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在临床麻醉进行硬膜外麻醉穿刺和置硬膜外导管的过程中,经常会发生硬膜外间隙内出血,这是由于硬膜外间隙内血管受损伤或患者凝血功能异常及其他原因导致,严重者甚至会引起局麻药中毒或硬膜外间隙血肿等不良后果。立止血自1989年在我国正式批准引进应用于临床以来,我院麻醉科除将立止血广泛应用在外科手术中,还将立止血应用于发生在硬膜外麻醉操作过程中产生的20余例硬膜外间隙出血的治疗中,即通过硬膜外穿刺针或硬膜外导管注入1u稀释的立止血于硬膜外间隙,对硬膜外间隙出血局部有明显的止血效果,有效地预防了因硬膜外间隙出血导致的局麻药中毒及硬膜外腔血肿等并发症。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赵静  邓硕曾  刘进 《四川医学》2007,28(1):58-58
患者,女,46岁,60kg。因转移性右下腹痛1d,于2005年12月10日入院,诊断为急性阑尾炎,急诊行阑尾切除术。既往史无特殊,HR85次/rain,BP115/68mmHg,体格检查腹部柔软、右下腹有压痛,余无特殊,血小板计数及凝血功能正常,拟行连续硬膜外麻醉。入室后心电监护下取右侧卧位行硬膜外穿刺置管,以T11-12椎间隙为穿刺点,中路进针采用阻力消失法确定硬膜外腔,导管向头端置入硬膜外腔3cm,穿刺置管顺利,回抽未见血和脑脊液,固定硬膜外导管后翻身平卧,以2%利多卡因为硬膜外麻醉用药。  相似文献   

3.
患者,女,31岁,体重68 kg,因外伤致左外踝、后踝骨折,2004年12月15日拟硬膜外麻醉下行骨折内固定术。术前血液一般检查、电解质、肝功能、肾功能、出凝血时间均正常。入手术室测心率(HR)80次/min,血压(BP)120/80 mmHg、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98%。左侧卧位L3-4椎间隙硬膜外穿刺置  相似文献   

4.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及镇痛泵与药品价格的下调,自控镇痛技术(PCEA)被广泛应用于术后镇痛。硬膜外PCEA镇痛效果确切,但由于硬膜外导管的固定方法、材料及术后患者翻身、躯体扭动、出汗等造成硬膜外导管移位致PCEA镇痛失败,不但造成患者及手术室的经济损失,也引起了患者的不满,影响了服务质量。  相似文献   

5.
蒋明星  何桂香 《浙江医学》2009,31(2):224-225
寒战是硬膜外麻醉常见的并发症,发生率为5%~65%,剖宫产患者由于情绪紧张、疼痛刺激等,尤其在冬春季节硬膜外麻醉后寒战发生率更高。剧烈的寒战反应常使患者极为不适,由于不能自主控制,不仅影响手术操作及临床监测,而且使患者基础代谢率显著升高,耗氧量增加,从而增加呼吸和循环系统的负担,重者可致胎儿宫内窘迫。文献报道静脉或硬膜外腔注射曲马多能有效控制硬膜外麻醉中的寒战反应㈣。本文旨在观察曲马多经静脉或硬膜外腔注射防治剖宫产硬膜外麻醉后寒战的疗效。  相似文献   

6.
患者,女性,38岁,因蝌下腹痛并阴道少量出血4天,下腹痛1天入院就诊.CT见右侧附件区血肿,妇科检查:阴道内见少量暗红色血液,宫颈举痛,后穹窿穿刺为不凝血,诊为宫外孕.拟施剖腹探查术,并采取连续硬膜外麻醉.……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硬膜外麻醉在下肢手术患者麻醉中应用对凝血功能及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影响。方法将2013年7月~2015年8月我院行髋关节置换术、股骨颈骨折内固定术患者,按随机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100例。对照组患者采取全身麻醉,观察组患者采取硬膜外麻醉,观察比较两组麻醉前、麻醉6 h后、术后次日清晨凝血酶原时间、凝血酶原活动度、纤维蛋白原、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凝血酶凝固时间等凝血指标及D二聚体水平,并进行为期12个月随访,比较两组DVT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麻醉前、麻醉后6 h、术后次日清晨凝血酶原时间、凝血酶原活动度、纤维蛋白原、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凝血酶凝固时间等凝血功能指标均无显著差异(P0.05);而观察组患者较对照组患者麻醉后6 h、术后次日清晨D二聚体均明显降低(P0.05);随访期间,观察组DVT发生率为3.0%,对照组DVT发生率为22.0%,前者明显低于后者(P0.05)。结论硬膜外麻醉可稳定下肢手术患者凝血功能,并明显降低DVT发生率。  相似文献   

