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收集2018年1月至2022年1月我院收治的294例类风湿关节炎(RA)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是否伴发心血管疾病(CVD)将患者分为单纯RA组(对照组,n=227)和RA伴发CVD组(研究组,n=67)。采用t检验或χ2分析比较2组各项临床指标。将单因素分析有统计学意义(P <0.05)变量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2组体质量指数(BMI)、饮酒、病程、DAS28评分、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LDL)、载脂蛋白A (ApoA)、血小板(PLT)和D-二聚体(D-D)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病程、DAS28评分、TG和D-D是RA伴发CVD的危险因素(均P <0.05)。因此认为,病程长、疾病活动性高、TG和D-D升高是RA伴发CVD的危险因素,临床上对于具有此类临床特征的RA患者应警惕CVD的出现。  相似文献   

2.
类风湿关节炎的治疗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类风湿关节炎(RA)是一种以累及周围关节为主的多系统性、炎症性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临床上以慢性、对称性、周围性多关节炎性病变为其主要特征,可表现为受累关节疼痛、肿胀以及功能下降。其确切的病因至今尚不清楚。好发于中年女性,儿童和老年人也有发病。  相似文献   

3.
幼年类风湿关节炎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幼年类风湿关节炎(juvenile rheumatoid arthritis,JRA)是儿童时期常见的结缔组织病,以慢性非化脓性滑膜炎为主要病理特征,并伴有全身症状和多器官损害,也是造成小儿致残和失明的重要原因之一。本病命名众多,如Still’s病、幼年慢性关节炎(juvenile chronic arthritis,JCA)、幼年型关节炎(juvenile arthritis,JA)等。近年来国际风湿病学联盟儿科常委专家组经过讨论将儿童时期不明原因的关节肿胀并持续6周以上的关节炎定名为幼年特发性关节炎(juvenile idiopathic arthritis,JIA)。由于JRA的发病机制较为复杂,迄今为止尚未完全明了,目前认为可能与外来致病原、遗传因素及自身免疫反应等方面有关,现将有关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4.
孙华麟 《海南医学》2012,23(8):126-128
类风湿关节炎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其发病率随着医学检测手段的提升而有所增高,研究类风湿关节炎的发病机制无论对患者还是医学界都意义重大。本综述着重研究miRNA在类风湿关节炎中的发病机制。  相似文献   

5.
类风湿关节炎(RA)病因至今未明,遗传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可能是其主要的发病机制。随着对RA遗传基因研究的不断深入,目前已经发现部分与RA相关的易患基因,这些易患基因存在地域、种族、民族等多态性差异,但一些基因多态性与RA的相关性还有待进一步研究证实。寻找新的易患基因及位点,对于RA的早期诊断、病情判断、预后评估,以及探讨RA的发病机制和为RA基因靶向治疗策略提供线索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类风湿关节炎有显著升高的心血管死亡事件,其中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密切相关,炎症在类风湿关节炎和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现着重讨论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的病理基础如传统危险因素、免疫细胞、自身抗体和细胞因子等,与动脉粥样硬化发病的关系及其临床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7.
类风湿关节炎是一种慢性、进行性、侵袭性自身免疫病,以致残性多关节滑膜炎为特征。近年来类风湿性关节炎相关研究不断深入,其易感因素、发病机制、临床检测、诊断标准、病情评价、临床治疗等方面的研究都取得了一定成果。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对所得信息进行整理、总结、提炼,对类风湿性关节炎研究进展进行阐述,以期对类风湿关节炎患者早期诊断,合理治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我国老年发病类风湿关节炎(elderly-onset rheumatoid arthritis, EORA)患者的临床特点及其心血管疾病(cardiovascular disease, CVD)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收集2009年7月至2014年12月于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就诊的1 116例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 RA)患者的临床资料及CVD(缺血性心脏病、脑及外周血管病)患病情况。根据发病年龄≥60岁和<60岁,分为EORA组(212例)和青壮年发病RA组(younger-onset RA, YORA, 904例),采用Student’s t检验、非参数U检验、 χ2检验比较两组间差异,并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EORA合并CVD的危险因素。结果:EORA和YORA两组的疾病活动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EORA组男性患者比例、肺间质病变比例、畸形关节数显著高于YORA组[(32.1% vs. 18.5%, χ2=19.11, P<0.001; 23.6% vs. 13.6%, χ2=16.50, P<0.001; 6 (2, 12) vs. 3 (2, 7), Z=-3.60, P<0.001)],而合并干燥综合征的比例低于YORA组(13.5% vs. 5.2%, χ2=11.29,P=0.001)。EORA组未用改善病情的抗风湿药(disease-modifying antirheumatic drugs, DMARDs)的比例高于YORA组(35.4% vs. 26.7%, χ2=6.43,P=0.011),羟氯喹(hydroxychloroquine, HCQ)、甲氨蝶呤(methotrexate, MTX)及柳氮磺吡啶(sulfasalazine, SSZ)的使用率显著低于YORA组。EORA组CVD发生率显著高于YORA组(27.8% vs. 11.6%, χ2=40.46, P<0.001),传统心血管危险因素中的吸烟、高血压及高脂血症比例也更高。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高龄(OR=1.10,95%CI:1.00~1.20)、畸形关节数(OR=3.17,95%CI:1.04~9.68)、类风湿结节(OR=3.56,95%CI:1.03~12.23)、高血压(OR=2.37,95%CI:1.09~5.13)、高脂血症(OR=8.85,95%CI:2.50~31.27)是CVD的危险因素,使用HCQ(OR=0.22,95%CI:0.07~0.70)和MTX(OR=0.32,95%CI:0.14~0.73)是CVD的保护因素。结论:与YORA相比,EORA中男性及肺间质病变的患者更多,易出现关节畸形,可能与治疗欠规范有关。EORA易合并CVD,高龄、畸形关节数、类风湿结节、高血压、高脂血症是危险因素,而HCQ和MTX的使用是保护因素。  相似文献   

