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 探究影响角膜塑形镜偏中心定位的相关因素。方法 前瞻性研究。选取配戴角膜塑形镜近视患者76例142眼;戴镜前患者年龄为8~16岁,等效球镜度为-0.25~-6.00 D。142眼患者中Ⅰ级偏位者(中心定位)51眼、Ⅱ级偏位者48眼、Ⅲ级偏位者30眼、Ⅳ级偏位者13眼。不同偏位分级组间的差异性分析使用单因素方差分析,非参数秩和检验分析不同年龄分组、不同等效球镜度数分组、不同角膜散光度分组中角膜塑形镜偏位情况分布的差异性。使用Spearman相关分析方法分析等效球镜度、角膜散光度、角膜离散系数、角膜曲率、年龄和偏位程度的相关性。结果 本研究纳入患者年龄为(10.78±2.12)岁,等效球镜度为(-3.78±1.45)D,角膜曲率为(43.39±1.21)D,角膜离散系数为0.51±0.13。单因素方差分析示,不同偏位分级组间戴镜前等效球镜度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9.398,P<0.001)。相关分析显示,戴镜前等效球镜度和角膜塑形镜偏位程度呈负相关(r=-0.311,P<0.001),其余因素,如角膜散光度、角膜离散系数、角膜曲率、年龄和角膜塑形镜偏位程度均无相关性。结论 戴镜前等效球镜可能是影响角膜塑形镜治疗后出现偏中心定位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影响角膜塑形镜定位的相关因素。 方法:前瞻性研究。选取2014-07/2016-12于我院配戴角膜塑形镜的近视患者88例88眼,评估戴镜后1mo角膜塑形镜定位情况,并分析角膜塑形镜偏位程度与戴镜前年龄、等效球镜度、角膜散光、e值、角膜陡峭曲率和平坦曲率、角膜前表面曲率不对称指数的关系。 结果:根据本课题组制定的角膜塑形镜定位分级方法,戴镜后1mo本组患者中Ⅰ级者24眼,Ⅱ级者26眼,Ⅲ级者25眼,Ⅳ级者13眼。不同分级患者戴镜前等效球镜度、角膜陡峭曲率和平坦曲率均有差异(P<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角膜塑形镜偏位程度与戴镜前等效球镜度呈负相关(P<0.01),与其它因素相关性较弱。 结论:戴镜前等效球镜可能是影响角膜塑形镜偏中心定位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青少年近视眼经角膜塑形镜矫正后角膜前表面的变化。方法回顾性分析青少年近视患者共75人150眼,年龄9—17岁,屈光状态:-4.23±1.82(-8.75—-0.75)Ds/-0.3±0.47(-2-0)Dc,等效球镜度数:-4.34±1.88(-9.13—-0.75)D,应用TomeyTMS-4角膜地形图观察角膜塑形镜治疗前后角膜形态学的改变。结果通过规范验配,150眼裸眼视力均达到1.0,没有严重并发症发生。角膜地形图资料显示平均Ks:41.19±1.73D,Kf:39.67±1.67D,AveK:40.43±1.61D,PVA:-0.01±0.09。0.11±0.08(LogMAR),Es:-0.14±0.47.Em:-0.39±0.34,SRI:0.49±0.33,SAI:0.84±0.60,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Cyl:1.48±0.96D,与术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波动的平均值如下:Ks:0.82±0.83(0-3.88)D,Kf:0.69-t-0.75(0.01-4.54)D,Avek:0.71±0.75(0.01—3.51)D,Cyl:0.45±0.48(0.01-2.70)D,Es:0.27±0.31(0-1.14)。Em:0.18±0.24(0-1.51),Sri:0.19±0.20(0-1.02),Sai:0.40±0.55(0—3.65)。结论夜戴角膜塑形镜通过改变角膜前表面的角膜曲率和E值,提高青少年近视患者的裸眼视力,角膜的规则散光保持不变,但是角膜的潜视力值降低,角膜的不规则性增强。角膜地形图参数在-定波动范围内可以维持裸眼矫正视力稳定的。