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探讨肤疾骨宁膏联合表皮生长因子(EGF)促进骨外露创面的愈合作用。方法将45只家兔随机分为3组:(1)肤疾骨宁膏联合EGF组;(2)肤疾骨宁膏组;(3)生理盐水组。实验60d,观察创面愈合情况及应用免疫组织化学和原位杂交技术检测EGF/EGFR及其mRNA的表达。结果肤疾骨宁膏联合EGF组创面愈合最快,生理盐水组创面愈合最慢(P<0.01)。创面在应用肤疾骨宁膏后,EGF/EGFR及其mRNA表达量逐渐增高,EGF及其mRNA表达量在15d达到高峰,EGFR及其mRNA表达量高峰期为15~22d,较生理盐水组明显增高,并且高峰提前(P<0.01)。结论肤疾骨宁膏联合EGF可有效促进骨外露创面的愈合。  相似文献   

2.
表皮生长因子促进皮肤创面愈合的研究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为了观察外源性表皮生长因子对创面愈合的影响,在30例大鼠皮肤创面愈合模型中,局部外用表皮生长因子(EGF),以软膏基质作为对照,分别于1,2周测量创面面积,测定创面组织中的DNA、蛋白质及羟脯氨酸含量,记录创面完全愈合时间。结果表明,实验组与对照组创面完全愈合的时间分别为(14.6±1.2)天和(18.5±2.06)天(P<0.01),EGF能显著增加组织中的DNA、蛋白质及羟脯氨酸含量(P<0.01)。结果提示,EGF能显著加速创面的修复,缩短愈合时间。  相似文献   

3.
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促进大鼠皮肤创面愈合的研究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目的观察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rhEGF)对皮肤创面愈合的作用。方法制作大鼠背部创伤模型,采用自身平行对照,将34只大鼠背部的68个创面分成rhEGF治疗组与盐水对照组,观察大体形态和组织学改变、创面愈合时间和愈合率,测定伤后不同时间创面羟脯氨酸(OHP)含量和Ⅰ型Ⅲ型胶原比例,进行细胞DNA周期分析。结果经rhEGF治疗的创面愈合速度较盐水对照明显加快,2组平均愈合时间为(17.2±1.3)d和(20.5±1.6)d(P<0.01);外用rhEGF使创面肉芽组织生成增多,再上皮化明显,显著增加创面中OHP含量,降低Ⅰ型Ⅲ型胶原比例,加速细胞DNA复制。结论外用rhEGF可缩短创面愈合时间,增加肉芽组织及OHP含量,降低Ⅰ型Ⅲ型胶原比例,加速细胞DNA复制,明显促进皮肤创面的修复。  相似文献   

4.
为探讨创面愈合的机理,本实验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大鼠中厚皮片供皮区创面愈合过程中第4、8、12和16天创面内源性表皮生长因子(Epidermalgrowthfactor,EGF)的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创面愈合过程中内源性EGF含量表现有规律性变化,以伤后第8天含量最多,伤后早期和晚期次之,创面愈合后其含量进一步减少。结论:创面愈合过程中,内源性EGF的变化促进了创面愈合,是创面愈合的机理之一,结合内源性EGF变化,合理外用EGF对创面愈合可能会取得促进的效果。  相似文献   

5.
创面愈合过程中表皮生长因子及其受体变化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21,自引:6,他引:21  
创面愈合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病理过程,涉及了机体许多病理变化,如出血凝血、修复重建等。许多研究表明:生长因子可以促进创面愈合,加快组织的修复[1]。笔者曾研究过大鼠供皮区创面愈合过程中内源性表皮生长因子(epidermal growth factor, EGF)、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有明显的表达,其变化与创面修复有关[2,3]。本实验通过研究人供皮区创面愈合过程中EGF、EGFr变化,探讨其与组织修复的关系。资料与方法1.标本留取:选取烧伤或整形患者中厚断层供皮区创面共22例,男15例,女7例,年龄18…  相似文献   

6.
复方芩柏颗粒剂促进创面愈合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目的:研究复方芩柏颗粒剂促进创面愈合的初步机理,为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实验采用放免法检测小鼠创面肉芽中的表皮生长因子(EGF),并对创面肉芽进行病理切片观察;同时临床对照观察了90例痔瘘术后患者创面愈合的情况。结果:复方芩柏颗粒剂提高创面肉芽中内源性EGF水平,增加小鼠创面肉芽中的微血管数,从而促进创面上皮化,加速创面愈合。结论:复方芩柏颗粒剂促进痔瘘术后创面愈合的机理之一是提高了创面肉芽中EGF水平。  相似文献   

