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巨大颈静脉球体化学感受器瘤一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 临床资料 患者,女,31岁。因右面瘫,听力丧失15年,右外耳道肿物反复出血10年,于1987年4月2日入院。检查:右周围性面瘫,右耳听力完全丧失,右三叉神经功能障碍,右咽反射消失,右侧小脑性共济失调。右上颈部触及猫喘感,该处及右乳突部可闻及吹风样血管杂音。右外耳道被暗红色搏动性蚓团状肿物填塞。X线示右外耳道壁、岩锥及颈静脉孔区骨质广泛破坏。CT:右岩骨后缘不规则高密度影,四脑室左移。CAG:右外耳道后闭块状血管染色。入院后局麻下暴露右颈外动脉,穿刺后注入每  相似文献   

2.
化学感受器瘤(Chemodectoma)是较少见的肿瘤,约占颈部肿瘤的0.012%。大多数发生于颈动脉体,而恶性化学感受器瘤更为罕见。此瘤具有很强的浸润性,转移多发生在局部淋巴结,亦可远处转移至骨、肝、肺等处。我院于1999年9月收治1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颈静脉孔区肿瘤的诊断与治疗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探讨颈静脉孔区肿瘤的临床特点、诊断和治疗。方法 对22例颈静脉孔区肿瘤进行临床分析。22例均采用手术治疗,其中9例采用枕大孔区过错处侧入路;7例经CPA枕下入路;5例经颞下窝耳后入路;1例经后正中入路,结果 22例肿瘤中20例全切除,2例次全切除,其中神经鞘瘤13例(59.1%),颈静脉球瘤4例(18.2%),脑膜瘤3例(13.7%),脊索瘤和转移癌各1例(4.5%)。死亡1例。结论 颈静脉孔区肿瘤以神经鞘瘤最多,其次为颈静脉球瘤的脑膜瘤,手术治疗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4.
胸骨化学感受器瘤1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蔚  杨康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03,25(15):1335-1335
胸骨化学感受器瘤(临床报道)罕见,现将收治的1例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化学感受器瘤是一种较为罕见的良恶交界性肿瘤,多发生于头颈部,其他部位者少见,发生于外耳道者罕见.我科曾收治1例发生于外耳道的化学感受器瘤,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相似文献   

6.
1临床资料患者女,55岁,因健康检查(B超)发现右侧腹膜后肿块8天,于1995年10月7日入院。一直有腹痛、头晕、眼花等症状。查体:BP136/175mmHg,体形肥胖,腰腹部未发现阳性体征。血、尿常规正常,肾功能正常,空腹血糖4.27mmol/L。B超示右肾上极内上方探及一边界清楚、包膜完整、与肾脏包膜似相连、实质内欠均匀、类圆形约5.3cm×3.7cm的稍低回声区,其内光点不均区1.7cm×1.6cm。双肾上腺CT平扫示右肾上腺见一软组织肿块,最大层面为5.5cm×5.0cm。增强扫描病灶不均匀强化,其内见低密度无强化区,下腔静脉向前推移,左肾上腺正常,…  相似文献   

7.
患者 女32岁。间断性声音嘶哑、饮水呛咳、颈部紧束感4年,伴全身力弱及右眼球发胀、耳鸣入院。查:声音嘶哑.右舌根部肿胀,右侧鼻唇沟浅.右软腭动度差,伸舌偏右舌肌纤颤,右耸肩和颈左转力差,右胸锁乳突肌、岗上肌、舌肌萎缩,右臂不能上举,余阴性。X线检查:右颈静脉孔区较大骨质破坏区域,边缘清晰,  相似文献   

8.
9.
1临床资料 患者,男,25岁,因头痛、呕吐2月,声嘶、吞咽困难十余天于1998年11月25日入院。查体:左周围性面瘫,左耳传音性耳聋,左角膜反射迟钝,左半面部感觉减退,左软腭抬举无力,舌前2/3味觉减退,伸舌左偏,口角右歪。头颅CT及MRI检查提示左颈静脉孔区占位病灶,大小4.cm×2.9 cm×4.lcm,明显强化,边界尚清,伴骨质破坏。入院后在神经安定麻醉下行全脑血管造影,显示肿瘤染色丰富,呈团块状,由左枕动脉、左咽升动脉及左椎动脉肌支参与供血,左乙状窦、颈静脉完全闭塞。采用300μmPV A…  相似文献   

10.
11.
报告2例分别发生于颈静脉球和气管内的化学感受器瘤,并复习国内文献共304例,发生于颈动脉体、颈静脉体134例,发生于腹膜后83例,其它部位87例,发生部位不同,临床表现各异,本病临床误诊率较高,数字减影血管影对诊断化学感受器瘤有重要意义,化学感受器瘤一般生长缓慢,多为良性,也有恶变者,恶变率为10%。此肿瘤对化疗及放疗均不敏感,手术治疗是唯一有效的方法。讨论了气管内化学感受器瘤的临床特点,手术注意  相似文献   