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角膜塑形镜戴镜后光学治疗区偏心状态对近视儿童角膜高阶像差及眼轴发育的影响。方法:前瞻性临床研究。选取8 - 14岁接受角膜塑形术的近视儿童20例(40眼),测量戴镜前,戴镜后1周、6个月及1.5年角膜地形图、角膜高阶像差和眼轴。比较角膜塑形镜戴镜后光学治疗区不同偏心状态各时间点角膜高阶像差的变化,分析戴镜后光学治疗区偏心状态与眼轴变化值的相关性。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Pearson相关性分析和配对t检验进行数据分析。结果:角膜塑形镜戴镜后光学
治疗区中心主要呈颞下方向的中度偏心( 0.5 - 1.0 mm),各时间点偏心距离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角膜塑形镜戴镜后角膜总高阶像差、总三阶像差、总彗差均较术前显著增加(F=4.491、5.297、2.927,均P< 0.05)。戴镜后1.5年,偏心距离与角膜各像差变化值无相关性。戴镜后1.5年,眼轴较戴镜前显著延长(t=-0.725,P< 0.05),但眼轴变化值与偏心距离不相关。结论:角膜塑形镜戴镜后光学中心偏心距离在戴镜后1周达到稳定并可引起戴镜后早期角膜高阶像差增加,但在戴镜1.5年后光学治疗区中心偏心程度对眼轴发育无影响。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和分析角膜塑形镜治疗后角膜形态的变化,评估角膜塑形镜治疗后光学区偏离中心对控制近视的影响。 方法:回顾性临床研究。对134例134眼近视患儿配戴角膜塑形镜矫治近视,平均年龄10.66±1.79岁, 均取右眼数据进行研究。分别在戴镜前及戴镜后3、6、12、18、24mo检查视力、眼轴和角膜地形图。使用SPSS19.0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戴镜后3、6、12、18、24mo的光学区偏瞳孔中心距离分别为0.84±0.45、0.77±0.40、0.79±0.41、0.78±0.41、0.79±0.42m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187,P=0.319)。戴镜24mo后平均光学区偏中心距离为0.79±0.35mm,眼轴增长均值为0.32±0.30mm。戴镜24mo后平均偏中心距离轻度(<0.5mm)、中度(0.5~1.0mm)、重度(>1.0mm)的眼轴增长分别为0.45±0.34、0.32±0.28、0.23±0.29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825,P=0.024)。戴镜后的平均偏中心距离和眼轴增长经线性回归分析,其线性关系有统计学意义(F=7.246,P=0.008),线性回归方程Y=0.478-0.194X。戴镜24mo后,18眼有重影,其偏中心距离均值1.18±0.36mm; 116眼无重影,其偏中心距离均值0.73±0.31mm,偏中心距离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59,P<0.01)。 结论:光学区偏中心距离在角膜塑形镜治疗3mo后趋于稳定,且对控制近视的效果和视觉质量有影响。 相似文献
6.
目的 开发一种基于角膜地形图、客观、定量的算法,用于评估角膜塑形镜的偏位量。方法使用K-means算法对角膜地形图离焦环进行分析,并结合使用加权最小二乘法,在角膜地形图的离焦环区域上模拟出最适合椭圆形。将椭圆形的中点与瞳孔中心之间的距离定义为角膜塑形镜的偏位量。选用100例患者(200眼)对算法的准确性及可重复性进行评估,并与人工评估结果进行对比。结果 在配戴角膜塑形镜后,114眼(57%)为轻度偏位,75眼(37.5%)为中度偏位,11眼(5.5%)为重度偏位。计算机算法结果与人工评估结果相比,有很高的匹配度和更好的可重复性。结论 应用K-means及加权最小二乘法的算法对角膜塑形镜配戴后偏位量分析的准确性和重复性较高,为角膜塑形镜临床验配与研究提供了定量的自动分析方案。 相似文献
7.
