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杨晶  邝相如 《临床肺科杂志》2014,(12):2189-2191
目的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患者痰中IL-23、IL-17及IL-10变化及其与BODE指数的关系。方法所有志愿者接受体重、身高、肺功能、呼吸困难程度、6分钟步行实验测量以BODE评分,用ELASA法检测36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患者及22名健康对照组诱导痰中IL-23、IL-17及IL-10。结果与健康对照组相比,COPD稳定期患者IL-23、IL-17升高(P0.05),IL-10降低(P0.05);COPD稳定期患者痰中IL-23、IL-17与BODE指数正相关,IL-10与BODE指数负相关(rs分别为0.670、0.609、-0.526,P0.05)。结论 IL-17、IL-23、IL-10可能参与COPD的发病,且IL-17、IL-23与病情的严重程度正相关,IL-10与病情的严重程度负相关。检测IL-17、IL-23、IL-10水平有助于评估COPD的疾病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哮喘小鼠肺组织中HMGB1表达和中性粒细胞计数、IL-17水平相关性的研究。方法采用OVA致敏和激发模式建立Th2优势哮喘小鼠模型;采用LPS联合OVA致敏和OVA激发模式建立Th17优势哮喘小鼠模型;将HMGB1拮抗剂rHMGB1-Abox经鼻滴人至Th17优势哮喘小鼠,建立HMGB1阻断的哮喘小鼠模型。实验设立正常对照组、Th2优势哮喘组、Th17优势哮喘组以及HMGB1阻断组,每组小鼠各10只,共40只。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肺组织HMGB1的表达,收集肺泡灌洗液进行中性粒细胞计数,ELISA法检测肺组织匀浆中IL-17含量。采用SPSS13.0软件分析HMGB1表达和中性粒细胞数目、IL-17表达的相关性。结果Th17优势哮喘组小鼠HMGB1表达增强,并定位于气道上皮中。Th17优势哮喘组小鼠HMGB1表达、中性粒细胞计数和IL-17水平的表达与对照组、Th2优势哮喘组相比,均显著升高(P均〈0.01);HMGB1阻断组小鼠HMGB1表达、中性粒细胞计数和IL-17水平与Th17优势哮喘组相比,均明显降低(P均〈0.05)。HMGB1表达与中性粒细胞计数呈正相关(r=0.82,P〈0.05),HMGB1表达与IL-17水平呈正相关(r=0.74,P〈0.05)。结论Th17优势哮喘小鼠气道上皮HMGB1表达增强,并和中性粒细胞计数、IL-17水平呈正相关,HMGB1可能在调节哮喘Th17极化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血清IL-10和TNF-α水平与哮喘治疗预后的相关性。方法小儿哮喘60例采用哮喘常规治疗,于治疗前和治疗后进行血清IL-10和TNF-α水平检测。结果经过治疗后,所有小儿都痊愈出院,同时TNF-α比治疗前明显降低,而IL-10明显升高(P<0.05)。线性回归分析显示IL-10与TNF-α之间呈负相关关系(P<0.05)。结论对有哮喘发病高危因素的患儿应该接受IL-10与TNF-α的联合检测,达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的目的,改善患儿的预后。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急性冠脉综合征(ACS)行急诊介入治疗(PCI)患者白介素细胞6(IL-6)、白介素细胞17(IL-17)和内皮微粒(EMPs)水平与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MACE)的关系。方法 选择江苏省苏北人民医院心脏科2020年1月至12月收治的ACS并行急诊PCI患者131例进行研究,入院后检测IL-6、IL-17和EMPs水平,并对患者进行随访,观察并记录是否发生MACE。比较发生MACE组(n=28)和无MACE组(n=103)病患的外周血IL-6、IL-17和EMPs水平,并选用Spearman相关分析研究其与患者MACE的相关性。结果 MACE组患者IL-6、IL-17、EMPs水平均高于无MACE组患者(P<0.05)。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IL-6、IL-17和EMPs水平与ACS患者PCI术后1年内发生MACE有一定的关系(P<0.05),且均呈正相关。结论 ACS患者血清IL-6、IL-17、EMPs水平与PCI术后发生MACE存在相关性,临床上对上述指标检测及尽早干预对于减少MACE的发生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究急性脑梗死(ACI)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17(IL-17)和白细胞介素-33(IL-33)表达情况,分析其与肠道菌群分布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20年7月-2022年10月本院接收治疗的94例ACI患者为研究对象(ACI组),根据梗死体积大小,将ACI患者分为小梗死组(n=34)、中梗死组(n=40)、大梗死组(n=20),另选取同期在我院进行健康体检者94例为对照组。比较研究对象血清IL-17、IL-33水平及肠道菌群数量;Pearson相关性分析患者血清IL-17、IL-33水平的相关性及其与肠道菌群之间的关系;Logistic回归分析ACI发生的影响因素。结果 与对照组[(16.36±5.37)pg/mL、(130.31±42.83)pg/mL、(5.33±1.03)lgCFU/g、(4.54±1.01)lgCFU/g、(9.11±1.25)lgCFU/g、(8.83±0.98)lgCFU/g]相比,ACI组患者血清IL-17[(34.27±10.11)pg/mL]、IL-33水平[(288.47±98.43)pg/mL]及大肠埃希菌[(7.40±2.16)lgCFU/...