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2.
廖娟  李越 《吉林医学》2014,(8):1657-1658
目的:探讨MRI在侵袭性葡萄胎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收集7例行MRI扫描诊断为侵袭性葡萄胎并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病例,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多序列MRI扫描显示,7例患者子宫均有不同程度增大,肌层不均匀增厚,宫腔和肌层内见长T1、长T2信号的囊性和等信号结节影,外肌层和盆腔内可见大量的血管流空信号。5例子宫腔内见短T1、长T2信号出血灶,3例子宫肌层见斑点状短T1、长T2信号出血灶。4例双侧附件出现实性或囊性肿块。T1WI增强扫描表现为宫腔、肌层及附件病灶呈环形和结节状强化。结论:侵蚀性葡萄胎的MRI表现具有特征性,有助于临床诊断和治疗。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慢性乙肝病毒(HBV)感染患者外周血中树突状细胞(DC)亚群比例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2011年3~11月笔者医院慢性HBV感染患者29例,分为HBeAg(-)组13例、HBeAg(+)16例,以18名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流式细胞术检测髓样DC(mDC)和浆细胞样DC(pDC)比例,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HBV-DNA.结果 对照组、HBeAg(-)组、HBeAg(+)组中pDC比例分别为0.35%(0.18% ~0.37%)、0.19%(0.10% ~0.25%)、0.06%(0.02%~0.08%),差异两两之间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HBV感染者的HBV-DNA复制数的常用对数和外周血pDC存在显著负相关(r2=0.448,P<0.01).结论 慢性HBV感染患者患者外周血pDC的减少可能和病毒载量及HBeAg转换有关.  相似文献   

4.
5.
目的探讨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患者外周血树突状细胞(DC)亚群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用流式细胞技术检测29例初治ITP患者及15例健康人外周血CD11c^+树突状细胞(DC1)、CD123^+树突状细胞(DC2)亚群的数量。以上29例患者按1mg/kg.d的泼尼松常规治疗两周,分析ITP患者外周血树突状细胞亚群数量变化与短期疗效的相关性。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29例ITP患者外周血CD123^+DC比例及绝对数有明显降低(P〈0.05,)而CD11c^+DC比例和绝对数无显著差异(P〉0.05)。29例ITP患者中经泼尼松常规治疗两周后有效的患者有16例,无效的有13例,将这两组治疗前的外周血DC亚群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发现,有效组的CD123^+DC有明显下降(P〈0.05),CD11c^+DC无明显差异(P〉0.05)。而无效组CD123^+DC及CD11c^+DC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树突状细胞亚群的异常可能与部分ITP的发病有关。DC2下降的ITP患者经糖皮质激素治疗后的短期疗效可能更好。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慢性阻寨性肺病(COPD)患者急性加重期与稳定期外周血树突状细胞的变化,探讨外周血树突状细胞(DC)与其病情的关系。方法 共41例COPD患者进入研究,分别在其急性加重期与稳定期抽静脉血,分离并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计数树突状细胞,同时检测T淋巴细胞亚群CD4、CD8,并行血气分析及肺动脉压测定进行比较。结果 稳定期外周血树突状细胞明显高于急性加重期(P<0.01),并且病情严重程度与外周血树突状细胞计数呈负相关。结论 COPD急性加重期均有不同程度外周血树突状细胞减少,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病人免疫功能状况,检测外周血树突状细胞有助于了解病情、判断预后、指导防治。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肺结核患者外周血树突状细胞(DC)与T辅助(Th)细胞水平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利用流式细胞仪对73例初治肺结核患者、30名健康人外周血DCs亚群(DC1和DC2)与Th细胞亚群(Th1和Th2)按疾病分组进行检测。结果浸润性肺结核、结核性胸膜炎、粟粒型肺结核患者外周血中DC1、Th1含量均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Th2含量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或〈0.01)。DC2含量在这3个病程中有下降趋势,前两者无显著差异(P〉0.05),而粟粒型肺结核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P〈0.05)。粟粒型肺结核与浸润性肺结核患者外周血中Th1、Th2含量有明显差异(P〈0.05)。糖尿病并发肺结核患者Th1含量明显低于肺结核组(P〈0.05),Th2含量明显高于肺结核组(P〈0.05)。15例重度肺结核患者经抗结核化疗与微卡治疗3个月后,DC1、DC2、Th1水平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0.05),而Th2水平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1)。结论浸润性肺结核、结核性胸膜炎、粟粒型肺结核患者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免疫功能抑制,DC1、DC2表达水平调控着Th0向Th1、Th2分化,Th1、Th2的分化也间接地负反馈调节DC1、DC2表达,维持这种平衡对疾病的转归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二十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现代病理学、分子生物学、内分泌学等学科的发展,学者们对侵袭性垂体腺瘤(Invasive Pituitary Adenomas,IPA)做了大量的深入研究,提高了诊断和治疗水平。本文着重就相关的研究进展及其临床价值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9.
应用免疫组化方法,采用抗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胎盘泌乳素(HPL)及妊娠特异性糖蛋白(SP1)抗体,观察了59例葡萄胎和侵袭性葡萄胎中肿瘤性滋养细胞的增生、分布及激素表达情况。结果表明:葡萄胎主要表现滋养细胞的轻-中度增生,合体滋养细胞(ST)数量为主,其次是细胞滋养细胞(CT),较少蹭型滋养细胞。而侵袭性葡萄胎主要表现中-重度增生,IT及ST增生显著,尤其是IT数量较葡萄胎显著增多(P〈0  相似文献   

