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曾晔  杨宏志 《光明中医》2008,23(4):447-449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分两阶段治疗早期慢性乙型重型肝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早期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患者随机分成2组,其中30例为治疗组,采取中西医结合分二阶段治疗;30例为对照组,单纯采取西医对症支持治疗。以四周为一疗程,共观察两个疗程。主要观察两组的肝功能、凝血指标及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在肝功能、凝血等主要指标改善上均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在临床疗效相比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分两阶段辨证治疗慢性乙型重型肝炎疗效优于单纯西医治疗。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患者的疗效。方法将患者128例随机分为两组,均予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加服中药;疗程3周。结果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结论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慢性乙型重型肝炎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3.
慢性重型肝炎主要是指在慢性活动型肝炎或肝硬化的基础上继发性亚大块或大块肝坏死者,即新鲜亚大块或大块坏死有慢性陈旧病变的背景。临床特征以黄疸迅速加深,重度消化道症状及腹水为主,病情进一步进展可发展为肝昏迷、肝肾综合征、出血等症。病情发展迅速、凶险,临床预后差。我国以肝炎病毒尤其是乙型肝炎病毒为多,西方国家则以丙型肝炎,各种毒物、药物为主。大量的临床观察和基础研究表明,中医药治疗重型肝炎具有多层次、多靶点、多途径的整体综合疗效优势,且在常规护理及西医综合治疗的基础上,给予中医综合治疗方案能显著改善患者的乏力、恶心呕吐、腹胀、纳差等症状,并能提高临床疗效。目前多认为本病为热毒蕴结,临床治疗上予以清热祛湿、活血退黄为法每多获良效。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影响慢性乙型重型肝炎预后的因素,以便较准确地评估病情的严重程度及预后。方法分析127例慢性乙型重型肝炎的预后与年龄、血清胆红素、凝血酶原活动度、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及并发症的关系。结果慢性乙型重型肝炎的预后与年龄、血清胆红素、凝血酶原活动度、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及并发症有关(P<0.001或0.05)。结论年龄、凝血酶原活动度、血清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含量及并发症是影响慢性乙型重型肝炎预后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5.
<正>I病例介绍 王某某,男,29岁。因乏力、尿黄进行性加重近1月于2000年12月31日人我院。患者因劳累于12月初出现乏力、纳差、尿黄,当地医院查总/直接胆红素(TBIL/DBIL)113/48ttmolL,ALTl906U/L,凝血酶原时间/活动度(PT/PA)16.2s/61%,HBsAg(+),HBeAg(+),抗一IIB+),HBV-DNA(+)。给予降酶、退黄等护肝治疗近1月,症状无改善,乏力日趋加重,黄疽进行性上升。12月21日查TBIL/DBIL285/107tunol/L.PT/PA26.3s/29%。27日复查1311/DBIL 330/130tunol/L。1990年曾发现肝功异常,未予重视。家庭中l姐姐为乙肝患者,无烟酒嗜好,病前无用药史。  相似文献   

6.
岑柏春 《中国中医急症》2012,21(9):1482-1483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早中期慢性乙型重型肝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西医对症支持治疗,治疗组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4周为1疗程,观察两组的肝功能指标、凝血指标变化,并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临床疗效、肝功能、凝血等指标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早期慢性乙型重型肝炎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重型乙型肝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中西医结合治疗组33例,西医对照组37例,两组均予西医综合疗法,治疗组益气养阴汤口服及灌肠。结果:治疗组较对照组肝功能改善明显(P<0.05);中医症状评分改善,治疗组及对照组分别为72.73%和45.95%,两组临床疗效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及对照组综合有效率分别为66.67%和37.84%,两组临床疗效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益气养阴汤可提高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有效率,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和肝功能。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气虚瘀黄型慢性乙型重型肝炎的临床效果。方法:40例气虚瘀黄型慢性乙型重型肝炎随机分配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0例,对照组给予西医常规综合治疗,治疗组在西医常规基础综合治疗基础上加用扶正解毒化瘀方加减,治疗8周后,观察治疗前后患者的临床症状、肝功能(ALT、ALB、TBIL)、凝血酶原时间(PT)。结果:治疗组临床总有效率75%,对照组50%,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中TBIL、ALT、ALB、PT的改善也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气虚瘀黄型慢性乙型重型肝炎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9.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重型肝炎25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自1998年7月~2002年10月,我们应用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慢性重型肝炎25例,均获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血浆置换联合中药治疗慢性乙型重型肝炎的疗效。方法:88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血浆置换及西药药物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中药汤剂及大黄煎液灌肠。观察二组患者临床症状、肝功能、凝血酶原时间、凝血酶原活动度、存活率及并发症。结果:治疗组在上述指标的改善上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患者并发症少,死亡率低,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血浆置换联合中药能提高慢性乙型重型肝炎的疗效,减少并发症,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乙型重型肝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6例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3例,对照组43例。治疗组采用西医常规治疗,加上中医中药辨证治疗。对照组仅予以西医常规治疗。2组治疗前后比较临床存活率和病死率,并观察肝功能及凝血功能变化。结果:治疗结束后,治疗组存活率72.1%,疗效优于对照组的55.9%,且治疗组ALT、TBil、Alb、PTA等实验室指标的定量检测均较对照组有明显改善(P〈0.05) 同时治疗组治疗前后其肝功能、凝血功能也有显著改善(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有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12.
