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 调查辽宁省农村独居失能老人长期照护模式选择意愿并分析其影响因素,为建立和发展农村独居失能老人长期照护体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采取便利抽样的方法选取辽宁省农村地区302名独居失能老人作为调查对象,采用一般情况调查表、老年人能力评估问卷、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和自制长期照护模式调查表进行调查。结果 219例(72.5%)独居失能老人选择居家长期照护,83例(27.5%)选择机构长期照护,勉强能在家生活(76.3%)和没钱去养老机构(60.3%)是独居失能老人选择居家长期照护的2个主要原因,选择机构长期照护最重要的原因是有专人提供生活照料(73.4%); 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月收入(OR = 4.156,P = 0.001)、社会支持(OR = 0.903,P = 0.036)和能力等级(中度失能:OR = 26.593,P = 0.001;重度失能:OR = 557.370,P<0.001)是长期照护模式选择意愿的影响因素。结论 居家长期照护仍然符合大部分农村独居失能老人的长期照护意愿,应针对独居失能老人的不同特点,加强居家长期照护功能并发展机构长期照护服务。  相似文献   

2.
摘要:目的 探索成都市空巢老人养老意愿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社会支持量表(SSRS)、生命质量量表(SF-12)和养老意愿个体特征自制调查问卷,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对成都市60岁及以上的主城区空巢老人进行调查,用单因素和多因素相结合的统计分析方法对空巢老人的养老意愿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共调查空巢老人530例,有效问卷523例。调查的空巢老人当中,倾向于选择社区居家养老模式(31.36%)的要多于家庭养老模式(30.02%),选择机构养老的空巢老人最少(15.87%)。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职业、性别、医疗保险是影响空巢老人养老意愿的主要因素。结论 社区居家养老模式正逐渐备受空巢老人青睐,尤其是具有较高文化且有良好医疗保障的空巢女性老年人更偏好于社区居家养老。建议完善与加强社区功能,将养老资源更多地向社区进行配置,促进社区居家养老的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3.
目的:调查海口市老年人养老方式的选择意愿及养老服务需求等,探讨影响海口市老年人养老方式选择意愿的相关因素。方法: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抽样选取海口市4个区(秀英区、美兰区、龙华区、琼山区),每个区随机抽取1~2个社区,采用自制的调查问卷,对社区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进行入户问卷调查。结果:调查的365名60岁以上居民中,选择家庭养老的老人占86.85%,社区居家养老占6.30%,机构养老占6.85%;单因素x2检验分析结果显示,年龄、户籍、现居住情况、文化程度、个人年收入、医疗保险类型及患慢病情况等对养老方式的选择有影响(P < 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户籍、现居住情况、个人年收入及医疗保险类型是老年人养老方式选择的影响因素。结论:家庭养老仍然是海口市老年人首选的养老模式,且养老方式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但随着老年人口的不断增加,老龄化程度逐年加剧,养老需求的进一步激增与家庭养老功能趋向弱化的大环境下,创新适宜的养老模式对满足老年人养老需求,合理利用养老资源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 了解上海市长期护理保险政策试点实施以来,远郊区老年人养老模式选择意愿及其影响因素,为完善上海市养老服务保障体系提供依据.方法 基于安德森模型,自编问卷调查远郊区老年人养老模式的选择意愿,运用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远郊区老年人养老模式选择的因素.结果 955位老年人中77.2%选择居家养老,13.2%愿意...  相似文献   