目的对青少年配戴角膜塑形镜的需求和配戴后心理影响等方面进行调查并作初步分析。方法调查研究。对2011年1—8月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就诊的配戴角膜塑形镜矫正近视的青少年进行间卷调查,分别在配戴镜片前、配戴1周、1个月和3个月进行调查问卷,调查内容主要包括:青少年对角膜塑形镜的认识和需求;配戴角膜塑形镜对青少年的心理、视觉等的影响。共分发和调查100例青少年配戴者,并对完整完成的84份调查报告进行整理和统计分析。采用卡方检验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在配戴角膜塑形镜的青少年群体中,有78%愿意主动选择配戴角膜塑形镜;83%的青少年配戴者认为夜间配戴镜片对入睡没有影响;青少年对于角膜塑形镜的需求主要是控制近视度数加深(占60%);约50%的青少年配戴者自觉在美观、自信心、方便性等方面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配戴1个月后,这种心理优势更加明显,其中戴镜后1个月自信心与1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7.871,P〈O.05)。结论配戴角膜塑形镜对青少年的日常生活需求、视觉需求以及心理感觉等多方面都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比分析配戴角膜塑形镜后2种镜片偏心的测量方法。方法::回顾性临床研究。选取2016年8月至2018年10月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完成角膜塑形镜验配并持续戴镜24个月的近视儿童77例,将戴镜前和戴镜3个月后的角膜地形图对比构建切向差异图,分析戴镜前和戴镜3个月后Kappa角距离的变化情况,然后通过MATL...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轻中度近视青少年配戴夜戴型角膜塑形镜后角膜形态的早期变化。方法配戴夜戴型角膜塑形镜的轻中度近视青少年21例42眼,使用眼前节分析仪(Orbsean—Ⅱ)评价戴镜后1天、1周、1月、3-6个月的角膜变化。结果配戴者角膜地形图3mm区域角膜曲率平均值下降,戴镜1周后变化有统计学意义,P〈0.05,1月后变化无统计学意义,P〉0.05;角膜前表面diff值下降变化有统计学意义,P〈0.05;后表面diff值变化无统计学意义,P〉0.05;角膜最薄厚度减少变化有统计学意义,P〈0.05;前房深度变化无统计学意义,P〉0.05;white—to—white值变化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青少年轻中度近视使用角膜塑形镜后角膜中央区曲率下降。 相似文献
10.
目的 通过改良的调查问卷评估儿童配戴角膜塑形镜(OK镜)过程中的使用情况,了解儿童对OK镜治疗接受程度,以及影响治疗效果和满意度的因素。方法 收集了年龄在6~17岁、近视度-0.75~-6.00DS,散光度<1.50DC的患儿,共198例。所有患儿在过去的5年内无间断地配戴OK镜。通过OK镜调查问卷,评估患儿治疗后的视力情况、眼部症状、舒适度、戴镜时间、换镜周期、每周及每日戴镜时间、镜片护理、满意度等情况,寻找影响OK镜整体满意度的可能因素。结果 不同年龄、性别、近视程度、戴镜时间、换镜周期、更换护理方案频次、及更换镜片盒频率,在舒适度评分、目前镜片护理情况及对OK镜整体满意度评分方面无统计学差异(P>0.05)。每周戴镜天数5~7天组舒适度评分最高。每周戴镜天数越多,对OK镜整体的满意度打分越高。戴镜时间越长,镜片护理情况评分越高。每周戴镜天数5~7天的患儿(91.9%)中,延长戴镜时间可提高舒适度及镜片护理情况。结论 调查问卷可以反映配戴OK镜的儿童视力相关生活质量及满意度情况。配戴时间是主要的影响因素,随着配戴时间延长,舒适度、镜片护理情况及整体满意度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和分析角膜塑形术后角膜表面形态及角膜像差的变化,并评估角膜塑形偏心量对角膜像差的影响。方法前瞻性临床研究。对22例年龄为(24.4±2.2)岁的中低度近视[(-2.23±0.74)D1患者采用夜戴型角膜塑形镜矫治近视。分别在配戴角膜塑形镜前.戴镜后1周、1个月时用开视野红外验光仪(Grand Seiko 5500)测量中心近视度数:用Medmont E-300角膜地形图仪进行角膜地形检查,通过角膜地形图得到角膜塑形偏心数据(包括幅度和方向)、角膜曲率(K值),用Matlab软件将角膜地形图数据转化成角膜像差数据,只取右眼数据进行研究。数据分别采用配对t检验、独立样本£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Pearson相关进行分析。