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正全身麻醉由镇静、镇痛/抗伤害性刺激和肌肉松弛三要素组成,只有同时使全身麻醉的三要素都达到合适状态,才能获得理想的麻醉深度,但由于全身麻醉的三要素产生的机制不同,目前没有一种技术或参数能够同时监测全身麻醉的三个要素,所以麻醉深度仍采用对不同要素分别监测。当前已有标准的麻醉镇静深度和麻醉肌松深度的监测,但麻醉镇痛深度的监测仍在探索阶段,现将近年来麻醉镇痛深度监测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关于麻醉深度 相似文献
3.
双频指数和听觉诱发电位在监测麻醉深度中的价值 总被引:16,自引:2,他引:16
目的 评估脑电双频指数 (BIS)和中潜伏期听觉诱发电位 (MLAEP)在监测麻醉深度中的价值。方法 2 1例择期手术患者随机分为Ⅰ组 (对照组 ,n =11)和Ⅱ组 (咪唑安定组 ,n =10 ) ,输入复方乳酸钠液 10ml/kg后 ,以 0 4mg·kg-1·min-1的速度静脉推注丙泊酚 2mg/kg ,在诱导第 4分钟注入维库溴铵 0 1mg/kg、芬太尼 2 μg/kg ,Ⅱ组同时注入咪唑安定 0 0 4mg/kg。记录OAA/S镇静评分、收缩压、舒张压、心率、BIS和反映MLAEP的ARX指数 (ARX Index ,AAI)的基础值 ,以及诱导插管时每分钟的数值。结果 (1)AAI反应时间较BIS显著缩短 (P <0 0 5 ) ;(2 )OAA/S镇静评分与BIS、AAI显著相关 (r =0 86 0 2、0 85 5 0 ,P <0 0 1) ;(3)Ⅱ组注入咪唑安定后 1分钟 ,AAI较Ⅰ组显著下降 (P <0 0 5 ) ;2分钟后 ,BIS较Ⅰ组显著下降 (P =0 0 0 1) ;(4)Ⅰ组的插管反应大于Ⅱ组 ,插管即刻AAI差异显著 (P =0 0 1) ,插管后 1分钟BIS差异显著 (P <0 0 5 ) ;Ⅱ组在插管前后AAI和BIS均无显著差异。结论 (1)AAI和BIS均能反映镇静程度和插管反应 ,但AAI反应更快 ,趋于实时监测 ;(2 )联合应用咪唑安定诱导可以抑制插管反应 相似文献
4.
5.
不同麻醉深度指标在全麻镇静和镇痛监测中的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评价脑电双频指数(BIS)和电刺激-循环反应在全麻镇静和镇痛监测中的价值。方法20例择期手术全麻病人,将丙泊酚血浆靶浓度依次设定为1、2、3、4和5μg/ml,记录每一靶浓度下的BIS、SBP、DBP和HR值。维持意识消失时的效应室靶浓度,给予一次60mA强直电刺激,随后将雷米芬太尼效应室靶浓度依次设定为1、2、3、4和5ng/ml,达到每一靶浓度后给予一次同样电刺激,计算每次电刺激前后各指标的变化值(△BIS、△SBP、△DBP和△HR)。结果丙泊酚靶浓度依次增加,BIS值依次减少(P<0.05),两者之间呈负相关(r=-0.789,P<0.01)。不同雷米芬太尼靶浓度时,电刺激均未引起BIS的变化,但引起SBP、DBP和HR增加(P<0.05或P<0.01)。随着雷米芬太尼靶浓度增加,△SBP、△DBP和△HR呈下降趋势。雷米芬太尼靶浓度与△SBP和△HR之间呈负相关(r=-0.386和-0.302,P<0.05)。结论BIS对镇静药浓度变化敏感,对疼痛刺激反应差,电刺激-循环反应能够灵敏地反映镇痛水平,所以麻醉深度监测应该针对不同成分进行多指标、多方法的综合监测。 相似文献
6.
陈群 《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1997,(6)
本标准是由马来西亚学会制定并推荐,对我国麻醉学科建设具有良好的参考作用,现介绍给全国读者,在有条件的麻醉科可以制定自己的监测标准,以能提高麻醉质量 相似文献
7.