8.
听诊法在硬膜外腔穿刺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永慧  孙绪德  赵晖  柴伟  姚立农 《医学争鸣》2000,21(6):S133-S133
0 引言 硬膜外腔阻滞麻醉仍是临床常用麻醉方法之一.麻醉医师通常以穿破黄韧带后阻力骤减的“落空感”和负压现象确定硬膜外间隙.Jacob将听诊法与阻力消失法结合,同时为穿刺者提供触觉和听觉的依据.我们对其进行了改进,临床观察42例患者,以期比较各种指征的阳性率.1 临床资料和方法 42例患者,ASAI-II级,年龄11~72岁.拟在硬膜外麻醉下施行手术.在三通管侧支上接一压力传感器接头,以其内部的聚乙烯膜代替听诊器拷贝膜.三通管的两端分别与Turky氏针和玻璃负压管相接.患者取左侧卧位行硬膜外穿刺.穿过棘间韧带后,Turky氏针尾端接听诊装…  相似文献   

9.
目的 比较腰麻联合硬膜外麻醉(CSEA)与硬膜外麻醉在骨科下肢手术中的应用. 方法 200例择期骨科下肢手术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100例.一组使用腰麻联合硬膜外麻醉(a组);另一组为硬膜外麻醉(b组).a组采用18G(国产)硬膜外穿刺针和25G(BD公司产Whitacre)腰穿针,b组采用18G(国产)硬膜外穿刺针.两组穿刺针位置均在L2-3或 L3-4.结果 腰麻联合硬膜外麻醉起效快,运动神经阻滞迅速,作用完全,局麻药用量小,与硬膜外麻醉比较有极显著差异(P<0.01).CSEA腰麻后头痛发生率为1%.结论 腰麻联合硬膜外麻醉为骨科下肢手术提供了一种起效迅速,作用完善的麻醉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硬膜外麻醉后截瘫的临床表现特点及发生原因。方法回顾性分析3例硬膜外麻醉后截瘫患者的临床、电生理、影像学表现,并结合文献复习。结果3例中1例剖宫产硬膜外麻醉后出现神经根损伤,致1侧下肢弛缓性瘫痪。1例剖宫产硬膜外麻醉后出现腰骶神经根炎,致2下肢弛缓性瘫痪。另一例腰椎间盘脱出、椎管狭窄行L4/5椎板切除+髓核摘除术后出现两下肢弛缓性瘫痪。经治疗1例痊愈,2例好转。结论硬膜外麻醉后截瘫的发生率低,但预后差,早发现、早治疗可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1.
我院2005至2008年3000余例在硬膜外麻醉下的手术,出现硬膜外麻醉急性中毒4例。现报道如下:择期手术2例,其中胆囊切除术1例,斜疝修补术1例;急诊手术2例,其中嵌顿疝1例,剖宫产1例。择期手术ASAⅠ-Ⅱ,血常规、出凝血时间、生化检查、心肺、肝肾功能均正常。急诊手术ASAⅠ~Ⅱ,血常规及出凝血时间正常,术后补查心肺、肝肾功能均正常。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硬膜外腔注射药物对腰腿痛患者的保守治疗方法,观察临床治疗效果.方法 对30例腰腿痛患者使用硬膜外腔药物注射的保守治疗方法治疗效果进行分析回顾.结果 采用硬膜外腔药物注射的治疗方法能有效减轻腰腿痛患者临床症状,改善患者生产生活情况.结论 应用硬膜外腔药物注射治疗腰腿痛有明显疗效,具有简单、易操作、安全性高的特点,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周南  周春燕  麻海春 《吉林医学》2007,28(1):121-122
目前,终末期肾病最理想的治疗方法是肾移植.肾功能衰竭患者病情复杂,高血压、贫血、低蛋白血症、凝血功能障碍、严重的水肿、水电解质失衡、心功能不全等病症给麻醉处理及术中管理带来很大困难.我院自2006年以来,开展了在腰麻-硬膜外联合阻滞(CSEA)下的肾移植手术,取得了满意效果,现将麻醉方法及术中管理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分析6例腰椎术后患者硬膜外血肿形成致马尾综合征的诊治过程,为临床诊治提供诊疗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3月至2012年1月间腰椎术后经MRI证实有硬膜外血肿形成致马尾综合征患者的诊治资料,分析腰椎术后硬膜外血肿形成致马尾综合征的原因、临床表现、诊断方法、手术时机和预后。结果所有6例患者均行椎管探查、止血和血肿清除术,术后平均随访时间12个月(6~20个月),所有患者的神经功能均获得一定程度的恢复。结论腰椎术后硬膜外血肿形成致马尾综合征是一个严重的手术并发症,术中止血彻底,引流通畅,术后严密观察,及时手术探查是预防和治疗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5.
术后硬膜外镇痛作用强,可降低手术应激反应,阻滞胸心交感神经,对缺血性心脏病和术后硬膜外镇痛效果确切,病人舒适,可降低应激反应,稳定循环系统,有利于患者康复.综述术后硬膜外镇痛的价值、对转归的影响、临床应用和副作用等问题.  相似文献   