结果配戴角膜塑形镜后眼近视度数即开始有效减低,角膜中心表面曲率也同时开始降低,两者1周之后都趋于稳定。戴镜第1周时的平均偏心量是(0.49±0.24)mm。与1个月时的偏心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偏心方向主要在颞侧,其次是下方。戴镜后角膜表面的总高阶像差、三阶像差、四阶像差均方根值相对戴镜前增加,1周之后趋于稳定。角膜三阶像差变化量与偏心幅度呈正相关(r=0.492,P〈0.05);四阶像差变化量与偏心的相关性无统计学意义;角膜三阶像差中的一级彗差变化量与偏心在幅度和方向上都呈正相关(r=0.546,P〈0.05;r=0.710,P〈0.05)。初始散光较大者的偏心量并不比散光较小者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角膜塑形术在1周之内即可有效降低近视度数、角膜曲率;角膜总高阶像差及三阶、四阶像差均增大.其中三阶像差中的一级彗差增加量与角膜塑形偏心相关。角膜塑形术后的偏心量不取决于初始的散光度数。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荧光评估作为角膜塑形镜配适判断标准的可靠性。方法观察性分析。观察同一眼在不同荧光素染色量,不同时间的角膜塑形镜配适的评估情况,以及在是否使用表面麻醉药、是否拉开眼睑等情况下对塑形镜的配适进行观察评估,并拍照记录。结果荧光染色评估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荧光素染色量、评估时机、泪液分泌量、是否使用表面麻醉药、配戴者眼表敏感性、眼睑紧张度和位置、是否撑开眼睑观察、角膜散光、角膜直径。在不同影响因素情况下获得的评估照片有明显差异。结论角膜塑形镜验配的荧光素评估受到较多因素的影响,而且评估主观性强,并非是塑形镜配适的可靠判断标准。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角膜塑形术在临床应用中的异常现象。方法:观察的OK镜治疗者189例365眼(随访期3个月内)。记录主诉与常规眼科检查,包括视力、屈光、眼压、裂隙灯及角膜地形图等检查,观察与分析治疗过程中所出现的异常现象(症状与体征)。结果:本组病例在治疗过程中出现叠影10.9%、眩光7.1%、角膜上皮脱落27.9%。角膜内皮羊脂状KP0.2%等异常现象,通过及时发现与处理,均分别妥善解决,结论:OK镜虽可有效减低近视屈光度,提高远视力,但对治疗过程中出现的异常现象应予重视。 相似文献
14.
为研究准分子激光屈光性角膜切削术(PhotorefractiveKeratectomy,PRK)切削中心偏离对角膜散光与欠矫的影响。对PRK术后210眼行角膜地形图检查后发现,PRK切削偏心小于050mm者为372%,050~100mm者为533%,10mm以上者为95%,切削偏心平均为076mm,欠矫平均为141D,散光无明显改变。切削偏心能直接导致欠矫的发生,但对角膜散光无明显影响,减小偏心可以避免欠矫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角膜塑型镜治疗后镜片偏离中心的相关因素及其对视功能的影响。方法应用HumpheryInstrumentsATLAS 8 0角膜地形图分析系统对 135例 (2 70只眼 )患者配戴角膜塑型镜前及治疗 6个月内的角膜地形图进行定量分析 ,以角膜顶点为参考点 ,检测治疗后光学区中心与角膜顶点的距离 ,即为偏中心距离 ,分析偏中心距离与患者治疗前有关参数之间的关系。分析偏中心距离大小对视功能的影响。结果 治疗 1d、1个月、3个月及 6个月患者平均镜片偏中心距离分别为 (0 4 9±0 34)mm、(0 5 7± 0 4 1)mm、(0 5 5± 0 4 8)mm及 (0 5 9± 0 39)mm。治疗 1个月平均偏中心距离≤0 5mm者 138只眼 (5 1 1% ) ,0 5~ 1 0mm者 96只眼 (35 6 % ) ,>1 0mm者 36只眼 (13 3% )。其中偏中心距离 >0 5mm者中 ,4 8 5 %的患者偏离方向为颞侧。治疗前不同散光度数和不同镜片直径者间的治疗后镜片偏中心距离比较 ,差异均有显著意义 (单因素方差分析 ,P =0 0 5、0 0 0 )。治疗前不同屈光度者间的治疗后镜片偏中心距离比较 ,差异无显著意义 (方差分析 ,P =0 6 4 )。治疗前不同平均角膜曲率半径和不同角膜偏心率E值者间的治疗后镜片偏中心距离比较 ,差异均无显著意义 (t检验 ,P=0 6 4、0 5 1)。治疗后有无发生重影和眩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角膜塑形镜矫正青少年儿童近视的疗效,探讨角膜塑形镜对近视进展控制的临床效果,并观察其安全性。方法回顾性病例分析。选取2011-2012年间在上海瑞视维景眼科门诊部验配角膜塑形镜的近视青少年儿童58例,均以左眼作为研究对象,年龄(11.1±2.0)岁,平均等效球镜度(SE)(-3.68±1.36)D。