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观察针刺配合经皮穴位电刺激治疗三叉神经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三叉神经痛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治疗组采用针刺配合经皮穴位电刺激治疗,对照组采用单纯电针治疗。治疗2个疗程后对两组临床疗效进行评价。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6.7%,对照组为7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配合经皮穴位电刺激是一种治疗三叉神经痛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针刺三阳穴联合抗痉挛牵张技术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手功能的影响。方法: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对照组各30例。2组均运用抗痉挛牵张技术治疗,观察组同时针刺三阳穴,对照组给予常规针刺治疗。2组均以治疗10天为1个疗程,疗程间休息2天,连续治疗3个疗程后评定肌张力、手功能、生活能力。结果:肌张力、手功能、生活能力评分治疗后2组均明显改善(P<0.05),且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刺三阳穴结合抗痉挛牵张技术能明显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手功能。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经皮穴位电刺激治疗脑卒中后上肢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2例脑卒中后上肢功能障碍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42例和对照组4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基础药物+康复训练),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经皮穴位电刺激,每日1次,每周5次,4周为1个疗程,采用Fugle-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改良Barthel指数(MBI)量表对2组患者治疗前后患侧上肢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进行评定,并同时进行疗效评价。结果:2组治疗后FMA、MBI评分均高于治疗前,且治疗组治疗后FMA评分及MBI评分均较对照组上升明显,治疗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结论:经皮穴位电刺激有助于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功能的恢复,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4.
早期康复训练配合针刺治疗对脑卒中偏瘫患者ADL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早期康复训练配合针刺治疗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的影响。方法急性脑卒中患者9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48例和治疗组44例,均接受神经内科常规药物治疗,同时对照组给予康复训练,治疗组康复训练配合针刺治疗,均以4周为1个疗程,2个疗程后采用Barthel指数评分。结果2组患者治疗后Barthel指数均有一定程度的改善,治疗组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早期康复训练配合针刺治疗能明显提高脑卒中偏瘫患者的ADL。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太阴阳明平衡刺法治疗脑卒中下肢偏瘫的治疗效果。方法:脑卒中下肢偏瘫患者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采用太阴阳明平衡刺法,取穴以足太阴脾经和足阳明胃经穴位为主,平衡刺法。对照组30例,采用传统针刺法,取穴以足阳明胃经穴位为主,30次为1个疗程,疗程间休息7d,2个疗程后统计疗效。观察并比较2组临床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治疗效果。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93.3%,对照组86.1%;愈显率治疗组76.7%,对照组56.7%,2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结论:太阴阳明平衡刺法治疗脑卒中下肢偏瘫较传统针刺法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针刺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临床效果。方法:90例脑卒中后吞咽障碍适宜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45例,脑卒中常规治疗,对照组采用低频电刺激干预,治疗组采用辨证针刺联合低频电刺激治疗,均每日治疗1次,10次为1个疗程。治疗前后均进行洼田饮水试验检测以对比疗效。结果:治疗2个疗程后统计临床效果,结果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本方法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可以明显改善患者的吞咽状态,有效减少误吸及吸入性肺炎的发生,显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相似文献   

7.
