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脞"与"(月坒)" 马王堆汉墓帛书<足臂十一脉灸经>足阳明脉条,其病有"脞瘦";足厥阴脉条,脉循行"脞间",也有"病脞瘦".这几个"脞"字都是"(月坒)"字之误.  相似文献   

2.
张仲景《金匮要略》一书中,在叙述脉证治的时候,应用了很多“反”字,如“脉反沉迟”、“反恶寒”、“反不渴”、“小便反少”、“面反瘦”、“反言胸中痛”、“医反下之”等等。计有三十八条用了“反”字(做为病名的“胃反”之“反”除外,全书共用“反”字达四十六个。对该字的理解,大部分条文可按“异平常理之义”作“反而”解释得通,但有的条文则解释不通。对用“反而”解释不通的,注家将“反”字释为传写之误,应为“及”或应无“反”字。但究竟如何理解  相似文献   

3.
“四肢者,诸阳之本也,”见载《素问·阳明脉解篇》。是岐伯在解释足阳明之脉病“登高而歌……窬垣上屋”的病机时提出来的。两千年来一直被医者注释、诵习和引用。细揣文意“四肢者,诸阳之本也”应为“四肢者,诸阳之末也。”这是否与经文相违呢?否!笔者认为“四肢者、诸阳之本也”的“本”字系“末”字之误。本、末不容倒置,故敢正其误  相似文献   

4.
《四川中医》1985年第1期载刘联群同志《“有”疑为“冇”》一文(以下简称“刘文”》,将《伤寒论》176条之“有”字认定为“冇”字,笔者不敢苟同。兹不揣谫,提出几条意见,与作者商榷。刘文认为:“《伤寒论》176条,‘伤寒,脉浮滑,此以表有热,里有寒,白虎汤主之’一句中的两个“有”字,当为“冇”字之误庵执蟮ɑ骋傻木袼淙豢杉?但其根据却不能令人信服。如果仔细阅读《伤寒论》,都不难看出,仲师用字都是极为严谨的。即以“有”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我们在工作中发现,明代针灸专著《针灸大成》一书中,有一些词语难以理解.经查阅校对,发现了若干错误。现对这些字进行辨析校正.一、“髀”“气”误为“痹”《大成》府舍穴主治“疝瘕,痹中急痛”。何谓“痹中”?何处“急痛”?费解.《甲乙》与《外台》原作“疝瘕,髀中急痛”,知“痹”字乃“髀”字之误.《铜人》中“髀”字已误作“脾”,成为“脾中急痛”。到了《聚英》  相似文献   

6.
1胃不和则卧不安“胃不利则卧不安”语出《索问·逆调论》篇。经云:“不得卧而患有音者、是阳明之逆也,足三阳者下行,今逆而上行,故息有音也。阳明者胃脉也,胃者六府之海,其气亦下行,阳明逆不得认其道,故不得卧也。《下经》曰:胃不和则卧不安。此之谓也。”对此论中的“卧不安”,历代注家多有分歧、有认为指手卧不安或不能平卧的,如高峰’一氏云:“卧当解释为争卧较为适宜,并非睡眠之谓、不安当为辗转不宁,起居不安之状。据此,’‘胃不和则卧不安”可释为由于阳明经脉之气上逆,胃气便不能循常道而下行,所以使人不得手卧而…  相似文献   

7.
“寒气不足”一语出自《金匮要略·水气篇》第30条,古今不少医家疑“寒”为“阳”字之误。统编五版《金匮要略讲义》(以下称《讲义》)词解为:“指有寒而又气血不足”。笔者认为,“足”“止”字更贴切,且符合仲景原意。“训足为止”应为“古已有之,《康熙字典》、《广韵》、《尔雅》均有“训足为止”者。“训足为止”,笔者认为有以下好处或佐证。 首先,能于理畅通地解通“寒气不足,则手足逆  相似文献   

