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病毒性心肌炎(viral myocarditis,VMC)是由各种病毒感染引起的心肌局灶性或弥漫性坏死的常见心血管疾病,伴随心肌间质非特异性急(慢)性炎症反应、纤维化或心脏扩张等临床病理改变。VMC好发于青壮年,其发病有逐年升高的趋势。绝大多数VMC患者可自愈,但15%~25%的VMC患者因病毒反复持续感染而导致慢性心肌纤维化,最终演  相似文献   

2.
小儿病毒性心肌炎(VMC)的发病机理尚未完全阐明,动物实验证明病毒性心肌炎的发病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病毒复制期,病毒在心肌细胞内主动复制并直接作用于心肌,引起心肌损伤和功能失调,此为发病早期;第二阶段为T淋巴细胞反应期,抗心肌抗原经T细胞介导引起心肌损害。第一阶段的治疗对策是消灭病毒、保护心肌,故应用抗病毒药物,营养心肌细胞药物及对症治疗,然而病毒种类繁多,  相似文献   

3.
病毒性心肌炎(VMC)的诊断,临床上仍缺乏客观依据。最新修订的小儿VMC诊断标准将心肌肌钙蛋白(cTnI、cTnT)作为小儿心肌炎诊断依据之一。VMC时的心肌损伤可由于直接的病毒作用和俄免疫介导所引起,而肌酸激酶MB同工酶(CK-MB)和cTnI是心肌损伤较直接的证据。为此作者测定了61例VMC患儿血清cTnI及CK—MB浓度。  相似文献   

4.
<正>病毒性心肌炎(viral myocarditis,VMC)是由病毒感染引起的心肌病变,其主要表现为局限性或弥散性的心肌炎性病变,是临床上常见的儿科疾病,近年来,VMC的发病率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1]。与VMC的发病机制相关的因素主要包括病毒的直接作用、宿主的遗传背景、免疫反应、氧化作用等多方面,其中,病毒对心肌细胞直接损害和人体自身免疫反应最为重要[2]。VMC是一种病程变化很大的疾  相似文献   

5.
病毒性心肌炎(VMC)是由多种病毒侵犯心肌引起局灶性弥漫性心肌间质炎症渗出和心肌纤维变性、坏死或溶解的疾病,是临床常见的心血管疾病,近年来发病呈上升趋势,其发生、发展与多种因素导致的心肌损伤有关。灯盏花素系菊科植物灯盏细辛提取的灯盏甲素、乙素的混合物,主要含有灯盏乙素。作者自2008年1月至2011年12月用灯盏花素注射液治疗60例病毒性心肌炎患儿,并检测治疗前后IL-6及SOD的变化,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6.
病毒性心肌炎(viral myocarditis,VMC)是指嗜心性病毒感染引起的,以心肌非特异性间质性炎症为主要病变的心肌炎,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引起VMC 最常见的病毒包括B 族柯萨奇病毒(coxsackie virus B,CVB)、腺病毒(adenovirus,ADV)、埃可病毒( enteric cytopathic human orphan virus, ECHO virus)、脊髓灰质炎病毒、流感病毒、乙肝病毒及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es, HIV)等.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病毒性心肌炎(VMC)小鼠心肌能量产生状况,并用卡托普利进行干预治疗。方法:雄性Palb/c小鼠随机分为柯萨奇B3病毒(CVB3)感染组、CVB3感染加卡托普利治疗组和对照组。分别采用电镜和形态计量学方法观察心肌线粒体形态、数量和膜磷脂定位;酶细胞化学法分析线粒体细胞色素氧化酶(CCO)和琥珀酸脱氢酶(SDH)活性,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心肌组织ATP、ADP和AMP含量。结果:感染组小鼠心肌线粒体大量破坏,膜磷脂严重缺失、定位改变,CCO和SDH活性降低,ATP、ADP和AMP含量下降。不同时间点治疗组上述各项指标均较感染组显著改善。结论:VMC心肌线粒体结构严重破坏、功能明显下降,卡托普利能有效保护VMC心肌线粒体结构和功能,改善心肌能量代谢。  相似文献   