通腑凉血解毒法为主治疗慢性乙型重型肝炎30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通腑凉血解毒法为主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乙型重型肝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患者分为两组,治疗组30例采取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即给予保肝、护肝、促进肝细胞再生等西医综合疗法,加用通腑凉血解毒方药口服;对照组30例仅采取单纯西医综合疗法。结果:治疗组及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56.7%和40.0%,两组临床疗效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对肝功能各指标的改善亦优于对照组。结论:通腑凉血解毒方药配合西医综合疗法治疗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有较的疗效。  相似文献   

13.
我国是病毒性肝炎的高发地区,现有乙型肝炎患者3000万,其中重型肝炎约10万,至今中外文献公认重型肝炎的死亡率为70%。其高昂的医疗费用与及其凶险的预后一直倍受关注。重型肝炎的治疗既往只是保肝、对症、支持生命,近年增加了抗病毒治疗,但对病毒复制活跃者半数抗病毒治疗无效。究其原因对肝坏死、内毒素第二次打击、肝性脑病、肝肾综合征和继发感染等方面仍无特效。因此,今后应加强中医药治疗慢性重型肝炎的研究,发挥中西医结合的优势,探索中西医结合治疗重型肝炎及其并发症的治疗模式,以提高重型肝炎的救治成功率。本期就中医、中西医结合对重型肝炎及其并发症的治疗等进行专题介绍,希冀能够给从事重型肝炎临床与科研研究的医务工作者以启迪。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初步探讨慢性乙型重型肝炎的辨证分型规律,以指导中医药对慢性乙型重型肝炎的治疗.方法:对300例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患者中医四诊信息进行统计学处理,对整理后的证候变量进行样品系统聚类分析,并结合中医理论及专家辨证,确定各聚类类别.结果:慢性乙型重型肝炎中医证型可聚为七类:寒湿困脾、湿热内蕴、热入心包、瘀热互结、肝肾阴虚、脾肾阳虚、寒热夹杂;总体证型分布情况:湿热内蕴>寒湿困脾>热入心包>脾肾阳虚>瘀热互结>寒热夹杂>肝肾阴虚.结论:初步揭示了慢性乙型重型肝炎的辨证分型规律,为慢性乙型重型肝炎辨证分型标准的最终确立并广泛应用于临床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5.
目的调查慢性乙型重型肝炎并发非失血性贫血的几率、贫血的类型及预后的关系,提醒临床医生重视慢性乙型重型肝炎并发贫血的治疗。方法回顾性调查慢性乙型重型肝炎92例,记录其入院时血红蛋白(Hb)水平及住院期间Hb最低水平。观察其并发贫血的比例、Hb下降的程度、贫血的分类,比较死亡组和好转组Hb水平的差异。结果 92例患者中87例出现Hb水平下降,约占94.6%,平均下降幅度(31.18±18.90)g/L。贫血的类型以正细胞正色素性贫血最多见,约占49.42%,大细胞性贫血占39.08%,小细胞性贫血占11.49%。死亡组Hb的平均水平显著低于好转组病例,2者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慢性重型肝炎并发贫血十分普遍,贫血的严重程度和慢性重型肝炎预后之间存在密切关系。中西医均应重视重型肝炎并发贫血的治疗。  相似文献   

16.
