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小儿腹泻病原学特点及pH值检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小儿腹泻的病原学特点及流行病学特征,寻求小儿感染性腹泻的快速诊断方法。方法:对该院2003年10月~2005年9月门诊及住院的1160例2个月~5岁腹泻患儿的腹泻标本进行细菌学检查及pH检测。结果:1160例患儿腹泻标本中,6个月~2岁患儿881例(69.91%)。病原学检查阳性605例(52.16%),检出病原20种621株,外源性肠道病原菌、内源性肠道条件致病菌以及轮状病毒3种病原构成比依次为35.75%、32.69%、31.56%。主要病原:轮状病毒196株(31.56%),志贺菌118株(19.00%),克雷伯菌86株(13.85%),枸橼酸杆菌67株(10.79%),致泻性大肠埃希菌60株(9.66%)。轮状病毒腹泻多发于秋冬季、大便为水样、多见于2岁以内婴幼儿。志贺菌以夏秋季与脓血便检出率较高。病原菌分离阳性腹泻标本pH值>7占明显优势,轮状病毒阳性标本、病原检查阴性标本、健康体检对照标本pH值<6占明显优势,前者pH值与后3者pH值统计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引起小儿腹泻的病原种类繁多,轮状病毒居首位。内源性肠道条件致病菌在腹泻标本中的构成比亦接近外源性肠道致病菌而成为腹泻的重要病原菌。大便pH值可作为急性腹泻病早期简单、快速、准确、价廉的初步诊断及合理应用抗生素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携带OI-28毒力基因组岛致泻大肠埃希菌在小儿腹泻中的病原学作用。方法在山西省儿童医院采集257例腹泻病患儿粪便,做肠道病原菌常规培养和致泻大肠埃希菌血清学分型鉴定,用PCR和DNA斑点杂交检测致泻大肠埃希菌EHEC OI-28毒力基因组岛中与RTX相关的5个毒力基因。结果257例腹泻病患儿检出病原菌206株(80.16%)。其中大肠埃希菌149株(57.98%),其他肠道致病菌57株(22.18%)。血清分型检出致泻大肠埃希菌EPEC 3株(2.01%)、ETEC 2株(1.34%)、EHEC 2株(1.34%),其余142株为"疑似致泻大肠埃希菌"(55.25%)。149株大肠埃希菌中OI-28 5个基因全阳性者21株(14.09%),1个基因阳性者8株(5.37%),2个基因阳性者2株(1.34%)。21例携带OI-28毒力基因组岛大肠埃希菌感染的腹泻患儿,以3岁以下小儿为主(80.95%)。结论携带OI-28毒力基因组岛大肠埃希菌是夏季小儿腹泻的重要病原菌之一。  相似文献   

3.
目的为检测肠道感染致泻性大肠埃希菌(DEC),并对疾病流行进行分析,为预防和诊治疾病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09年5月-2014年5月医院消化门诊腹泻患者841例,所有患者均通过粪便标本以及PCR基因检测方法检测病原菌种类,统计致泻性大肠埃希菌,并结合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流行情况。结果 841例标本中检出DEC 151例,阳性率为17.95%,其中肠致病性大肠埃细菌(EPEC)22株、肠出血性大肠埃希菌(EHEC)1株、肠产毒性大肠埃希菌(ETEC)64株、肠聚集性大肠埃希菌(EAEC)15株、弥散聚集性大肠埃希菌(DAEC)29株,分别占14.57%、0.66%、42.38%、9.39%和19.21%;仅eastA基因阳性未能分类20株占13.25%;发病年龄与DEC检出率:0~12岁为6.62%、13~59岁为75.50%、≥60岁为17.88%;DEC好发于夏秋季(6~11月),共检出DEC106例占70.20%。结论 DEC是导致肠道感染腹泻的主要病原菌之一,DEC在不同季节和不同年龄的人群检出率有所差异,好发于夏秋季,且年龄在13~60岁检出率较高。  相似文献   

4.