5.
老年人养老模式选择的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目的 了解老年人对家庭养老和机构(养老院等)养老两种养老模式的选择意愿及其影响因素,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养老模式,为政府对老年设施的投资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采用目的抽样的方法,分别调查家庭、社区老人的个人特征、养老状况、养老的意愿及其可能的影响因素、健康状况、生命质量等,用t检验、χ2检验、方差分析和逐步回归方法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自愿选择家庭养老的老人占54.9%,多于选择机构养老的老人(占44.9%);无论单因素分析还是多因素分析,年龄,性别,婚姻状况,月基本生活费用,生命质量中的躯体活动功能、疼痛、社会功能、心理功能都是影响老人养老模式选择的主要因素。结论 发展以家庭养老为主的综合性社区养老服务体系,提高老人的经济收入,是实现“健康老龄化”的保证。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我国失能老人长期照护现状及其影响因素,为构建和完善失能老人长期照护服务体系提供依据。方法 基于中国老年健康影响因素跟踪调查(CLHLS)2018年数据,描述现状并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进行影响因素分析。结果 家庭照护仍是最主要的照护模式,占比高达85.1%,农村(OR=0.228,P<0.001)、已婚(OR=0.359,P<0.001)、首要照料者态度较差(OR=0.446,P=0.030)及想要与子女一起居住(OR=0.240,P<0.001)的失能老人倾向选择家庭照护,女性(OR=1.440,P=0.046)、文化程度高(OR=2.446,P<0.001)、中重度失能(OR=2.384,P<0.001;OR=3.042,P<0.001)及想要居住在敬老院、老年公寓或福利院(OR=32.759,P<0.001)的失能老人倾向选择社会化照护。结论 家庭照护仍占主体地位,且照护负担较重,需建立从家庭、社区到机构的“智能一体化”长期照护服务体系,完善失能老人照护保障机制,并建立照护需求评估体系,为失能老人营造良好的照护环境。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索京津冀地区城市老年人口的机构养老意愿及其影响因素,为该地区完善养老体系提供参考。 方法 采用多阶段分层随机抽样法,对京津冀地区1492例城市老年人口进行问卷调查,采用SPSS21.0进行单因素分析和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老年人最期望的养老方式是家庭养老(54.7%),但是73.3%的调查对象有机构养老意愿。年龄(OR=0.800,95%CI:0.655~0.977,P=0.029)、文化程度(OR=1.154,95%CI:1.019~1.307,P=0.024)、子女数量(OR=0.694,95%CI:0.581~0.828,P<0.001)和与配偶居住(OR=1.825,95%CI:1.229~2.709,P=0.003)是城市老年人口机构养老意愿的影响因素。结论 机构养老在京津冀城市养老体系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在养老机构发展过程中应重点满足低龄、高文化水平、子女数量少及空巢老人的养老需求。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建立适合官兵的部队健康管理模式,提高官兵健康素养,维护和促进官兵身心健康.方法 对南战区1020名官兵于健康管理前和健康管理2年后进行《基层部队官兵心理状况和压力调查问卷》测评,分别对干预前后干部、±官、义务兵及官兵总体的阳性率进行Х^2检验及分析.结果 健康管理后官兵在与人相处轻松愉快、可以应付工作压力、对未来生活充满信心、认为愤怒焦虑抑郁情绪有害、可以轻松表达情感、认为向英模学习有帮助、满意社会支持系统、积极参加文体活动、知晓所在部队开展心理服务工作、认为在基层部队开展心理服务工作有必要等项目上较健康管理前显著增多,具有统计学差异(Х^2=5.8,12.3,26.9,77.3,15.2,21.5,18.6,16.8,333.8,79.4,P<0.05),以义务兵改善最明显;健康管理前后官兵对精神状态、沟通交流技巧、军人职业感到满意方面无统计学差异(Х^2=2.3,3.1,2.2,P>0.05).健康管理后官兵心理压力来自部队管理的显著增多(Х^2=14.9,P<0.05);健康管理后干部的心理压力来自家庭困难的显著下降(Х^2=7.0,P<0.05);健康管理后士官的心理压力来自日常工作、部队管理的显著增多(Х^2=21.6,8.3,P<0.05);健康管理后义务兵的心理压力来自日常工作的显著下降(Х^2=35.7;P<0.05),来自部队管理、家庭困难的显著增多(Х^2=6.5,53.5,P<0.05).健康管理后官兵选择朋友和心理医生为倾诉对象的显著增多(Х^2=10.2,32.6,P<0.05),健康管理前后干部的倾诉对象无明显差异,士官选择朋友和心理医生为倾诉对象的显著增多(Х^2=9.9,46.7,P<0.05),义务兵选择父母和领导为倾诉对象的显著增多(Х^2=17.6,14.3,P<0.05).结论 在部队开展健康教育、心理服务、疾病咨询和生活方式干预为一体的健康管理模式明显改善了官兵的心理状况,义务兵受益最大.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浙江省老年人选择机构养老的意愿及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多阶段抽样和便利抽样方法,从浙江省杭州市、金华市和永康市各选择1个城市社区和1个农村为现场调查点,选取居住时间≥1年且年龄≥60岁的老年人进行问卷调查,了解老年人选择机构养老的意愿;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老年人选择机构养老的影响因素。结果有效调查390人,问卷有效率为91.76%;其中男性219人,占56.15%;女性171人,占43.85%。选择机构养老155人,占39.74%。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子女人数≥3人(OR=0.072,95%CI:0.007~0.742)、与配偶居住(OR=0.395, 95%CI:0.188~0.833)、与子女居住(OR=0.323, 95%CI:0.132~0.791)、与配偶及子女居住(OR=0.305,95%CI:0.139~0.673)、在农村居住(OR=0.404,95%CI:0.224~0.730)、无慢性病(OR=0.485,95%CI:0.292~0.805)的老年人选择机构养老的意愿较低。结论影响老年人选择机构养老的因素包括子女人数、居住情况、居住地区和是否患有慢性病。  相似文献   

