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古人何时起名,何时冠字(表字)?为何既有名又有字?《礼记·檀弓上》"幼名,冠字"孔颖达疏说得明白:"名以名质,生若无名,不可分别,故始生三月而加名,故云幼名也。冠字者,人年二十,有为人父之道,朋友等类不可复呼其名,故冠而加字。"说出生三个月要起名,二十岁时要冠字,起名是为了分别,  相似文献   

2.
刘建英 《家庭中医药》2007,14(11):12-13
刘完素(约1120~1200年),金代著名医学家。金元四大家之一。字守真,自号通玄处士,去世后朝廷又赐号"高尚先生"。因刘完素系金之河  相似文献   

3.
<正> 著名的金元四大家之一刘完素,字守真,自号通玄处士。因系金之河间人,故后人径称刘河间,这是众所周知的。然其名字号与他的学术渊源,亦密切相关,则很少有人道及。刘氏在《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自序》中云:“余二十有五,志在《内经》,日夜不辍,殆至六旬……”可知他研究《内经》是很下功夫,长达三十五年之久。从其所著的《素问要旨论》、《素问玄机原病式》、《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等书的命名,说明他研究《内经》,完全是以《素问》为主,故其名曰“完素”。  相似文献   

4.
清代苏州名医叶天士,医名远播,古今称颂.尤其是在温病学说上作出了很大贡献,他的"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十二字真言,奠定了温病学的病理基础;"卫气营血"辨证,使温病学规模大具.因而被列为"温病四大家"之首.余对叶先生精湛的学术,钦羡不已.但时时对其名、字、号产生疑义,存于脑中40年矣,欲求其答案而不得.遂大胆提出拙见,以求正于同道.  相似文献   

5.
<正>在我国古代,人们除了有名、有字,大多还有号,其中蕴藏着浓厚的文化内涵。拿明代著名医药学家李时珍为例,其名"时珍"、其字"东璧"、其号"濒湖山人",均有深义。古代一般在婴儿出生三个月由父亲取名,取名时常常是兄弟姐妹同辈人含用相同或相近的字,这个名供家里长辈呼唤。李家世代行医,李时珍父亲李言闻有两子,长子名果珍,若依"珍"字辈来命名,则李时珍名字中带"珍"理所当然,那么"时"字是从何而来的呢?  相似文献   

6.
晚清中医蒋宝素(1795-1873),丹徒(今江苏镇江市)人,是著名医学学者、经史学者。他在苏北兴化、江都一带行医,声望卓著,位列淮扬九仙,后世评价为清朝十四名医。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7年5月出版了《明清十八家名医医案》一书,该书前言对18位医家的简历、著述和医案特点,均作了简单介绍。其中对《问斋医案》的作者  相似文献   

7.
玉的使用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丰富的玉文化是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玉被认为高贵品德的象征,佩之宜人、食之养生;同时玉还是祭祀的灵物,被认为能通神灵。古代人们常选用玉名作为名、字、号用字,体现人们对玉的喜爱。对古代医家取玉名作名、字、号的现象作了总结,并类分为生活用玉之名、祭祀用玉之名与其他与玉相关的字三类,揭示了古代医家名、字、号的来历及其与玉文化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中医药通报》2008,7(5):18-18
关于药名趣闻,为便于记忆,趣味又形象,于是,出现种种名实相异,因此,万万不可望文生意。譬如:  相似文献   

9.
谭素娟  艾华 《辽宁中医杂志》2005,32(12):1255-1256
论述中医文化里充满了儒、道、佛思想,具体表现在中医书名、中医术语、中药名、方剂名等方面,文中列举若干例子论证之。  相似文献   

10.
柴胡及药材习用名考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秦雪梅  张丽增  郭小青 《中药材》2007,30(1):105-107
对柴胡药材名称及药用部位经查阅古今医药典籍并结合实物标本,结果:古本草无南柴胡名称,竹叶柴胡药用全草也依据不充分;明代已澄清了两种称为银柴胡名的混乱。中国药典等现代文献中的习用药材名南柴胡宜修订为红柴胡,药用全草的竹叶柴胡类,也不应在地方药材标准中列入柴胡项下。  相似文献   

