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脾脏占位性病变的CT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搜集并分析21例经病理和临床证实的脾脏占位性病变的CT资料,包括血管瘤3例、淋巴管瘤1例、神经纤维瘤1例、脾囊肿2例、脾脓肿3例、脾结核2例、恶性淋巴瘤4例、血管内皮肉瘤1例,转移瘤4例。结果:CT检查能清楚地显示脾脏占位性病变的大小、形态、密度以及周围组织及脏器的情况。CT对脾脏占位性病变的检出率为100%,定性诊断准确率为67%。结论:CT对脾脏占位性病变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可作为首选的影像学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CT在脾脏占位性病变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7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脾脏占位性病变的CT及病理学资料,分析脾脏占位性病变的CT特征。结果 27例脾脏占位性病变,其中良性占位16例,包括脾囊肿7例,脾脓肿3例,脾血管瘤4例,脾血管淋巴管瘤1例,脾淋巴管瘤1例;恶性占位11例,包括转移瘤8例,淋巴瘤3例。结论 CT对脾脏占位性病变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可作为首选的影像学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3.
脾脏囊性占位性病变的螺旋CT诊断价值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脾脏囊性占位性病变的螺旋CT表现及其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或穿刺活检证 实19例脾脏囊性占位性病变的CT表现。19例均行CT平扫,16例行动态增强扫描。结果:19例中脾囊肿10例,脾转移 瘤4例,脾脏淋巴管瘤2例,脾海绵状血管瘤2例及脾原发性淋巴瘤1例。CT对脾脏囊性占位性病变的检出率极高,能 明确肿块性质、范围及其与周围组织的关系。结论:平扫和动态增强螺旋CT检查对脾脏囊性占位性病变有较高的定性 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CT在颈部肿块性病变诊断与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21例经手术病理及临床证实的颈部肿块性病变患者,包括4例颈部先天性囊性病变(2例鳃裂囊肿,1例甲状舌管囊肿及1例淋巴管囊肿),13例颈部淋巴结病变(4例转移瘤,2例淋巴瘤,4例淋巴结核及3例单纯性炎症),3例神经源性病变(1例颈动脉体瘤及2例神经鞘瘤)以及1例血管瘤均经CT平扫,18例又经增强CT扫描。对所有患者的CT表现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结果鳃裂囊肿与甲状舌管囊肿有其固定的发病部位,增强扫描无强化,淋巴管囊肿显示瘤内多房、出血和脂肪成分,对诊断有一定价值。转移瘤与淋巴瘤均表现为软组织结节及中心坏死,但转移瘤环状强化更多见,淋巴结核与单纯性炎症多表现为小实性软组织结节或较大囊性影。颈动脉体瘤增强后显著强化。神经鞘瘤可显示延迟充填及明显强化等征象。血管瘤于延迟期强化范围扩大是其特点。不同来源的肿瘤以及增大淋巴结与颈鞘内血管的位置关系有一定的特点,有利于病变的定位和鉴别诊断。结论根据病变的部位、形态及密度特点及其与颈部血管的关系,CT对大部分颈部非器官源性肿块有定性及鉴别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脾脏多发占位性病变的CT、MRI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17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脾脏多发占位性病变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结果 17例脾脏多发性占位性病变中脾戈谢病1例,间皮囊肿1例,隐球菌病1例,脾结核5例,淋巴瘤4例,脾脉管瘤5例。14例行CT检查,1例行MRI检查,2例行CT、MRI检查。CT和MRI可以很好的显示病灶大小、形态、密度/信号、强化特点,脾脏不同多发占位病变各有一定的CT及MRI特点。结论 CT、MRI是脾脏多发占位性病变的重要检查手段,MRI对某些脾脏病变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价值优于CT,可作为首选检查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脾脏占位性病变的超声诊断价值.方法:分析15例经病理和临床证实的脾脏占位性病变的超声资料,包括脾卡波西氏肉瘤1例,脾血管肉瘤1例,脾弥漫性非何杰金氏淋巴肉瘤1例,脾非霍奇金氏淋巴瘤2例,脾何杰金氏病(结节型)1例,脾转移癌4例,脾淋巴管瘤2例,脾囊肿2例,脾脓肿1例.结果:超声检查能清楚的显示,脾脏占位病变的大小、形态回声特征与周围器官组织的关系;超声对脾脏占位性病变的检出率100%,定性准确率为73.3%.结论:超声对脾脏占位性病变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可作为首选的影像学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肾转移瘤的CT诊断价值. 资料与方法对16例确诊为肾转移瘤患者的CT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肾转移瘤表现为实性病变型11例,囊性病变型2例,弥漫浸润型1例和出血性病变型2例. 结论肾转移瘤的原发病灶以肺癌和结肠癌多见;来源于同一原发肿瘤的肾转移瘤可能有多种CT表现;单发实性病变是肾转移瘤最常见的CT表现.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在弥漫型脂肪肝背景下肝局灶性病变的CT特征,以提高对其诊断的准确率.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40例弥漫型脂肪肝合并局灶性病变(35例)或残存肝岛(5例)患者的CT资料,观察脂肪肝对肝局灶性病变CT表现的影响.结果 40例弥漫型脂肪肝中,26例合并多发局灶性肝病变,9例合并单发病变,5例残存肝岛. 35例肝局灶性病变中,转移瘤18例 ,肝细胞癌(HCC)术后复发2例,血管瘤8例,多发囊肿5例,多发腺瘤及单发局灶性结节增生(FNH)各1例.CT平扫肝局灶性病变相对密度随脂肪肝程度而异,边界多不清,增强后强化方式则与无脂肪肝背景的肝内病变相似.结论 弥漫型脂肪肝内局灶性病变,其CT表现与正常背景下有所差异,增强检查尤其是动态增强对病变的诊断与鉴别具有重要意义;对不典型病例,随访对比有助于正确诊断.  相似文献   

9.
脾原发肿瘤非常罕见,作者报到10例脾原发性肿瘤,其中先天性脾囊肿1例、脾海绵状淋巴管瘤1例,脾海绵状血管瘤2例,脾错构瘤1例,脾原发性恶性淋巴瘤1例及脾囊肿4例。前6例经病理诊断证实。其主要影像如下:先天性脾囊肿US可见回声增强,其内部为均一的无回声团。血管造影可见压迫正常组织的无血管结构肿块。脾海绵状淋巴管瘤为无造影效果的多发性囊肿性病变,US可见境界模糊的多发性低回声改变,血管造影呈典型的瑞士奶酪状改变。脾血管瘤US呈境界清晰的高回声,CT为低密度,血管造影呈棉花样少血管性病变。脾错构瘤US呈境界清晰的低回声,CT为低密度,血管造影为多血管改变,但有1例为少血管性改变,  相似文献   

10.
脾脏病变的CT诊断(附33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CT检查对脾脏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或穿刺活检证实33例脾脏病变的CT表现。33例均行CT平扫,28例行双期CT增强扫描,6例做了延迟扫描。结果33例中,非肿瘤性病变6例(结核2例,血肿3例,炎性假瘤伴局灶性血管瘤1例),良性肿瘤13例(囊肿5例,血管瘤4例,淋巴管瘤1例,脉管瘤3例),恶性肿瘤14例(淋巴瘤8例,转移瘤4例,恶性肌纤维母细胞瘤1例,血管内皮肉瘤1例)。结论CT对脾脏病变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