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从针刺麻醉机制的研究看当前经络实质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对经络的实质及经络研究方法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和针刺麻醉机制研究比较,认为循经感传的研究无法提示经络的实质,经络显示研究缺乏科学依据,目前还不具备进行经络显示研究的条件,经络研究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针刺穴位是志祥作用于内脏器官以及作用途途径。 相似文献
2.
在对经络的实质及经络研究方法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和针刺麻醉机制研究比较,认为循经感传的研究无法揭示经络的实质,经络显示研究缺乏科学依据。目前还不具备进行经络显示研究的条件,经络研究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针刺穴位是怎样作用于内脏器官以及作用途径。 相似文献
3.
经络的有无及其实质是国内外学者目前最为关注的基本问题之一.近年来由于“学医不知经络,开口动手便错”(〈扁鹊心书〉),再加上西药三大法宝(抗生素、激素、维生素)都有一定的毒副作用及其造成的一些医源性疾病的增加,使人们发出了重新回到大自然中去的呼声.中国传统针灸学恰恰具有“能够治疗西医难以治疗的许多疾病.”(WHO官员中岛宏语)于是人们对针灸疗法的核心经络学说的研究日益重 相似文献
4.
经络的实质及其物质基础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欣 《中华国际医学杂志》2003,3(5):455-456
经络研究高潮至今久盛不衰,各种相关假说层出不穷,未能圆满解释经络。经络可能是一个人体已知组织结构具有未知功能的体系,该体系与脉管系统和脉管外组织液均有必不可分的关系,并受神经、内分泌、免疫等系统调控支配。经络的实质可能是“人体定向水环境调控体系”,以连续的人体水环境为基础,特别是循环低流阻通道(十四经脉)为主干道,以神经系统为主导,以血流系统为源头,以穴位为枢纽,来反映人体与环境、人的整体与局部协调统一的调控体系。 相似文献
5.
周逸平 《安徽中医学院学报》2010,29(5):71-74
经络理论是中医理论的核心,经脉脏腑相关是经络理论的核心。经脉脏腑与脑相关是中西医理论结合的突破口,是21世纪经络理论研究的重点和热点。在总结既往研究工作的基础上,深入探讨经脉脏腑与脑相关的研究进展和思路,认为大脑边缘系统下丘脑-自主神经系统是经脉脏腑与脑相关研究的核心和神经连接组学的功能结构基础,从而继承、创新、发展中西医结合新理论。 相似文献
6.
建国50年来我国经络研究的历史及其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经络是中医学基本理论的核心之一,长期以来一直有效地指导着中医各科的临床实践。它的理论体系与当代自然科学发展趋势是相符的。对经络实质的阐明不仅能促进中医理论的发展,而且还会引起现代医学和生命科学的发展。本文粗略地把建国50年来我国经络研究的历史分成3个时间段,然后分析每个时间段内的主要研究方向及取得的主要成就。120世纪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中期这一时间段从1956年经络实质的研究被列为全国自然科学发展规划的重点项目起,到文革期间经络曾一度被视为糟粕止。其主要的研究方向为:经络的形态学研究和皮肤电… 相似文献
7.
8.
经络是中医学基本理论的核心之一,长期以来一直有效地指导着中医各科的临床实践.它的理论体系与当代自然科学发展趋势是相符的. 相似文献
9.
经络感传显著者脑诱发电人闰的分形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粟载福 《医学信息(云南)》1998,11(3):36-37
本文涉及的研究工作是关于针刺或电脉冲刺激引起经络感传现象及其针灸机理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经络感传现象的研究对揭示中医针久为机理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介绍了初始向心型经脉模式和后期脏腑-经络环型模式下的经络辨证的基本内容。初始的向心型经脉模式相较于脏腑-经络环型模式更加侧重于经气在四肢的变化规律,该模式下的经络辨证意在说明机体远隔部位之间的联系,体现了针灸诊疗的核心与特色;而脏腑-经络环型模式将经脉络属脏腑,使得在该模式指导下的经络辨证,更侧重于对机体整体功能的探索与总结,意在说明所生病症与脏腑、经络之间的病理、生理联系,用以明确病因病机。认为明辨此两种经脉模式的特点与区别,才能更好地指导针灸临床。 相似文献
11.
以腧穴热敏化为人门向导,开创艾灸调控人体机能新天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陈日新 《江西中医学院学报》2007,19(1):57-60
叙述了课题组18年来的灸疗研究思路、过程及结果。从灸疗研究的提出,以腧穴热敏化现象为切入点,探索腧穴热敏化的规律及其临床应用,创立了腧穴热敏化新灸法,提高了灸疗临床疗效,提出了腧穴热敏化灸疗新理论,展示了艾灸调控人体机能的新天地。本文试图说明提高临床疗效是针灸临床工作者永恒的科研主题,坚持继承和创新是保持、发扬针灸特色与优势的主方向。只有继承,我们才不会偏离中医固有的轨道,不会失掉中医的特色与优势;坚持自主创新,才有可能为中医疗效插上翅膀。同时也试图说明科学研究的一般规律即肯定现象.探索规律.提出假说-演绎推理-验证假说-肯定假说(上升为理论)或修正假说,能指导中医临床科研。 相似文献
12.
