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对64例肾移植术后应用硫唑嘌呤,环孢素A引起的肝损害患者进行分析,根据临床表现和肝功能检查情况分为淤胆型,肝细胞型和混合型,并根据肝损害程度分为轻,中,重度。对药物性肝损害的发生机理,鉴别诊断及治疗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2.
免疫抑制剂环孢素A(CsA)在体内对肝细胞的直接毒性作用是肾移植术后肝功能损害的常见原因.近年来,由于肾移植患者不断增加,口服CsA后发生药物性肝损害亦相应增加.目前,现代医学尚无特殊治疗方法.我们运用中医辨证治疗CsA引发的肝损害,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3.
免疫抑制剂环孢素 A(Cs A)在体内对肝细胞的直接毒性作用是肾移植术后肝功能损害的常见原因。近年来 ,由于肾移植患者不断增加 ,口服 Cs A后发生药物性肝损害亦相应增加。目前 ,现代医学尚无特殊治疗方法。我们运用中医辨证治疗 Cs A引发的肝损害 ,疗效较好。1 临床资料本组 31例均为我院泌尿外科肾移植术后的住院病人 ,术后应用 Cs A 泼尼松 1 8例 ,Cs A 泼尼松 Azal 3例。为排除手术创伤和输血的影响 ,本组病例均为手术 1周后出现肝损害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 1 6例 ,均为男性 ,年龄 2 0~63岁 ,平均 35± 6.5岁 ;中…  相似文献   

4.
5.
肝损害是肾移植术后应用免疫抑制剂环孢素 A(CSA)常见的并发症 ,也是影响移植肾长期存活的重要因素。近几年来 ,我们根据肝肾同源的理论对 16例肾移植患者服用环孢素 A引起的肝损害进行辨证治疗 ,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 16例均为我院泌尿外科 1994年 3月~ 2 0 0 0年 3月肾移植术后患者 ,均为男性 ,年龄 2 0~ 6 3岁 ,平均 35岁。门诊时距移植时间 3个月~ 6年 ,平均 2年 4个月。治疗前均做血、尿常规、血生化、肝炎病毒学标志物、血环孢素 A(CSA)浓度检查 ,血管彩色多普勒检查移植肾动脉血流量 ,B超肝、胆、胰…  相似文献   

6.
观察了肾移植术后因免疫抑制剂应用致的肝损害,醉组发生率为18.6%,其中21例治愈。2例死亡结果提示术后定期监测肝功能对保证肾移植术后长期存活有重要意义 。  相似文献   

7.
药物性肝损害113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药物性肝损害的临床特点及预后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13例住院诊断为药物性肝损害的患者,分析其临床特点及预后相关因素。结果 113例药物性肝损害患者治疗有效率为66.37%,无效率33.63%;其中致肝损害药物前三位为中草药类,抗微生物药,抗结核药,分别占38.05%,20.35%,10.62%;TBil、ALP、ALB、PTA及并发症是影响疗效的相关因素。结论中草药和抗微生物药是目前药物性肝损害的主要药物;药物性肝损害的疗效与TBil、ALP、ALB、PTA及并发症有关。  相似文献   

8.
由于老年人肝脏本身的重量、血流量、肝药酶活性等均随增龄降低,影响了药物在肝脏的浓度、转化和代谢;且老年人常有肾功能不全、心排出量减少、药物蛋白结合减少、体内水分减少而脂肪相对增加,再加上老年人常身患多种慢性病,以致长期应用多种药物治疗,从而使老年人的药物性肝损伤发病率升高。  相似文献   

9.
药物性肝损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韩琴 《中国民康医学》2007,19(16):695-696
药物性肝损害(drug—inducedliverinjm,DILI)是指应用治疗剂量的药物时肝脏受药物毒性损害或发生过敏反应所引起的疾病。肝是在药物代谢上起到中心作用的脏器,是大多数药物在体内进行代谢转化的场所,是药物由消化道吸收后经门静脉以最高浓度积聚的部位。药物在此进行聚合、氧化、还原、羟化以及脱甲基化等一系列的代谢过程。因此,药物及其代谢产物很容易导致肝损害,肝脏也是最为频发药物性损害的器官。在美国,药物特异质反应引起的DILI占急性肝衰竭的18%,在发展中国家也属于临床常见病。[第一段]  相似文献   