张红  李园  郭磊  易晓净 《江苏中医药》2008,40(11):78-79
目的:观察VitalStim电刺激结合针刺为主治疗对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疗效.方法:80例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0例,治疗组采用VitalStim电刺激结合针刺、常规治疗,对照组则采用针刺、常规治疗.2个疗程后对比疗效.结果:治疗组、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7.5%、80.0%,2者差异有显著性意义.结论:VitalStim电刺激结合针刺为主治疗脑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碍能疗效优于针刺、常规治疗.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功能性电刺激合并康复训练对偏瘫患者肢体运动功能的改善作用。方法:将89例中风偏瘫患者随机分组,治疗组47例采用功能性电刺激合并康复训练,对照组42例采用康复训练,2周为1个疗程,治疗1~3个疗程。结果:治疗组有效率及MBI评分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值均〈0.05)。结论:功能性电刺激合并康复训练可促进偏瘫患者肢体运动功能康复,提高运动能力和生活自理能力。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针刺结合功能性电刺激与单纯电刺激对急性脑卒中后吞咽困难患者吞咽功能恢复的影响,为治疗吞咽障碍提供较佳方法。方法:将74例患者随机分为针刺电刺激组(38例)和电刺激组(36例)。两组均采用功能性电刺激治疗仪,将电极片分别置于舌骨、甲状软骨上方、咬肌、下颌关节处,每次治疗时间为30min;针刺电刺激组加用针刺双侧焦氏头针运动区、感觉区下2/5,百会、廉泉、金津、玉液;每次治疗时间为30min。两组均每天治疗1次,6天为一疗程,疗程间休息1天,共治疗4个疗程。两组患者均于治疗前和治疗4个疗程后采用吞咽障碍程度评分评定疗效,并于治疗后观察鼻饲管的拔除率。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吞咽障碍程度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增高(均P0.05);治疗后针刺电刺激组吞咽障碍程度评分较电刺激组增加更明显(8.01±1.25vs 6.73±1.36,P0.05)。针刺电刺激组显效率为84.2%(32/38),优于电刺激组的58.3%(21/36,P0.05);针刺电刺激组鼻饲管拔除率为89.5%(34/38),高于电刺激组的50.0%(18/36,P0.05)。结论:针刺配合电刺激治疗急性脑卒中后吞咽困难效果更好,有利于鼻饲管的及早拔出,疗效优于单纯电刺激治疗。  相似文献   

10.
目的:在客观准确评价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基础上,观察手三阳经穴针刺与经皮穴位电刺激对上肢功能重建的影响。方法:选择符合纳入标准的脑卒中患者36例,随机分为2组,分别给予手三阳经穴针刺(对照组)与经皮穴位电刺激(治疗组)。以上肢表面肌电信号(sEMG)特征值、Fugl-Meyer功能评定表及Barthel ADL指数评价表评价各组治疗前后的患侧上肢运动功能。结果:2组患者治疗前后的sEMG的峰值(MAX)、积分肌电值(IEMG)、Fugl-Meyer及Barthel ADL评分值均有提高,治疗组与对照组疗效相比有明显提高。结论:手三阳经穴针刺可改善中风后偏瘫患者的肢体功能,经皮穴位电刺激亦为一种有效的临床康复治疗方法,可促进脑卒中后上肢功能重建。且临床中具有无创、无痛、操作方便等优点。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两种经皮穴位电刺激方案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踝背屈功能和步行能力的影响。方法:选取60例脑卒中后踝背屈障碍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30)与治疗组(n=30)。两组患者均接受经皮穴位电刺激治疗。治疗组用屈伸肌交替刺激法,选择50 Hz的断续波电流,每日1次,每次20 min,共治疗4周;对照组用常规刺激方法,电刺激的仪器、参数以及疗程等与治疗组相同。利用步行时空参数、踝关节主动活动度和下肢Fulg-Meyer评分对疗效进行评价。结果:治疗4周后,两组患者步态分析各参数、踝关节主动活动度及Fulg-Meyer评分较疗前差异均显著(P0.01),组间比较结果显示治疗组各项指标的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或P0.05)。结论:经皮穴位电刺激有助于脑卒中后偏瘫患者踝背屈功能的改善,能够提升患者的步行能力,且屈伸肌交替刺激法优于常规刺激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针刺配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偏瘫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120例脑卒中偏瘫病人,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给予针刺配合康复训练治疗,对照组给予单纯针刺治疗,疗程满2个月后将两组治疗前后BI指数和FMA积分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治疗前两组的BI指数和FMA积分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这两项指标均有不同程度改善,且两组比较差异显著,观察组的改善程度明显大于对照组(均P〈0.01).结论:针刺配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偏瘫疗效优于单纯针刺治疗.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电针对脑卒中后无抑制性神经原膀胱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脑卒中后无抑制性神经原膀胱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采用电针针刺治疗,对照组单用体针针刺治疗。均10天一疗程,连续治疗2个疗程。结果:治疗组临床症状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其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结论:电针可显著提高卒中后无抑制性神经原膀胱的临床疗效,值得临床推广运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经皮穴位电刺激对卒中后疲劳患者的干预效果。方法将80例卒中后疲劳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对照组采用卒中后的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经皮穴位电刺激疗法。