选用Boston EqualensⅡ和Boston XO 2种不同材料角膜塑形镜,按照所验配的角膜塑形镜材料为A组(38例)和B组(20例),再以-3.00 D为界分为低度近视组(19例)和中度近视组(39例),患者连续配戴角膜塑形镜2年后停戴4周复诊,分别比较戴镜2年前后的SE、眼轴长度、角膜内皮细胞计数、中央角膜厚度、角膜平坦曲率值、角膜陡峭曲率值和角膜散光。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符号秩和检验,Pearson相关分析等进行数据分析。结果配戴角膜塑形镜的患者在戴镜2年后均有近视度数加深[(-0.35±0.64)D,t=4.132,P<0.01],眼轴长度增加[(0.33±0.33)mm,t=4.411,P<0.01],角膜平坦曲率值减少[(-0.33±0.25)D,t=10.001,P<0.01]和角膜散光增加[(-0.34±0.38)D,t=6.873,P<0.01];但A组与B组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低度近视组的SE、眼轴长度和角膜散光改变量分别为(-0.70±0.68)D,(0.47±0.36)mm,(-0.54±0.37)D,均高于中度近视组的改变量[(-0.17±0.54)D,(0.26±0.29)mm,-0.25(-1.00,0.25)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193、-2.384,Z=-2.598,P<0.01)。结论青少年儿童配戴角膜塑形镜2年后仍有少量近视进展和眼轴增长,并且中度近视的近视增加量可能低于低度近视者。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角膜塑形镜矫正青少年高度近视眼的效果。方法回顾性研究。选择配戴角膜塑形镜的青少年高度近视眼患者30例,平均年龄为(15±2)岁,平均球镜度数(-7.34±0.91)D,平均裸眼视力0.89±0.29(LogMAR视力表);平坦角膜曲率(43.54±1.16)D;平均眼轴长度(26.38±0.94)mm。根据屈光及眼部检查结果配戴角膜塑形镜,并按屈光不正程度选择日戴和夜戴两种配戴方式。观察戴镜6个月及1、2、3、4、5年的摘镜视力、平坦角膜曲率、球镜度数及眼轴长度与配戴前的变化。戴镜前后各参数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两两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的多重比较分析,不同配戴方式的戴镜前后同一时间比较采用成组t检验。结果30例高度近视眼患者配戴角膜塑形镜5年期间,裸眼视力及角膜曲率戴镜后较戴镜前变化明显,裸眼视力在戴镜后较戴镜前均有不同程度提高(各观察点LogMAR视力为0.45±0.31、0.49±0.32、0.43±0.30、0.47±0.31、0.58±0.35、0.53±0.27;F=10.725,P=0.000),角膜曲率较戴镜前趋于平坦(5年观察期角膜曲率分别为41.14±1.54、41.75±1.88、41.54±2.10、41.73±1.89、41.94±1.61、40.70±1.67;F=10.161,P=0.000),屈光度数在戴镜前2年间较戴镜前下降明显,后期观察与配镜前无明显差异性变化(观察期间屈光度分别为-5.23±1.81、-5.59±2.75、-6.29±2.12、-6.63±2.31、-6.83±2.33、-7.01±1.81;F=4.929,P=0.000),屈光度维持较稳定。眼轴仅戴镜第5年的变化稍有增长,其余不同戴镜时间段与配戴前比较差异无无统计学意义(5年期间眼轴变化分别为26.41±0.90、26.68±0.93、26.69±1.06、26.75±0.94、26.81±1.04、27.04±1.01;F=1.831,P=0.094),眼轴增长控制理想。戴镜期间所有患者均未出现严重的并发症而导致放弃配戴。结论高度近视眼患者配戴角膜塑形镜5年控制近视效果明显,未见严重的并发症。(中华眼科杂志,2015,51:515-519)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近视青少年配戴夜戴型角膜塑形镜后眼轴增加量的相关因素。方法前瞻性非随机对照研究。166例(均取右眼数据)近视患者分别配戴全矫单焦框架眼镜(82例)和角膜塑形镜(84例),收集其性别、年龄、基础眼轴长度和戴镜2年后眼轴增加量等参数。单因素线性回归分析2组各参数对眼轴增加量的影响。结果2年后,框架镜组和角膜塑形镜组完成随访的病例数分别为70例和73例。框架镜组2年的眼轴增加量的影响因素包括:年龄(β=-0.073,P<0.01)、角膜散光(β=0.05,P<0.05)、基础眼轴长度(β=-0.07,P<0.05)。