以腧穴热敏化为入门向导,开创艾灸调控人体机能新天地 总被引:15,自引:4,他引:15
陈日新 《江西中医学院学报》2007,19(1):57-60
叙述了课题组18年来的灸疗研究思路、过程及结果。从灸疗研究的提出,以腧穴热敏化现象为切入点,探索腧穴热敏化的规律及其临床应用,创立了腧穴热敏化新灸法,提高了灸疗临床疗效,提出了腧穴热敏化灸疗新理论,展示了艾灸调控人体机能的新天地。本文试图说明提高临床疗效是针灸临床工作者永恒的科研主题,坚持继承和创新是保持、发扬针灸特色与优势的主方向。只有继承,我们才不会偏离中医固有的轨道,不会失掉中医的特色与优势;坚持自主创新,才有可能为中医疗效插上翅膀。同时也试图说明科学研究的一般规律即肯定现象-探索规律-提出假说-演绎推理-验证假说-肯定假说(上升为理论)或修正假说,能指导中医临床科研。 相似文献
13.
《黄帝内经》在继承《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经》循经感传导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用解剖的方法寻找与循经感传导线路相对应的组织器官,认为与经络相对应的组织器官就是血管。这与现代人从解剖的层面对经络实质的研究是相同的,因此对经络本质的解剖研究最早起于《黄帝内经》。 相似文献
14.
舒珊 《江西中医学院学报》2012,24(1):18-21
目的:针刺疗法已被世界160多个国家应用于临床实践。关于经络现代研究已有五十多年,本文在新世纪10年代末收集经络存在及经络实质相关文献,旨在揭示经络的现代研究进展,为未来经络实质的研究指明方向。方法:检索江西中医学院图书馆、VIP数据库、CNKI数据库等收集与经络实质相关的文献。结果:关于经络实质的认识和研究方法各不相同,但都承认经络的存在。迄今提出了不少于20种的假说或学说,每一种学说均只能解释经络的一部分现象或者是仅仅提出了没有理论体系支撑的一个新概念,而未能触及经络的本质。结论:经络实质的研究没有取得突破性进展。 相似文献
15.
经络没有特殊的形态组织结构,是未知的特殊的功能系统,这个功能系统可分两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以大脑为主导的经络信息网络调控系统,主要表现在经脉循经感传导方面;第二个层面是以心血管为主导的脏腑谐波共振调控系统,主要表现在脉动和脉象两个方面。经络信息网络调控系统通过经气调控心血管脏腑的生理功能,心血管脏腑共振调控系统通过共振调控的方式,保障人脑及脏腑组织器官的血液供给,以维持人脑及脏腑组织器官的正常生理功能。这两个功能系统来源于《黄帝内经》,并于后世进一步发展,是最具中医特色的理论,应当认真研究,加于提高。 相似文献
16.
17.
中药归经理论研究与中药现代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分析目前中药研究存在的问题及中药归经研究的现状,提出中药现代化即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用现代科学方法来研究中药,将传统中医药的优势、特色与现代科技相结合.中药归经理论作为中医药理论的特色之一,其实质亦即药物的作用机制,研究归经即搞清中药通过何种途径对脏腑发挥作用.因此,中药归经理论的研究,是中药规范化、标准化研究的重要内容,是实现中药现代化的前提之一.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经络催眠法治疗失眠的临床疗效。方法:随机选取2013年1月-2014年6月本院确诊为失眠的门诊及住院患者60例,按照完全抽样法1:1分成两组,对照组30例患者予安定片口服,研究组30例患者行经络催眠法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睡眠指标与多导睡眠图指标情况。结果:研究组治疗后的总有效率93.33%较对照组70.00%高,PSQI评分(7.54±1.42)分与REM%(12.57±3.87)%较对照组(10.25±1.37)分、(17.08±5.41)%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研究组治疗后的SDS、SAS评分均比治疗前及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的觉醒次数、REM期时间、NREM%组内比较及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络催眠法治疗失眠的临床效果显著,可改善患者睡眠质量。 相似文献
19.
20.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electrical signals propagated along Foot Taiyang Bladder Meridian(BL) in a rat model. Methods: The experiments were performed on Dark-Agouti(DA), DA.1U and Sprague Dawley(SD) rats. The antidromic electrical stimulation was applied on the nerve innervating "Pishu"(BL 20) to mimic the acupoint electro-acupuncture(EA). The activities recording from adjacent nerve innervating acupoint "Danshu"(BL 19) or "Weishu"(BL 21) were recorded as indics for acupoint, including the mechanical threshold and discharge rate. Results: After mimic EA on BL 20, C and Aδ units from adjacent BL 19 or BL 21 were sensitized including the decrease in mechanical threshold and increase in discharge rates in DA, DA.1U and SD rats, especially in DA rats. The average discharge rate increased from 2.40±0.26 to 6.06±0.55 and from 1.92±0.42 to 6.17±1.10 impulse/min(P0.01), and the mechanical threshold decreased from 0.52±0.12 to 0.24±0.05 and from 0.27±0.02 to 0.16±0.01 mmol/L(P0.01) in C(n=15) and Aδ(n=18) units in DA rats. The net change in discharge rates from C units were 152.5%, 144.7% and 42.4% in DA, DA.1U and SD rats, respectively, among which DA rat's was the highest(P0.05). In Aδ units, the net change in DA rats were also the highest(221.5%, 139.2% and 49.2% in DA, DA.1U and SD rats). Conclusions: These results showed that mimic acupoint EA activated adjacent acupoints along BL in three rat strains, which might be related to propagated sensation along meridians(PSM). In addition, DA rats were more sensitive and might be a good model animal for PSM research.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