10.
随着药物种类的不断增多,药物性肝损害的发病率也相应增加,有资料表明。在诊断“肝炎”的患中10%~20%为药物性肝损害,估计有500-1000种药物可引起肝损害。我们对2001年至2004年收治的56例药物性肝损害,现将分析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药物治疗过程中诱发药物性肝损害状况.方法搜集近7年药物性肝病患者的资料,总结归纳分析.结果发现药物性肝病的发生率是比较高的,以抗结核药物、抗癌类药物、素类药物、抗精神病类药物及镇静催眠药较多见.结论药物性肝损害在临床上是普遍存在的,引起药物性肝损害的药品很多,引起的原因也较复杂,如何合理用药防范药物性肝损害以及治疗过程中及早发现药物性肝损害是临床医生应予重视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13.
目的分析96例药物性肝损害病例的临床症状特点。方法根据病人服药史、临床表现、肝功能、血清标志及用药后的疗效进行综合判断。结果引起肝损害的药物中草药占27.0%、抗结核药物占19.8%、抗感染药物占8.3%。多数患者服药2—8周后出现肝损害。结论药物性肝损害与使用药物种类、服药时间、联合用药、个体疾病状况等情况有关。  相似文献   

14.
1 临床资料 患者,女,70岁,因“间断活动后胸闷、气促1年余,加重1月”为主诉于2016年8月8日就诊于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既往高血压30年,最高190/100 mmHg;冠心病1年余,19个月前于外院诊断为急性下壁心梗,行造影示LCX11#闭塞,并植入支架1枚;十二指肠球部溃疡1年,未规律口服相关药物,近期仍偶感上腹部不适,否认家族遗传病、传染病及食物、药物过敏史.  相似文献   

15.
药物性肝损害41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药物性肝损害(DILI)的病因及临床特点,提高对药物性肝损害的认识。方法对本院41例药物性肝损害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服药时间及服用药物种类、临床表现、肝损害的分型进行综合评价,总结药物性肝损害的临床特点。结果引起肝损害的药物前3名依次为:中草药及中成药14例(32.6%),抗生素10例(23.3%),降压药5例(11.6%)。临床分型:肝细胞损伤型13例,占31.7%;胆汁淤积型15例,占36.6%;混合型12例,占39.3%。结论临床上多种药物可导致肝损害,因此在使用有肝损害副作用药物时,应及时检测肝功能,以求早发现、早治疗。  相似文献   

16.
目的对药物性肝损害进行临床分析。方法从药物性肝损害的病因、临床特点、治疗原则、预后等方面分析研究。结果引起肝损害的药物前五位是抗结核药、抗肿瘤药、麻醉镇静药、抗甲状腺药、解热阵痛药;特点以肝损害为主;停用损肝药及综合治疗预后良好。结论药物性肝损害病因不断增加,一般病例停用损肝药物后综合治疗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17.
陆许贞  吴云辉 《浙江医学》2017,39(6):425-427
目的探讨糖皮质激素(GC)对药物性肝损害(DILI)患者血清中IL-17A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90例DILI患者为对象,其中采取GC治疗(GC组)和非GC治疗(NG组)各45例;并与同期45例健康体检者进行对照。采用ELISA法检测与比较3组受检者血清中IL-17A表达水平。结果治疗前,与健康对照组比较,GC组、NG组IL-17A水平均明显较高(均P<0.01);而GC组与NG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周后,GC组IL-17A水平明显降低(P<0.01),NG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GC组明显高于NG组(P<0.01)。GC组病情重症化率为11.11%,明显低于NG组的31.11%(P<0.05)。结论IL-17A可能在DILI发生、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GC治疗可降低DILI患者血清中IL-17A水平,从而阻止病情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18.
19.
肝豆状核变性误诊为药物性肝损害1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马仕坤  汪荣泉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09,31(17):1675-1675,1684
肝豆状核变性(hepatolentieular degeneration,HLD)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的代谢性疾病,主要在青少年发病,由于铜的代谢障碍,铜排泄减少,导致铜盐在体内沉积,导致临床上出现肝硬化、大脑基底节软化和变性、角膜色素环(Kayser-Fleis-cher环,K-F环)、血浆铜蓝蛋白缺少等[1].其起病隐匿,表现多样,临床容易被误诊,现就1例误诊为药物性肝损害病例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0.
药物性肝损害是指在应用治疗剂量的药物时肝脏受药物毒性损害或发生过敏反应所导致的疾病。近几年来,随着新药的不断问世,OTC药房的开放普及,药物性肝损害日渐增多。我们对我院2001年6月--2008年6月收治的112例药物性肝损害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以引起临床各医生的重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