10.
应用免疫组化方法,采用抗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胎盘泌乳素(HPL)及妊娠特异性糖蛋白(SP1)抗体,观察了59例葡萄胎和侵袭性葡萄胎中肿瘤性滋养细胞的增生、分布及激素表达情况,结果表明:葡萄胎主要表现滋养细胞的轻-中度增生,合体滋养细胞(ST)数量为主,其次是细胞滋养细胞(CT),较少中间型滋养细胞。而侵袭性葡萄胎主要表现中-重度增生,IT及ST增生显著,尤其是IT数量较葡萄胎显著增多(P<0.01)。侵袭性葡萄胎在HPL和SP1的表达上均较葡萄胎明显增强,这可能与IT的显著增生有关。我们认为不同滋养细胞的增生、分布及激素表达水平的测定,在两种肿瘤的诊断、鉴别诊断及预后方面是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Fas及FasL蛋白在妊娠滋养细胞疾病中的表达及意义. 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方法分别检测Fas及FasL蛋白在40例正常滋养细胞、36例完全性葡萄胎和15例侵蚀性葡萄胎中的表达. 结果 Fas在侵蚀性葡萄胎组、完全性葡萄胎组和正常滋养细胞组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46.7%,88.9%和95.0%.在侵蚀性葡萄胎组的Fas阳性表达率与完全性葡萄胎组、正常滋养细胞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FasL在侵蚀性葡萄胎组、完全性葡萄胎组和正常滋养细胞组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53.3%,44.4%和17.5%.在完全性葡萄胎组、侵蚀性葡萄胎组的FasL阳性表达率与正常滋养细胞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Fas与FasL表达在各组之间均呈负相关. 结论 Fas蛋白的低表达及FasL的高表达降低了妊娠滋养细胞疾病的凋亡,可能是妊娠滋养细胞疾病的发病机制之一.两者在妊娠滋养细胞疾病进展中可能相互影响,起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12.
MMP-2/TIMP-2在良性和恶性葡萄胎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目的 探讨基质金属蛋白酶(MMP- 2 )及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因子(TIMP- 2 )在良、恶性葡萄胎(HM)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SP法,对30例良性、30例恶性HM及15例正常绒毛组织进行MMP-2 /TIMP- 2检测。结果 MMP- 2阳性表达在良性HM中为2 3.3% ,在恶性HM中为76 .7% ,在正常绒毛组织中为13.3% ;TIMP- 2阳性表达在良性HM中为33.3% ,在恶性HM中为30 .0 % ,在正常绒毛组织中表达为0 ;MMP- 2 /TIMP- 2同时阴性表达在良性HM中为6 3.3% ,在恶性HM中表达为0 ;MMP- 2阳性表达同时伴TIMP- 2阴性表达在良性HM中为6 .7% ,在恶性HM中为70 .0 %。结论 MMP- 2在恶性HM中呈高表达;联合检测MMP- 2 /TIMP-2 ,如同时呈阴性表达或MMP- 2阳性表达伴TIMP- 2阴性表达时,可分别作为诊断良性和恶性HM较有价值的指标。  相似文献   

