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糖尿病是由多种病因引起的以慢性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紊乱性疾病,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而毛细血管间肾小球硬化症即糖尿病肾病(DN)是糖尿病主要的微血管病变之一,危害较大。因此DN的早期诊断、治疗和监测显得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2.
喻彬 《江西医药》2014,(8):771-773
目的:探讨糖化血红蛋白检测在糖尿病微血管病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观察糖尿病微血管病变患者(病变组)、糖尿病无微血管病变患者(无病变组)和健康正常人(对照组)糖化血红蛋白及空腹血糖水平。结果病变组糖化血红蛋白水平明显高于无病变组和对照组(P<0.05),无病变组糖化血红蛋白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病变组空腹血糖水平高于无病变组和对照组(P<0.05),无病变组空腹血糖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糖化血红蛋白检测对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的早期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3.
糖尿病的慢性并发症可遍及全身各重要器官,与遗传易感性、胰岛素抵抗、高血糖、氧化应激等多方面因素的相互影响有关,表现为大血管病变、微血管病变、神经系统并发症等。微血管病变是糖尿病的特异性并发症,其典型改变是微循环障碍和微血管基底膜增厚,主要表现在视网膜、肾、神经、心肌组织。糖尿病肾病是慢性肾脏病的主要病因。  相似文献   

4.
西洛他唑对糖尿病微血管病变患者血小板指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了评价西洛他唑对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的防治作用。方法:对120例糖尿病患者测定平均血小板体积(MPV)、血小板压积(PCT)、血小板分布宽度(PDW)、血小板计数(PLT)四项指标,并对60例伴有微血管病变者进行西洛他唑治疗1个月,观察其治疗前后的变化。结果:1.糖尿病患者MPV、PCT、PDW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有微血管病变患者MPV、PCT、PDW增高更明显。2.西洛他唑治疗后微血管病变患者MPV、PDW明显下降。结论:西洛他唑改善血小板参数,预防微血管病变的进展,对防治糖尿病微血管病变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21世纪是心脑血管疾病的高发阶段,由于人们长期大量的高热量、高脂饮食的生活习惯。导致糖尿病的发病率迅速提高:持续性高血糖、脂代谢紊乱等又是导致心脏病变的重要因素。糖尿病合并心脏病是指糖尿病并发或伴发的心血管系统的病变。涉及心脏大、中、小、微血管损害。包括非特异性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微血管病变性心肌病和心脏自主神经功能失调所致的心律失常和心功能不全。  相似文献   

6.
目的:对糖化血红蛋白检测对糖尿病微血管病变评估的临床价值进行研究分析。方法选取本院自2011年8月~2013年8月收治的58例糖尿病微血管病变患者与58例糖尿病未出现微血管病变患者分别作为观察组与参考组,对两组患者空腹血糖( FBG)、糖化血红蛋白( HbA1c)情况进行观察比较。结果观察组患者FBG、HbA1c水平相较参考组明显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糖化血红蛋白水平的检测能够对糖尿病微血管病变情况进行观察,有助于对疾病进展提供参考依据,更好预防病变。  相似文献   

7.
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是我国50岁以上糖尿病患者的主要致盲原因,在西方则成为主要致盲病。我国糖尿病患者中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的患病率达44%~51.3%。除长期高血糖是产生糖尿病的原因外,高血压.高血脂均是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发生的危险因素。糖尿病患者病理改变主要是因高血糖致全身各组织器官的微血管发生病变,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是糖尿病患者微血管病变之一,它的基本病理改变包括:周细胞的选择性丢失、基底膜增厚、微血管瘤的形成、内皮细胞增生和新生血管形成。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T2DM)患者微血管病变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10年10月~2012年10月本院接受治疗的76例T2DM合并微血管病变患者为观察组,选取同期在本院接受治疗的70例T2DM无微血管并发症者为对照组,观察两组患者临床资料.及各生化指标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在病程、FBG、UA、TG及Cr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T2DM患者发生微血管病变与血压、血糖、病程、TG及UA密切相关(P〈0.05)。结论长病程、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及高尿酸是T2DM患者发生微血管病变的主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9.
糖尿病微血管病变主要包括糖尿病肾病和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是成人肾功能衰竭和失明的主要原因。目前,公认糖尿病微血管病变发病机制主要有三方面:第一,高糖相关的葡萄糖毒性产物,包括糖基化终末产物形成、多元醇途径、己糖胺途径、氧化应激等;第二,血流动力学因素,包括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和内皮素;第三,由上述两者引起的细胞信号传导通路,如蛋白激酶C(PKC)、丝裂原激活蛋白激酶(MAPK)、  相似文献   

10.
目的进一步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C反应蛋白(CRP)、肿瘤坏死因子(TNF-α)和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选90例2型糖尿病患者分为无微血管病变组50例、微血管病变组40例,另选50例正常人作为对照组,检测其CRP、TNF—α和IL-6水平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CRP、TNF-α和IL-6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微血管病变组的CRP、TNF—α和IL-6水平与无微血管病变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和0.01)。结论检测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CRP、TNF—α和IL-6有助于了解其病情发展过程,评估预后。  相似文献   

11.
正糖尿病所带来的高血糖,可能会对心脏造成伤害,带来严重的心血管并发症。糖尿病的并发症包括微血管病变和大血管病变,微血管病变是糖尿病的特异性病变,包括:视网膜病变,肾脏病变、神经系统病变;大血管病变包括:脑血管病变、心血管病变和周围血管病变。然而,糖尿病患者发生心血管疾病的风险是普通人的2~4倍,约2/3的患者死于心血管疾病,糖尿病心血管并发症是2型糖  相似文献   

