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重视基础理论研究,推动中医现代化进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医临床的精髓是辨证论治,其核心是脏腑辨证,但“证”的客观化诊断依据较少,不利于临床和科研工作,严重制约了中医理论的发展,是造成当前中医理论和临床迟滞不前的主要症结,建议遵循“继承与发展”的原则进行证候规范化工作,首先是“继续”,即在梳理古典文献和现代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建立一套比较规范的症状和证候诊断标准,不必求全但求实,借鉴循证医学,开展多中心,大样本临床研究,重新评价中医临床工作,重新评价中药和中成药疗效,加强中西医结合研究,提高中医临床疗效,病,证,药结合,先确定西医疾病,然后辨证分型,再选择中药治疗。  相似文献   

2.
中医治病最大的特色是整体调节和个体化治疗,最讲究的是辨证论治.所以选用中成药治疗糖尿病,同样必须强调辨证选药.  相似文献   

3.
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的基本特点之一,也是中医认识和治疗疾病的重要原则。在临床诊治中,作为指导遣药组方的基本法则,辨证过程尤为重要。在辨证准确的基础上,方可据证立法、以法统方、依方选药。本文将临证诊治过程中的一些心得体会阐述如下。  相似文献   

4.
中成药因使用、携带方便,价格较便宜,不良反应相对较小等优点被广泛使用,但是部分临床医生不进行辨证论治而滥用中成药,这种滥用中成药的现状与中成药不良反应有很大关系,本文从苦参素胶囊滥用后可能出现的一系列变证,讨论中成药出现不良反应是因为药物本身毒性作用还是辨证不当出现的变证、坏病。  相似文献   

5.
咳嗽是临床常见症状,止咳中成药种类名目繁多,许多患者在自行选用,结果是有些见效,有些无效甚至加重,其原因为药证不符。中医治疗咳嗽应遵循中医辨证施治的原则,只有合理治疗才有收效。中医通常将咳嗽分为外感咳嗽和内伤咳嗽,下面具体分析介绍。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我国高血压病患病率逐年上升,中医药在防治高血压病方面有重要作用。目前,高血压病中医辨证诊断和中成药使用混乱,中医临床实践指南是规范临床诊疗技术的行业标准,可以指导临床诊断、用药,从而提高临床疗效。现从高血压病中医临床实践指南的角度介绍高血压病中医证类、主症及对证中成药,以便于指导临床合理、规范使用中成药。  相似文献   

7.
脏腑辨证是中医诊断疾病、辨识证候的极为重要的方法之一,它不仅是内科诊断疾病的基础,也直接指导临床其他各科诊断治疗实践工作。为了提高辨证质量、促进中医诊疗工作的开展,进一步探讨脏腑辨证思维过程,是十分必要的。证候是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如不加以分析归纳,简单的“硬套证型”、“依型选方”机械地认识疾病,将会严重影响临床诊疗质量,教学质量的提高;长期发展下去,中医特色难以弘扬。我们在教学、临床实践中体会到:脏腑辨证是以脏象学说为理论基础的想维认识过程。  相似文献   

8.
丁望  曹秀丽 《实用医技杂志》2005,12(23):3474-3474
“辨证论治”是中医分析诊断疾病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辨证论治”就是认识“证”的过程,“证”是对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反映的概括,包括病变的部位、原因、性质及邪正关系,反映这一阶段病理变化的本质。所谓辨证,就是根据四诊收集的所有材料,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论治,是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原则、方法及选用的药物。辨证和论治是诊治疾病过程中不可分割的两部分,辨证决定了治疗的前提依据,论治是辨证的实施手段和方法。辨证论治就是认识疾病治疗疾病的完整过程。借鉴中医“辨证论…  相似文献   

9.
中医认为,功能性消化不良属"胃脘痛""痞满"等范畴,病位在胃,与脾、肝二脏关系密切,辨证可分为脾虚气滞证、肝胃不和证、脾胃湿热证、脾胃虚寒证和寒热错杂证等。常用益气健脾、疏肝和胃、清热化湿、辛开苦降等法治疗,根据个体实际情况选方用药。现代医学对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临床治疗中,常运用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式,采用莫沙必利、多潘立酮等胃肠促动力药或奥美拉唑等胃酸抑制剂及其他常规治疗的西药与中药联合治疗。结果表明,联合治疗有效率高于单纯使用西药治疗,可提高治疗效果。目前,临床研究中缺乏对中医辨证分型、中西药的选用及疗效评价的统一标准,故应规范辨证分型及药物选用、统一临床疗效评价指标。  相似文献   

10.
中医认为,消化性溃疡的病因多为七情所伤、饮食不节、劳倦内伤以及外感六淫,导致脾胃虚弱,肝胃不和,升降失常,损伤肠胃。本病病位在胃,与肝、脾密切相关,临床多表现为虚实夹杂之证。中医辨证以脏腑辨证、八纲辨证相结合,证型常分为肝胃不和(郁热)、脾胃虚弱(寒)、脾胃湿热、胃阴不足、胃络瘀阻等型。治疗在辨证论治选方的基础上,有单、验方治疗,中成药及单味药治疗,以及针灸、穴位外敷等方法治疗。  相似文献   

