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豚鼠膜迷路蛋白组成分析及免疫转印法检测感音神经性聋患者抗68kD抗体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比较了多种条件提取的豚鼠膜迷路蛋白,发现用十二烷基磺酸钠(SDS)或TritonX-100提取效率高,冻融法较超声粉碎法更可取。成功地建立了免疫转印(Westernblot)法,并初步运用于血清抗膜迷路蛋白抗体的检测。42例不明原因感音神经性聋患者中16例患者血清中抗68kD抗体阳性,同时伴有IgG、IgM、IgA升高。部分正常对照组血清中也存在该抗体,但反应弱,重复性差。 相似文献
2.
豚鼠膜迷路蛋白抗原性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应用电泳吸附斑点免疫检测法和改良免疫转印法,发现粗制的豚鼠膜迷路蛋白是一种极为复杂的抗原、十二烷基磺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至少可将其分出22种成分,68kD含有4种不同等电点的成分。Western blotting法分析可以检出11条阳性反应带,包括68kD,60kD和32kD,条带之间存在交叉抗原性,膜迷路蛋白和听神经、耳蜗核及肾脏的蛋白成分之间有交叉抗原性,主要位于98kD,68kD及27. 相似文献
3.
应用电泳吸附斑点免疫检测法和改良免疫转印法,发现粗制的豚鼠膜迷路蛋白是一种极为复杂的抗原,十二烷基磺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至少可将其分出22种成分。68kD含有4种不同等电点的成分。Westernblotting法分析可以检出ll条阳性反应带,包括68kD、60kD和32kD,条带之间存在交叉抗原性,膜迷路蛋白和听神经、耳蜗核及肾脏的蛋白成分之间有交叉抗原性,主要位于98kD、68kD及27.4kD,免疫组织化学研究发现抗膜迷路蛋白抗血清可以和内耳广泛的组织结构发生反应,主要部位是:血管纹的细胞膜和细胞间质及螺旋凸,Corti器的内外毛细胞及支持细胞的胞膜和胞浆,盖膜以及螺旋神经节的细胞膜。还初步发现抗膜迷路蛋白抗血清可以和克雷白杆菌膜蛋白发生交叉反应。 相似文献
4.
采用改良免疫转印法分析了拟诊为自身免疫性感音神经性听力减退患者体内抗膜迷路蛋白抗体,并将该法与常规法比较,发现用该法在患者血清中最多可检出5条强阳性带(含68000),阳性率为72%(18/25),显著高于常规法(40%)。还在部分患者体内检出了抗肺炎克雷白杆菌膜蛋白抗体(7/9)。 相似文献
5.
自身免疫性感音神经性聋血清抗膜迷路蛋白抗体的检测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采用改良免疫转印法分析了拟诊为自身免疫性感音神经性听力减退患者休内抗膜迷路蛋白抗体,并将该法与常规法比较,发现用该法在患者血清中最多可检出5条强阳性(含68000),阳性率为72%(18/25),显著高于常规法(40%)。还在部分患者体内检出了抗肺炎克雷白杆菌膜蛋白抗体(7/9)。 相似文献
6.
7.
目的检测正常和膜迷路积水豚鼠内耳水通道蛋白(aquaporins,AQPs)的表达,探讨其机理和意义。方法 20只健康豚鼠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10只,实验组(膜迷路积水模型组)豚鼠腹腔注射醋酸去氨加压素,4μg·kg-1·d-1,共1周,诱导其内耳膜迷路积水,对照组豚鼠腹腔注射等量生理盐水。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两组豚鼠内耳水通道蛋白的表达,并进行比较。结果对照组豚鼠内耳中有AQP0、1、2、3、5、7、8的表达,其中AQP0仅在血管纹和螺旋神经节细胞有较弱的表达;AQP1分布于包绕骨迷路、内淋巴囊、内淋巴管的纤维细胞,基底膜鼓阶面细胞、螺旋韧带纤维细胞、螺旋缘纤维细胞、Corti’s器、内外螺旋沟、血管纹、椭圆囊壁、球囊壁、螺旋神经节等;AQP2表达在血管纹、Corti’s器、螺旋神经节细胞和内淋巴囊中;AQP3、7、8三者的分布类似,在螺旋神经节和包绕膜迷路的组织中表达,包括Corti’s器、内外螺旋沟、血管纹、螺旋韧带纤维细胞、螺旋缘、椭圆囊壁、球囊壁、内淋巴囊等;AQP5则表达在Corti’s器、内外螺旋沟、螺旋神经节、螺旋韧带纤维细胞。实验组豚鼠内耳中,血管纹AQP2的表达与对照组较正常豚鼠表达增加,其它亚型AQPs的表达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结论正常豚鼠内耳中有多种AQPs表达,膜迷路积水后豚鼠内耳中AQP2的表达增强,提示膜迷路积水可能与AQP2表达上调有关。 相似文献
8.