8.
心肌康对白介素-2和6在病毒性心肌炎中的作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病毒性心肌炎 (VMC)免疫发病机制及心肌康对 VMC小鼠血白介素 2和 6 (IL 2、IL 6 )水平的调节作用。方法 :腹腔注射柯萨奇 B3 病毒复制小鼠 VMC模型。将昆明种小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生脉散组及心肌康大、中、小剂量治疗组 ,用放射免疫法测定各组小鼠血清 IL 2、IL 6含量。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比较 ,模型组 IL 2、IL 6水平明显升高 ,而生脉散组及心肌康治疗组小鼠血 IL 2、IL 6水平明显低于模型组。结论 :IL 2、IL 6分泌增加在 VMC急性期发病机制中起着重要作用。心肌康能有效地改善并调节 VMC感染机体的免疫功能 ,为治疗 VMC安全、有效的手段。  相似文献   

9.
李琪  高秀玲  陈煦艳 《新医学》2003,34(1):27-28
目的探讨血清心肌肌钙蛋白I对小儿病毒性心肌炎(viral myocarditis,VMC)心肌损害的早期诊断价值及对心功能的判断价值.方法对VMC组21例,疑似VMC组24例及非心脏疾病患儿的对照组23例测定血清心肌肌钙蛋白I和肌酸激酶及其同工酶(creatine kinase isoenzyme-MB,CK-MB),并将3组结果进行比较,同时对前二组中39例患儿测定左心功能指标(射血分数、缩短分数),比较心肌肌钙蛋白I与左心功能的关系.结果VMC组心肌肌钙蛋白I、肌酸激酶、CK-MB值均明显高于疑似VMC组.对照组心肌肌钙蛋白I值均正常.VMC组及疑似VMC组心肌肌钙蛋白I阳性率均高于肌酸激酶、CK-MB阳性率.39例测定左心功能,VMC组射血分数异常率为57%(12/21),缩短分数异常率为48%(10/21),明显高于疑似VMC组[6%(1/18)、11%(2/18)],两组比较差异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血清心肌肌钙蛋白I早期诊断小儿VMC优于肌酸激酶、CK-MB,且可提示心肌受累的程度及判断心功能.  相似文献   

10.
李琪  高秀玲等 《新医学》2003,34(1):27-28
目的:探讨血清心肌肌钙蛋白Ⅰ对小儿病毒性心肌炎(viral myocarditis,VMC)心肌损害的早期诊断价值及对心功能的判断价值。方法:对VMC组21例,疑似VMC组24例及非心脏疾病患儿的对照组23例测定血清心肌肌钙蛋白Ⅰ和肌酸激酶及其同工酶(ereatine kinase isoenzyme-MB,CK-MB),并3组结果进行比较,同时对前二组中39例患儿测定左心功能指标(射血分数、缩短分数),比较心肌肌钙蛋白Ⅰ与左心功能的关系。结果:VMC组心肌肌钙蛋白Ⅰ、肌酸激酶、CK-MB值均明显高于疑似VMC组。对照组心肌肌钙蛋白Ⅰ值均正常。VMC组及疑似VMC绢组心肌肌钙蛋白Ⅰ阳性率均高于肌酸激酶、CK-MB阳性率。39例测定左心功能,VMC组射血分数异常率为57%(12/21),缩短分数异常率为48%(10/21),明显高于疑似VMC组[16%(1/8)、11%(2/18)],两组比较差异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血清心肌肌钙蛋白Ⅰ早期诊断小儿VMC优于肌酸激酶,CK-MB,且可提示心肌受累的程度及判断心功能。  相似文献   

11.
病毒性心肌炎(VMC)是病毒感染引起的心肌细胞变性坏死、间质炎性细胞浸润及纤维渗出为主要病理变化的一种疾病.其炎性病变可为局限性,亦可为弥漫性,左心室舒张功能、收缩功能受损,左心室扩大,有资料证实本病与扩张性心肌病(DCM)的发生密切相关.我科对左室扩大的VMC患者,采用在常规治疗VMC的基础上加用卡托普利,患者LVEDd减少,可能会有效减少DCM的发生率,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2.
心肌间质病理研究进展与心肌纤维化的诊断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近年来由于研究手段的进步 ,深化了人们对心肌间质的结构、功能及生理、病理学意义的认识。心肌纤维化与心肌重构带来的难治性心衰、严重心律失常等问题 ,也日益引起临床的重视。有人甚至还提出了间质性心脏病 (interstitialheartdisease)的概念[1] 。1 心肌胶原网络心脏的间质包括心脏的纤维支架 (fibrousframe work)和心肌胶原网络 (collagennetwork)两部分 ,由多种非肌性细胞、各种纤维等构成。心肌间质中的胶原纤维、弹力纤维以及由糖胺多糖 (如透明质酸等 )、纤连蛋白 (FN)…  相似文献   