11.
辨证论治,是中医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的基本法则。运用中医的诊断方法,对病人的复杂症状和体征,进行分析、综合、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候,这是辨证;进而针对辨证结果,根据中医的治疗原则,立法、选方、遣药,这是论治。辨证论治也就是中医在临床工作中理论联系实践的体现和理、法、方、药的紧密结合,例如失眠患者,症见心烦、失眠、面赤、口渴、口舌生疮、小便灼痛、舌质红、脉数等,经过分析、综合、判断为“心火亢盛”证,当立清心泻火法,选用“导赤散”方加黄连等。这样,环环扣紧。丝丝入扣,能收满意效果。  相似文献   

12.
范丽霞 《当代医学》2011,17(18):154-155
目的分析门诊处方和住院病历中不合理使用中成药的情况,提高临床合理使用中成药的水平。方法对照《中成药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对西安市第九医院2008年以来处方点评过程中发现的门诊处方和住院病历中出现的中成药不合理使用问题进行归类分析。结果中成药不合理用药问题主要表现在辨证选药、用法用量、使用疗程、联合用药等方面。结论认真贯彻和执行《中成药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对于规范中成药的合理使用意义深远。  相似文献   

13.
特殊保健操     
吕霞 《大家健康》2003,(5):47-47
一旦出现咳嗽,最受人们青睐的莫过于中药止咳口服液、糖浆、膏滋之类。虽然每种止咳中成药都标有“止咳化痰”、“镇咳平喘”等功效,但由于中医讲究辨证施治,所以在选药时应避免盲目和随意性。下面列举几种常用止咳中成药供大家参考:  相似文献   

14.
陆基宗 《医学科普》2013,(12):54-54
许多老年人因害怕不良反应而不愿用西药止咳,希望服用中成药。虽然市面上卖的各种止咳中成药包装上都标有“止咳化痰”“镇咳平喘”等功能,但由于中医讲究辨汪、对症施治,辨证选用止咳中成药大有讲究。  相似文献   

15.
中医治病的重要武器是中药,中药的功效是以药性理论作为指导核心,指导中医临床用药,为中医药学的发展作出了具大的贡献。但在今天的临床实际中,医者常有“病对(辨证准确),方准(选方或组方正确),药不灵(治疗无效或效果很差)”的感慨!这不得不引起我们深思和重视,究其原因,以下几个客观要素值得认真研究。  相似文献   

16.
中医证素辨证体系的回顾与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辨证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的临床过程,也是中医学习与实践的主要难点。朱文锋教授建立的“证素辨证体系”,为中医辨证在完备意义上的临床理解与应用开辟了一条捷径。本文依据朱教授新作《证素辨证学》追溯了证与证素形成的历史特点,剖析了疾病在中西医两种理论体系下的结构性差异,从历史角度解读“证素辨证体系”的合理性,并简述了该体系对中医临床辨证规范的意义和贡献。  相似文献   

17.
辨证论治是中医临床诊治疾病的法则,在中医基础理论体系的指导下,进行综合分析,对疾病的本质作出认识和判断,从而得出“证”的概念。证是机体的“功能态”,全身性病理改变的综合表现。根据辨证结果,确定治疗原则,它的核心是辨证法思维、辨证地对待病证、症之间的关系。任何一种疾病都有不同的临床表现,在辨证论治的原则下,对证同治同,证异治异和同病异治,异病同治,应着眼于病位的认识,异不在于病的异同,因辨证结论已包函着病机和属性。1论治与施治的认识辨证论治既是医生认识疾病、分析病因、病机的性质和诊疗过程的两个相互…  相似文献   

18.
重视同病类证和同病类治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病证关系除“同病异证”和“异病同证”外,还表现为“同病类证”。同病类证是指同一疾病患者具有相同的中医主证,个体之间只是兼夹证的差异,因此治疗上可运用中医类治法,即在应用主方治疗的基础上根据兼夹证适当加减。同病类证强调病和证的同质性,使辨病治疗和辨证治疗有更高的融合度。加强对同病类证和同病类治的研究是中西医结合的一项重要内容,有利于用现代科学方法阐明中医证的内涵,也有利于发扬中医辨证施治的优势和个体化治疗的特色。同病类证和同病类治对临床医师掌握方证相应的辨证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相似文献   

19.
中成药不合理用药主要存在辨证不足,用法用量不当,配伍不当,滥用滋补性中成药等.临床应用中成药要尊重中医辨证论治的治疗思路,做到合理应用中成药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  相似文献   

20.
用评定量表法进行中医辨证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证”是疾病中机体整体的动态反应状态,“辨证”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根据证候、辨别证素、组合成证名的思维认识过程。辨证所依据的证候虽然不够精确,但强调对病情资料的全面收集和综合分析,因而可借鉴“评定量表”的研究原则与技巧,研制出符合中医基本理论和临床实际的中医辨证量表,使辨证客观、量化,以辅助中医辨证,为中医证候规范研究提供科学的思路与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