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血清瘦素、IL-17水平与哮喘预测指数(API)阳性婴幼儿喘息的相关性。方法将78例婴幼儿喘息性患儿分为API阳性组42例、API阴性组36例,并选取健康儿童40例为正常对照组。ELISA法检测血清瘦素、IL-17水平,Spearman秩相关性分析其与API的相关性。结果 API阳性、API阴性组患儿血清瘦素和IL-17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API阳性组患儿血清瘦素和IL-17水平显著高于API阴性组,差异有高度显著性意义(P0.01)。Spearman秩相关分析显示婴幼儿喘息患儿的API与血清瘦素、IL-17水平均呈正相关性,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血清瘦素和IL-17水平与婴幼儿喘息密切相关,且其与喘息患儿的API呈明显的正相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与急性脑梗死患者近期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2月—2014年2月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92例为观察组,同时期在我院体检健康者92例为对照组。观察组患者入院后给予常规治疗及对症治疗,采用荧光标记免疫法检测两组受检者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并根据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将观察组患者分为A组42例(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15μmol/L)和B组50例(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正常)。分别于入院时、入院4周后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对观察组患者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结果观察组患者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为(17.73±5.62)μmol/L,高于对照组的(10.66±3.82)μmol/L(P0.05)。入院时A、B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入院4周后A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高于B组(P0.05)。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较正常人升高,与急性脑梗死的发病有关;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升高的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较重,近期预后较差。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血浆白细胞介素-17(IL-17)、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1(sICAM-1)浓度的变化及相关性。方法30例急性加重期和稳定期COPD患者、25例健康体检者,分别查血常规、测定肺功能,用ELISA法检测血浆IL-17、sICAM-1浓度。结果同一患者COPD急性加重期血浆IL-17浓度、sICAM-1浓度均明显高于稳定期(P〈0.01,P〈0.01);患者COPD急性加重期血浆IL-17浓度、sICAM-1浓度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P〈0.01),患者COPD稳定期血浆IL-17浓度、sICAM-1浓度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P〈0.01)且在急性加重期IL-17、sICAM-1与Neu/Leu%呈正相关(r=0.824,P〈0.01;r=0.827,P〈0.01)。结论COPD急性加重期及稳定期IL-17、sICAM-1水平显著升高,提示IL-17、sICAM-1参与了COPD的发病,可能是引起肺内炎症细胞浸润及肺实质破坏的主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不同时期的血浆D-二聚体(D-D)、抗凝血因子Ⅲ(AT-Ⅲ)和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及肿瘤坏死因子(TNF-α)的变化规律。方法:对77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和46例健康人血浆D-D、AT-Ⅲ和血清IL-6及TNF-α水平进行检测分析。结果: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AT-Ⅲ入院即刻和4~5d均较对照组低(P0.01),发病2周末恢复正常;D-D、IL-6、TNF-α较对照组高(P0.01),到发病2周末均下降至健康人水平。结论:血浆D-D、AT-Ⅲ和血清TNF-α、IL-6水平与脑梗死疾病的凝血、纤溶及炎症反应有着密切的关系,可作为脑梗死临床诊断和疗效监测的标志物应用于临床。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脑钠肽(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BNP)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的预后价值.