7.
李凌川  李玲  郝平 《中国美容医学》2011,20(12):1926-1928
目的:观察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rh-EGF)对兔皮肤创面愈合的促进作用及其量效关系。方法:制作兔子背部创伤模型,20只兔子背部制作共100个创面,这些创面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包括:低剂量rh-EGF(0.5μg/g)组、中剂量rh-EGF(10μg/g)组、高剂量rh-EGF(100μg/g)组,对照组包括:生理盐水组和EGF基质组,观察五组的大体形态和组织学改变、创面愈合时间和愈合率,测定创面羟脯氨酸(OHP)含量。结果:rh-EGF低剂量组、中剂量组、高剂量组、盐水组和EGF基质组的愈合时间分别为(14.7±0.67)天,(12.9±0.92)天,(11.8±0.99)天,(15.8±0.90)天,(15.5±0.85)天,P〈0.05)。组织学检查可见经rh-EGF高剂量组作用的创面肉芽组织生长活跃,创面的再上皮化迅速。rh-EGF高剂量组的创面中羟脯氨酸含量也最高。结论:rh-EGF对皮肤创面愈合有促进作用,并存在一定的量效关系。以高剂量的rh-EGF(100μg/g)促进作用最大。  相似文献   

8.
地龙促进创面愈合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地龙性咸寒 ,具清热、定惊、平喘、通络、活血之功效 ,《本草纲目》中就有记载 :地龙能治疗瘰疬溃烂、口舌糜疮 ,临床上常用来治疗骨折、创伤、下肢溃烂等多种疾病[1 4],我们用新西兰大白兔背部创伤模型研究地龙的促愈合作用 ,并对其可能的机制进行研究。临床应用地龙白糖液 ,具有显著疗效。1 材料与方法1 1 地龙提取液的制备及试剂 原药材购于北京朝阳蚯蚓养殖场 ,为正蚓科爱胜属赤子爱胜蚓(LumbricidaeEisemiafoetida) ,取鲜药材 ,吐泥 ,洗净泥沙 ,制成匀浆 ,放置 2 4h ,离心 ,过滤除菌 ,得黄色提取液 ,浓…  相似文献   

9.
急、慢性创面的治疗一直困扰着临床医生的工作,一方面因为各种因素(如糖尿病、相关组织疾病、血管化不良等系统性原因,以及感染、蛋白水解酶活性增高的局部性原因)致使创面难以愈合,甚至发展成为恶性.另一方面,即使伤口愈合,在上皮化的过程中,却产生了瘢痕性挛缩、增生性的瘢痕或瘢痕疙瘩等病理性的愈合方式.无论哪一种情况,给患者、家属和社会带来的问题都是严重的,加速创面愈合,获得理想修复结局是人类千百年来永恒的追求.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应用人工真皮联合自体皮片移植修复手足部肌腱和骨外露创面的临床疗效。方法对14例手足部皮肤缺损伴肌腱、骨外露患者采用清创人工真皮覆盖治疗,3周后采用自体中厚皮片移植修复创面。结果除1例边缘坏死经局部换药愈合外,13例植皮全部成活。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6~24个月。创面愈合外观满意,局部无明显疼痛和增生性瘢痕,移植皮肤柔软,有弹性,色素沉着不明显。结论人工真皮联合二期植皮是修复手足部肌腱和骨外露创面的一种简单、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as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bFGF)和表皮生长因子(epidermal growth factor,EGF)单独及联合应用对骨骼肌源性干细胞(muscle derived stem cells,MDSCs)生长的影响。方法取出生24h内的昆明小鼠15只,采用连续预贴壁法从小鼠后肢肌分离培养MDSCs,用含2%胎牛血清的DMEM培养基促进其向骨骼肌细胞分化。取原代MDSCs及MDSCs分化细胞,采用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检测干细胞标志Sca-1和骨骼肌细胞标志α-Sarcomeric肌动蛋白的表达。HE染色观察细胞肌管形成。MTT比色法检测不同浓度(6.25、12.50、25.00、50.00、100.00ng/ml)的bFGF和EGF单独应用96h对MDSCs增殖的影响以及二者(100.00ng/ml)联合作用24、48、72和96h对MDSCs增殖的影响。结果从新生小鼠后肢肌成功分离培养MDSCs,免疫细胞化学染色90%以上的MDSCs呈Sca-1阳性,分化形成的肌管呈α—Sarcomeric肌动蛋白阳性。HE染色可见肌管形成。bFGF、EGF对MDSCs的促增殖效应随浓度的增加而增加。与阴性对照组比较,bFGF于12.50ng/ml出现促增殖效应(P〈0.05);25.00ng/ml组与12.50ng/ml组比较,作用提高(P〈0.01);50.00、100.00ng/ml组较25.00ng/ml组无明显提升(P〉0.05);EGF的作用与bFGF类似,但于50.00ng/ml时趋于饱和。与阴性对照组比较,EGF于72h、bFGF于96h表现促增殖效应(P〈0.01),而二者联合应用于24h即表现促增殖效应(P〈0.01),并于48、72和96h增殖效应均较单独应用显著提高(P〈0.05)。结论bFGF和EGF都能促进MDSCs的增殖,联合作用更快、更强。  相似文献   

