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以伤害性刺激引起的操作式条件反射作为痛指标,在5只可活动的猕猴额叶皮层内注射微量氯化钙观察其对皮肤痛阈和针刺镇痛的影响。结果:①额叶皮层内注射微量氯化钙的48次实验中,37次使对侧肢体皮肤痛阈明显升高(P<0.01),9次变化不明显,2次下降;②10次实验中,7次发现同侧肢体皮肤痛阈明显升高(P<0.05);③皮层内注射微量氯化钙的27次实验中,15次明显增强针刺镇痛效应,8次未见明显增强针刺镇痛效应,4次明显拮抗针刺镇痛效应;④每只猕猴在额叶注射同样剂量生理盐水,未见皮肤痛阈明显变化(P>0.05)。本实验表明钙离子参与额叶对外周皮肤痛阈及针刺镇痛的调制作用。  相似文献   

2.
3.
采用慢性微电极实验方法,在5只清醒猕猴上观察了躯体感觉I区(SI)与躯体运动区(MSI)皮层内微刺激对外周皮肤痛阈的影响。结果①在68次SI区皮层内刺激实验中有67次引起对侧相应皮肤感受野痛阈的变化,其中52次痛阈升高;分别刺激左右两侧SI区皮层痛阈变化无明显差异。在不同深度刺激皮层,浅层(0.5mm)和深层(2.5mm)痛阈升高明显,中层(1.5mm)无明显改变。用不同强度刺激皮层,在左SI区0.4和0.8μA引起痛阈明显升高。②在MSI区进行47次皮层内刺激实验,全部引起对侧相应皮肤感受野痛阈变化,其中30次痛阈升高;分别刺激左右MSI区,痛阈改变程度不同。在浅层和深层刺激皮层,痛阈升高更明显。用不同强度分别刺激左右MSI区,痛阈改变亦有差异,而以1.2μA刺激左MSI区皮层痛阈升高最为明显。提示SI和MSI区可能都参与了痛觉的产生和调制作用。  相似文献   

4.
电针镇痛对大鼠痛阈指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电针产生镇痛效应的最佳时段。方法:对大鼠电针0min、15min、30min、45min的痛阈进行测定。结果:电针30min大鼠痛阈明显提高。结论:针刺镇痛以大约30min为宜。  相似文献   

5.
侧脑室注射生长抑素对大鼠痛阈和电针镇痛作用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观察脑内生长抑素对痛阈和针刺镇痛的影响。以钾离子透入引起大鼠甩尾为测痛方法,侧脑室注射生长抑素,生长抑素的耗竭剂半胱胺和抗生长抑素血清,电针刺激大鼠足三里。侧脑室注射SS使大鼠痛阈升高并使电针镇痛的效应增强,侧脑室分别注射CSH和ASSS使大鼠前阈降低并使电针镇痛的效应减弱。  相似文献   