12.
糖尿病微血管病变患者糖化血红蛋白与血液流变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糖尿病微血管病变患者的糖化血红蛋白情况及其血液流变学的关系。方法应用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和生化分析仪,测定78例糖尿病患者(其中有微血管病变者42例,无微血管病变者36例)及40名健康对照者的糖化血红蛋白、血小板平均体积(MPV)、血小板分布宽度(PDW)、血小板计数(PLT),分析它们在正常人和糖尿病患者不同时期的变化。结果糖尿病患者的糖化血红蛋白、血小板平均体积、血小板分布宽度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有微血管病变者明显高于无微血管病变者(P〈0.01),正常人和糖尿病患者的血小板计数无显著变化(P〉0.05)。结论糖化血红蛋白、血小板平均体积、血小板分布宽度联合检测对糖尿病患者微血管病变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早期糖尿病肾脏微血管病变与糖化血红蛋白(HbA1c)、尿微量白蛋白(mALB)水平的相关性。方法选择糖尿病肾脏微血管病变患者75例为观察组,无眼底病变的糖尿病患者70例为对照组,比较2组空腹血糖、HbA1c、mALB检测结果。结果观察组空腹血糖、HbA1c、mALB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糖尿病患者监测血糖的同时还应监测HbA1c、mALB,其对于预防早期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特别是肾脏早期微血管病变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微血管病变是糖尿病的一种常见病理损伤,常累及肾脏、心脏、神经、视网膜等多器官,诱发糖尿病并发症的出现。目前研究认为高血糖可通过氧化应激、蛋白质的非酶糖化、醛糖还原酶活性增加、细胞因子以及生长因子的影响、PKC的活化等多途径诱发微血管损伤。而随着糖尿病发病率的逐年提高,中医药干预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的研究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该文对近年来糖尿病微血管病变发病机制及中医药干预的研究进行了总结,以期为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的临床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15.
王生龙 《医药世界》2010,12(3):196-198
目的:分析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微血管病变(周围神经病变、视网膜病变、糖尿病肾病)与其相关危险因素关系。方法:对120例新诊断的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神经传导速度、眼底荧光造影和尿微量白蛋白及相关指标测定,计算微血管病变的患病率,并对相关因素分析。结果:(1)初诊患者中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患病率为34.6%,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患病率为15.4%,糖尿病肾病的患病率为13.4%。(2)年龄、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收缩压、舒张压、糖化血红蛋白、总胆固醇均为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独立危险因素。(3)糖化血红蛋白、尿微量白蛋白、收缩压为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有一定微血管病变患病率,应强化对血压、血糖、血脂相关危险因素的干预以控制和延缓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16.
许奕 《上海医药》2009,30(5):215-216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微血管病变与胰岛素抵抗的相关性。方法:按是否合并微血管病变,将108例2型糖尿病患者分为2组,另设30例作为正常对照组,同时测定空腹血糖、空腹胰岛素,计算胰岛素敏感性指数,并进行比较。结果:糖尿病A组和B组胰岛素敏感性指数极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糖尿病并微血管病变组,胰岛素敏感性指数极显著低于无微血管病变组(P〈0.01)。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2型糖尿病微血管病变与糖尿病病程、血糖呈显著正相关,与胰岛素敏感挂指数呈显著负相关。结论:严童的胰岛素抵抗是2型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的危险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糖化血红蛋白检测在糖尿病微血管病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分为微血管病变组102例,无微血管病变组196例;并选取同期进行健康体检正常组150例。对3组患者均进行空腹血糖(FBG)、糖化血红蛋白(HbA1c)检测并比较。结果微血管病变组与无微血管病变组进行FBG、HbA1c比较P〈0.05有统计学意义。微血管病变组、无微血管病变组与健康体检组进行FBG、HbA1c比较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HbAle升高,其发生糖尿病性微血管病变的风险明显增加,糖化血红蛋白检测在糖尿病微血管病变中有着良好的指导作用[5],能够及早的发现发生微血管病变的指导性指标。  相似文献   

18.
灯盏花注射液对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观察灯盏花注射液对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的影响。方法:选择糖尿病微血管病变患者33例,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23例用灯盏花注射液加基础治疗,对照组10例用基础治疗,观察治疗前后患者血浆内皮素(ET)、血栓素B2(TXB2)、6-酮-前列腺素F1α(6-K-PGF1α)变化。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比较,ET、TXB2明显降低(P<0.05),6-K-PGF1α明显升高(P<0.01),结论:灯盏花注射液对6-K-PGF1α微血管病变有较好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糖化血红蛋白检测对糖尿病微血管病变评估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取本院自2011年2月~2013年2月收治的65例糖尿病患者(微血管病变28例,无微血管病变患者37例)作为观察组,选取同期40例健康体检患者作为参考组,对患者的空腹血糖(FBG)、糖化血红蛋白(HbA1c)进行检测分析.结果 观察组患者FBG、HbA1c均明显高于参考组,P<0.05;观察组内,微血管病变患者FBG、HbA1c水平明显高于无微血管病变患者,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糖化血红蛋白检测能够准确诊断糖尿病患者微血管病变,判定病变进展,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20.
中药注射剂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进展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吴文 《安徽医药》2009,13(2):213-214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DPN)是糖尿病最常见的并发症,发病率约为60%~90%。目前本病病因病机尚不十分清楚,但普遍认为与高血糖引起代谢紊乱、微血管病变、神经营养因子缺乏、自由基损伤及基因表达异常等因素有关,该病虽不是糖尿病患者致死的主要原因,但却是致残的主要因素;在中医学中属于“消渴”日久而致的“痹证”、“血痹”、“痿证”范畴。中医对本病的治疗,在控制症状、改善客观指标及远期疗效等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现就中药注射剂(针剂)治疗DPN的近况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