9.
谢晨栖  贾萍  胡兰 《中国现代医生》2024,62(20):145-148
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的发病机制复杂,其与机体免疫系统功能紊乱密切相关。随着分子生物学和免疫学技术的进步,人们对RA的发病机制也有了更深入的认识。遗传、免疫和肠道菌群等多方面因素共同介导RA的发生发展过程。RA的药物治疗,尤其是标志性药物在临床上取得的突破性疗效进展促使RA治疗迈向靶向治疗时代。本文就RA的发病机制及药物治疗研究进展作一综述,以期为RA的临床诊治提供更多参考。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介绍类风湿关节炎的病因和发病机制。  相似文献   

11.
Li HB  Bai L  Wu QJ  Zhang X  Zhang FC 《中华医学杂志》2006,86(25):1769-1773
目的分析类风湿关节炎(RA)患者的心脑血管病(CCVD)发病率和发病情况;探讨RA患者合并CCVD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了568例RA患者的一般情况、发病情况、实验室检查、治疗方案以及治疗反应(欧洲抗风湿联盟EULAR反应标准),以及CCVD患病情况和传统危险因素;分析了RA合并CCVD的危险因素。结果(1)RA合并CCVD共92例(16.20%)。包括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49例,占53.26%;脑血管疾病21例。占22.83%;高血压性心脏病合并冠心病12例。占13.04%,其中2例合并心力衰竭;彩色多普勒提示大-中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6例。占6.52%;肢端坏疽4例(4.34%)。(2)RA是否合并CCVD与DAS28病情活动性评分、血小板计数、C反应蛋白(CRP)水平和关节外脏器受累数有关(分别P〈0.001。OR=9.67;P〈0.015,OR=6.91;P〈0.003,OR=1.35;P〈0.015,OR=2.14)。与传统CCVD危险因素及其数目无关。(3)CCVD发生与治疗反应、是否进行有效的危险因素干预、长期应用Cox-2选择性的非甾体类抗风湿药和较大剂量糖皮质激素治疗相关(分别P=0.006,RR=2.31;P〈0.001.RR=5.90;P〈0.001,RR=2.63;P=0.013,RR=1.34)。结论RA患者CCVD发生率高,RA病情活动、高炎性反应状态、关节外脏器受累、治疗反应差、长期使用较大剂量糖皮质激素和选择性环氧化酶-2(Cox-2)抑制剂和没有有效的传统危险因素干预是RA合并CCVD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2.
    