6.
大鼠中缝大核微量注射L-精氨酸对痛阈及电针镇痛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延髓中缝大核 (NRM )微量注射L -精氨酸 (L -Arg)对痛阈及电针镇痛作用的影响 ,以探讨NRM中一氧化氮 (NO)在痛觉调制和针刺镇痛过程的作用和作用机理。方法采用大鼠热水刺激甩尾测痛模型 ,以 5 0± 0 .5℃热水刺激大鼠尾部引起甩尾反应的潜伏期为痛阈指标 ,测定大鼠的痛阈。结果NRM微量注射 1mmolL -Arg对大鼠痛阈无明显影响 ;2mmol、4mmol、8mmolL -Arg均能降低痛阈 ,其作用呈剂量依赖性。NRM预先注入 8mmolL -Arg再电针 3 0分钟 ,大鼠痛阈明显低于生理盐水电针组。结论NRM内NO参与痛和电针镇痛的病理生理过程 ,NRM内NO含量增加明显降低痛阈 ,削弱电针镇痛效应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针刺SD大鼠单个腧穴和双腧穴热水甩尾痛阈值的观察和分析,探讨针刺腧穴的组方,对大鼠针刺镇痛模型的作用,为深入研究临床针刺用穴处方机理提供基础实验条件。方法:分别单针针刺SD大鼠"后三里"、"关元"和双针同时针刺"后三里"+"后三里"、"后三里"+"关元"等腧穴,采用热水甩尾测痛方法,测量大鼠针刺前后的痛阈,并对实验结果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1)单针针刺"后三里"腧穴,针刺前(5.6301±0.3296)针刺后(10.0680±0.4403)配对t检验比较差异显著(P=0.0001);单针针刺"关元"腧穴,针刺前(5.3511±0.1860)针刺后(7.5133±0.2615)配对t检验比较差异显著(P=0.0001);双针针刺"后三里"+"后三里"腧穴,针刺前(5.2167±0.3513)针刺后(10.5850±0.6087)配对t检验比较差异显著(P=0.0001);双针针刺"后三里"+"关元"腧穴,针刺前(4.8000±0.3061)针刺后(9.4979±0.6233)配对t检验比较差异显著(P=0.0001);(2)单针针刺"后三里"针刺后(9.8293±0.3469)和双针针刺"后三里"+"后三里"腧穴针刺后(10.1936±0.5839)配对t检验比较未见有统计学意义的改变(P=0.5455);单针针刺"关元"针刺后(7.5133±0.2615)与双针针刺"后三里"+"关元"腧穴针刺后(9.4979±0.6233)配对t检验比较未见有统计学意义的改变(P=0.7579);双针针刺"后三里"+"后三里"腧穴针刺后(10.1936±0.5839)与双针针刺"后三里"+"关元"腧穴针刺后(9.4979±0.6233)配对t检验比较未见有统计学意义的改变(P=0.2436);单针针刺"关元"针刺后(7.5133±0.2615)和双针针刺"后三里"+"关元"腧穴针刺后(9.4979±0.6233)配对t检验比较,两者之间显示出有统计学意义的差异(P=0.0420);(3)双针针刺"后三里"+"后三里"腧穴针刺前痛阈值(5.2167±0.3513)与针刺后60min痛阈值(6.1308±0.5036)比较,未见有统计学意义的改变(P=0.1279);单针针刺"关元"腧穴针刺前(5.6429±0.3253)与针刺后60min痛阈值(5.6601±0.5129)比较,未见有统计学意义的改变(P=0.9703);单针针刺"后三里"腧穴针刺前(5.6301±0.3296)与针刺后60min痛阈值(6.6590±0.5227)比较,两者之间显示出有意义的差异(P=0.0267);双针针刺"后三里"+"关元"腧穴针刺前(4.8001±0.3061)与针刺后60min痛阈值(6.4014±0.6112)比较,两者之间显示出有统计学意义的差异(P=0.0144)。结论:(1)本实验中,单针、双针针刺前后痛阈值都显示出显著性的差异;(2)单针针刺"后三里"腧穴的热水甩尾痛阈值与双针针刺"后三里"+"后三里"腧穴的热水甩尾痛阈值接近;单针针刺"后三里"腧穴的热水甩尾痛阈值与双针针刺"后三里"+"关元"腧穴的热水甩尾痛阈值接近;双针针刺"后三里"+"后三里"腧穴的热水甩尾痛阈值与双针针刺"后三里"+"关元"腧穴的热水甩尾痛阈值接近。单针针刺"关元"腧穴的热水甩尾痛阈值与双针针刺"后三里"+"关元"腧穴的热水甩尾痛阈值显示出一定的差异。(3)单针针刺"后三里"腧穴针刺前与针刺后60min痛阈值比较、双针针刺"后三里"+"关元"腧穴针刺前与针刺后60min痛阈值比较,两者的针刺效应作用时程显示出有意义的差异。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大鼠烫伤前后的痛阈变化及旋转磁场对其的影响。方法:用行为测痛方法先测定大鼠的正常痛阈。再备Ⅱ度烫伤模型,然后分别测定烫伤后与磁疗后的痛阈。结果;大鼠烫伤后1-2h及1周的痛阈均降低;磁疗1周后痛阈又升高,差异有显著性。同时还发现磁疗组比对照组创面愈合快,无感染。结论:磁疗参与了烫伤地的镇痛,并可促进创面愈合,水肿及渗出吸收,炎症消散,因此磁疗可以作为烫伤时镇痛,促进创面愈合的辅助疗法。  相似文献   