病原性大肠埃希菌腹泻的实验与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索病原性大肠埃希菌腹泻的实验与临床关系。方法:采集临床门诊急性腹泻患者粪便,进行ETEC,EPEC,EIEC等病原菌常规检测,并收集患者病史临床表现。结果:从839例腹泻患者中检出病原性大肠埃希菌235株,检出率为28.01%;其中ETEC 118株(14.06%),。EPEC 93株(11.08%),EIEC 24株(2.86%),占病原菌检出的61.84%。对214印例病原性大肠埃希菌腹泻患者病史临床表现分析,3种病原性大肠埃希菌引起腹泻,临床表现不尽相同。病原性大肠埃希菌问或同其它病原菌混合感染43例13.5%),其临床表现,同单一病原菌感染比较,差异无显著性。结论:病原性大肠埃希菌引起腹泻的临床表现差异甚大;实验室病原检测是重要依据;对腹泻病因诊断有重要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粪便微生物检验在诊断小儿腹泻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对龙岩市新罗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21年11月至2022年11月收到的150例粪便样本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样本均来源于腹泻患儿。对所有粪便样本进行微生物检验,记录致病微生物检出情况。结果 150例腹泻患儿的粪便样本经微生物检验后,其中118例检出致病微生物,检出率为78.67%(118/150)。在检出的致病微生物中,病毒检出率最高,为55.08%,包括腺病毒、诺如病毒、小双节病毒、A组轮状病毒、C组轮状病毒以及星状病毒,其中A组轮状病毒与诺如病毒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轮状病毒与诺如病毒检出率均高于腺病毒、小双节病毒、C组轮状病毒以及星状病毒(P<0.05),腺病毒、小双节病毒、C组轮状病毒以及星状病毒的检出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细菌检出率次之,为37.29%,包括志贺菌、沙门菌、致泻性大肠埃希菌与产毒性大肠杆菌,其中志贺菌检出率较沙门菌、致泻性大肠埃希菌与产毒性大肠杆菌高(P<0.05),沙门菌、致泻性大肠埃希菌与产毒性大肠杆菌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婴幼儿感染性腹泻微生物病原谱及耐药性。方法收集2013年3月—12月在温州市2家三甲医院门诊就诊的婴幼儿(≤5岁)腹泻患者的粪便标本,进行常见感染性腹泻致病菌培养与病毒核酸检测。结果 517份粪便标本中检出病原微生物201份,总检出率为38.88%。其中肠道致病菌检出74份(14.31%),以致泻性大肠埃希菌(36份)最多,其中O抗原分布广泛,2份带有STX2肠毒素基因;其次为沙门菌31份,其中肠炎沙门菌(7份)和鼠伤寒沙门菌(6份)为优势菌;腹泻相关病毒检出127份(24.56%),其中诺如病毒Ⅱ型(56份)、A组轮状病毒(40份)和诺如病毒Ⅰ型(24份)检出较多。沙门菌对氨苄西林耐药率达64.52%,致泻大肠埃希菌对氨苄西林、四环素和复方新诺明等耐药率均70.00%,阪崎肠杆菌和嗜水气单胞菌对17种药物中的大部分敏感。利福平、新生霉素对所有细菌均100%耐药。结论温州市婴幼儿感染性腹泻病原菌以致泻性大肠埃希菌、沙门菌为主要流行株;病毒以诺如病毒、A组轮状病毒为主要流行株,应加强主动监测,选择合适的抗生素治疗细菌性腹泻。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青岛市儿童致泻性大肠埃希菌的临床与病原分布特点。方法抽取2014-2015年收治的急性细菌性腹泻患儿2 000例作为研究对象,观察患儿的临床表现,并通过病原菌分析对致泻性大肠埃希菌的检出情况、造成感染的致泻性大肠埃希菌类型分布等进行分析,结合纸片扩散法对致泻性大肠埃希菌临床常用药的耐药性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对造成小儿腹泻的致病菌进行分离鉴别,共检出致泻性大肠埃希菌151株,占7.55%,排在第二位;其中尤以EPEC和ETEC所占比例最高,分别占72.19%(109/151)、16.6%(26/151),粪便伴黏液是最常见的临床表现。对不同类型致泻性大肠埃希菌的耐药情况进行分析可见,EHEC对所有抗生素均无明显耐药性,而EIEC对氧氟沙星、环丙沙星以及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的耐药率均为0;其他两种最为常见的菌型ETEC和EPEC也对这3种药物的耐药率最低,而对氨苄西林的耐药率最高,均在50%以上。结论致泻性大肠埃希菌是造成儿童肠道感染的主要致病菌之一,其中肠产毒性大肠埃希菌和肠致病性大肠埃希菌是最常见的两种类型,对氟喹诺酮类药物有良好的敏感性。  相似文献   

8.
