检查,比较两组肺腺癌浸润前病变检出率、CT征象[毛刺征、空泡征、分叶征、胸膜凹陷征、支气管充气征]检出率、辐射剂量指标[剂量长度乘积(DLP)、CT剂量权重(CTDIW)、最大有效辐射剂量(ED)]水平。结果:两组肺腺癌浸润前病变检出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毛刺征、空泡征、分叶征、胸膜凹陷征、支气管充气征等CT征象检出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DLP、CTDIW、ED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术前低剂量CT与标准剂量CT检查应用于肺腺癌浸润前病变诊断中的肺腺癌浸润前病变检出率和CT征象检出率相当,但低剂量CT检查可降低辐射剂量指标水平。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外周血B7-CD28/CTLA-4(CD152)T淋巴细胞活化协同刺激分子在生殖器疱疹(Genital herpes,GH)患者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用流式细胞仪检测51例GH患者和15例健康体检者外周血淋巴细胞CD80/86及CD4+/CD8+T淋巴细胞中B7-CD28/CTLA-4的表达。结果GH患者恢复组与对照组比较,CD80、CD86的阳性表达较对照组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各组间CD80、CD86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恢复组CD8+/CD28阳性表达显著高于非复发组(P〈0.05);非复发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复发组的CD4+/CD152、CD8+/CD152的阳性表达显著高于非复发组(P〈0.05)。其余各组间CD4+/CD152、CD8+/CD152及CD4+/CD28、CD8+/CD28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单纯疱疹病毒感染可诱导CD80、CD86、CD28和CD152活化增殖,高表达负性共刺激分子和分泌抑制性细胞因子,通过多种机制抑制机体的抗病毒免疫应答。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CT在颅脑肿瘤临床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将176例颅脑肿瘤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88例采用常规CT临床诊断;观察组88例在对颅脑肿瘤CT临床诊断中应注意的问题进行分析探讨后,再进行CT临床诊断,将两组检查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经过对颅脑肿瘤CT临床诊断中应注意的问题进行分析总结,观察组88例颅脑肿瘤患者检出率97.73%,与对照组的84.09%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T在颅脑肿瘤临床诊断中具有重要价值,能够对病变准确的定位、定量,若在诊断前对应注意的问题进行探讨,可有效提高CT临床诊断的质量。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不孕妇女下生殖道沙眼衣原体(CT)感染与不孕症的相关性。方法:对152例有正常生育史的健康妇女及137例不孕妇女的宫颈分泌物进行CT检测。结果:观察组CT阳性率为29.93%(41/137),对照组阳性率为5.26%(8/152)。两组CT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女性生殖道沙眼衣原体(CT)感染与不孕有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6.
资料与方法 2004年4月~2006年12月脑梗死152例,随饥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76例,符合第三届全国脑血管病会议的诊断标准.均经电子计算饥断层扫描CT或核磁共振证实.  相似文献   

7.
我院 CT 机是83年引进日本日立公司的 CT—W_4,10月份安装完毕开始使用的。×线管型号为 M7410。焦点大小为0.8×1.5mm~2,最高电压150KV。按照厂方说明,一般球管曝光次数多在50000次左右就可能损坏而更换球管。全国其它兄弟医院使用也证明了这一点。我院第一个球管从83年10月~86年7月共计曝光178500次。第二个球管从86年7月~89年12月共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16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影响因素.方法 88例患者行16层螺旋CT回顾性心电门控冠状动脉成像,以10%间隔回顾性重建30%~70%时相的图像,根据患者心率分三组(组Ⅰ:<60次/分、组Ⅱ:60~70次,分、组Ⅲ:>70次份),由两名医师评价不同心率、不同时相的图像质量.结果 左侧冠状动脉组Ⅰ、组Ⅱ、组 Ⅲ最佳重建时相多位于60%~70%R-R间期;右侧冠状动脉最佳重建时相组Ⅰ多位于心率60%~70%R-R时相.组Ⅲ则多位于40%~50%R-R间期.LM、LAD近段在三组问可评价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LAD中远段、LCX各段、RCA近段、远段在组Ⅰ与组Ⅱ间的可评价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与组Ⅲ的可评价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CA中段在各组间的可评价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心率和相位影响16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质量,对于心率高于70次/分的患者,左右冠脉分支需分别进行重建.  相似文献   