10.
农村老年人群对养老方式的态度及养老模式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农村老年人群对养老方式的态度,为寻求适宜的农村养老服务模式提供参考。方法:采取问卷法,随机抽取60岁以上的农村老年人600例进行调查。结果:有91.3%的老年人选择家庭养老,0.5%的老年人选择社区养老,8.2%的老年人选择机构养老。养老方式的选择受年龄、文化程度、职业、医疗保障形式、家庭人均月收入、健康状况多种因素的影响。结论:从家庭养老向社会化养老过渡将成为我国未来养老模式发展的必然趋势。应逐步建立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服务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补充的农村养老保障体系。  相似文献   

11.
目的 了解北京市农村老年人健康管理现状,为提高老年人健康管理服务质量提供参考.方法 2013年采用多阶段随机抽样选取北京市大兴等8个郊区县部分农村60岁及以上老年人为研究对象,了解其接受健康管理服务的现状及满意度状况,并对不同地区间的服务现状进行描述和比较.结果 调查对象过去1年参与健康体检工作的总体比例为71.3%(719/1 023),参与心理压力管理仅为0.4%(4/1 023);参与慢性病随访的比例为4.9%(35/710),参与健康体检、健康档案建立、健康教育、健康咨询、健康状况评估、肿瘤筛查、疫苗接种等活动比例在地区分布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5.7、39.4、30.5、25.2、24.1、18.4、19.3,均P<0.05);参与健康体检、健康档案建立、健康教育等活动场所在地区分布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健康管理满意度影响因素分析发现,影响调查对象满意度的因素有年龄、职业因素、参加新农合保险、主观健康状况和参与健康档案建立情况等因素.结论 北京农村老年人健康管理的实施现状距国家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要求尚有差距,且存在地区差异,老年居民对健康管理活动的满意度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相似文献   

12.
目的 了解我国农村居家高龄失能老年人的日常生活照料需求满足程度,探讨其影响因素,为完善失能老年人长期照护服务体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基于2018年中国老年健康影响因素跟踪调查(CLHLS)数据,对2369名农村居家高龄失能老年人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采用卡方检验、多元有序逻辑回归分析日常生活照料需求满足程度的影响因素。结果 农村居家高龄失能老年人日常生活照料需求完全满足、基本满足、不满足的比例分别为44.4%、52.7%、2.9%,失能程度(OR=1.76,95%CI:0.241~0.889)、自评健康状况(OR=1.61,95%CI:0.133~0.822)、生活富裕程度(OR=2.98,95%CI:0.531~1.653)、生活来源是否够用(OR=2.27,95%CI:0.404~1.237)、生病能否及时就医(OR=2.04,95%CI:0.074~1.352)、主要照料者(OR=9.14,95%CI:0.280~4.147)、主要照料者态度(OR=10.88,95%CI:1.334~3.440)、平时主要聊天者 (OR=2.46,95%CI:0.227~1.576)是农村居家高龄失能老年人日常生活照料需求满足程度的影响因素。结论 亟需构建完善的失能老年人长期照护服务体系,满足农村居家高龄失能老年人的日常生活照料需求。  相似文献   

