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附子半夏广皮生姜汤出于《扁鹊心书》,又名附子半夏汤,原主治“胃虚冷痰上攻,头目眩晕,眼昏呕吐等证”。方由附片、法半夏、陈皮、生姜等药组成。本方以附子为君,性味辛温大热,能大补命门真火,温抉肾阳,性走而不守,通行经络,可达全身表里上下无所不到。盖肾得温而能司气化,脾得温则水有节制,肺得温而津液得布,使寒湿痰饮无所停留,为治寒痰冷饮之  相似文献   

2.
泌尿系统的疾病与中医的膀胱、肾关系密切,膀胱为津液之腑,主藏小便,在肾阳的温煦下产生气化作用,司尿液的排泄。肾主藏精,既主水又藏命门之火,为水火之脏。肾经与膀胱经相表里,足少阴肾经入肺、络心、贯膈;任脉、督脉、冲脉、带脉均与肾相联系,故肾脏证治与膀胱、心、脾、肺和  相似文献   

3.
交通心肾治不寐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交通心肾治不寐论431400湖北省新洲县人民医院蔡柳洲交通心肾,亦称升降水火,系为治疗水火失济、心肾不交之证而设。早在金元时期,刘完素就指出:“水火之阴阳,心肾之寒热,荣卫之盛衰,犹权衡也,一上则必一下,是故高者抑之,下者举之”,这是对交通心肾及其临...  相似文献   

4.
(伤寒论)曰:“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服动,振振欲懈地者,真武场主之。”方由附子、白芍、白术、获答、生姜组成,方中白芍众多医家均以制约姜、附燥热作解。笔者临证善用本方,受益颇多,认为仲景制方独具匠心,芍药之用意在补肾助阳、养肝益脾,生金助肺,和血利水,柔肝止痛,护阴保津,肺、脾、肝、肾兼顾,气、血、水、津并治,增强温阳利水之力。白芍酸寒,有柔肝潜阳、养血滋阴之功,肝藏血,肾藏精,“精血同源”。白芍补肾亦然,与姜、附同用,既敛阴制操,又滋阴(养血)助阳。肾为元阴元阳之…  相似文献   

5.
麻黄附子细辛汤新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胡泓 《陕西中医》2004,25(8):753-753
麻黄附子细辛汤出自《伤寒论》,由麻黄、附子、细辛三味药组成。其中麻黄辛温解表 ,宣肺平喘。细辛辛温 ,归肺肾二经 ,入肺能解表化饮 ,入肾能温阳散寒 ,以驱内外之邪。附子温肾壮阳 ,益火消阴。合而用之 ,能扶阳解表 ,发散风寒。原为少阴阳虚兼太阳表证 (太少两感证 )而设。笔  相似文献   

6.
牡蛎为海生介类药物之一,质重性凉,味咸微涩,无毒,入肝胆肾三经;功擅(佥欠)阴、潜阳、止汗、涩精、化痰、软坚,主治惊癎、眩晕、自汗、盗汗、遗精,淋浊、崩漏、带下、瘰疬、瘿瘤等疾。且药源丰富,价格低廉,不失为内伤杂病常用之良药。兹就临床所及,将其药对举隅如下。对附子既济水火交泰心肾心肾不交,水火不济,为肾水衰于下,心火亢于上之证,患者常苦头昏心悸,失眠  相似文献   

7.
郭丽丽  唐雪春 《新中医》2011,(11):108-109
附子,首载于《神农本草经》,为毛茛科植物乌头的子根加工品,经加后可制成黑顺片、白附片、盐附子、淡附片、炮附片等。其性味辛甘,大热,有毒,归心、肾、脾经。生附子主要功效为散寒、回阳救逆,而经炮制后的制附子主要用于温阳散寒、补虚。附子的临床应用古代文献中已有大量的记载,但附子使用的适应证、炮制、剂量范围、煎煮方法、煎煮时间、配伍规律、应用后可能出现的不适症状以及中毒后的解毒方法等尚未形成较为公认的应用规范。  相似文献   

8.
真武汤新用     
真武汤新用陈瑞春(江西中医学院南昌330006)关键词真武汤临床应用水肿眩晕心动过缓高血压风心病1方意新解真武汤由附子、茯苓、白术、白芍、生姜等组成,其功效为温阳利水。方中附子温肾阳,宜用制附片,且应久煎;苓、术温脾阳;白芍阴柔以制术、附之燥,且合生...  相似文献   

9.
心肾相交,水火既济,二者相互配合,则阴阳平衡。若心火与肾水之间阴阳失衡,则会出现心肾不交之证。脾胃居于中焦,其气机升降和运化功能对心肾之间相互交济也有着重要影响。若气机斡旋失司,运化功能紊乱,或是有实邪阻于交通要道,同样可出现心肾不交之证。临证遣方用药,不仅要关注心火、肾水本身的问题,还要审证求因,重视脾胃在其中的作用,治以运脾胃以交心肾。附验案2则以佐证。  相似文献   