角膜塑形镜组2年的眼轴增加量的影响因素包括:性别[男女眼轴增加量分别为(0.34±0.29)mm,(0.21±0.31)mm,t=0.69,P<0.05]、年龄(β=-0.066,P<0.01)、近视发生年龄(β=-0.073,P<0.05)、基础近视度数(β=0.052,P<0.05)、入选研究前2年每年增加的近视度数(β=-0.043,P<0.05)、瞳孔直径(β=-0.04,P<0.05)、基础眼轴长度(β=-0.06,P<0.05)。经协方差分析,年龄、近视发生年龄、入选研究前2年增加的近视度数、基础近视度数、眼轴、角膜散光、瞳孔直径与眼轴增加量的回归系数在2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女性、年龄越小、近视发生越早、基础近视度数越高、入选研究前2年每年增加的近视度数越大、角膜散光越大、瞳孔直径越大和基础眼轴越长的近视患者配戴角膜塑形镜的效果较框架镜好。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角膜像差与角膜前表面Q值改变对角膜塑形术控制近视效果的影响。方法前瞻性临床研究。对配戴角膜塑形镜治疗的8~16岁青少年儿童中低度近视患者85例(85眼),分别进行配戴前及配戴1年后的眼轴和角膜像差、角膜前表面Q值测量。眼轴由IOLMaster测得,角膜像差和Q值由角膜地形图仪测得,角膜像差取6 mm瞳孔直径下的数据。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独立样本t检验、配对t检验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73例受检者完成1年的随访检查。初始眼轴长度和配戴1年后眼轴长度分别为(25.17±0.88)mm和(25.42±0.83)mm,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8.387,P<0.01)。眼轴年增长幅度低于均值组和高于均值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有初始戴镜年龄、角膜前表面Q值差值、初始角膜球差、初始水平角膜彗差、初始近视程度。行logistic回归分析,角膜塑形镜控制眼轴增长幅度主要的影响因素有:初始近视程度(?茁=3.709,P<0.01)、初始角膜球差(?茁=-12.881,P<0.01)、角膜前表面Q值差值(?茁=-4.349,P<0.01)。影响近视程度的主要因素有初始戴镜年龄(?茁=0.441,P<0.05)和初始角膜球差(?茁=8.762,P<0.05)。结论年龄和角膜球差影响近视进展。随访1年,角膜塑形镜对中度近视的眼轴控制效果优于低度近视,角膜塑形镜通过改变角膜前表面Q值及角膜球差影响近视控制效果。 相似文献
20.
目的矢量分析法比较近视伴较高散光的青少年儿童患者分别配戴球面角膜塑形镜和环曲面角膜塑形镜后角膜散光的改变及临床效果。方法前瞻性观察研究。收集2013年3月至2014年6月到广州军区武汉总医院眼科就诊的青少年儿童24例(47眼),其中球面角膜塑形镜组(简称球面组)14例(27眼),环曲面角膜塑形镜组(简称环曲面组)10例(20眼)。在配戴1 d、1周、1个月、3个月时观察患者的裸眼视力(UCVA)、角膜散光改变以及主观感觉、并发症等。2组间的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配戴前球面组、环曲面组近视度分别为(-3.80±1.43)、(-3.98±1.53)D;角膜散光J0分别为(-1.11±0.23)、(-1.18±0.29)D;角膜散光J45分别为(0.11±0.21)、(0.05±0.51)D。2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随着戴镜时间的延长,2组的UCVA呈逐步上升状态;戴镜1 d、1周、1个月时,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戴镜3个月时,环曲面组(5.05±0.06)高于球面组(4.93±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55,P<0.05)。角膜散光J0在配戴后各时间点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4.83、-1.56、-2.38、-1.03,P<0.05)。角膜散光J45在配戴后各时间点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球面组中4例有重影、视力模糊等不适症状,环曲面组无一例报告有明显视觉不适症状。结论近视伴较高散光患者配戴普通球面角膜塑形镜虽然也可以获得较好的UCVA,但是降低角膜散光的能力及镜片稳定性低于环曲面角膜塑形镜。 相似文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