强直性脊柱炎患者的听力学及抗膜迷路蛋白抗体的检测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 对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AS)患者进行听力学检测并分析听力减退的特点。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临床耳鼻咽喉科检查、听力学测试、抗膜迷路抗体检查、血清免疫学检查方法,对确诊为AS的34例(68耳)患者的临床资料加以分析。结果 34例中主诉听力减退11例,纯音测听发现听力减退24例(41耳),占60.3%(41/68),2耳见鼓膜穿孔为混合性聋,39耳为感生聋, 相似文献
9.
为探讨不明原因感音经性聋患者红细胞功能,采用酵母菌花环试验对50例不明原因感音神经性聋患者红细胞免疫功能进行检测,并与正常进行比较,结果显示:不明原因感音神经性聋患者红细胞G3b受体花环率降低,红细胞免疫复合物花环率升高,且皆与正常组有显著性差异,提示不明原因的感音神经性聋患者有继发性红细胞免疫功能低下,可能与红细胞免疫调节功能紊乱有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水通道蛋白(aquaporin,AQ)1、2、5(AQP1、AQP2、AQP5)三种蛋白在膜迷路积水豚鼠耳蜗的表达及分布情况,探讨其在内淋巴积液中可能的发生机制。方法选择健康红目豚鼠60只,随机分为空白组(30只)和模型组(30只),模型组给予醋酸去氨加压素6μg·kg-1·d-1腹腔注射10 d,空白组以1 ml生理盐水腹腔注射10 d;常规饲养7天后取出耳蜗,通过免疫组化、Western-blot方法观察AQP1、AQP2、AQP5蛋白在豚鼠耳蜗的分布及表达。结果免疫组化示空白组、模型组豚鼠耳蜗组织中AQP1表达的光密度值分别为0.134±0.021、0.273±0.053;AQP2表达分别为0.089±0.013、0.261±0.100;AQP5表达分别为0.264±0.065、0.151±0.098;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AQP1、AQP2蛋白表达明显上调(P<0.01),AQP5蛋白表达明显下调(P<0.05)。Western-blot示空白组、模型组豚鼠耳蜗组织中AQP1表达分别为0.214±0.034、0.313±0.032;AQP2表达分别为0.283±0.050、0.544±0.042;AQP5表达分别为0.291±0.041、0.199±0.033;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AQP1、AQP2蛋白表达上调(P<0.01),AQP5蛋白表达明显下调(P<0.05)。结论AQP1、AQP2、AQP5蛋白均可能参与了豚鼠耳蜗膜迷路积水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中华耳科学杂志》2019,(1)
目的探讨迷路内出血相关突聋伴眩晕患者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我科2016年9月至2018年4月总计110份诊断为单耳突发性耳聋伴眩晕患者的病例资料,17例经头部磁共振检查提示内耳出血,将其中病例资料完整的13例患者与55例病例资料完整、磁共振检查正常的突发性耳聋伴眩晕患者进行比较,观察其治疗结果的差异有无统计学意义。结果迷路内出血在MRI T2 FLAIR及T1WI序列中均表现为高信号,部位多位于半规管(13例),其次是前庭(7例)和耳蜗(5例)。阳性组治疗总有效率46.2%,阴性组为52.7%,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82,n=1,P=0.670);两组间受损频率提升绝对值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348,P=0.729)。结论迷路内出血相关突聋伴眩晕患者多为全频受累的中度至极重度听力损失,可由头部MRI T1WI及T2 FLAIR序列检出,提示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12.