11.
刘思龙 《气功》2011,(2):182-183
有的汉字书写时缺少一点,还念字么?念,还念原字,而且含义更加丰富了。古往今来名人所题墨宝中,往往有一些字故意少写一点,成了缺“点”字,耐品味,有创意,奇趣横生。下面俯拾几例,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2.
土生说字 动     
《养生大世界》2010,(7):24-25
<正>动【动動】(dong)动,繁体为動。会意兼形声字,从力,从重,重亦声。金文动从重,从土。重是一个头上带有标志的人身背竹篓形,是以背重物的人来会意物体之重。重表示物体的重量、分量,与轻相对;力为力气、力量、用力、使力。重力为動,表示使一个沉重的物体移动位置须要花费气  相似文献   

13.
从某种意义上而言,有怎样的人文精神,就有怎样的艺术,就有怎样的音乐。影响中国文化最深的儒、释、道思想,也是音乐思想的哲学源泉。  相似文献   

14.
从传统文化、哲学、易经与中医学的关系看中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传统文化、哲学、易经与中医学的关系看中医,指出中医学因此而有得天独厚的技能、技术和无可辩驳的临床疗效.所以应渗透传统文化知识,贯彻中国文化中的哲学思想、思维方法到教学中才能清楚地解读中医,从而更好地发展中医.  相似文献   

15.
对“中医药法”名称争议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法的名称,是立法学上的首要问题。法的名称产生争议,更是立法必须解决的重要问题。近年来,“中医药”泛指为“中华民族传统医药”。“中医药”与“中国传统医药”、“中华民族传统医药”的名称相互替换,随意混用。这种现象与立法要求的准确性发生了冲突,《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草案送审稿)》遭遇名称争议。中医药立法者必须正视这一名称争议,对法的名称进行理性分析、认真研究、统一认识,科学准确地确定法的名称,使所立之法能充分体现立法目的,保障祖国医药积极、规范、健康和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6.
就林西莉而言,她也终于领会到古琴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和独特魅力。林西莉本名塞西丽娅·林德奎斯特,是个地地道道的瑞典人,她学识渊博,才华横溢,辗转欧洲多个国家,习得各类语言、历史、音乐等;她是教授、是作家、是摄影师,她还是一个圈内有名的汉学家,和中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林西莉虽是一个金发碧眼的洋人,和很多欧洲的汉学家相比,她甚至不会说流利的中文,但就是她,费劲心血著有两本令多数土生土长的中国人都汗颜的书籍:一本是从外国人新奇的角度出发,对中国现代汉字追根溯源,探讨其起源、历史、发展变化轶事的《汉字王国》;另一本《古琴》,则是研究、体悟如今在国内仍然很小众的古琴文化。在采访报道中,总有人感慨,身为中国人,对传统文化的了解竟不如"老外"林西莉,对此,和蔼的老教授用一句古诗作答:"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相似文献   

17.
汉字中六腑隐义探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分析文字形、音、义以及推理方法研究中医六腑观念,发现六腑字义中含丰富的文化信息,可以反映所涉器官的特定功能,甚至体现深刻的心理、文化关系,从而有助于深刻了解六腑医学内涵.  相似文献   

18.
以分析字形、音、义以及推理方法研究 中医五脏观念,发现五脏字义中含丰富的文 化信息,可以反映这些脏器的特定功能,甚 至体现深刻的心理、文化关系,从而有助于 了解五脏的医学知识。  相似文献   

19.
国学是中华民族积淀几千年的文化瑰宝,古代圣贤那些被人们广为传播的名言警句,是他们对历史经验的总结,也是他们个人生活的体验,是献给后人的智慧的结晶。学习运用这些名言警句,可以使我们明智慧、辨正误、正言行、健身心,可以使我们成为爱的使者、善的布者、正的行者。我在阅读一些国学经典时,还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就是古人的一些名言警句,往往概括成三个方面。正如老子所说,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三这个数字,在中国文化里很重要,标志着一定的规模或分寸。三以下,不足;三以上,多了。到了三,就应适可而止。人们常说事不过三,也是这个意思。下面,根据我的理解,向读者推介古人的十个三。我的理解可能有不准确甚至错误之处,也请大家批评指正。  相似文献   

20.
自古以来,茶与中医药有着十分紧密的关系,它们都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瑰宝。中医向有“药食同源”之说,而“药食同源”的实质,就是说医药是从饮食中发源的。茶既是饮料,又可用来防病、治病、健身,药食一体,两种功效兼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