8.
《金匮》中提出“以温药和之”是治疗痰饮病的基本大法。尽管后世医家对痰饮病的辨证施治有一定程度的发展,但终未能离开“以温药和之”这一原则。因此深入理解原文精神对指导临床用药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着重讨论如下几个问题。一、“痰饮”含义是什么? 痰饮是水液代谢失常所产生的病理性产物,同时也是继发性致病因素。“痰”字始见于《神农本草经·巴豆条》“留饮痰癖。”而“饮”字则见于《内经·刺志论》“脉小血多者,饮中热也。”徐灵胎说:“全部《内经》无一‘痰’字,然世间痰饮之病最多,唯仲景大创厥论。”可见把痰饮作为病名要以《金匮》为鼻祖了。而自隋唐以后医家们逐渐把痰和饮分开论述,倡“百病兼痰”的论点,又有“痰热而饮寒”的说法,认为“得阳气煎熬则为痰,得阴气凝聚则成饮。”从《金匮》原文精神来看,饮病有四,有痰饮,有悬饮,有溢饮,有支饮,实际上  相似文献   

9.
腰椎间盘突出症与中医“脾土”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祖国医学中没有“腰椎间盘突出症”这一病名,但有其特有症状的描述,如“腰者,肾之府,摇转不能,肾将惫矣”(《素问·脉要精微论》)、“衡络之脉令人腰痛,不可以俯仰,仰则恐仆,得之举重伤腰”(《素问·刺腰痛篇》)、“腰痛拘急,牵引腿足”(《医学心悟》)、“感于寒,则病人关节禁锢,腰雎痛,寒湿持于气交而为疾也”(《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篇》)、“岁火不及,寒乃大行,腰背相引而痛,甚则屈不能伸,髋髀如别”(《素问·气交变大论篇》)等。归纳其病因病机为:  相似文献   

10.
根据字义和文献资料的考证,“魁羸” 一词指“高而肿起不平”。赵开美本《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所载“桂枝芍药知母汤证”中此词即此义,而俞桥本“尫羸”之“尫”字,徐镕本“尪羸”之“尪”字皆为“魁”之误字。  相似文献   

11.
“表有热,里有寒”见《伤寒论》181条:“伤寒,脉浮滑,此表有热,里有寒,白虎汤主之”历代注家对此争论颇多,如:《医宗金鉴》曰:“王三阳云经文‘寒’字当‘邪’字解,亦热也”。清·程郊倩曰:“此处‘表里’二字错简,里有热表有寒”。明·方有执曰:“里有寒者,里字非对表而称,以热之里言,盖伤寒之热本寒因也。故谓热里有寒,指热之所以然者言也”。笔者认为,“里有寒”之“里”指阳明,“寒”指寒邪;“表有热”之表,是与“里”相对而言,指体表之肌肉,“热”指里热蒸腾于外之热。现将此不同看法,试述如下:  相似文献   

12.
《伤寒论》太阳篇94条谓:“太阳病不解,脉阴阳俱停,必将振慓,汗出而解。……”文中“脉阴阳俱停”,历代注家见解颇不一致。有作调匀解者,谓指六脉浮沉正常,如成无己、方有执、俞嘉言诸氏;有作停止解者,谓六脉停止沉伏,如程应旄、钱潢、《金鉴》诸家;日人丹波氏认为必是讹误,陆渊雷氏更对本条持全盘否定态度,径谓明是迷信脉法之人,凭空臆测,非仲景原文;亦有认为停字系微字之误,等等。  相似文献   

13.
炙甘草汤证见于《伤寒论》太阳下篇末,原文为“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主之。”(宋本177条。下同)“脉按之来缓,时一止复来者,名日结。又脉来动而中止,更来小数,中有还者反动,名日结,阴也。脉来动而中止,不能自还,因而复动者,名日代,阴也。得此脉者,必难治。”(178条) 一、伤寒涵义广,发病原因明伤寒有广狭两义,狭义如论中第三条之“名为伤寒”。广义伤寒即《素问·热论》所云: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难经》亦有“伤寒有五”之说。此句冒首冠以伤寒二字,当指广义而言。以临床资料总的分析,出现脉结代心动悸之病,  相似文献   