朱晓云 《职业与健康》2007,23(15):1321-1323
目的了解临沂市感染性腹泻病人在不同时间、不同人群、不同临床表现的病原分布。方法于2005年3月—2006年3月对临沂市区4所医院肠道门诊的636例感染性腹泻病人进行细菌病原学调查,对标本进行沙门菌属、志贺菌属、空肠弯曲菌、肠致病性大肠埃希菌(EPEC)、肠侵袭性大肠埃希菌(EIEC)、肠产毒性大肠埃希菌(ETEC)、肠出血性大肠埃希菌(EHEC)、弧菌属、及小肠结肠炎耶氏菌等常见致腹泻菌进行分离、鉴定。结果从197例病人中检出肠道致病菌207株,检出率为30.97%,其中以志贺菌属最高(56.04%),空肠弯曲菌次之(17.39%),EPEC引起的腹泻为12.08%,其他致腹泻菌的检出率均在10%以下。结论志贺菌属仍为临沂市感染性腹泻的主要病原菌。急性腹泻的临床症状与粪便常规检查均不具有特异性,明确诊断当以细菌学和血清学检测为可靠。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掌握医院就诊儿童急性腹泻病的病原菌 ,以便正确诊断治疗。 [方法 ]对 175 8例 15岁以下的急性腹泻儿童患者进行了常见肠道致病菌分离。 [结果 ]有 3 67例检出病原菌 ,检出率为 2 0 88%。其中志贺氏菌检出率较高( 19 5 7% ) ,肠致病性大肠埃希氏菌 (EPEC)和肠侵袭性大肠埃希氏菌 (EIEC)检出率较低 ,分别为 0 74%和 0 5 1% ,仅检出 1株沙门氏菌。 [结论 ]本地区急性腹泻病原菌血清型别复杂、多样 ,在临床诊断治疗中 ,不可忽视病原学和血清学诊断依据。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深圳市光明新区感染性腹泻的病原学及流行病学特征,为感染性腹泻的预防和控制提供依据。方法哨点医院采集门诊未使用抗生素腹泻监测患者的大便样本、肛拭子或呕吐物标本,进行常见肠道致病菌的分离培养,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对阳性菌株进行复核和分析。结果共检测863份标本,分离出163株致病菌,分离率为18.89%,检测出沙门菌(SM)、肠致病性大肠埃希菌(EPEC)、肠产毒性大肠埃希菌(ETEC)、肠侵袭性大肠埃希菌(EIEC)、副溶血弧菌(VP)、志贺菌(SH)、类志贺邻单胞菌。阳性菌株中以SM感染为主(80株),占49.08%;其次为致泻性大肠埃希菌(61株),占37.42%。病原菌的检出具有明显的季节性,6-9月是高峰。SM是辖区内引起婴幼儿腹泻最主要的病原微生物。检出的SM的优势血清型分别为鼠伤寒沙门菌和肠炎沙门菌。结论光明新区细菌性腹泻病原菌主要以SM和致泻性大肠埃希菌为主,应加强主动监测,做好腹泻的防治工作。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湖州市腹泻患者致泻大肠埃希菌(DEC)感染情况和毒力基因分型。方法采集2016—2017年在湖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腹泻门诊就诊患者的粪便/肛拭子标本,采用初步生化试验和多重PCR法检测致病菌和毒力基因。结果共采集1 058份标本,检出DEC 159份,检出率为15.03%。其中134株为肠聚集性大肠埃希菌(84.28%),13株为肠致病性大肠埃希菌(8.18%),12株为肠产毒性大肠埃希菌(7.54%),未检出肠出血性大肠埃希菌和肠侵袭性大肠埃希菌。DEC全年各月均有检出,6—8月为检出高峰期,检出率分别为23.33%、19.13%和21.00%。结论湖州市DEC感染主要以肠聚集性大肠埃希菌为主,夏秋季为感染高峰期。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北京市朝阳区食源性腹泻病例监测病原构成,提高聚集性病例的识别能力,为食源性疾病治疗、预防与控制提供指导。方法采集北京市朝阳区哨点医院食源性腹泻病例粪便标本,并对所采标本进行微生物学检测,分析记录资料。