方法 纳入65例首发急性脑梗死患者和32名正常对照者.病例组神经功能缺损采用中国卒中量表(Chinese Stroke Scale,CSS)评价.血浆BNP浓度采用荧光免疫定量法检测.病例组死亡和复发性卒中事件进行随访.比较事件组与非事件组血浆BNP浓度,分析血浆BNP浓度与预后不良的关系.结果 急性腩梗死患者血浆BNP浓度为(238.7±131.6)pg/ml,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的(38.7±23.8)pg/ml(P<0.01).随访期间有9例(13.8%)患者死亡,8例(12.3%)复发非致死性卒中.死亡/复发性卒中事件组患者基线血浆BNP浓度为(304.0±134.9)pg/ml,显著高于非事件组的(214.4±120.9)pg/ml(P<0.01).血浆NBP浓度与CSS评分之间存在显著相火性(r=-0.359,P<0.05).对各种危险凶素进行多变量分析表明,BNP水平(OR=3.5,95%CI 2.1~5.8;P<0.01)、高龄(OR=4.1,95%CI 1.7~9.2;P<0.01)和CSS评分(OR=2.6,95%CI 1.6-4.3;P<0.01)均为转归不良的独立预测因素.结论 血浆BNP水平升高是急性脑梗死患者近期死亡和复发的独立预测因素.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冠心病患者趋化因子配体20(CCL20)、趋化因子受体6(CCR6)和白介素-17(IL-17)的表达与预后的关系。方法 选择2016年7月至11月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内科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96例,稳定型心绞痛(SAP)患者45例,无冠心病患者65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浆CCL20和IL-17水平。实时定量PCR检测单核细胞中CCR6 m RNA水平。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冠心病的危险因素。Gensini评分评价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分析CCL20、CCR6和IL-17与Gensini评分的相关性。对AMI患者进行随访以观察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风险。结果AMI组和SAP组患者血浆CCL20和IL-17水平、外周血单核细胞CCR6 m RNA表达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01)。多因素分析显示,CCL20和IL-17是冠心病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1)。CCR6 m RNA、CCL20和IL-17水平均与Gensini评分呈正相关(r=0.32、0.65、0.56,均P<0.01)。随访期间CCL20表达...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究白细胞介素(IL)-23/IL-17炎症轴与冠心病及动脉粥样硬化之间的关系及机制。方法行冠状动脉造影的患者56例,分为稳定性心绞痛组、不稳定性心绞痛组和对照组。收集受试者外周血,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检测血清IL-17、IL-23、IL-1β、IL-6和肿瘤坏死因子(TNF)-α浓度。将THP-1细胞分为对照组和诱导组,分别加入0 mg/ml和50 mg/ml的氧化低密度脂蛋白(ox-LDL)处理细胞,ELISA检测培养液中IL-23与IL-17浓度,Western印迹检测细胞核转录因子(NF)-κB P65、IL-1β、IL-6和TNF-α的表达。结果稳定性心绞痛组和不稳定性心绞痛组血清IL-17、IL-23、IL-1β、IL-6和TNF-α浓度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与对照组比较,诱导组培养液IL-23和IL-17浓度均显著升高(P0.05);诱导组细胞NF-κB P65、IL-1β、IL-6和TNF-α蛋白表达水平显著升高(P0.05)。结论 IL-23/IL-17炎症轴可通过激活NF-κB信号通路促进冠心病及动脉粥样硬化炎症反应,是影响冠心病及动脉粥样硬化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慢性丙型肝炎、丙肝肝硬化、丙肝相关肝癌患者血清IL-17、IL-6和维生素D[25-OH-D和1,25(OH)2D]水平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酶联免疫法(ELISA)测定54例慢性丙型肝炎、47例丙肝肝硬化和32例丙肝相关肝癌患者的血清IL-17、IL-6和维生素D水平,并检测患者HCV-RNA滴度、AFP水平,并与50名健康对照者比较。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各组患者的血清IL-17、IL-6、HCV-RNA滴度和AFP水平显著增加,而维生素D水平显著降低;三组患者相比,血清IL-17、IL-6、HCV-RNA滴度和AFP水平随着病情的发展逐渐升高(肝癌组肝硬化组慢性丙型肝炎组),而维生素D水平随着病情的发展逐渐降低(肝癌组肝硬化组慢性丙型肝炎组);IL-17与HCV-RNA滴度、AFP和IL-6呈明显正相关,而与维生素D呈明显负相关,IL-6也与HCVRNA滴度、AFP呈明显正相关,而与维生素D呈明显负相关。结论血清IL-17、IL-6和维生素D可能与HCV活跃程度有关,并在HCV感染后引起肝脏损伤、肝硬化、肝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同时,IL-17、IL-6和维生素D的检测可能作为肝脏损伤程度新的标志物及AFP等经典标志物在肝癌诊断中的补充。  相似文献   

14.