9.
针刺大鼠血清等对异体大鼠痛阈的干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针刺大鼠“后三里”穴后,其血清等对同种异体大鼠痛阈的干预作用。方法针刺大鼠“后三里”,将针刺大鼠的血清、针刺侧胃经沿线脂肪条带结构以及相对应位置的皮肤提取物,分别接种于同种异体大鼠.测量并对比受体鼠在接种前后针刺的痛阈值。结果接受针刺大鼠血清和针刺侧胃经沿线脂肪条带结构提取物对受体鼠的针刺痛阈有明显提高作用。接受针刺侧胃经沿线皮肤提取物者未出现有意义的痛阈变化。结论提示经络线有其特殊结构基础和功能意义。  相似文献   

10.
时间穴位对针刺治疗实验性胃痛大鼠的痛阈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制作了内脏痛的单纯胃痛模型,并在此模型上,考察了针刺镇痛过程中的时效关系及经穴特异性治疗规律,证实了经穴脏腑间有相对特异性联系。就明针刺镇痛过程中存在中医经络学说所描述的某些规律,并为临床施治时间的选择提供了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1.
在三碘季胺酚制动下,对53只家兔进行实验。共引导海马单位放电246个,其中仅对伤害性刺激有反应的73个,包括痛兴奋单位53个(占21.6%),痛抑制单位20个(占8.13%)。当刺激体感Ⅰ区或腓神经时,痛兴奋单位放电增加,时程延长,如果两项刺激同时作用,痛放电较任一单项刺激放电增加更明显,具协同兴奋的效应。电针两侧“内关”透“外关”后,重复上述实验,使痛兴奋单位放电减少,具有明显针效的7个,有效率达87.5%,痛抑制单位放电抑制的现象减弱或解除抑制,观察4个单位均呈明显针效,有效率达100%。注射杜冷丁后,对痛兴奋单位的影响与针效类似。提示:体感Ⅰ区参与了海马痛觉及电针镇痛的调节过程。  相似文献   

12.
本文调查了内蒙古牧区牧民老年人和城市老年人150名头发中的宏量元素钙、镁的含量,并对它们与人体健康、疾病、衰老等方面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牧区牧民的Ca含量自60岁以后高于同龄城市组,牧区组75岁以后,城市组65岁以后为最低。Mg的含量,在70岁以前城市组普遍高于牧区组。牧民体内的Ca,Mg缺乏,容易患心血管疾病、神经系统疾病、骨代谢疾病等,平均寿命也短。这主要是由于:牧民的膳食结构不合理,摄取营养素不全,营养比例失调等。  相似文献   