结果 1 548份病例粪便标本中,有164例标本检出食源性致病菌,病原菌检出率为10.59%;其中检出沙门菌71株,志贺菌5株,副溶血性弧菌11株,5种致泻性大肠埃希菌77株。病原菌检出率不同年份(χ~2=6.665,P0.05)、不同季节(夏秋和冬春比较χ~2=23.844,P0.01)、不同年龄段(χ~2=11.955,P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2013—2015年北京市朝阳区食源性腹泻病例在8种常见食源性致病菌中以沙门菌为主。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感染性腹泻患者肠道致病菌的病原构成、流行特征及主要致病菌的血清型分布,为防治工作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15年-2017年苍南县人民医院肠道门诊感染性腹泻患者的粪便或肛拭子标本,分离沙门菌、志贺菌、副溶血性弧菌、霍乱弧菌和致病性大肠埃希菌。结果 821份标本共分离病原菌118株(14.37%),副溶血性弧菌检出率最高(86.44%),其次为沙门菌(13.56%);不同年龄组致泻病原菌的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女性患者病原菌检出率高于男性患者(P0.05);病原菌的检出具有明显季节性,8月-10月检出率较高;检出的副溶血性弧菌以O4:K8为优势血清型,沙门菌以肠炎沙门菌和鼠伤寒沙门菌为优势血清型。结论副溶血性弧菌和沙门菌为细菌性腹泻主要致病菌,季节高峰较明显,应在不同季节根据不同病原流行情况开展针对性的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上海市松江地区腹泻病例的病原谱和流行病学特征,初步构建"区级疾控中心-监测哨点医院"区域性腹泻病综合监测网。方法根据上海市腹泻病监测实施方案,2017—2019年间隔抽取区内2家监测点医院,对其肠道门诊腹泻病例进行调查采样,同时进行11种病原菌分离鉴定和8种病毒核酸检测,对检测阳性的部分副溶血性弧菌、致泻性大肠埃希菌、沙门菌进行头孢西丁、头孢噻肟等11种抗生素耐药性监测。结果 3年共报告急性初诊腹泻病例5 766例,采样753份,阳性检出率为40.11%,细菌、病毒及混合感染阳性检出率分别为20.05%、18.99%和1.06%,≥2种病原混合感染阳性率检出率为3.72%。共检出332株病原体,包括9种细菌、6种病毒,主要为诺如病毒90株(占27.11%)和副溶血性弧菌60株(占18.07%)。病原检出率呈较明显的夏季和秋冬季高峰,病毒和细菌检出率整体呈现交替互补的特点。细菌检测高峰为2017年8—10月,2018年8—9月和2019年5—9月;病毒检出高峰为2017年2—4月、2018年12月—2019年4月、2019年11—12月,同期细菌和病毒阳性检出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感染人群主要集中在20~39岁年龄组(占57.61%)。副溶血性弧菌和致泻大肠埃希菌对环丙沙星、诺氟沙星、左氧氟沙星、庆大霉素高度敏感、沙门菌对氯霉素高度敏感(均为100.0%),3种细菌对其他抗生素均有不同程度耐药。结论松江地区腹泻病原谱较为广泛,高发季节是夏季和秋冬季,主要病原构成是副溶血弧菌、弯曲菌、致泻性大肠埃希菌、沙门菌以及诺如病毒和轮状病毒。副溶血性弧菌、致泻性大肠埃希菌、沙门菌对常见抗生素有不同程度耐药。初步构建了"区级疾控中心-监测哨点医院"腹泻综合监测网络。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调查安徽省儿童医院住院腹泻患儿病原学监测结果。方法 采用传统法检测安徽省儿童医院2016—2021年1 334例住院腹泻患儿粪便细菌,实时荧光PCR检测病原体核酸(包括沙门菌、致泻性大肠杆菌、志贺菌、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类志贺邻单胞菌、轮状病毒、诺如病毒、札如病毒、腺病毒、星状病毒),并分析不同年份、年龄、性别、居住地及不同季节的住院腹泻患儿病原菌分布特点。