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抗肿瘤血管生成基因治疗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肿瘤血管为肿瘤生长提供氧气、营养、营养、排泄代谢产物,对肿瘤转移也有重要意义。与肿瘤血管生成有关的刺激因子有VEGF、bFGF等,抑制因子有血管生成抑素、内皮抑素sFlt-1等。基因治疗在抗肿瘤血管生成治疗中主要利用病毒载体通过下调VEGF及其受体表达、阻断Ap-Tie受体配体途径、上调血管生成抑素、内皮抑素的表达发挥治疗作用。对抗肿瘤血管生成基因治疗的若干问题尚有争议。抗肿瘤血管生成的基因治疗真正走向临床还有一定距离。  相似文献   

2.
促红细胞生成素原用于贫血的治疗,但近年研究发现除促造血作用以外,还有细胞保护及促血管生成等作用,可用于缺血性心脏病、心力衰竭等心血管疾病的治疗。本文就其在心血管疾病中的应用进展情况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3.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冠状动脉性心脏病的发病率近年来呈增长趋势。再生的血管很大程度上改善心肌的供血,从而缓解疾病的进展。到目前为止,无论是在体内还是体外的研究中,促血管生成的细胞因子诱导血管再生大多是利用单一的血管生成因子。它的疗效还是有限的。近年来,对血管再生基因治疗的研究为缺血性心脏疾病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方向。随着基因工程的开展,基因重组技术与基因芯片技术的发展为血管再生在基因水平的研究创造了良好的基础,现就血管再生的基因治疗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4.
促红细胞生成素原用于贫血的治疗,但近年研究发现除促造血作用以外,还有细胞保护及促血管生成等作用,可用于缺血性心脏病、心力衰竭等心血管疾病的治疗.本文就其在心血管疾病中的应用进展情况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5.
促血管新生治疗的机制与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血管新生的过程与缺血、缺氧、炎症反应、生长因子和一氧化氮均有密切关系;心脏的血管新生对于改善缺血性心脏病的心肌灌注有着重要作用。动物实验和临床研究表明,促血管生成因子能够促进侧枝循环建立,可能为缺血性心脏病患者提供一种新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6.
治疗性血管生成是近年来提出的新概念。动物实验已显示治疗性血管新生基因治疗心肌缺血的光明前途,最近公布的若干安慰剂对照、双盲临床试验更为临床开展基因治疗缺血性心脏病揭开帷幕。  相似文献   

7.
张海宏  陈玉成  曾智 《心脏杂志》2005,17(6):610-612
胎盘生长因子(P lGF)是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家族成员之一,与VEGF结构相似,参与病理状态下的新生血管和侧支血管的形成,而对生理状态下的血管发育影响很小,可望用于治疗缺血性心脏病。作者就其结构及促血管生成的作用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8.
生理性的血管生成对于组织修复、机体平衡具有重要的作用,但异常的血管生成可诱发多种疾病,如癌症、缺血性心脏病、中风等。调节血管的生成对于诸多疾病的治疗具有重要意义,抗血管生成疗法已在某些疾病中显示了治疗意义,但促血管生成疗法仍然是一个难题。近年来,大量研究显示长链非编码RNA(lncRNA)在血管生成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通过调节异常的lncRNA,可以抑制或促进血管生成,这为治疗异常血管生成的相关疾病开辟了新的领域。  相似文献   

9.
目的在大鼠后肢缺血模型中,探讨联合转染促血管生成素1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基因治疗对新生血管数量和侧支循环形成的影响,并观察不同基因剂量配比对新生血管形态和功能的影响。方法制备大鼠后肢血管闭塞病变模型,采用电脉冲法介导转基因,按不同剂量配比进行肌肉组织转染携带促血管生成素1基因的质粒和/或携带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基因的质粒。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检测外源基因的表达、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缺血局部毛细血管和小动脉的数量和分布、通过后肢血管造影检测侧支循环建立的情况。结果单独转促血管生成素1基因或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基因治疗组血管生成数量略有增加,联合基因治疗组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质粒剂量为100μg时,随着促血管生成素1质粒剂量的增加,小动脉计数较同期空载质粒对照组分别增加0.90倍、1.40倍和1.45倍;当促血管生成素1质粒剂量为100μg时,随着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质粒剂量的增加,小动脉计数较同期空载质粒对照组分别增加1.90倍、1.07倍和1.39倍。血管通透性检测表明,随着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质粒剂量的增加,血管通透性渐增加,促血管生成素1质粒能降低新生血管的通透性;其中促血管生成素1质粒200μg联合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质粒100μg组在有效促进小动脉形成的同时血管通透性与正常对照组最为接近。结论联合血管生成素1和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基因治疗能更有效促进小动脉形成,其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质粒与促血管生成素1质粒比例为1:2时血管通透性最接近生理状态,是比较理想的联合基因治疗剂量配比。  相似文献   