14.
“年”,甲骨文作“从“禾”,从“人”,会意。“禾”泛指各类谷物。其意为稻谷成熟后,人在禾下收割的形象.有人认为收割后捆成一束顶在头上或负于背上运至家中。东汉·许慎《说文解字》误作为“矿,曰:“谷孰(熟,下同)也,从“禾’‘干’声。”将会意字误为形声字,系由下部“n”(人)形误为“R”(千)形而致。所谓“谷孰也”,指谷物成熟。《谷梁传》曰:“五谷皆轨为市年’,五谷皆大轨为‘大有年’。”今日农民口语口“年成好”即“谷物呢熟得好”.“年成很好”即“谷物成熟得很好”,“年成不好”即“谷物成熟得不好”.皆…  相似文献   

15.
读《湖北中医杂志》1981年第三期,《(金匮要略)断句一则》一文后,仔细推敲,有些不同看法,愿与作者商确。作者认为《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篇第十七条:……寒疝绕脐痛,若发则白汗出,手足厥冷,其脉沉紧者,大乌头煎主之。”原文中,“若发则白汗出”一句,“断作‘若发则白,汗出’将‘白’字  相似文献   

16.
《伤寒论》第176条原文:“伤寒,脉浮滑,此以表有热,里有寒,白虎汤主之。”由于本条“里有寒”三字与脉治不符,历代医家争议颇多.杨韵伯《伤寒来苏集》改原文为:“伤寒,脉浮滑,此表有热,里有邪,白虎场主之.”黄元御《伤寒悬解》改原文为:“伤寒,脉浮滑,此里有热,表有寒也,白虎场主之.”现行中医院校教材《伤寒论讲义》则认为应系:“伤寒,脉浮滑,此表里俱热,白虎汤主之.”而肖氏[’J则撰文认为当以桂林古本《伤寒论》“伤寒,脉浮滑,此以里有热,表无寒,白虎场主之”为准.细绎以上各论,似均不能表达件太原旨.…  相似文献   

17.
“脉证”出自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是指通过脉象判断疾病证侯、确立治法的思维方法,是仲景辨证施治的特色之一。《伤寒杂病论》对此论述颇详,如《伤寒论》、《金匮要略》各篇均冠以“某某病脉证并治”,且原文中通过脉象阐释病证者,《伤寒论》398条原文中有148条,《金匮要略》414条原文中有141条。由此可知,通过脉诊确定病因病机的辨证思维方法在仲景辨证体系中极其重要。现就《伤寒杂病论》中“脉证思维”探析如下。  相似文献   

18.
黄龙祥 《中医杂志》1994,35(3):152-153
马王堆帛书《五十二病方》(疒颓)病治疗中载有一灸方“灸其奉阴、泰阳□□,令”,原书整理者注曰:“太阴、太阳,人体脉名,似指足太阴脉、足太阳脉。”于是国内有些学者据此,并参照《足臂十一脉灸经》中十一脉病候下“诸病此物者,皆灸××脉”之文,提出了“古人先发现经脉,后发现腧穴”的观点,在针灸界引起了关于“究竟是先经后穴,还是先穴后经”的论争,至今仍各执一端,莫衷一是。其实这是由于误解原文而引起的争论。经系统考察后发现,《五十二病方》所载  相似文献   

19.
《内经》中使用“巅”字25次,其中直接表示头顶部的10次.如:“膀胱足太阳之脉,起于目内眦,上额交巅;其支者,从巅至耳上角;其直者,从巅入络脑…….”“肝足厥阴之脉……连目系,上出额,与督脉会于巅”;(《灵枢·经脉》)另以“巅”字组成病名“巅疾”15次,如“二阴二阳皆交至,病在肾,骂詈妄行,巅疾如狂.”(《素问·阴阳类论》)“所谓甚则狂巅疾者,阳尽在上,而阴  相似文献   

20.
答:病机十九条言痉,有因凤、因热和因肝的不同,这几条都易于理解,但因湿致痉,应该说是病机十九条中比较难解的条文。为什么因湿致痉呢?古今学者的认识不尽相同。如吴鞠通在《温病条辨·卷六·痉因质疑》中说:“痉病之因,素问曰:‘诸痉项强,皆属于泓’。此湿字,大有可疑,盖风字误传为湿字也,”认为“湿”字有误;有的认为不是字误,如北京中医研究院中医研究生班,一九八○年的内部资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