结果 2016—2021年共收集病例1 334例,在1 334份粪便标本中检出770株病原微生物,检出率为57.72%,其中致病菌290株(21.74%),病毒480株(35.98%)。检出率最高的致病菌为沙门菌(7.35%)和致泻性大肠杆菌(7.12%),检出率最高的病毒是轮状病毒(17.32%)和诺如病毒(10.72%)。2017年病原菌检出率最高,为66.10%,2021年病原菌检出率最低,为50.38%,随时间的推移,住院腹泻患儿病原菌检出率下降。不同年龄段腹泻儿童病原菌、病毒及总病原体检出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11~14岁儿童致病菌检出率最高(30.45%),而0~5岁儿童病毒检出率最高(4...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2013-2017年医院感染性腹泻的病原体特点和流行特征,为其防治提供科学参考依据。方法收集2013年1月-2017年12月医院肠道门诊腹泻患者1 937例的粪便标本进行病原体检测,对其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1 937例粪便标本中阳性病例376例,阳性率为19.41%,其中致泻性大肠埃希菌110株占29.26%,副溶血性弧菌83株占22.07%,沙门菌119株占31.65%,志贺菌64株占17.02%;<10岁患者无病原菌检出,21~30岁、41~50岁及51~60岁患者阳性检出率均≥15%,其余年龄组检出率均较低;1、2、11和12月病原菌检出率较低,而6~8月检出率较高,6月份检出231例,7月份检出493例,8月份检出462例;64株志贺菌中宋内志贺菌49株占76.56%,其余为F2a(12.50%)、F4c(7.81%)、F2b(3.13%);83株副溶血性弧菌以O3:K6型为主,共60株占72.29%,其余血清型较分散;致泻性大肠埃希菌分为致病性大肠埃希菌和产肠毒素性大肠埃希菌,分别占65.45%和34.55%;沙门菌血清型分布中肠炎39株占32.77%,鼠伤寒28株占23.53%,猪霍乱21株占17.65%。结论感染性病原菌主要以致泻性大肠埃希菌、副溶血性弧菌、沙门菌和志贺菌为主,且存在明显的季节性,应加强优势病原型别的变化。  相似文献   

17.
江晓  杜雪飞  叶艳华  金萍  王炜  丁洁  姜云 《实用预防医学》2018,25(12):1508-1510
目的监测分析2015-2016年南京地区儿童腹泻主要病原体,为该地区儿童腹泻病原的快速诊断与防治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15-2016年在南京市儿童医院感染消化科就诊的典型腹泻患儿粪便标本(或肛拭子) 300例,对易导致儿童腹泻的最常见的8种病原菌(沙门菌、志贺菌、副溶血性弧菌、5种肠致泻性大肠埃希菌)进行病原菌分离、鉴定,同时采用荧光定量PCR方法对易导致儿童腹泻的5种肠道病毒(诺如病毒、札如病毒、轮状病毒、星状病毒、腺状病毒)进行检测分析。结果在300例腹泻患儿粪便标本中,病原菌的总检出率为17%,其中肠致泻性大肠埃希菌检出率为10%,志贺菌属检出率为0. 03%,沙门菌属检出率为6. 7%;副溶血性弧菌未检出;病毒总检出率为9%,其中诺如病毒检出率为4. 7%,札如病毒2. 3%,轮状病毒0. 33%,星状病毒0. 33%,腺状病毒1. 33%。2015和2016年间病原体总检出率、病原菌检出率、病毒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结论 2015-2016年南京地区引起儿童腹泻的主要肠道病原菌以致腹泻型大肠杆菌属为主;其次为沙门菌属,肠道病毒以诺如病毒为主,其次为札如病毒。  相似文献   

18.