13.
傅勇  傅鹤松 《现代康复》1998,2(3):192-193
心肌炎大多为病毒(柯萨奇、埃可等)引起。在由这些病毒引起的相关传染病流行期间.约有5%的病人发生心肌炎。病毒性心肌炎(Vital Myceartditis VMC)可流行发生.也可散在发病。VMC的确切发病率尚不清楚。一组健康人因飞行或车祸意外死亡,尸检发现5%为无症状性局灶型VMC原因不明的心衰占10%,不明原因的心律失常,更应注意VMC的存在。近些年来VMC有逐年增多的趋势,已成为危害健康的常见的心脏疾病引。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核素心肌灌注的定量及异质性分析诊断病毒性心肌炎(VMC)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接受99mTc-MIBI心肌灌注显像的疑似VMC患者37例,其中18例临床诊断为VMC(VMC组),其余19例排除VMC的患者为非VMC组。使用QPS软件获得静息灌注总积分(SRS)及总灌注缺损值(TPD),计算靶心图放射性计数异质性参数节段靶心图变异系数(CVs)和室壁靶心图变异系数(CVw),比较2组心肌灌注各参数的差异。应用ROC曲线评价各参数对VMC的诊断效能。结果 VMC组心肌灌注以左心室前壁和下壁降低最显著(P均<0.05);VMC组TPD、CVs较非VMC组均明显增高(P均<0.05);CVs对VMC炎诊断效能最优(AUC=0.83,P<0.01),当CVs阈值为10.5%时,其灵敏度为94.4%,特异度为73.7%。结论 心肌灌注异质性分析有助于VMC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5.
误诊为病毒性心肌炎15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病毒性心肌炎(VMC)是由各种病毒侵犯心肌引起的、以心肌局灶性或弥漫性炎性病变为主要表现的疾病.由于其临床表现和辅助检查项目均缺乏特异性,易与许多疾病相混淆,而误诊为心肌炎.我院从2006-01-2009-12共收治了15例被误诊为病毒性心肌炎的病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6.
小儿病毒性心肌炎诊断标准的评价与建议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病毒性心肌炎(VMC)是小儿时期较常见的疾病。遗传是小儿心肌对病毒易感性的重要因素,年龄是基因表达是否成熟的重要因素,因此小儿VMC患病率显著高于成人,年龄愈小,患病率愈高Ⅲ,并且临床表现不典型,小儿又不能表达自己的感受,因此小儿VMC诊断困难大,诊断标准与成人不同。  相似文献   

17.
手足口病(简称HFMD)是儿童常见的病毒感染性疾病,通常由肠道病毒感染引起,临床以手足口腔疱疹为主要特征,容易合并心肌损伤,对儿童的危害较大。本文通过对53例有心肌损害的手足口病患儿的血清hs—CRP、cTnI和CK-MB检测,以探讨hs-CRP和cTnI在手足口病患儿心肌损伤中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8.
陈巍 《江西医学检验》2007,25(4):405-405,344
病毒性心肌炎(VMC)是临床较为常见的心脏器质性疾病,近几年该病的发病率明显增高。肌钙蛋白T(cTnT)是近几年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诊断心肌缺血、坏死的高敏感、高特异、且诊断窗口期长的心肌损伤标志物。本文对62例急性病毒  相似文献   

19.
心肌炎是指多种原因引起的局灶性或弥漫性心肌间质和心肌细胞的炎性改变,引起全身症状和不同程度的心功能障碍的疾病。近二十年来本病逐渐增多,特别是小儿容易罹患。能引起心肌炎的病原体很多,主要是病毒,有20余种病毒可引起本病。有些细菌可感染心肌,也有的  相似文献   

20.
心肌淀粉样变性是由异常蛋白沉积于心肌间质,引起以限制性心肌病为主要表现形式的心脏疾病。早期确诊心肌淀粉样变性并对沉积的淀粉样蛋白准确分型至关重要。本文对心肌淀粉样变性的主要亚型及其治疗与预后作一介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