12.
13.
<正>颈静脉孔区肿瘤指发生在颈静脉孔及其周围的肿瘤,其邻近解剖关系复杂,是神经外科最难治的疾病之一[1],且手术难度大,术后并发症多,易出现后组颅神经症状,吞咽困难、饮水呛咳,引起误吸,致肺部感染、肺不张,甚至需行气管切开[2]。现报道1例颈静脉孔区肿瘤术后气管切开合并肺不张病例。1 临床资料患者,女,34岁,因头痛头晕半月余入院。既往史:患者年幼时因红霉素、链霉素、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分析和归纳腹膜后化学感受器瘤的临床和病理学特征,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 回顾性分析3例腹膜后化学感受器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1例拟诊小肠间质瘤,1例拟诊脂肪肉瘤,1例拟诊肝癌;术后病理诊断均为腹膜后化学感受器瘤,其中1例属恶性,均治愈.结论 腹膜后化学感受器瘤的生物学行为属低度恶性肿瘤,诊断依赖于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和病理检查,手术切除是该病的唯一治疗方法,能完整切除者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15.
化学感受器瘤极少见.多见于颈部.肺部和四肢也可见到,但原发于纵隔的化学感受器瘤,文献未见报导。现报导一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纵隔恶性化学感受器瘤.以提醒同行。  相似文献   

16.
化学感受器瘤,又称非嗜铬性副节瘤,多发于中年人,大多为生长缓慢的无痛性肿块,以颈动脉体瘤最多(发病率约占化学感受器瘤的80%),其次位于迷走神经体和主动脉体[1],发生于腹膜后者较罕见,占腹膜后肿瘤的1%~3%[2],笔者遇到1例,报告如下。图1左中上腹腹主动脉左侧包块①患者男,63岁,因2个月前无意发现左上腹包块于1996年1月24日入院。2个月来包块无明显增大,有时感右腹部轻度疼痛。查体:体温36.7℃,脉搏72次/min,血压150/100mmHg,专科情况:左上腹可触及约5.0cm×4.5cm大小包块,质较硬,轻度压痛,表面光滑,可稍移动,未闻…  相似文献   

17.
18.
化学感受器庙也称非嗜钻性副神经节瘤。分布于全身各特定部位,而以后腹膜多见[1]。因临床少见,很易误诊,现报道一例加以讨论。患者,女性,32岁,工人。因右上腹出现肿块1年伴隐痛不适20余日入院。人院前右上腹摸到鸡旦大小肿块,轻度活动,隐隐作痛,同时向腰部和右腹股沟放射。月经正常,生有一女,有阑尾切除史,无肿瘤家族史。体检:皮肤及巩膜天黄染,周身浅淋巴结不肿大。腹部平坦,未见肠型及蠕动波,右中上胶可触及约6×5cm2大小肿块,质硬,表面光滑,边界清楚,活动度小,轻微压病。肝脾不大,腹水征阴性。化验室检查:WBC:…  相似文献   

19.
腹膜后化学感受器瘤诊治体会(附5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坚  李绍森 《广西医学》1999,21(3):387-389
腹膜后化学感受器瘤较少见,临床表现不典型,诊断较困难。我院1980年4月至1998年4月收治5例,经手术、病理证实,5例均手术治愈。术后最长18年,最短3月余,目前仍存活未见复发。该病临床表现无特异性,但多以腹部包块为主诉,且多数为良性病变。本病对化疗、放疗不敏感,主要靠早期和彻底的手术切除,且手术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20.
患者,女,45岁,因高血压4年,心悸1个月余,腰腹疼痛10余天而入院.患者于4年前查体时发现血压为160/105 mmHg,长期口服卡托普利等药物血压可维持正常.1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心悸、乏力,10 d前出现右侧腰腹部疼痛,呈持续性钝痛,无尿频、尿急、尿痛及肉眼血尿.于当地医院行CT检查示肾上腺占位病变(右),为求进一步治疗而入我院.查体:T 36.4℃,P 98/min,R 24/min,BP 150/100 mmHg,腹部平坦,腹肌不紧,脐右上方压痛,无反跳痛,右季肋部压痛,未及包块.CT示L3~4椎体水平腹膜后降主动脉右前方占位性病变,考虑嗜铬细胞瘤可能性大.彩超示腹腔后实性占位(位于腹主动脉与下腔静脉之间),酚妥拉明试验示血压降低但未达"嗜铬细胞瘤"诊断标准,按压肿块所在部位,血压亦未见明显上升,后经手术取病理证实为腹膜后腹主动脉化学感受器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