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肝硬化门静脉高压脾切除后免疫功能状况   总被引:28,自引:4,他引:24  
目的 探讨肝硬化门脉高压病人行脾切除后对机体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 测定正常人、肝硬化病人、肝硬化门脉高压行脾切除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和行脾切除脾肾静脉分流加断流术后病人的外周血中IgA,iGg,IgG,CD3,CD4,CD8,NK细胞。结果IgA,IgA在4组间均无明显差异。IgG与正常组比较,肝硬化组、断流手术组、联合手术组均明显升高(P〈0.05,P〈0.01),但在后3组间无明显差异。CD3  相似文献   

2.
门静脉高压症手术前后血流动力学改变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采用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DFI).对门静脉高压症手术前后门静脉血流动力学进行观测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1)肝硬变门静脉高压症的门、脾静脉内径和血流量显著扩张和增加,和正常人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门静脉血流量增加与脾静脉血流量增加呈正相关;(2)断流术后.门静脉内径变窄和血流量明显减少,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3)断流加脾肾分流联合术后,门静脉内径变窄明显大于断流术,但两术式后门静脉血流量减少差异无显著性、结果认为.断流术和断流加脾肾分流联合术均为治疗肝硬变门静脉高压症较合理的术式。  相似文献   

3.
为探讨NIDDM患者Fn、PAG改变与缺血性心脑血管病的关系,分析53例NIDDM患者Fu、PAG测定结果,并与53名健康人比较。患者组Fn明显高于(P〈0.01),前者PAG(1)、MAR、I与后者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1)。患者组中并发症组与无并发症组Fn、I较对照组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1),并发症组PAG(1)、MAR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NIDDM患者Fn降低、PA  相似文献   

4.
抑肽酶抑制体外循环期间血小板激活反应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为研究体外循环期间抑肽酶对血小板激活的抑制,将40例心脏手术病人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观察组加抑肽酶于预充液中,取围术期5个时段检测血小板计数(PTC)、血栓烷B2(TXB2)、血小板表面α颗粒膜蛋白(GMP140)、β血小板球蛋白(βTG)、血小板第4因子(PF4)、5羟色胺(5HT)、术后出血量。结果表明对照组PTC明显下降,TXB2、GMP140、βTG、PF4、5HT均显著升高;观察组以上各项指标及术后出血量均较对照组明显好转(P<0.05或P<0.01)。作者认为,抑肽酶通过抗纤溶等作用可抑制体外循环期间血小板的激活,减少术后出血量。  相似文献   

5.
目的 了解充血性脾肿大伴脾功能亢进(脾亢)患者血小板相关抗体(PA-IgG)水平及不同脾切除术后的改变,探索脾肿大、血小板、PA-IgG之间的关系。方法 采用竞争性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了24例脾肿大伴脾亢患者血清PA-IgG水平。结果 脾肿大伴脾亢患者的PA-IgG水平明显高于正常者(P〈0.01),而血小板值低,PA-IgG与血小板之间存在显著负相关(r=-0.4747,P〈0.0  相似文献   

6.
脾大部切除术治疗肝硬化脾大脾亢的疗效分析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11  
目的 探讨脾大部切除术治疗肝硬化脾大脾亢的疗效。方法 对26例肝硬化脾大脾亢病人行脾大部分切除加断流术,术后1年内随访,观测门静脉压力和直径、外周血细胞计数、骨髓细胞学、血小板相关IgG(PAIgG)及残腺大小的变化。结果 脾大部切除加断流术后,门静脉压力下降,门静脉直径缩小,残脾显像良好,无明显增大,外周血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计数升高,骨髓像大致正常,PAIgG下降,随访1年见脾亢明显改善或消  相似文献   

7.
55例急性白血病患者血小板参数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急性白血病患者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压积(PCT)、平均血小板体积(MPV)及血小板体积分布宽度(PDW)的临床意义。方法:用血细胞分析测定55例初诊急性白血病(AL),化疗后骨髓抑制、完全缓解(CR)患者及27例正常人的血小板参数PLT、PCT、MPV及PDW。结果:初诊组PLT、PCT、MPV明显低于对照组及完全缓解组(均为P〈0.01,P〈0.01,P〈0.05),但显著高于  相似文献   

8.
对尿毒症患者血小板膜糖蛋白(GP)Ib含量用两种不同方法进行测定,同时测定血浆中von Willebrand Factor(vWF)浓度。结果显示尿毒症组血小板膜GPIb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血透后减少更明显(P〈0.05),两种方法测定的血小板膜GPIb减少之间呈正相关(r=0.52P〈0.01),尿素氮升高与血小板膜GPIb减少无明显相关关系(r=-0.2P〉0.05),血浆中v  相似文献   

9.
心胸手术对乙型肝炎表面抗原阳性患者肝功能影响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心胸手术对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阳性患者肝功能的影响,选择60例手术患者,其中HB-sAg阳性30例(病例组),HBsAg阴性30例(对照组),于手术前后分别测定肝功能指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显示:HBsAg阳性患者谷丙转氨酶(GPT)术后高于术前(P<0.01);谷丙/谷草转氨酶比值(GOT/GPT)术后低于术前(P<0.05);其中大三阳(HBsAg、HBeAg和抗-HBcAg阳性)患者GPT术后高于术前(P<0.05)。结论:心胸手术对HB-sAg阳性患者肝功能有不同程度的损害作用,但并非手术绝对禁忌症。  相似文献   