13.
米非司酮对葡萄胎组织增殖细胞核抗原表达影响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通过研究葡萄胎米非司酮治疗前后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表达的改变,探讨米非司酮对滋养细胞肿瘤组织的影响,及其用于妊娠滋养细胞肿瘤治疗的可行性。方法葡萄胎组织32例,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染色检测葡萄胎组织的PCNA表达。选取PCNA阳性表达病例10例,给予米非司酮治疗,1周后二次清宫,取组织重复染色,观察PCNA染色变化情况,分析米非司酮治疗对葡萄胎组织PCNA表达的影响。结果葡萄胎和正常胚胎组织PCNA阳性表达阳性率分别为46.9%和43.3%,差异无显著性(P〉0.05)。但经米非司酮治疗后葡萄胎组织PCNA表达减弱,滋养细胞增生程度降低。全部治疗病例随访13—38个月,无1例进展成侵蚀性葡萄胎。结论米非司酮对葡萄胎组织PCNA表达具有明显抑制作用,能有效抑制葡萄胎滋养细胞增生,对葡萄胎预后未见不良影响,是葡萄胎安全的新辅助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葡萄胎患者清宫后再次妊娠的适宜时间.方法:对126例葡萄胎患者,随访1~9年,清宫术后再次妊娠78例,根据清宫术至再次妊娠的时间分为4组,分别观察各组的妊娠结局.结果:葡萄胎清宫后半年内妊娠病理妊娠发生率较清宫后半年以上妊娠者高(P<0.05);清宫后半年至两年内妊娠者与清宫后大于2年妊娠者母婴健康情况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葡萄胎患者清宫后,血清β-HCG降至正常水平半年,且经过数次β-HCG监测均正常,又无异常临床表现,希望妊娠者可解除避孕,再次妊娠要按高危妊娠处理.  相似文献   

15.
树突状细胞在肿瘤免疫治疗中的作用及临床应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肿瘤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常见病及多发病。目前肿瘤生物免疫治疗已成为继手术、化疗、放疗之后另一种新的治疗模式。近年来随着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和免疫学等学科的飞速发展,以及新的实验体系和新的技术方法的不断改进,人们对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DC)在肿瘤免疫治疗中的作用及临床应用(尤其是抗肿瘤方面的应用)的研究取得了快速发展。本文主要对DC的免疫学活性、体外诱导扩增、功能、抗肿瘤机制和临床应用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在葡萄胎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20例早孕正常绒毛、20例流产绒毛水肿、28例部分性葡萄胎、35例完全性葡萄胎、9例侵袭性葡萄胎组织中ER、PR的表达情况。结果:在正常绒毛、流产绒毛水肿、部分性葡萄胎、完全性葡萄胎、侵袭性葡萄胎组织中ER的阳性率为90.0%、95.0%、67.9%、65.7%、22.2%。随着滋养细胞恶性程度的增加,ER染色阳性细胞数及染色强度降低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R在正常绒毛、流产水肿绒毛、部分性葡萄胎、完全性葡萄胎、侵袭性葡萄胎组织的阳性率为5.0%、10.0%、3.6%、2.9%、0%。PR在正常绒毛、流产水肿绒毛、葡萄胎组织中表达很少,在侵袭性葡萄胎组织中无表达。PR染色阳性细胞数及染色强度与滋养细胞恶性程度无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ER可作为正常绒毛、流产水肿绒毛、葡萄胎及侵袭性葡萄胎的辅助诊断及鉴别诊断的有效指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27例恶性肿瘤患者化疗前后T细胞亚群变化。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术对化疗前后T细胞亚群变化进行分析。结果:不论化疗方案如何,化疗前后T细胞亚群均无明显变化。结论:化疗对细胞免疫功能可能无影响。  相似文献   

18.
恶性肿瘤患者化疗前后T细胞亚群变化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27例恶性肿瘤患者化疗前后T细胞亚群变化。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术对化疗前后T细胞亚群变化进行分析。结果:不论化疗方案如何,化疗前后T细胞亚群均无明显变化。结论:化疗对细胞免疫功能可能无影响。  相似文献   

19.
王细勇  袁琳娜  张志豪 《浙江医学》2017,39(7):505-507,511
目的观察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DC-CIK)过继免疫治疗前后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Toll样受体4(TLR4)mRNA表达变化,及脂多糖刺激下PBMC分泌细胞因子的变化,探讨TLR4在DC-CIK过继免疫治疗中的作用。方法对50例采用DC-CIK治疗的NSCLC患者,运用RT-PCR检测治疗前后PBMCTLR4mRNA表达变化,ELISA法检测治疗前后NSCLC患者PBMC在脂多糖刺激下细胞因子(IL-6、IL-8及TNF-α)分泌的变化。结果DC-CIK治疗后NSCLC患者PBMCTLR4mRNA的表达水平较治疗前显著降低(t=6.272,P<0.01);脂多糖刺激下PBMC分泌IL-6(t=17.407,P<0.01)、IL-8(t=15.244,P<0.01)及TNF-α(t=12.428,P<0.01)显著减少。结论DC-CIK过继免疫治疗可能通过降低PBMCTLR4mRNA的表达,提高机体抗肿瘤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20.
目的:脑胶质瘤是人体颅内最为多见的恶性肿瘤。方法:现有的手术 放疗 化疗的综合治疗措施仍难以根治。结果: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DC)作为体内功能最强大的专职抗原递呈细胞(APC),能够诱导特异性的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TL)生成。结论:本文就DC疫苗在脑胶质瘤治疗研究中的现状及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