10.
附子对药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附子大辛、大热 ,有毒。入心、脾、肾三经。功能回阳救逆 ,温补脾肾 ,散寒止痛。现代药理研究报道其化学成分含乌头碱、新乌头碱、次乌头碱及非生物碱成分等。药理作用 :强心 ,镇痛 ,抗炎 ,兴奋脑垂体、肾上腺皮质系统。经炮制与煎煮 ,其生物碱分解 ,毒性减弱 ,药理作用仍保留。临床处方用名 :制附片、熟附片、淡附片、黑附块等。别称有黄附块、明附块 ,系因其炮制方法而别称谓。  附子药性刚燥 ,走而不守 ,能上助心阳以通脉 ,中温脾阳以健运 ,下补肾阳以益火 ,被历代医家称为“温里回阳救逆的要药”。临床常用于治疗阳气衰微、阴寒内盛 ,…  相似文献   

11.
王剑虹 《北京中医药》2002,21(5):283-284
笔者应用水火既济汤治疗阴虚火旺型妇女更年期不寐,经临床观察,收到了较满意的疗效,与对照组相比,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心为火、肾为水脏,肾水充足,上济心火,水火既济,阳入于阴,阴阳调和则寐安。而妇女更年期多因肾阴亏虚,肝肾不足,水不制火,水火不济,心肾不交,致心肝火旺,导致不寐为主要症状的病症。应用水火既济汤意在补肾水,滋肾阴,使水得滋,火得降,水火既济,心肾相交,阳入于阴,阴阳协调,则神魂安定,夜寐自安。  相似文献   

12.
目的:为了比较新法加工附子与附片温阳扶正方面二者有无差异,故进行本实验研究;方法:通过观测二者对小鼠断头后张口呼吸时间,小鼠在低温环境中的存活率和对DNCB所致小鼠耳廓迟发超敏反应的影响及对单核巨噬细胞吞噬功能的影响。结果:附子高、中剂量组有延长其张口呼吸的时间;附子能够提高小鼠在寒冷环境中的存活率;附子、附片均能显著抑制DNCB所制小鼠耳廓迟发超敏反应,且附子高剂量组、附片组与模型组比较肝脾指数差异具有非常显著性;附子、附片均能提高K值,表明其具有提高小鼠巨噬细胞系统的吞噬作用。结论:新法加工附子不但保持了附片的原有药效且在耐缺氧和抗寒冷实验中表现出增效,表明该加工工艺较传统加工工艺简单易控。但其药效的机理和物质基础需要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3.
附子是毛莨科植物乌头的子根。根据加工方法不同而分成“盐附子”、“黑顺片”和“白附片”,附子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具有回阳救逆,补火助阳,逐风寒湿邪之功效。主治亡阳虚脱,肢冷脉微,阳痿,宫冷,心腹冷痛,虚寒吐泻,阴寒水肿,寒湿痹痛等。《本草汇言》云:“附子,回阳气,散阴寒。……凡属阳虚阴极之候,肺肾元热证者,服之有起死之殊功。”附子的应用很广,由于附子应用不当易产生毒副作用,因此临床安全用药非常重要,为了促进临床安全应用附子,本文探讨了影响附子毒性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4.
张云鹏主任医师归纳了附子的临床主要指征、参考指征、适应证和慎用证。将附子临床应用的纲要总结为:附子可应用于阳虚水泛、阳气虚衰、心肾阳虚、水饮凌心、脾肾阳虚、肾阳亏虚、寒胜痛痹、阴竭阳脱、寒凝阳衰、心阳虚衰和肾虚寒凝11个证候,即阳虚、阴盛、水泛、寒凝4个领域,涉及脏腑以心肾脾三脏功能虚衰为标志。还介绍了应用附子的辨证配伍方案,附医案加以验证。  相似文献   

15.
王家豪  陈仁寿 《河南中医》2023,(10):1474-1477
附子汤为张仲景创制的“伤寒温补第一方”,主治阳虚阴盛兼寒湿证,组方思路以益气回阳为本,兼以补土、益阴,方中附子大辛大热,具有回阳救逆、补火助阳、散寒止痛之功,重用附子两枚,意在以附子之辛热驱散肾间之阴寒;人参大补元气、复脉固脱,二者共为君药;白术、茯苓为臣,补土化湿;芍药为使,益阴固本。五药配伍,扶阳不忘益阴,救寒必兼固本。临床辨证以“虚”“寒”“湿”为要点,主治病证可分为虚寒证与寒湿证,古代常用于治疗痹证、妊娠腹痛、心腹痛、泄泻、多寐等证,现代亦用于治疗痛风、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以及心功能不全、肠胃炎等疾病。  相似文献   