13.
选择凝闭大鼠一侧大脑中动脉致局灶性脑缺血为模型,选择大脑皮层体感诱发电位(SEP)为指标,观察电针督脉“大椎”和膀胱经“心俞”穴对脑缺血后神经元损伤的保护作用。结果显示:缺血组P1、N1波幅明显降低,为正常值的20%~40%;P1、N1、P2、N2峰潜伏期明显延长,随着阻断时间增加延长,与阻断前SEP的P1、N1、P2、N2峰潜伏期相比,有显著或非常显著的差异(P<0.05,P<0.01)。电针组则P1、N1波幅虽有降低,为正常值的70%~80%;但P1、N1、P2、N2峰潜伏期未见明显延长,与正常值相比无显著性差异。电针组与缺血组SEP的P1、N1波幅相比,以及P1、N1、P2峰潜伏期相比,波幅明显增加,潜伏期明显缩短,在1h内有显著或非常显著的差异(P<0.05,P<0.01),表明电针对脑缺血后神经元损伤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对佐剂性关节炎模型大鼠痛阈的影响及蒙医温针的调节作用。方法:30只雄性Wistar大鼠,在制作AA模型的基础上,随机分为3组,每组10只。①生理盐水组:注射生理盐水10μL,不进行温针刺激。②CRH组:CRH以蒸馏水稀释,浓度为0.lmg/ml,注射量为500ng/5μL,侧脑室量为10μL(5μL药物+5μL NS冲洗液)。1min内注完,保留1 min,不进行温针刺激。③CRH+温针组:注入CRH后的1h,取蒙医脏腑总穴,用特制银针(直径0.5mm,长度3cm)斜刺后,接MLY-Ⅰ型蒙医疗术温针仪。电流强度100mA,温度40℃,刺激15min,停针后每隔15min测痛阈1次,共测4次。结果:注入NS后的炎症大鼠痛阈无显著性差异,CRH可明显提高痛阈,而注入CRH后给予温针刺激更能提高模型大鼠痛阈。结论:蒙医温针与CRH的镇痛有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15.
针刺对单纯性肥胖大鼠体重及下丘脑NO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针刺对单纯性肥胖大鼠体重及下丘脑NO含量的影响。方法:用高脂饲料喂养制作单纯性肥胖大鼠模型。针刺肥胖大鼠“足三里”和“中脘”穴,并接通电针仪。每次10min,每日一次,“后三里”穴左右轮换,连续治疗14d。结果:针刺组大鼠体重和Lee′s指数比肥胖模型组降低(P〈0.01或P〈0.05),下丘脑NO含量比肥胖模型组降低(P〈0.01)。结论:针刺可以降低肥胖大鼠体重和Lee′s指数,并且“减肥”优于“减重”;针刺降低下丘脑NO含量可能是针刺减肥的作用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6.
作者在16只大鼠下丘脑室旁核区(PVN)埋藏刺激电极,用行为测痛法观测刺激PVN及电针双侧“足三里”痛阈变化。电针“足三里”,及刺激PVN均可引起痛阈升高,而刺激PVN同时电针“足三里”所致痛阈升高比单纯电针“足三里”或刺激PVN更为明显。实验结果提示,PVN活动与电针“足三里”在镇痛方面有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内催产素与内源性强啡肽在痛觉调制中的相互关系。方法:以钾离子透入法引起大甩尾反应的电流强度为痛行为反应的指标,观察向导水管周围灰质内注入催产素和抗强啡肽A1-13血清,对动物痛阈的影响。结果:导水管周围灰质内注入催产素后,大鼠痛阈明显升高;而注入抗强啡肽血清后,对催产素的镇痛效应无显著影响,结论:导水管周围灰质内催产素在痛觉调制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且其作用不依赖于导水管周围灰质内的内源性强啡肽。  相似文献   

18.
本实验旨在考察穴位超声针灸与普通毫针、艾灸疗法的疗效关系。我们以不同疗法对实验性胃痛大鼠的痛(?)进行了研究,实验设超声针灸组、针刺组、艾灸组和空白对照组,治疗穴位为“足三里”。结果显示:超声针灸组、针刺组、艾灸组在治疗期均可明显提高大鼠痛阀,与空白对照组相比,具有显著或非常显著的差异(P<0.05或P<0.01),三组之间相比,则没有显著性差异,但超声针灸组较之针刺组和艾灸组具有更好的镇痛后效应,且超声针灸疗法无痛无创,使用方便,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