8.
麻醉的定义和深度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麻醉的定义1846年OliverWendelHolmes首先创用麻醉一词描述一种能施行外科手术的新现象,这种新现象是病人对外科手术创伤不能感知的状态(thestateinwhichapatientisinsensibletothetraumaofsu... 相似文献
9.
10.
目的观察定量脑电图结合听觉诱发电位指数(AEPI)在全凭静脉麻醉中监测麻醉深度的效果。方法 50例择期腔镜胆囊切除术(LC)患者随机数字表法均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研究组在定量脑电图和AEPI监测下持续泵注丙泊酚、芬太尼维持麻醉,根据AEPI维持在15~30调节泵注速度,对照组根据临床经验调节泵注速度,缝皮前停止。分别记录入室静卧5 min后(T0)、插管即刻(T1)、插管后5 min(T2)、手术即刻(T3)、气腹平稳30 min时(T4)、术毕(T5)HR、MAP、SpO2、AEPI值;记录两组丙泊酚和芬太尼的总用药量;观察患者有无术中知晓。研究组术后分析药物定量脑电图(QPEEG)各时段波形,并计算其功率百分比,做ROC曲线图计算曲线下面积,分析其灵敏度和特异度。结果在手术即刻(T3)和气腹平稳30 min时(T4)时研究组MAP明显高于对照组,HR明显快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丙泊酚、芬太尼总用量明显低于对照组;研究组诱导初期脑电图表现为α节律增快,在45 s内转为δ波,慢电活动增加,并出现爆发性抑制;QPEEGδ频段功率百分比逐步增加,并随麻醉变浅逐渐恢复。随着AEPI降低至临床麻醉阶段(15~30),QPEEGδ频段功率百分比逐步增加,并随着麻醉变浅和AEPI至觉醒水平,QPEEGδ频段功率百分比逐渐恢复;各部位QPEEGδ频段功率百分比ROC曲线下面积结果显示:左额QPEEG、右额QPEEG、左顶QPEEG、右顶QPEEG分别为:0.091±0.026、0.897±0.030、0.889±0.028、0.893±0.031,左额、右额、左顶、右顶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85.6%、83.7%,85.9%、82.9%,86.1%、83.3%,85.8%、83.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定量脑电图监测全麻麻醉深度有一定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1.
听觉诱发电位指数用于麻醉深度的监测与评价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全身麻醉所应达到的基本要求是病人意识消失 ,手术区肌肉松弛 ,伤害性应激反应消失。然而随着麻醉技术的不断完善 ,肌松药和镇痛药在临床的大量应用 ,在达到后两种要求的同时 ,往往掩盖了患者是否存在意识的问题 ,因此术中知晓日益突出。最新报道全麻术中知晓的发生率为0 0 0 15 %~ 0 2 % ,在美国每年有 3~ 4万例病人发生知晓[1] 。所以麻醉深度监测 ,避免术中知晓是现代临床麻醉学中亟待解决的问题。目前提出听觉诱发电位指数 (AEPindex或AEPI)的监测指标 ,使听觉诱发电位 (AEP)波形的形态得以数量化。AEPI的临床应… 相似文献
12.
脑电(ECG)数字化分析已广泛用于麻醉中大脑皮层的功能监测,应用单一的数字化EEG参数分析麻醉药的中枢效应更为直观、方便。已知EEG信号起源于高度非线性系统,近年来EEG的非线性分析对围术期限脱离危险功能监测发展很快。以下就脑电非线性参数之一近似熵,对麻醉尝试的监测基础和临床研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3.
由于超声诊断等医学技术的发展,已能对患先天性膈疝、肾盂积水、脑积水及先天性心脏病的胎儿及早作出诊断。但若待这些胎儿出生后才手术,往往因病变对肺、肾、脑、心等重要脏器发育的严重影响而仍导致很高的新生儿病死率。例如先天性膈疝的新生儿约有半数于出生后即死亡。自八十年代起,在大量动物实验和临床实践的基础上,Harrison 等已成功地开展了胎儿手 相似文献
14.