每日1次,7 d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2个疗程,疗程间间隔1 d。观察两组干预前后脑卒中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量表(HINSS)评分和疲劳严重程度(FSS)评分的变化情况。结果治疗组干预2个疗程后NIHSS评分及FSS评分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干预2个疗程后NIHSS评分及FSS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皮穴位电刺激能有效缓解卒中后疲劳患者的相关症状,从而促进患者康复。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醒脑开窍针刺法配合推拿与功能训练治疗脑卒中后遗偏瘫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35例)和对照组(35例)。观察组给予醒脑开窍针刺法配合推拿与功能训练治疗;对照组给予单纯醒脑开窍针刺法治疗;两组患者均针对原发病给予常规治疗;2周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3个疗程,前2个疗程每天治疗1次,第3个疗程隔天治疗1次。治疗前后,按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对脑卒中肢体偏瘫进行评定,以Barthel指数进行功能评价;观察两组患者的治愈率和总有效率。结果观察组治愈率和总有效率均高于对照组;观察组在肢体运动功能、日常生活能力等方面治疗后的改善亦优于对照组。结论醒脑开窍针刺法配合推拿与功能训练治疗脑卒中肢体偏瘫安全有效,临床治愈率和有效率优于单纯醒脑开窍针刺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泻阴补阳针刺法联合神经肌肉电刺激(NMES)治疗气虚血瘀型缺血性脑卒中痉挛性偏瘫的疗效.方法 将我院门诊收治的100例气虚血瘀型缺血性脑卒中痉挛性偏瘫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52例与对照组48例,对照组给予阿司匹林及NMES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用泻阴补阳针刺治疗,均治疗2 m.对比两组中医症候积分疗效、肿瘤...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血栓通注射液联合经皮穴位神经电刺激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采用血栓通注射液静滴联合经皮穴位神经电刺激治疗,对照组采用血塞通静滴;疗程均为2周.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其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 血栓通注射液联合经皮穴位神经电刺激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可明显改善患者神经功能缺 损程度,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针刺运动疗法联合动态干扰电治疗偏瘫肩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偏瘫肩痛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30例予针刺运动疗法联合动态干扰电治疗,对照组30例予常规康复治疗。2组均10 d 为1个疗程,治疗2个疗程。比较2组疗效及治疗后疼痛、关节活动度及手肿改善率,观察2组治疗前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变化。结果2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2组改善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组治疗后疼痛、关节活动度及手肿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2组治疗后 VAS 评分均较本组治疗前降低(P <0.05),且治疗组降低更明显(P <0.05)。结论针刺运动疗法联合动态干扰电治疗对偏瘫肩痛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9.
针刺治疗脑卒中后上肢痉挛疗效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根据康复医学理论选穴的针刺方法治疗脑卒中后上肢痉挛的疗效。方法: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针刺组和电刺激组,各30例。针刺组针刺患肢对侧头部运动区,患肢屈肌侧极泉、尺泽、大陵及伸肌侧肩髃、天井、阳池等穴;电刺激组采用痉挛肌电刺激。2组患者均同时给予必要的药物治疗和抗痉挛康复运动训练,疗程为3周。采用改良的Ashworth痉挛量表(MAS)、简化的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改良Barthel指数(MBI)进行疗效的评定。结果:2组患者治疗后痉挛程度、上肢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明显改善(P〈0.01),其中针刺组MBI改善优于电刺激组(P〈0.001)。针刺组总有效率为93.3%,电刺激组为86.7%,2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结论:适宜的针刺是治疗脑卒中后肢体痉挛的有效方法,对上肢轻、中度痉挛疗效较显著。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观察经皮穴位神经电刺激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康复的影响.方法 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均接受常规的内科药物及康复治疗,治疗组加用经皮穴位神经电刺激治疗患者运动功能障碍,疗程均为2周.结果 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后运动功能评分(FMA)、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MBI)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且治疗组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结论 采用经皮穴位神经电刺激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可明显改善肢体运动功能,提高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