血尿酸水平与脑梗死患者预后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尿酸是嘌呤代谢的最终产物,代谢异常尿酸生成增加或排泄减少,均可导致高尿酸血症发生.近年来对高尿酸血症与肥胖、高血压、血脂异常、糖尿病及心血管疾病的相关性研究较多,为探讨尿酸在脑梗死发展演变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我们对血尿酸水平与急性脑梗死发展及近期预后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5.
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CRP水平测定及与病情、预后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杨阳 《山东医药》2011,51(23):82-83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CRP)水平变化及其与病情、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散射浊度法分别检测78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梗死组)及40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血清CRP水平,同时对梗死组于治疗4周后采用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NDS)评估预后。结果梗死组血清CRP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且轻型〈中型〈重型(P均〈0.05);治疗后4周梗死组CRP异常者总有效率显著低于CRP正常者(P〈0.05)。结论脑梗死患者急性期血清CRP水平显著升高,并与病情及预后有关,据此采取针对性防治措施有助于减少卒中复发、改善患者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支气管哮喘(哮喘)患者白细胞介素17(IL-17)基因多态性与激素干预疗效的关系。方法:本研究为横断面研究。采用随机抽样方法,选取2018年5月至2020年5月三二〇一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收治的84例哮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患者均接受激素治疗,记录治疗效果。以TaqMan MGB探针技术对IL-17A和IL-...  相似文献   

17.
杨发满 《中国老年学杂志》2013,33(18):4573-4574
急性脑梗死发病率高、起病急、多复发、威胁着人们的生命,对患者家庭带来经济负担和沉重的打击〔1〕。血栓调节蛋白(TM)在内皮细胞发生损伤时被释放,是内皮损伤时的一种保护因子。白细胞介素(IL-6)主要由T淋巴细胞和巨噬细胞释放,两者在血清中的水平可以随脑梗死的发生产生相应的变化。本研究探讨TM、IL-6在急性脑梗死病变中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变化及其与病情和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常熟市第二人民医院神经内科2012年收治的259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作为梗死组,选取同期200例体检健康者作为对照组,梗死组患者于入院24 h内、对照组受检者于体检当日清晨空腹采集静脉血检测血浆D-二聚体水平。按入院当天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将梗死组患者分为轻型(0~15分)组129例、中型(16~25分)组92例、重型(26~33分)组38例。按预后(即住院4周时NIHSS评分)将梗死组患者分为好转组182例和无好转组77例。比较对照组与梗死组、梗死组各亚组间血浆D-二聚体水平及D-二聚体异常率。结果梗死组血浆D-二聚体水平为(0.46±0.52)mg/L、D-二聚体异常率43.2%,均高于对照组的(0.13±0.29)mg/L、1.0%(P0.05)。轻型组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为(0.27±0.13)mg/L、D-二聚体异常率30.5%,分别低于中型组的(0.42±0.28)mg/L、47.8%,中型组又低于重型组的(0.65±0.32)mg/L、76.3%(P0.05)。好转组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为(0.31±0.26)mg/L、D-二聚体异常率32.9%,低于无好转组的(0.57±0.29)mg/L、67.5%(P0.05)。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明显升高,且血浆D-二聚体水平越高患者病情越严重、预后越差。  相似文献   

19.
蠕虫感染在我国广泛流行,现阶段感染率有上升的趋势。蠕虫感染通过各种抗原及分泌物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反应。Th17细胞是新发现的CD4+T细胞的亚群,其主要分泌IL-17。IL-17具有广泛的生物学效应,介导多种炎症因子及激活免疫反应。在蠕虫感染中,Th17及IL-17对宿主清除寄生虫及介导免疫病理反应起到了重要作用。本文综述了Th17及IL-17的调节机制及在常见蠕虫感染中Th17及IL-17的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Th17细胞相关因子IL-17在肺结核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用ELISA法分别测定初治涂阳肺结核患者治疗前组(22例)、治疗1个月组(18例)、治疗6个月组(16例)的IL-17、IFN-y和IL-4水平。以20例健康志愿者为正常对照组。统计分析比较各组间细胞因子水平的差异及相互相关性。结果IL-17、lL-4水平,治疗前组高于治疗1个月组、治疗6个月组及正常对照组(均P〈0.05);治疗1个月组高于治疗6个月组及正常对照组(均P〈0.05);而IFN-1水平与前两者恰恰相反。治疗6个月组与正常对照组三者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各组中IL-17水平与IFN-y、IL-4水平均无相关性(P〉0.05)。结论人体感染结核杆菌后,IL-17增高。经过抗结核治疗,IL-17水平逐渐降低。提示IL-17在肺结核发病机制中可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