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颈性眩晕病是由于颈椎病引起椎 -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而出现反复眩晕 ,伴恶心、呕吐、项强的一种疾病 ,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和工作。近年来 ,笔者采用电针治疗本病 6 0例 ,疗效满意 ,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本组 6 0例中 ,男 4 3例 ,女 17例 ;年龄 35~ 6 8岁 ;病程 1月~ 5年。1.2 诊断标准  (1)以眩晕为主症 ,常表现为头转向某一侧时即出现眩晕 ;(2 )排除耳源性、眼源性眩晕以及颅内病变 ;(3)X线摄片提示颈椎横突间距变小 ,钩椎关节增生 ,或CT检查提示左右横突孔大小不对称 ,一侧相对狭窄 ;(4 )TCD提示椎 -基底动脉…  相似文献   

2.
化痰活血益脑方治疗颈性眩晕45例临床疗效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黄业芳 《新中医》1998,30(3):22-23
运用自拟化痰活血益脑方治疗颈性眩晕45例取得较好效果。认为本病的发病与中医的痰饮,瘀血直接相关。提出痰瘀是其标,脾肾虚是其本。急性发作时重于冶标,宜化痰活血;眩晕止时,应调脾补肾。结果:临床治愈27例,显效10例,有效6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5.5%。  相似文献   

3.
眩晕是人体空间定向障碍产生的一种运动错觉。因颈椎病刺激或压迫椎动脉,使脑供血不足而出现的眩晕称颈性眩晕。笔者自1997年1月~2004年12月,采用头部保健手法为主治疗颈性眩晕98例,取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4.
颈性眩晕是由于颈椎增生或椎间盘突出压迫椎动脉,使椎动脉神经丛受激惹,引起椎基底动脉系痉挛,脑供血不足所致,属中医"眩晕"范畴[1],临床治疗方法尚多,笔者采用穴位埋线疗法治疗颈性眩晕120例,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2007年4月至2013年10月天津滨海新区汉沽中医医院和天津市滨海新区汉沽李文喜中医诊所收治的颈性眩晕病人120例,男56例,女64例,年龄最小21岁,最大70岁,病史最短1个月,最长10年.  相似文献   

5.
颈性眩晕指颈椎及其相关软组织发生改变,使椎动脉受刺激(或受压),导致脑供血不足而出现的症候群。2000年以来,笔者采用针刺、推拿治疗颈性眩晕64例,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6.
电针祛风解痉法治疗颈性眩晕186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薛广生 《光明中医》2009,24(2):300-302
目的:探讨电针祛风解痉法治疗颈性眩晕的疗效及机理,并与静滴盐酸培他啶液加葛根素,口服维生素B6、培他啶片的方法进行比较,分析电针治疗该病的疗效特点和优势;方法:将186例颈性眩晕病的患者,按随机分样与自愿相结合的方法分为观察组(102例,取穴风池、供血、平衡区、四神聪等)与对照组(84例)进行治疗,观察两组病人治疗前、中、治疗后,椎-基底动脉的血流情况,并用改良<颈性眩晕性症状与功能评估表>,对治疗前后患者的变化情况,进行评估,结果:两组病人治疗前后比较,除3)P<0.05外,其余数值都有明显差异,两组的治疗方法都有明显的疗效,但治疗后的两组数值比较,除3)P>O.05没有明显差异外,其他数值观察组与对照组有明显差异;结论:观察组的治疗方法较优于对照组,并且有筒捷、无副、毒作用的优势.  相似文献   

7.
参芪地黄汤治疗颈性眩晕病41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笔者自 1999年 3月~ 2 0 0 2年 1月 ,运用参芪地黄汤治疗颈性眩晕病 4 1例 ,取得良好疗效 ,并与口服眩晕停治疗的 35例进行对照观察 ,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两组 76例患者均为我院门诊及住院病人。治疗组 4 1例中 ,男 30例 ,女 11例 ;年龄36~ 74岁 ,平均 5 2± 4岁 ;病程 1月~ 5年 ;X线检查示颈椎椎体骨质增生 2 8例 ,其中单纯增生 17例 ,伴椎间隙狭窄 11例 ,CT检查示颈椎间盘突出 13例 ,伴椎管狭窄 5例 ;TCD检测示椎 -基底动脉供血不足 38例 ,无异常 3例。对照组 35例中 ,男 2 4例 ,女 11例 ;年龄 4 2~ 72岁 ,平均…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电针治疗颈性眩晕的疗效。方法:选择颈性眩晕患者50例,予电针治疗,取穴(双侧):风池,供血,百会,合谷,内关,足三里;接电针30 min,每周治疗5次,治疗2周。结果:治愈25例,占50%;显效12例,占24%;有效10例,占20%;无效2例,占4%;总有效率为96%。结论:电针治疗颈性眩晕疗效良好。  相似文献   

9.
颈性眩晕为临床常见病症,主要由颈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而引起。病人主要表现为头晕目眩,颈部疼痛或酸楚不适,重者伴恶心、呕吐、耳鸣、视物模糊,上肢无力,突然摔倒等一系列症状。本病多由颈椎退行变累及颈椎、椎间盘和周围纤维结构,刺激或压迫椎动脉,使脑部供血不足所致。本病属中医的“项筋急”、“项肩痛”、“眩晕”范畴。推拿治疗此病,具有简、便、效、廉优势,而且安全、舒适。2000年11月至2005年3月,我们对74例颈性眩晕患者采用整体施术法,进行推拿治疗,取得了很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电针治疗颈性眩晕的效果。方法:治疗组80例与对照组80例均选用相同穴位针刺,治疗组加1组穴位用电针治疗。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97.5%,对照组77.5%,两组比较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电针治疗颈性眩晕疗效更好。  相似文献   