目的 了解北京市昌平区腹泻患者的病原菌分布情况,为该地区细菌性腹泻的预防控制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收集2017年5月-2018年4月北京市昌平区某哨点医院肠道门诊380例感染性腹泻患者的粪便标本,进行沙门菌、肠致泻性大肠埃希菌(diarrheagenic Escherichia coli,DEC)、志贺菌、副溶血性弧菌、气单胞菌、空肠弯曲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克罗诺杆菌、肺炎克雷伯菌和铜绿假单胞菌等常见病原菌的检测,并对病原菌的月份分布、致病人群及病例混合感染情况进行分析。 结果 380份感染性腹泻患者粪便标本中,检出病原菌189株,检出率为49.74%;其中检出最多的病原菌为肺炎克雷伯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分别占19.05%和17.99%;进一步的血清分群发现,检出的沙门菌中主要为肠炎沙门菌,DEC中肠致病性大肠埃希菌(enteropathogenic Escherichia coli, EPEC)占42.31%(11/26),肠产毒性大肠埃希菌(enterotoxigenic Escherichia coli,ETEC)占38.46%(10/26),副溶血性弧菌以血清型为O3∶K6(占69.57%,16/23)多见;不同年龄段的病原菌检出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且在6-9月病原菌的检出率(>50%)较高。 结论 北京市昌平区腹泻患者粪便标本中肺炎克雷伯菌检出率最高,其次为金黄色葡萄球菌、DEC、副溶血性弧菌和沙门菌,细菌性腹泻在夏季有明显的高峰,且不同菌种的检出月份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杭州地区婴幼儿感染性腹泻患者病原菌的构成及其耐药性状况。方法采集婴幼儿感染性腹泻患者新鲜粪便标本,进行增菌、分离、生化鉴定、血清分型、PCR独立基因检测和药敏试验。结果 165例样本共分离出肠道病原菌40株,阳性检出率为24.24%。其中致泻大肠埃希菌31株(18.79%);沙门菌属细菌6株(3.64%);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2株(1.21%);黏质沙雷菌1株(0.61%)。检出的肠道病原菌对萘啶酸、氨苄西林、四环素、强力霉素等多种抗生素明显耐药。结论杭州地区婴幼儿腹泻病原菌检出以致泻大肠埃希菌为首;致泻大肠埃希菌、沙门菌属对萘啶酸、氨苄西林、四环素类等药物普遍耐药,对氟喹诺酮类、阿莫西林/棒酸、氨基糖苷类的耐药率较低;监测腹泻病原菌构成和耐药结果,合理使用抗生素药物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20.
目的监测致泻性大肠埃希菌(DEC)在杭州市腹泻儿童中的病原学特征。方法收集392例2016年1月-12月腹泻儿童粪便标本中的大肠埃希菌,并采用多重PCR技术进行DEC的鉴定及分型。结果 392例急性腹泻标本中共检出DEC 81株,检出率为20.7%(81/392)。EAEC、EPEC及EIEC的检出率分别为13.0%(51/392)、2.3%(9/392)、0.3%(1/392),混合毒力DEC的检出率为5.1%(20/392),仅在1株混合毒力DEC菌株中检出ETEC,未检出EHEC。DEC在夏秋季的检出率较高,其中混合毒力DEC有明显的季节分布特征,其他DEC季节分布无差异,各类DEC均无年龄、性别分布差异。结论 DEC在夏秋季的检出率较高,混合毒力DEC的儿童感染者月度分布呈季节性变化,需加强长期持续性的DEC监测,是深入了解DEC病原学特征的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