10.
色素上皮衍生因子(PEDF)来源于人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是眼内有效的血管生成抑制剂,对保持正常眼组织透明无血管的状态有重要作用。PEDF能对抗多种促血管生成因子,有针对性地抑制病理性血管生成,延缓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进展,发挥保护作用。同时,PEDF在眼部浓度降低可增加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危险。其作用机制仍在探索中。外源性应用PEDF及进行基因治疗对眼部血管增生性疾病具有显著疗效。因此,深入研究可能会发现PEDF治疗临床血管增生性疾病更广泛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血管生长因子靶向基因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缺血性心脏病治疗一直是医学研究的重点课题,包括药物、冠脉搭桥和血管成形术等。本文在血管生成的生物学基础上综述了血管生长因子靶向基因治疗的基因转导的载体系统、投放系统。  相似文献   

12.
血管生长因子靶向基因治疗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缺血性心脏病治疗一直是医学研究的重点课题,包括药物、冠脉搭桥和血管成形术等。本文在血管生成的生物学基础上综述了血管生长因子靶向基因治疗的基因转导的载体系统、投放系统。  相似文献   

13.
血管生成及其相关因子表达随生长发育或创伤、缺血/缺氧及炎症反应而有不同的反应,促血管生成治疗是目前治疗血管阻塞导致的肢体和心肌缺血的研究热点,进一步研究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及其受体在老年心脏中的表达规律以及老年常见疾病对心脏血管生成的影响,可为促血管生成治疗心肌缺血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4.
内皮前体细胞移植:冠心病治疗的新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干细胞研究的进展和基因治疗技术在心血管的应用为缺血性心脏病的治疗提供了新策略。基因修饰后内皮前体细胞移植既补充了功能不良且数量不足的内皮前体细胞又诱导并促进了局部新血管的生成 ,展示了美好的临床应用前景。本文回顾了近几年来缺血性心脏病治疗的新概念 ,重点介绍了国外内皮前体细胞及其基因修饰应用的新进展 ,并对存在的问题和应用前景分别进行了讨论和展望  相似文献   

15.
由于肿瘤微环境中促血管生成因子,如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FGF-2)等持续存在,大量血管化导致肿瘤快速生长扩散。Folkman最早提出将肿瘤血管生成作为潜在治疗靶点的假设,将关注点从以肿瘤细胞为中心的传统治疗转移到抗肿瘤血管生成,开辟了肿瘤学的新领域。抗血管生成靶向药物因其可以抑制肿瘤血管生成、促进血管正常化、改善肿瘤微环境已广泛应用于结肠癌、肺癌等治疗。然而适应性抵抗或代偿性耐药限制了靶向抗血管生成药物的应用,目前尚无规范成熟的治疗方案弥补这一缺点。  相似文献   

16.
谭强  李易 《岭南心血管病杂志》2002,8(3):215-217,221
缺血性心脏病是一类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疾患 ,其传统治疗方法主要有药物治疗、血管介入成型术以及外科血管搭桥术。然而一些患者的血管病变为小血管的弥漫性病变 ,药物治疗很难奏效 ,又不能承受外科手术或血管成型术 ,传统的治疗方法远远不能满足临床需要。近年来分子生物学的迅猛发展使心血管疾病的基因治疗成为可能。缺血性心脏病的基因治疗的含义是把治病基因导入缺血冠脉或心肌中 ,使之转录、表达有特定生物功能的蛋白质 ,从而发挥治疗作用。这种新兴的治疗方法又称为基因搭桥术 ,目前已成为研究的热点。基因治疗缺血性心脏病的实现依赖…  相似文献   

17.
血管新生的病理生理与缺血性心脏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血管新生是指在原有血管的基础上生长形成新生血管的过程,依赖于促血管生成因子和抗血管生成因子之间的平衡,平衡的改变与许多病理过程有关,如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肿瘤和缺血性心血管  相似文献   

18.
血管生成素是一类最新发现的促血管生成因子。随着血管生成素的作用机制不断被认识 ,其在血管生成中的调节作用以及与心血管疾病的关系也日益受到重视。  相似文献   

19.
目前抗肿瘤血管生成的研究多在动物模型中进行,这样虽然可以模拟肿瘤生长的微环境,但由于受到体内环境诸多因素的影响,促血管生成因子人为表达降低后,血管内皮细胞的生物学行为发生了哪些变化难以明确。采用分泌促血管生成因子的肿瘤细胞与血管内皮细胞共培养可以初步明确这一问题。本研究采用RNA干扰(RNAi)技术观察其抑制肿瘤细胞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后对血管内皮细胞生长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肿瘤生长和转移均依赖于肿瘤的血管生成,而血管内皮细胞迁移是肿瘤血管生成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有着重要的研究意义.现从肿瘤血管生成过程中促血管生成因子、骨架蛋白解聚、细胞外基质的降解三个方面对血管内皮细胞迁移的影响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