11.
电针配合TDP照射治疗颈性眩晕82例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颈性眩晕是由于颈部椎间盘变形、髓核突出、慢性劳损、外伤和炎症等因素刺激和压迫周围的神经和血管,引起大脑供血不足而出现以眩晕、恶心、呕吐、颈部僵痛、视力障碍甚至猝倒为主的一类病症。笔者用电针配合TDP照射颈部治疗颈性眩晕,取得较好疗效,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2.
电针配合穴位注射治疗颈性眩晕80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 临床资料 本组80例中,男32例,女48例;年龄25-68岁,平均46.2岁;病程最长10年,最短1日.所有患者均符合诊断标准[1].  相似文献   

13.
手法配合牵引治疗颈性眩晕68例疗效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魏海林 《中医正骨》2007,19(6):48-48
颈性眩晕为颈椎疾患所致的椎动脉受刺激(或受压),使脑供血不足而出现的综合征,亦称为椎动脉压迫综合征。自2002年4月~2006年4月,作者采用手法配合牵引治疗颈性眩晕68例,收到满意效果,现总结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4.
颈性眩晕是由颈椎关节错位、椎体旋转,轻者导致椎曲紊乱、椎动脉供血障碍,重者椎管狭窄、压迫脊髓,供血障碍引起.椎动脉进入颅腔后组成基底动脉,营养小脑、脑桥并参与大脑的供血.而头晕、眩晕的表现,主要是小脑缺血导致平衡失调所致.颈椎病的发病往往是由多型颈椎病同时发作,而颈性眩晕多由椎动脉型颈椎病为主发病,可兼有颈型、神经根型、脊髓型中的一型或多型.笔者采用针灸配合手法治疗颈性眩晕102例,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5.
针灸配合推拿治疗颈性眩晕31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颈性眩晕是指由颈椎病引起椎动脉供血不足所致的中枢性眩晕。由于颈部长期劳损,椎间盘组织或骨与关节发生退行性变,影响邻近的神经、脊髓、椎动脉,出现眩晕、恶心、呕吐、颈项背疼痛、麻木、活动受限、耳鸣、视觉障碍、出汗、心悸、血压升高、肩背痛、潮红及上肢麻木等。2005年9月~2008年9月,我们用针灸配合推拿治疗颈性眩晕取得良好疗效,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6.
颈性眩晕是临床常见病和多发病 ,近几年来其发病率有所上升。笔者自 2 0 0 0年以来用推拿治疗本病患者 62例 ,取得了较满意的疗效 ,现报告如下。一般资料62例中男性 2 5例 ,女性 37例 ;年龄 1 7~ 72岁 ;病程 2个月~ 7年。62例中均无明显外伤史 ,临床表现以眩晕为主 ,颈部活动时可使症状加重 ,同时可伴有恶心、呕吐、眠差、纳差、双目视物干涩模糊等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症状。X光片示颈椎生理曲度变直或反张 ,椎体后缘或钩椎关节呈增生性变化 ,或环椎棘突与枕后粗隆间隙明显变窄。治疗方法患者取坐位 ,顺序进行下列手法治疗 :1以按揉法、…  相似文献   

17.
颈性眩晕是指椎动脉的颅外段受到颈椎增生、生理曲度改变等颈部病变的压迫或刺激而发生痉挛或扭曲并导致椎一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引起的眩晕综合征,又称椎动脉型颈椎病、椎动脉压迫综合征、椎动脉缺血综合征、颈后交感神经综合征等。现就近年来针灸治疗颈性眩晕研究状况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8.
李月  曾伟 《实用中医药杂志》2011,27(10):673-674
目的:观察电针配合中药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92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45例用电针配合中药治疗,对照组47例用尼莫地平治疗1,0天为一疗程。结果:经过2疗程的治疗,总有效率治疗组91.67%、对照组81.82%,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治疗前后症状积分比较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两组治疗后症状积分组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电针配合中药治疗颈性眩晕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9.
颈性眩晕是由于颈椎病、颈部椎间盘变形、髓核突出、慢性劳损、外伤和炎症等因素刺激和压迫周围的神经和血管,引起脑部供血不足而出现以头晕、恶心、呕吐及颈部不适为主症的一类病症.笔者采用温针配合电针治疗颈性眩晕41例,取得一定疗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手法整复治疗寰枢关节紊乱所致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2010年7月-2014年7月广东潮州市潮州医院门诊患者86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2组各43例,对照组静脉滴注倍他司汀氯化钠,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手法整复治疗。治疗1周后观察2组患者眩晕症状及体征的变化,以及左侧椎动脉(LVA)、右侧椎动脉(RVA)、基底动脉(BA)的平均血流速度(Vm),并比较寰齿前间隙(ADI)、双侧齿突侧块间距差(VBLADI)、齿突生长性偏移值(DO),判定眩晕患者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治疗组眩晕症状及体征的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t=12.655,P<0.01),ADI、VBLADI关节间隙缩小情况优于对照组(t值分别为2.888、5.334,P<0.05),RVA、LVA、BA的Vm 值升高情况优于对照组(t值分别为4.710、3.534、5.335,P<0.01)。结论手法整复联合静脉滴注盐酸倍他司汀氯化钠注射液可有效改善患者眩晕症状,降低ADI、VBLADI、DO的CT值,缩小ADI、VBLADI,纠正寰枢关节紊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