9.
丁标  刘海荣 《安徽医学》2011,32(11):1890-1891
目的 探讨老年继发性肺结核CT影像特点.方法 收集临床确诊的继发性肺结核86例,按老年标准分为老年组和中青年组,对照分析两组病例的CT影像改变.结果 两组病例病变性质、胸膜粘连增厚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老年组下肺病灶、纵膈淋巴结肿大、肺内合并症发生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多排螺旋CT与MR对胰腺癌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4年3月-2015年3月本院收治的胰腺癌患者88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CT组和MR组,每组44例。CT组实施多排螺旋CT扫描,MR组实施动态增强MR扫描,将病理学检查结果设为金标准,比较两种检查方法对胰腺癌的诊断价值。结果:螺旋CT诊断胰腺癌的准确率是88.64%,敏感度是84.09%,特异性是77.27%;MR诊断胰腺癌的准确率是90.91%,敏感度是84.09%,特异性是75.00%,两种检查方法对胰腺癌的诊断价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R组胰腺癌灶在胰腺动脉期、胰腺静脉期及胰腺延迟期的显示值均高于CT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应用多排螺旋CT与MR增强扫描诊断胰腺癌均具有十分显著的诊断价值,临床进行诊断时只需选择两者中的其中一种即可。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究在气管支气管异物诊断中采用胸透、胸部CT加三维重建的价值。方法选择我院在2013年8月至2015年8月期间收治的患儿88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儿均进行胸透和CT检查,检查结果与手术结果相对比。结果胸部CT加三维重建的阳性率为96.59(85/88),采用胸透进行检查的阳性率为85.22%(75/88),对比P0.05,存在统计学意义。与支气管镜检查结果相对比螺旋CT加三维重建检查异物部位的准确率为97.72%(86/88)。结论在气管支气管异物诊断中采用胸部CT加三维重建方法准确率较高,值得应用推广。  相似文献   

12.
介绍了范畴结构的定义、特征,总结了范畴结构的构成要素和构建方法,以ISO 1810:2014为例对构建方法进行说明,以真实世界中的护理文本为例对构建方法中的业务域组织进行说明,总结了当前术语组织的趋势,即抽象性、协调性和通用性,为其他领域的术语组织提供方法学支持。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CT扫描的剂量如何选择和优化。方法:选择可能或存在缺血缺氧性脑病的新生儿60例随机分为三组,分别选取100mA、50mA、25mA,其他参数一致的情况下,根据新生儿头颅图像质量评判标准得出结果。结果:50mA与常规剂量100mA组的图像质量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5mA与常规剂量100mA组的图像质量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50mA低剂量CT扫描在HIE诊断中的应用是完全可行的,可对缺氧缺血部位、脑室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等予以明确诊断,且由于辐射剂量显著降低,有效地保护了新生儿。  相似文献   