16.
硬膜外腔麻醉患者因各种因素常出现寒颤、体温低.低体温寒颤能使机体的耗氧量增加.氧与血红蛋白的亲和力增加,组织氧利用率下降,导致组织器官缺氧,引起酸中毒;凝血机制障碍.容易发生出血;抗感染能力下降.影响创口愈合;还可导致严重心肺疾患.延缓患者康复.我科2007年1月-2008年1月行硬膜外腔麻醉286例,其中227例出现不同程度的寒颤.为减轻患者痛苦,提高治疗效果.我们对其发生寒颤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提出护理对策,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7.
传统硬膜外神经阻滞是穿刺成功后置入硬膜外导管,患者平卧后再注入局麻药,而这种方法有时会出现健侧单侧麻醉或上界麻醉平面不完善的情况.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分别采用硬膜外穿刺成功后侧卧位下边退硬膜外导管边给药法和传统给药法进行对比,取得满意效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寻找硬膜外阻滞效果不良的原因,以提高麻醉质量和麻醉安全性.方法 常规硬膜外穿刺,使用常规剂量的局麻药,用"阻滞效果判断",划出其中属于"良、可、差"三级内的病例51例.结果 常见硬膜外阻滞效果不良原因:硬膜外出血;管尖弯折;单侧阻滞;硬膜外高压表现;导管置人过浅等.结论 避免暴力置管损伤血管致阻滞不完善,避免置管过长致导管盘曲和避免穿出椎同孔导致阻滞平面偏移才能提高麻醉阻滞效果,提高麻醉安全.  相似文献   

19.
黄远航 《四川医学》1998,19(5):451-452
急性硬膜外血肿在头伤患者中十分常见,出血常来自骨折处的板障血管、硬脑膜静脉窦、脑膜动脉等。这些血液一般在局部很快凝固,以血凝块形式出现,发病较急,常需骨瓣或较大骨窗开颅清除血肿。以不凝血形式表现的液性硬膜外血肿十分少见,文献罕见报告,是一种特殊类型的...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有创动脉压持续监测时冲洗肝素对患者凝血功能及出血的影响。方法取择期普胸外科及普外胃肠科手术患者(ASAⅠ~Ⅱ),随机分为3组:肝素0.1U/kg组、肝素0.5U/kg组、肝素1.0U/kg组,动脉穿刺置管后给予各组相应的处理,记录各组术中第1、2、3h的凝血功能,比较各组参数的差异。结果与术前相比较,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和国际标准化率(INR)比术前有所延长,但是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值在正常范围内(P>0.05)。结论微量肝素术中冲洗对患者术中的出凝血功能无显著影响,不会增加硬膜外阻滞引起硬膜外血肿的风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