13.
目的 :了解上海市长宁区老年人长期照护需求。方法 :运用日常生活能力(ADL)量表和长期照护需求调研问卷对长宁区所管辖的3个居委会的所有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进行问卷调查,共得到有效问卷1 665份。结果 :在长期照护服务需求的研究中,27.57%老年人需要生活帮助服务,15.56%的老年人需要心理护理服务,25.47%的老年人需要慢性病护理服务,23.00%的老年人需要康复护理,18.50%的老年人需要长期卧床护理服务,19.40%的老年人选择其他医疗专业护理服务。在需要长期照护服务的老年人中,有20%~55%的老年人因经济无力承担而得不到相关的服务。随着年龄和自理能力的下降,老年人对长期护理需求的6个方面的需求都有所增加(OR1),患有慢性病的老年人对长期护理需求更大;独居老人相对于与子女同住的老人对心理护理、慢性病护理、康复护理的需求更大(OR1),学历较低的老人对长期照护服务需求相对较高。结论 :政府应加大对高龄、独居、低收入的老年人的保障,建立完善的长期护理保障制度。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我国中西部地区农村老年人生活满意度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多阶段整群抽样方法对在甘肃、青海、山西和新疆4个省(自治区)16个项目县抽取的84个行政村共1145名农村老年人进行调查。结果在1145名老年人中,对生活感到满意或很满意的有876人(76.5%)。有偶同居的老年人满意度为78.3%,年收入在8000元以上的老年人满意度为86.1%,自评健康状况好的老年人满意度为82.7%,较其他条件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经济状况(3000~4999元/年OR=1.899,95%CI:1.136~3.174;5000~8000元/年OR=2.000,95%CI:1.094~3.656)、自评健康状况(自评"中"OR=0.611,95%CI:0.409~0.913;自评"差"OR=0.709,95%CI:0.504~0.996)和焦虑/沮丧状况("没有或偶尔"OR=1.977,95%CI:1.047~3.736)综合影响着老年人的生活满意度。结论我国中西部地区农村老年人的自评生活满意度较高,但仍受到多种因素影响,应积极开展健康教育,强化自我保健意识,并进一步完善养老保障体系,提高老年人生活满意度。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农村老年人医养结合机构养老需求情况。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对河北省L县进行调研。共发放问卷495份,有效回收问卷454份(91.72%)。结果454名农村老年人中160人(35.2%)有医养结合机构养老需求。单因素分析显示,文化程度、职业、居住方式等14项因素对农村老年人医养结合机构养老需求有影响(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文化程度、职业、居住方式、子女数、家庭月收入、到卫生院距离、健康状况自评、生活满意度、孤独程度、医养结合赞成程度、对医养结合机构了解程度是影响农村老年人医养结合机构养老需求的显著因素(P<0.05)。结论农村老年人对医养结合机构养老需求较低,与多种因素相关。应客观了解需求情况,加强医养结合的宣传,建立多档次的医养结合养老机构,满足不同情况老年人的养老需求。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分析比较以照顾家人为目的城乡来源的流动老年人的健康及锻炼行为。 方法 在“2015年全国流动人口卫生计生动态监测调查数据”中获取研究对象3 175名。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城乡老年人自评健康及锻炼行为的影响因素。 结果 以照顾家人为目的的流动老年人自评健康和锻炼时长普遍较高,但城乡来源老年人存在差异。二项logistic回归发现,未患高血压/糖尿病、共同居住、本地朋友数量多是城乡老年人自评健康状况好的共性因素,而城市老年人中个人经济独立(OR=1.62, 95%CI: 1.08~2.44)、农村老年人中家庭人均收入更高(OR=1.74, 95%CI : 1.38~2.18)与自评健康状况好相关。有序logistic回归表明,朋友数量多是城乡老年人锻炼时间长的共性因素,而城市老年人经济独立(OR=1.63, 95%CI : 1.08~2.45)和独立居住(OR=1.56, 95%CI : 1.08~2.22)、农村老年人患高血压/糖尿病(OR=1.35, 95%CI : 1.10~1.65)和健康自评好(OR=1.32, 95%CI : 1.11~1.56)与锻炼时间长相关。结论 城乡来源的流动老年人自评健康和锻炼行为及影响因素既有共性也存在差异,需要关注流动老年人群的异质性,同时需要加强社会支持和家庭支持以促进流动老年人健康。  相似文献   

17.
长沙市城乡老年人生活质量调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调查长沙市城乡老年人生活质量的现状及其影响因素,为开展老年保健工作提供依据。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法,对2339名60~91岁老年人的生活质量进行调查,分析其性别、年龄、婚姻状况、家庭结构、文化程度、职业、常见慢性病、月收入等对老年人生活质量的影响。结果年龄、居住方式、婚姻状态、月收入和患慢性病情况不同的老年人生活质量总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性别、文化程度和职业不同的老年人生活质量总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影响老年人生活质量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应针对影响因素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以进一步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实现“健康老龄化”。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温州市农村居民的健康素养状况,探讨影响农村居民健康素养的主要因素,为制定农村健康素养干预策略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多阶段随机整群抽样方法,抽取泰顺县2个镇4个行政村共440名15~69周岁农村居民进行调查问卷调查。结果调查对象的总健康素养为6.59%,健康基本知识与理念素养为10.9%,健康生活方式和行为素养为10.5%,健康技能素养为12.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66,P=0.03);健康科学观、安全与急救、传染病预防、基本医疗、慢性病预防5大类健康素养的具备率分别为12.27%、33.86%、16.59%、2.73%和16.5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63.29,P=0.00)。除性别外,不同年龄、文化程度、经济收入、民族、职业者之间的健康素养均有统计学差异。结论加强农村健康促进与健康教育,以低文化程度人群、高年龄组人群、少数民族人群为重点对象;对不同职业、婚姻、经济状况的人群结合其实际工作、生活和学习情况,采取有针对性的干预策略与方法,提升农村居民健康素养。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南充市某地农村老人营养状况。方法采用简易营养评价精法对南充市某地农村老人的营养状况进行评价。结果本次研究对象的分值≥11分者有267人(60.5%),〈11分者有174人(39.5%)。且牙齿缺失较多者的营养状况较差。结论该地农村老人存在营养不良的现象,应重视农村老人营养健康教育并改善老人的营养状况。关键词:简易营养评价精法;农村老人;营养状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