沈玉君  沈玉先 《安徽医学》2012,33(4):506-508
正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是一种以多关节炎性病变为主要临床表现的全身性自身免疫性疾病,我国的发病率为0.32%~0.36%,发病机制至今尚未完全明确。现已证明,多种自身抗体以及IL-33、IL-35、HLA-DRB1、PTPN22、PADI4等与该病的发生有密切关系。随着遗传、免疫技术的发展,对该病的研究和认  相似文献   

13.
类风湿关节炎治疗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类风湿关节炎(RA)的治疗取得了很大的进展。现主要治疗方法有:(1)非甾体抗炎药,(2)缓解病情的抗风湿药,(3)糖皮质激素(GS),(4)植物药,(5)中西医结合治疗。尽管RA治疗还有待发展和完善,但是可以预言,随着基因调控和分子生物技术的发展以及中医临床对RA研究的深入。中西医结合治疗类风湿关节炎,能有效减少患者痛苦,提高患者预后生存质量,具有明显的优势和良好的发展前景,值得临床借鉴推广,类风湿关节炎(RA)治疗将揭开新的篇章。  相似文献   

14.
1.生物制剂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回顾类风湿性关节炎(rhenmatoid arthritis,RA)是一类以关节炎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系统性自身免疫病。其病因和发病机制尚未明了,其病理特点是血管炎和滑膜炎。近百年来,已有一大类可抑制RA病情进展的药物(即慢作用抗风湿药物,DMARDs),其中最具代表性  相似文献   

15.
16.
目的 探讨类风湿关节炎(RA)患者骨质疏松(OP)的发生率及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选取RA患者121例,采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测定其正位腰椎L2~L4、股骨颈及全髋的骨密度,按WHO诊断标准分为OP组和非OP组.同时收集患者性别、年龄、体重、身高、吸烟史、饮酒史、摄入钙剂、摄入活性维生素D3、骨折病史、RA病程、糖皮质激素应用、生物制剂应用、C反应蛋白(CRP)、血沉(ESR)、类风湿因子(RF)、抗CCP抗体等资料,分析其与OP的相关风险.结果 121例RA患者中,男24例,女97例(其中绝经前25例,绝经后72例),年龄(56.31±13.48)岁.121例RA患者OP比例为49.59%.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龄、病程长与OP的危险性升高相关,每天钙剂摄入超过600 mg、高BMI与OP的危险性降低相关.女性RA患者绝经与OP危险性升高相关.结论 高龄、病程长可能是RA患者发生OP的危险因素,高BMI、每天补充足量的钙剂可能是保护因素.  相似文献   

17.
18.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是一个严重的全球性健康问题,通常与心血管疾病(CVD)合并发生.它们之间有许多共同的危险因素,但2个疾病之间相互影响的机制尚不明确,且在治疗方面目前的指南主要限于单个疾病的治疗,缺乏合并症的管理方案.文章就COPD与CVD之间的共同发病因素、发病机制以及治疗策略方面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9.
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是一种常见的系统性结缔组织病,可累及多个系统,心脏是受累的靶器官之一,其中以动脉粥样硬化导致的心血管疾病(cardiovascular disease,CVD)最为常见。近年来,随着人们对SLE相关CVD的不断深入研究,发现SLE相关的炎症、免疫失调、代谢紊乱在促进CVD过程中起关键作用。CVD的传统危险因素与SLE疾病相关危险因素之间相互作用,加速SLE患者CVD的进展。早期识别相关危险因素,积极抗炎、调节机体免疫及代谢,可有效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降低致残率和病死率。  相似文献   

20.
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 RA)是一种病因不明的自身免疫系统疾病,其主要特征是关节滑膜组织的慢性炎症和关节软骨的损伤。RA新疗法的研究与开发需要通过临床分析和借助动物模型来展开研究与验证。目前RA模型构建中常用的实验动物是啮齿类动物,主要采用佐剂、Ⅱ型胶原蛋白、链球菌细胞壁、软骨寡聚基质蛋白、降植烷等刺激剂制备不同类型的动物模型,均可从不同病理机制、临床变化等反映RA发病的疾病特点。当研究者为不同研究目的选择RA动物模型时,应根据每种模型在不同诱因下的发病机制,有针对性的选择。本文将几种常用啮齿类动物RA模型的发病特征及构建时需要注意的关键问题等进行概述,为构建啮齿类动物RA模型的研究者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