14.
2005—2010年我门诊用采乐联合庆大霉素、哈西奈德治疗干性皮脂溢出症,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情况本组152例干性皮脂溢出症患者均为本院门诊病人,其中男97例,女55例,年龄18~43岁;病程1~7个月。分为三组,治疗组86例,对照Ⅰ组32例,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研究CD28+/CD152+:B7协同刺激分子在重症肺炎免疫紊乱发病机制中的可能作用.方法 以流式细胞术分析22例重症肺炎外周血中CD3+T细胞上CD28+、CD152+表达及CD14+单核细胞上的CD86+、HLA-DR+表达.评价CD28+、CD152+、CD86+与HLA-DR+相关性;APACHE Ⅱ评分和CD28+、CD152+、CD86+、HLA-DR+表达的相关性.结果 重症肺炎病人入院24 h内CD3+T细胞及CD86+,HLA-DR+表达较正常对照组显著减少(P<0.05);CD28+、CD152+表达较正常对照组显著增加(P<0.05);CD8+CD3+、CD4+ CD3+阳性的T细胞无显著变化(P>0.05).存活组重症肺炎入院第10天和第1天比较APACHE Ⅱ评分显著减少(P<0.01);CD28+、CD152+、CD86+、HLA-DR+表达显著升高(P<0.05);CD3++T细胞也显著增加(P<0.05);CD8+ CD3+,CD4+ CD3+阳性的T细胞无显著变化(P>0.05).重症肺炎协同刺激分子CD28+与HLA-DR+无显著相关(r=-0.12,P>0.05),与APACHE Ⅱ评分无相关(r=-0.30,P>0.05);协同刺激分子CD152+与HLA-DR+呈正相关(r=0.61,P<0.01),与APACHE Ⅱ评分无相关(r=0.15,P>0.05);协同刺激分子CD86+与HLA-DR+呈正相关(r=0.65,P<0.01),与APACHE Ⅱ评分无相关(r=-0.38,P>0.05).结论 重症肺炎患者外周血中T细胞协同刺激分子表达异常:CD86+下降,而CD28+、CD152+升高,重症肺炎患者外周血T细胞处于"无能"状态;重症肺炎患者恢复期CD28+、CD86+、CD86+、HLA-DR+升高,提示适度的特异性免疫有利于重症肺炎患者康复.CD86+、CTLA4与HLA-DR+相关,进一步说明CD28+/CD152+:B7协同刺激分子可能与重症肺炎的发生、发展有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骨转移瘤X线和CT诊断的诊断价值;方法将我院收治的152例骨转移瘤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其中76例采用X线检查,设为X线组,而76例采用CT检查,设为CT组。比较CT诊断和X线诊断结果的差异;结果肺癌骨转移的发生率较高,乳腺癌次之,鼻咽癌骨转移率第三位,均明显高于其他肿瘤骨转移,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CT组骨转移瘤检出率为100.0%高于X线组51.3%,而混合性检出率为52.6%高于X线组11.8%,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而溶骨性及成骨性检出率在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CT检查较X线诊断骨转移瘤的检出率较高,CT可显示X线无法显示的骨转移瘤,临床应合理选择何种检查方法以便提高检出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抑郁模型大鼠心律失常变化及交感神经活性变化。方法:SD大鼠60只,随机分为三组:空白组20只、对照组20只、氟西汀组(干预组)20只。对照组、干预组按照Cronli法建立抑郁大鼠模型。21 d后应用电生理仪分别检测并比较三组大鼠心律失常发生的类型和频次。应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并比较三组大鼠血浆儿茶酚胺(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含量。结果:同空白组比较,对照组大鼠心律失常发生频次明显高于空白组,血浆儿茶酚胺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干预组同对照组比较,心律失常发生频次明显减低,血浆儿茶酚胺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激可造成大鼠心律失常的发生及交感神经活性增加,应激大鼠心律失常与交感神经活性增强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究优质护理服务体系在恶性肿瘤护理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5月份至2017年5月份本院收治的恶性肿瘤患者152例,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患者76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法,观察组采用优质护理管理方法。结果: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护理满意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将优质护理服务体系应用于恶性肿瘤护理管理中,降低了并发症发生概率,提升了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应在临床医学中大力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9.
吴婧  金晨霞 《甘肃医药》2012,(6):476-477
目的:探讨优质护理对降低剖宫产率的影响。方法:选择我科2011年1~6月份304例住院产妇随机分为常规护理组和优质护理组,每组各152例。常规护理组给予产前基本护理,优质护理组进行全面评估,给予优质护理服务,并对两组效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优质护理组152例产妇中自然分娩125例,剖宫产27例,常规护理组中自然分娩83例,剖宫产69例。两组比较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优质护理能有效降低剖宫产率。  相似文献   

20.
红花注射液治疗脑梗死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脑梗死治疗中采用中药活血化瘀在目前是普遍的方法,我们采用红花注射治疗脑梗死患者60例,报告如下。 1.对象与方法:抽取120例脑梗死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各60例,诊断按第二届全国神经精神学术会议急性脑血管病分类标准,均经CT或MRI证实。治疗组男32例,女28例,48~88岁,平均68.2岁,治疗前上肢肌力0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