12.
目的 采用小型猪背部创伤模型,定量研究与比较重组人表皮细胞生长因子与重组人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的促修复效应与作用机制。方法 以创伤模型制作器切割小型猪背部皮肤,造成典型全层皮肤损伤。将16只小型猪背部的160个创面分成两大组,分别以三种不同剂量的rhEGF(50,10及0.5μg/创面)和rhFGF(150、90及30U/cm^2创面)治疗,每组同时各设溶媒为阴性对照。以伤腔容积与创面愈合面积,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索通过转基因成纤维细胞向创面持续投递表皮细胞生长因子(EGF)促进创面愈合的新方法。方法 构建新型分泌型人EGFcDNA并转染人成纤维细胞株KMST6。将经照射的转基因细胞移植于裸鼠全厚创面。结果 稳定转染的细胞克隆可分泌有活性的EGF。移植后可在伤口组织中检测到人EGF,其含量缓慢下降,但至少可持续7天。结论 一次性移植少量转基因细胞可在创面愈合早期这一关键阶段持续向创面释放EGF。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ascularendothelialcellgrowthfactor,VEGF)在异体皮质骨移植修复骨缺损中的作用。方法新西兰大白兔45只,雌雄不限,体重2.5~3.0kg。制成双侧桡骨中段1.5cm骨缺损模型,随机均分为3组:对照组单用异体皮质骨移植;实验组用异体皮质骨移植+重组人VEGF局部注射;拮抗组用异体皮质骨移植+VEGF多克隆抗体腹腔注射。于术后1、3、5、8和16周行X线片、病理切片、血管密度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四环素荧光成骨检测,评估骨缺损的修复情况。结果血管密度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实验组有大量血管生成,且随着时间延长血管数量逐渐增加,于第8周达高峰;四环素荧光标记显示结果与血管密度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相吻合。周围软组织血管密度计数及骨形成速率,除第8、16周实验组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外,其余各时间点实验组均优于对照组和拈抗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各指标优于拮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VEGF能加速移植的异体骨血管化和爬行替代,促进骨缺损修复。  相似文献   