目的调查慢性乙型重型肝炎并发非失血性贫血的几率、贫血的类型及预后的关系,提醒临床医生重视慢性乙型重型肝炎并发贫血的治疗。方法回顾性调查慢性乙型重型肝炎92例,记录其入院时血红蛋白(Hb)水平及住院期间Hb最低水平。观察其并发贫血的比例、Hb下降的程度、贫血的分类,比较死亡组和好转组Hb水平的差异。结果 92例患者中87例出现Hb水平下降,约占94.6%,平均下降幅度(31.18±18.90)g/L。贫血的类型以正细胞正色素性贫血最多见,约占49.42%,大细胞性贫血占39.08%,小细胞性贫血占11.49%。死亡组Hb的平均水平显著低于好转组病例,2者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慢性重型肝炎并发贫血十分普遍,贫血的严重程度和慢性重型肝炎预后之间存在密切关系。中西医均应重视重型肝炎并发贫血的治疗。  相似文献   

17.
目的从色诊角度研究慢性乙型重型肝炎阴毒内结证和/或阳毒内盛证的色诊特点。方法采用数码摄像技术对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患者面部、唇部、手掌、舌象(舌质、舌苔、舌下络脉)拍照,在“中医舌诊专家系统”中检测其RGB值(R为红色,G为绿色.B为蓝色).进行各证型均数比较。结果面色、唇部、手掌及舌质RGB值比较,阳毒内盛证〉阴阳兼证〉阴毒内结证;阴阳兼证与阴毒内结比较.面色、唇部RGB值及舌质RG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0.01);阳毒内盛与阴毒内结比较,面色R值、唇部RGB值及舌质R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0.01)。阴毒内结证与阴阳兼证舌苔GB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面色、唇部、舌象RGB值特点,可作为慢性乙型重型肝炎阴毒内结证和/或阳毒内盛证辨证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8.
141例慢性乙型重型肝炎色诊客观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从色诊角度研究慢性乙型重型肝炎阴毒内结证和,或阳毒内盛证的色诊特点.方法 采用数码摄像技术对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患者面部、唇部、手掌、舌象(舌质、舌苔、舌下络脉)拍照,在"中医舌诊专家系统"中检测其RGB值(R为红色,G为绿色,B为蓝色),进行各证型均数比较.结果 面色、唇部、手掌及舌质RGB值比较,阳毒内盛证>阴阳兼证>阴毒内结证;阴阳兼证与阴毒内结比较,面色、唇部RGB值及舌质RG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0.01);阳毒内盛与阴毒内结比较,面色R值、唇部RGB值及舌质R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0.01).阴毒内结证与阴阳兼证舌苔GB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面色、唇部、舌象RGB值特点,可作为慢性乙型重型肝炎阴毒内结证和/或阳毒内盛证辨证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9.
近两年来,我们在西医综合对症支持治疗的基础上,运用中医辨证治疗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所有病人均符合2007年肝衰竭诊疗指南标准,疗效显著,现例举验案三则如下: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中医药辨证治疗对慢性乙型重型肝炎(CSHB)患者生存率的影响及其治疗作用。方法:根据国家"十一五"科技重大专项"慢性重型肝炎证候规律及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研究"课题要求,采用前瞻性的研究方法,以2009年5月—2010年1月在杭州市第六人民医院住院的CSHB入组患者为研究对象,按随机的方法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以基础治疗和对症治疗为主,试验组在基础治疗和对症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中医药辨证治疗和中药保留灌肠治疗,随访48周,对其生存时间,生化指标等进行监测。共完成试验组53例,对照组50例。结果:(1)两组在各时段累计生存率上有明显差别,其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在各时段累计生存率明显优于对照组。(2)两组第0周,总胆红素及凝血酶原时间数值均处于较高水平,差别无统计学意义,第4周、第8周试验组总胆红素及凝血酶原时间数值高于对照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第12周以后两组总胆红素及凝血酶原时间均处于较低水平,其差别无统计学意义;试验组AFP值在各期数值均高于对照组,其差别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在基础治疗和对症治疗的基础上,采用中医辨证论治,辅以中药留灌肠能明显改善CSHB患者生存率,减慢病情发展速度,改善其预后,并可改善患者总胆红素、凝血酶原时间的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