16.
该文比较建昌帮阴附片、阳附片、淡附片3种附子炮制品在炮制过程中化学成分的变化,从成分角度为炮制减毒增效作用机制提供科学依据。分别对3种附片的炮制过程进行过程性取样,得到生附片、阴附片清水漂制(阴漂制)、阴附片姜汁润(阴姜润)、阴附片蒸制(阴蒸制、阴附片)、阳附片清水漂制(阳漂制)、阳附片砂炒(阳砂炒、阳附片)、淡附片清水漂制(淡漂制)、淡附片米泔水漂制(淡米泔水漂)、淡附片烤制(淡烤制、淡附片)样品,经UPLC-MS/MS检测提取液中乌头碱、新乌头碱、次乌头碱、苯甲酰乌头原碱、苯甲酰新乌头原碱、苯甲酰次乌头碱、乌头原碱、新乌头原碱、次乌头原碱、去甲猪毛菜碱、附子灵、去甲乌药碱的含量,再针对11组样品进行含量分析及聚类热图分析。3种饮片炮制过程中,漂制可大幅度降低附子中12种生物碱的含量;蒸制、炒制和烤制可显著降低双酯型生物碱(乌头碱、新乌头碱、次乌头碱)含量,显著提高单酯型生物碱(苯甲酰乌头原碱、苯甲酰新乌头原碱、苯甲酰次乌头原碱)、胺醇型生物碱(乌头原碱、新乌头原碱、次乌头原碱)的含量。阴附片在炮制过程中,双酯型生物碱持续降低,单酯型生物碱、胺醇型生物碱呈现先降低后上升;阴附片、阳附...  相似文献   

17.
《辅行诀五脏用药法要》中,“大泻五脏方”为大泻肝汤、大泻心(包)汤、大泻脾汤、大泻肺汤、大泻肾汤,五方用药仅一味之差,共同药物为:枳实(酸)、黄芩(苦)、甘草(甘)、生姜(辛)、大黄(咸),在此基础上,大泻肺汤加了葶苈子,因葶苈子味咸,为金(肺)之体味,体味为泻,又为火之用味,火克金,起到泻肺的作用;大泻肝汤加了芍药,芍药味酸,为木(肝)之体味,又为金之用味,金克木,起到泻肝的作用;大泻心(包)汤加了黄连,黄连味苦,为火(心)之体味,又为水之用味,水克火,故而泻心;大泻脾汤加了附子,附子味辛,为土(脾)之体味,又为木之用味,木克土,制约脾的功能;大泻肾汤加了茯苓,茯苓味甘,为水(肾)之体味,又为土之用味,土克水,起到泻肾的作用。“大泻五脏方”中相同的药物,包含酸、苦、甘、辛、咸五味;单加药物以所不胜之味泻己之实,以制约本脏之气太过,充分发挥了中药五味对人体气机的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8.
<正> 附子汤为东汉·张仲景所创制。见于《伤寒论》304条“少阴病,得之一、二日,口中和,其背恶寒者,当灸之,附子汤主之。”305条“少阴病,身体痛,手足寒,骨节痛,脉沉者,附子汤主之。”上两条指出本方治疗阳虚寒湿之身痛证。亦见于《金匮·妇人妊娠病脉症并治第二十》第3条:“妇人怀娠六七月,脉弦发热,其胎愈胀,腹痛恶寒者,少腹如扇,所以然者,子脏开故也,当以附子汤温其脏。”本条指出本方治疗妊娠阳虚宫冷之腹痛、胎胀证。附子汤功擅峻补元阳,祛寒镇痛,运化水湿。附子与方中不同药物配伍并重用之,可以达到不同的治疗效果。附与参,重剂相伍,大温大补,功专拯扶元阳,固本御寒,治疗阳衰气匮之脱证、厥证及虚损诸证。如阳气外亡之大汗、脉微厥逆、阳气欲脱之泄泻、遗溺、崩下以及脏器脱垂等证。亦可峻补心肾之阳,凡命火式微,心阳颓蹶所致心神不敛诸证,如怔忡、惊悸、失寐等证。附与术,重剂相伍,双补肾脾之阳,多用于寒湿滞阻于经脉筋骨之痹痛、寒湿内蕴之痰眩、泄泻、白带等证;肾脾虚寒所致肠寒便  相似文献   

19.
历代医家关于命门水火属性有“命门属火”“命门主水火”“命门非水非火”的不同认识。文章通过梳理辨析各时期医家关于命门水火属性的不同见解,以道教丹经为旁证,从而提出新思考:“命门相火”之说乃古代医家取道教内丹学中“肾中生气为真火”的观点而形成,“命门水火”说亦受道教“心肾水火”观影响,然而皆非道教本意。就道教内丹学而言,人身命门之“一点元阳”原非水非火,元阳先天真气作用于心肾而化生为后天之水火。医家对于心肾不交之水火失调证候可用药物来调治,然而命门之先天元阳非药物可补。道教内丹修行强调“抱元守一”以生先天真水、真火,水火既济,从而达到祛病延年之目的。  相似文献   

20.
心肾相交、水火既济是中医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目前对其论述比较混乱。文章从古代论述、阴阳理论、五行角度系统梳理了水火既济和心肾相交的含义,阐述了阴阳冲和、水火既济、心肾相交三者之间的区别及联系,提山了心肾相交应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心肾相交是指心肾之气的全面交感,狭义的心肾相交单指肾水与心火的相交,并指出了心肾相交的途径、时间和其他含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