神经电生理指标能够监测麻醉深度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如何理解麻醉深度的定义 Anesthesia(麻醉)一词源于希腊语,意思是:病人对外科手术的伤害性刺激不能感知的状态 (Anesthesia is the state in which a patient is insensible to the trauma of surgery)。历史上,曾用一种麻醉药(如乙醚)的不同浓度来抑制意识和各种不良反应,体现在经典的Guedel(1937)乙醚麻醉分期。从这个角度 相似文献
15.
脑电功率谱分析用于监测手术切皮时的麻醉深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评价脑电功率谱分析技术反映麻醉深度的准确性。方法:65例ASAⅠ级腹部手术病人,快速静脉诱导气管插管后,机械通气,维持PETCO2在正常范围内。麻醉:O2-N2O(1∶2)-七氟醚吸入,切皮前不追加长效肌松药。随机分为三组:Ⅰ组n=25、Ⅱ组n=20、Ⅲ组n=20。七氟醚呼气末浓度分别为1.0%、1.5%、2.0%,至少维持15分钟。应用数量化脑电图监测仪监测手术切皮前、后3分钟脑电图的改变,同时监测MAP、HR的改变,切皮后四肢肌肉活动、面部表情变化、呛咳或切皮前不能耐受气管插管刺激者定为切皮反应阳性。结果:切皮前三组病人的EEG随七氟醚呼气末浓度增加,波谱边缘频率(SEF)、中频率(MF)、双谱指数(BIS)明显降低(P<0.01),δ波比率(δR)明显升高(P<0.01),MAP仅Ⅰ组和Ⅲ组之间有差异(P<0.05),HR三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切皮反应者的SEF、MF、BIS明显高于无反应者,δR明显低于无反应者(P<0.01)。反应者切皮前、后的MAP和HR变化差明显大于无反应者(P<0.01)。结论:EEG数量化指标SEF和BIS能较准确地反映切皮前七氟醚麻醉深度。 相似文献
16.
姜桂岩 《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1996,(2)
脑电图在麻醉中的应用已有几十年的历史,原始脑电图操作、记录、分析技术均较困难,其临床应用价值一直有争议,计算机控制下的脑电图,将计算机和原始脑电图联合,采用付立叶转换技术,将原始脑电信号转换为功率和频率的关系,并衍化出边缘频率、中频率、双谱指数等。现介绍应用脑电图双谱分析技术来测量手术切皮时的麻醉深度。方法:50例ASAⅠ~Ⅲ级的非脑外科手术病人,年龄20~65岁,随机分两组,Ⅰ组:异丙酚/阿芬太尼组(n=31);Ⅱ组:异氟醚/阿芬太尼组(n=19)。术前未用镇静药。诱导:所有病人应用异丙酚+芬太尼+琥珀胆碱诱导行气管内插管。 相似文献
17.
麻醉深度和术中清醒的判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近代麻醉药和麻醉技术的发展,经典乙醚全身麻醉分期,已早过时。多年来,国外文献相继发表了全麻下清醒的报告,此问题的提出,迫使人们寻求一种适合于现代平衡麻醉分期的新判断方法,以确保术中病人良好的全麻状态。本文就有关麻醉深度判断和术中清醒的研究,概括综合如下。一、麻醉深度和术中清醒的一般概念 1.麻醉分期的历史早在1847年,Snow基于乙醚全麻,可能出现全麻过深、甚至有死亡的危险,提出了麻醉分期的概念。1937年Guedel进一步提出了沿用迄今的乙醚麻醉的完善分 相似文献
18.
19.
脑电双频谱指数和听觉诱发电位指数用于监测麻醉深度的比较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牛悦峰 《国外医学:麻醉学与复苏分册》2003,24(3):132-135
本文就脑电双频谱指数(bispectral index,BIS)和听觉诱发电位指数(auditory evoked potential,AEPindex )的监测原里、镇静监测、体动监测及应用的局限性等进行综述并将二者进行比较,旨在为临床监测工作提供参考,减少术中觉醒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脑电双频谱指数和听觉诱发电位指数用于监测麻醉深度的比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就脑电双频谱指数(bispectral index,BIS)和听觉诱发电位指数(auditory evoked potential,AEPindex)的监测原理、镇静监测、体动监测及应用的局限性等进行综述并将二者进行比较,旨在为临床监测工作提供参考,减少术中觉醒的发生。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