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1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9 毫秒
1.
<黄帝内经>提出"意识"的基本概念、范畴,是提出用思维的分析、推理来认识生命运动和生命规律,建构中医理论体系,提出了理论思维问题."意识",一是经验认识方法中的理论思维,即在观察的经验认识活动中,用阴阳、五行等理论知识对感觉图像加以组织,实现辨认的目的;二是用一定的理论解释经验事实,创造性地提出理论假设(猜想),实现把经验知识上升为理论知识的目的.  相似文献   

2.
《黄帝内经》建构中医药理论的基本范畴——阴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古代哲学"阴阳",本指"阴阳二气",即两种寒暖不同的气;引申而指一切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即相互对待的"两端",引申义开始于《易传》。《黄帝内经》移植阴阳范畴,不仅是对自然界对立统一规律的概括,而且还进一步揭示"阴阳"为道(规律)的基本原理,形成了中医药学的阴阳学说。阴阳学说两千多年来,一直控制着历代医家的思维定势,使中医药理论具有自觉的辩证思维方式,构筑起一个辩证逻辑性质的医学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3.
以察观为基础和背景,古代中国首先发展起来的是辨物思维。辨物思维源自原始的采集活动,最初是识别,然后发展成为分辨(分类)。这种辨物思维的发生、发展也影响了中医药学,作为科学方法范畴,以思维定势的方式,影响控制着中医理论的形态是对种类的关注,而非结构分析;以方法论方式指导中医药理论获取经验、捆绑知识、建构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4.
中国古人善于运数、精于运数,运用数学方法研究生命运动,探讨疾病规律,成为<黄帝内经>建构中医理论体系的重要科学方法和理论范畴.<黄帝内经>中的运数思维,起始于度量,精于计算,有"数与形"原始的数学思想,还有"取数比类"等数字神秘化痕迹.  相似文献   

5.
察观是获取和建立可靠知识的必要前提,通过观察可以在纷繁复杂的现象中抽取出符合事物和生命本质与规律的东西。广泛而深入的察观是中医理论体系得以形成的重要基础,也是建构中医药理论重要的科学方法范畴。  相似文献   

6.
"天"与"人"(或称"天道"与"人道")是中国哲学史上的一对古老而又极其重要的哲学范畴。中国古代哲学就是围绕着"天人之辩"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尤其在先秦与两汉时期,天人问题竟成为当时哲学讨论的中心课题。因此,"天人"问题也渗透到生命科学的探索领域,成为中医药理论体系中的一对重要范畴,深刻地影响了中医药理论体系的形成,产生了中医药学"天人相应"的理论命题。  相似文献   

7.
《黄帝内经》建构中医药理论的基本范畴——形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形神"是标志人的形体与精神关系的一对范畴。《黄帝内经》"形神"范畴,形成了"形与神俱"的理论命题,使中医药学正确地把握了形体与精神的关系;又从先秦哲学中引进了"神明"认知方法,掌握了借助于事物现象,发现(把握)事物本质的方法,在生产力低下,可以凭借的技术手段有限的时代,通过研究人体的生命现象达到把握生命本质的目的。  相似文献   

8.
《黄帝内经》的证验思维,包括参验和效验思想,保证了中医药学所获得的医学经验、理论成果和认识活动的真理性。因此,证验是中医药理论体系中关于检验真知和真理标准问题的重要概念、范畴。  相似文献   

9.
《黄帝内经》建构中医药理论的基本范畴-四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四时"在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重要的哲学范畴,影响着当时农业、军事、德政、刑罚以及医药学理论的思维方式,以致使中医药理论具有鲜明的四时特征,形成四时五脏、四时养生、四时脉象、四时治法等医学命题,蕴含着现代气象医学和时间医学的科学思想。  相似文献   

10.
气是中国古代哲学中表示物质存在的基本概念。先秦时期气主要指区别于液体、固体的流动而细微的存在。气(精气)是《黄帝内经》构筑医学理论体系,解释自然、人体、生理、病理"一以贯之"的基本概念,是《黄帝内经》中表示既不是液体也不是固体的流动而细微的物质存在的重要概念范畴,从而使中医药理论扎根于唯物主义认识论的沃土上。《黄帝内经》用"气"来解释在当时无法认识的生命物质存在,使中医药理论跨越了物质是什么的问题,直接进入到物质发生了什么样变化的研究探索中,推动了医学科学的进步。  相似文献   

11.
"取象",是<黄帝内经>建构中医理论体系的重要方法范畴."以形正名"(取象命名)形成的名词概念是理论思维的起点,也是科学研究的结晶,概念形式又巩固和保存了人们的认识成果."以象测脏"(取象测脏),是从外知内、以表知里的重要手段,使中医药学能超越当时的生产力水平、实践工具而获得认识. "取象比类",凭借有限的已知,通过类比推理探测未知领域,建构起庞大的中医药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