10.
将60只大鼠随机分为2组,一组腹腔内注射肝细胞生长因子(HGF)和1,6二磷酸果糖(FDP),另一组代之以生理盐水做为对照,分别于术后3、7、14天检测血清酶学变化、胃泌素含量和体外肝细胞培养蛋白质合成及DNA合成。结果发现:治疗组大鼠术后3天ALT较对照组迅速降低(P<0.01);血浆脯肽酶(PLD)在术后7天、14天低于对照组(P<0.05);血清胃泌素测定在术后3天、7天治疗组高于对照组(P<0.01);肝细胞体外原代培养 ̄3H-亮氨酸掺入法显示治疗组术后3天蛋白质合成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 ̄3H-TdR掺入肝细胞DNA合成,治疗组术后各期均非常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结果证实大鼠大块肝切除后应用HGF和FDP,对急性肝损伤有重要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1.
探讨大剂量甲泼尼松龙(MPSS)对肺再灌注早期血小板聚集、血栓素生成的抑制作用。方法将30例体外循环心脏手术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与MPSS用药组,各15例。用药组于体外循环前静注MPSS15mg/kg体重。30例患者分别于体外循环前、复跳后10、45分钟、2小时抽左右心房血,检测血小板数、TXB2及6-keto-PGF1αo。结果对照组复跳后各时相左房血血小板数明显比右房者低(P<0.05),左房血TXB2含量明显比右房者高(P<0.01);而用药组复跳后左、右房血血小板数、TXB2差异无显著意义。用药组并能明显降低复跳后TXB2/6-keto-PGF1α比值(P<0.05~0.01)。结论大剂量MPSS对肺再灌注早期血小板聚集有明显抑制作用,减少肺内血栓素生成,降低血栓素/前列环素比值,起到预防或减少灌注肺发生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川芎嗪对体外循环期间前列环素,血栓素,血小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心脏直视手术患者25例分成两组,实验组在CPB前给予血小板抑制剂川芎嗪10mg/kg,结果发现:实验组血小板(plt)数在CPB中、后均高于同期对照组。对照组TxB2升高的程度高于同期实验组,TxB2/6-k-PGF1α在CPB中也显著升高(P<0.01);而实验组两者的比值则基本维持在术前水平。扫描电镜显示实验组过滤器等涤纶滤网上粘附的Pit明显减少。实验组平均动脉压无明显降低。本实验表明:川芎嗪能抑制Plt在人工材料上粘附,保存CPB中Plt的数量和功能。  相似文献   

13.
断流术对门静脉高压症患者肝脏血流动力学及肝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目的观察断流术对门静脉高压症肝血流动力学改变及肝功能的影响。方法应用超声多普勒分别检测25例门静脉高压症患者手术前后门静脉血流量(PVF)、肝动脉血流量(HAF),采用水柱法测量自由门静脉压力(FPP)的变化,应用吲哚氰绿15分钟潴留率(R15ICG)分别估测患者手术前后的肝功能。结果PVF由术前的(1323±388)ml/min减少至术后的(895±262)ml/min(P<001);HAF由术前的(370±70)ml/min增加至术后的(485±123)ml/min(P<001);FPP由术前的(28±4)mmHg降至术后的(25±4)mmHg(P<005);R15ICG由术前的(19±7)%变至术后的(21±7)%(P>005)。结论断流术后门静脉血流量虽然减少,但是肝动脉血流量增加及术后门体分流的减少均利于术后硬变肝脏的功能维护。  相似文献   

14.
为探讨高血压患者务小板聚集功能(PAG)变化与血栓性疾病间的关系,观察了53例高血压患者的PAG。高血压组1分钟聚集类(1minAR)5分钟聚集率(5minAR)、最大聚集率(MAR)明显高于对照组,而解聚率(I)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高血压合并脑梗塞组1minAR、5minAR、MAR及I较对照组有高度统计学差异(P〈0.005)。单纯高血压组1minAR、5minAR、MAR与对照组  相似文献   