15.
创面愈合过程中EGF基因表达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创面愈合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文献中关于创面愈合过程中,上皮细胞生长因子(epidermalgrowthfactor,EGF)基因表达变化的研究较少,为此设计了本项研究。采用Wistar大鼠,在脊柱两侧制作1.5cm×1.5cm中厚断层皮肤缺损创面4个,于伤后第4,8,12和16天取材,用地高辛标记EGFcDNA探针原位杂交方法,观察创面愈合过程中,EGF基因活化表达的mRNA在组织中的分布变化。发现:在伤口愈合的全过程中,EGF基因均有明显表达,以伤后第8天表达最强。提示:应用某种方法促进EGF基因表达,可能会促进伤口愈合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表皮细胞生长因子(EGF)及其受体(EGFR)在不同发育阶段人小肠组织中的表达特征及其可能的生物学意义。方法24例被测标本中包括胎儿(胎龄13~31周)的小肠组织18例,成人(16~54岁)的小肠组织6例。用病理学技术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确定EGF及EGFR两种蛋白在胎儿、成人小肠组织中的定位以及表达量的变化规律.结果EGF及EGFR在不同胎龄的胎儿和成人小肠组织中均有阳性表达。随着胎儿生长发育,小肠组织中EGF和EGFR的蛋白含量逐渐增加,这一变化趋势一直保持到成人小肠组织中。其中EGF主要存在于小肠黏膜上皮细胞、黏膜下层的血管内皮细胞内和浆膜上皮细胞的胞浆和胞外基质中,EGFR则分布于这些细胞的细胞膜上。结论EGF及EGFR在不同发育阶段的小肠组织中呈阳性表达,这种细胞因子可能以自分泌或旁分泌方式调节人肠道的生长发育、结构和功能的维持,并可能在小肠损伤后的修复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中药成分汉防己甲素(tetrandrine,TET)对大鼠先天性膈疝(congenital diaphragmatic hernia,CDH)模型胎仔肺内表皮生长因子(epidermal growth factor,EGF)及其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的影响和意义。方法 实验组20只雌性SD大鼠于孕9.5d灌胃给予除草醚115mg/只;对照组4只灌胃给等量食用油。孕18.5d,实验组根据给药不同随机分为生理盐水组(normal solution group,NS组)、地塞米松组(dexamethasone group,Dex组)、汉防己甲素组(tetrandringe group,TET组)、地塞米松+汉防己甲素组(D+T组),每组5只。孕21.5d对所有孕鼠行刮宫产,取出胎鼠两侧肺组织行大体观察、HE染色、EGF、EGFR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图像分析。结果 正常对照组共产胎仔36只,无隔疝形成。实验组共产胎仔137只,CDH形成64只,致畸率46.7%。在Dex组、TET组和T+D组,肺组织处于原始肺泡期或进一步成熟。EGF在NS组、Dex组、TET组、D+T组及对照组的表达量依次递减(P〈0.05),而EGFR在NS组、Dex组、TET组、D+T组和对照组的表达量依次递增(P〈0.05)。结论 TET可使CDH胎鼠肺内EGF表达高峰提前,使EGFR表达上调,TET和Dex联合作用对促进EGF表达高峰提前及EGFR表达上调具有明显的协同效应。TET可以通过调节EGF及EGFR在肺内的表达而实现其促进肺组织细胞发育分化和改善肺血管构型的效应。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研究表皮细胞生长因子(EGF)和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在胚胎、新生及成年三个不同发育阶段大鼠皮肤的表达特征及其可能的生物学意义。方法 取胚胎、新生和成年大鼠皮肤,经4%多聚甲醛固定、包埋与切片后,用SP免疫组织化学法研究EGF和bFGF的定位与表达特征。结果 EGF的阳性表达可见于胚胎、新生及成年三个发育阶段大鼠皮肤,主要位于表皮棘细胞,真皮成纤维细胞、毛囊上皮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胞浆,bFGF在新生和成年大鼠表皮及真皮呈强阳性表达,但在胎鼠皮肤则为弱阳性乃至阴性,结论 EGF在不同发育阶段大鼠皮肤呈强阳性表达,表明其对上皮的发生、表型维持以及损伤后的修复十分重要。而大鼠胚胎皮肤bFGF低表达或缺乏的结果表明它可能是动物胚胎创伤后无瘢痕愈合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9.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在骨折愈合中的作用   总被引:25,自引:4,他引:25  
目的 研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EGF)在骨折愈合过程中的作用 ,探讨应用 VEGF及拮抗VEGF对骨折愈合所产生的影响。方法 利用新西兰大耳白兔 10 5只制作左侧桡骨中段骨折动物模型 ,随机分成三组 ,两组分别应用 VEGF多克隆抗体及 VEGF,另一组为对照组 (不作任何处理 )。在伤后 8、2 4、72小时和 1、3、5、8周利用单光子放射计算机断层显像术测定骨折端血流量变化 ,在 1、3、5及 8周摄 X线片观察骨折愈合情况。结果 应用 VEGF使骨折端血流量在 8小时~ 3周较对照组增高 ,但 X线片却未见明显差异 ;而 VEGF多克隆抗体可导致骨折端血流量在各时相点较对照组明显减少 ,并阻碍了骨折的愈合进程 ,最终使骨折端形成骨不连样改变。结论 骨折愈合过程中缺乏 VEGF将严重影响骨折的正常愈合过程 ,并导致骨不连接 ,应用外源性 VEGF可能通过增加骨折端血流量而对骨折愈合有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