15.
围术期红细胞丙酮酸激酶活性的变化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目的:观察围术期红细胞内丙酮酸激酶(PK)活性的变化。方法:将30例上腹部手术病人分成硬膜外阻滞(EB)和静脉普鲁卡因复合麻醉(IPBA)两组。结果:两组病人血糖于手术60分时均开始明显升高,术后第一天值与基础值比较,EB组:8.29±50,4.80±0.18mmol/L(P<0.01);IPBA组:6.36±0.33,4.55±0.18mmol/L(P<0.01)。红细胞内2,3-DPG浓度无明显改变。但两组PK活性于术毕60分时明显下降。其术后第一天值与基础值分别相比较,EB组:7.59±1.01,11.62±1.06IU/gHb(P<0.05);IPBA组:7.75±0.94,11.84±1.12IU/gHb(P<0.05)。结论:在手术创伤后的高血糖反应下,红细胞内PK活性明显下降,2,3-DPG浓度无变化。这可能与红细胞内糖酵解通路受抑制有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先天性心脏病患者体外循环(CPB)结束后早期血糖和胰岛素的关系。方法:23例先天性心脏病患者,随机分Ⅰ组(13例)和Ⅱ组(10例),分别于术前和CPB后早期行静脉法葡萄糖耐量试验。Ⅱ组在行CPB后早期的糖耐量试验中按4∶1加胰岛素。观察CPB后早期的血糖和血浆胰岛素的关系,以及外源性胰岛素对它的影响。结果:CPB后与术前比较,Ⅰ组胰岛素升高总量(AIR)明显下降,血糖升高总量(AGR)无明显变化,AIR/AGR明显下降,血糖与血浆胰岛素相关系数无显著差异;Ⅱ组AIR明显升高,AGR无明显变化,AIR/AGR明显升高,血糖与血浆胰岛素相关系数无显著差异。两组间比较,AIE、AIE/AGRⅡ组比Ⅰ组显著高(P<0.01),血糖和胰岛素的相关系数Ⅱ组比Ⅰ组显著增大(P<0.05)。结论:CPB后早期存在胰岛素分泌不足,应用外源性胰岛素可改善血糖和胰岛素的关系,增加糖利用。  相似文献   

17.
体外循环时小剂量抑肽酶对纤溶系统和血小板的影响   总被引:20,自引:1,他引:19  
心脏直视手术体外循环时应用小剂量抑肽酶,观察其对纤溶系统和血小板的影响。3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抑肽酶用药组。用药组仅一次在预充液中加入小剂量抑肽酶2×106KIU。分别于转流前、转流30分钟、转流结束时及转流停止后2小时测定PLG、FDP、PK、TXB2、t-PA、6-keto-PGF1α,TXB2/6-keto-PGF1α浓度。术后24小时纵隔心包引流量用药组较对照组减少出血41.7%,P<0.01。电镜观察用药组血小板改变不明显;对照组呈现破碎、脱颗粒、微管扩张、聚集。作者认为小剂量抑肽酶能有效地抑制高纤溶活性,可保护血小板功能,减少术后出血。  相似文献   

18.
观察可乐定对硝普钠控制性降压的影响。24例ASAⅠ ̄Ⅱ级择期颅脑手术病人随机分为:I组(对照组);Ⅱ组(可乐定组),术前口服可乐定5μg/kg。每组12例。用0.01%硝普钠液使MAP降低40%。结果,Ⅱ组血压易于下降和维持,停止降压后Ⅱ组MAP明显低于I组(P〈0.05);Ⅱ组各个时点HR明显慢于I组(P〈0.05或P〈0.01);Ⅱ组滴注硝普钠后全血氰化物(CN)浓度明显低于I组(P〈0.01  相似文献   

19.
作者为探讨血小板激活因子在狗急性重症胰腺炎发病过程中的作用,采用17只比格(Bea-gle)狗,随机分为三组:对照组(n=5)、胰腺炎组(n=6)、治疗组(n=6)。胰腺炎组及治疗组动物制成急性重症胰腺炎动物模型。治疗组动物在模型复制后5min,3h分别静脉注射血小板激活因子(PAF)拮抗剂BN52021(5mg/kg)。用温氏法测定血清淀粉酶活性,血小板聚集法测定血清及胰腺组织中PAF的含量。结果显示:急性重症胰腺炎模型复制成功后30min,胰腺炎组血清淀粉酶活性即上升到基础值的200±44.7%,8h高达466.7±111.6%。8h时与对照组、治疗组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胰腺炎组血中PAF含量在30min时即开始上升,8h达最高11.81±0.78ng/ml,在30min之后与对照组比较即差异有非常显著的意义(P<0.01),而1h之后与治疗组差异有非常显著的意义(P<0.01)。胰腺组织中PAF含量,胰腺炎组比治疗组及对照组明显增高(P<0.01)。作者认为PAF在急性重症胰腺炎的发病过程中起重要作用,PAF拮抗剂有希望成为治疗急性重症胰腺炎的有效药物。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舌的位置及动态对腭裂语音的影响。方法 应用标准头颅侧位X 线片及计算机图像扫描系统,对腭裂手术前后及正常人的舌静止及发/a:/ 时的位置及动态变化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 静止时,术前组A/F值小于术后及对照组( P< 0 .01) ;术后组C/H值小于术前及对照组( P<0 .01) ;术后组S/V 值小于对照组( P< 0.01)。发/a:/ 时,术前组D/F、A/P 及α/p 均小于对照组,而P/B、C/H 大于对照组;术后组A/F小于对照组( P< 0 .05) ,C/H 大于对照组(P< 0.01);术前组D/F、A/P、α/p 小于术后组。结论 腭裂术前的舌位置及动态存在明显异常,术后虽可获得接近正常的一定变化,但仍存在某些异常,需经语音治疗,消除舌的不良因素,才能达到清晰发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