为探讨不明原因感音神经性聋患者红细胞免疫功能,采用酵母菌花环试验对50例不明原因感音神经性聋患者红细胞免疫功能进行检测,并与正常组进行比较,结果显示:不明原因感音神经性聋患者红细胞G3b受体(RBC-C3bR)花环率降低,红细胞免疫复合物(RBC-IC)花环率升高,且皆与正常组有显著性差异,提示不明原因的感音神经性聋患者有继发性红细胞免疫功能低下,可能与红细胞免疫调节功能紊乱有关。 相似文献
13.
14.
目的研究噪声对豚鼠耳蜗血管纹紧密连接蛋白claudin-5表达及血迷路屏障功能的影响。方法40只豚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20只)和噪声暴露组(20只),噪声暴露组给予声强为115dB SPL白噪声暴露,每天6小时,连续两天,对照组不予噪声暴露。于实验前及噪声暴露后次日对两组豚鼠行ABR检测,第二次ABR检测后对两组豚鼠耳蜗基底膜行鬼笔环肽-异硫氰酸荧光素(Phalloidin-FITC)染色;用硝酸镧透射电镜和常规透射电镜观察两组豚鼠内耳血迷路屏障通透性和紧密连接的变化;Western blot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两组豚鼠耳蜗血管纹和螺旋韧带处claudin-5的表达。结果噪声暴露组豚鼠ABR波Ⅲ反应阈较正常对照组阈移40dB以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基底膜铺片FITC染色示噪声暴露组底回基底膜毛细胞大量缺失,其余部分毛细胞纤毛排列紊乱并出现融合,而对照组毛细胞排列整齐,其纤毛呈V或W型,两组间外毛细胞计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透射电镜下,可见噪声暴露组血管内皮细胞间和边缘细胞间的紧密连接均遭到破坏,细胞间隙增大;硝酸镧透射电镜下,大量镧颗粒从血管腔内渗漏到管腔外的组织间隙,而对照组镧颗粒仅局限于血管腔内;Western blot结果示,两组耳蜗外侧壁血管纹均有claudin-5表达,但噪声暴露组的表达量明显低于正常组;免疫组织化学染色也表明,两组豚鼠耳蜗外侧壁毛细血管内皮细胞、边缘细胞等处均有claudin-5阳性表达,但噪声组表达量显著低于正常组(P<0.05)。结论噪声通过下调紧密连接蛋白claudin-5的表达,破坏细胞间紧密连接,增加豚鼠血迷路屏障的通透性,从而导致内耳微环境的破坏,是噪声性聋可能的发病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5.
强直性脊柱炎患者的听力学及抗膜迷路蛋白抗体的检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对强直性脊柱炎 (ankylosingspondylitis ,AS)患者进行听力学检测并分析听力减退的特点。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临床耳鼻咽喉科检查、听力学测试、抗膜迷路抗体检查、血清免疫学检测方法 ,对确诊为AS的 34例 (6 8耳 )患者的临床资料加以分析。结果 34例中主诉听力减退 11例 ,纯音测听发现听力减退 2 4例 (41耳 ) ,占 6 0 3% (41/ 6 8) ,2耳见鼓膜穿孔为混合性聋 ,39耳为感音神经性聋 ,其中高频听力减退 2 6耳 (2 6 / 39,6 6 7% )。听性脑干反应 (auditorybrainstemresponse ,ABR)除 1例 (2耳 )因重度聋无反应外 ,余 2 6例均正常。抗原抗体反应检测法检查 32例抗膜迷路抗体 ,9例阳性 (2 8 1% )。实验室检查 34例 ,HLA B2 7全部阳性 ,抗核抗体 (antinclearantibody,ANA)、类风湿因子(rheumatoidfactor,RF)均阴性 ,C 反应蛋白 (C reactiveprotein ,CRP)增高占 81 8% (2 7/ 33)。其余免疫学指标也有不同改变。结论 半数以上的AS伴有感音神经性听力减退 ,以高频听力减退居多 ,为耳蜗性聋伴免疫学异常 ,是全身性自身免疫病的内耳表现。对AS患者应定期进行听力学监测。 相似文献
16.
非综合征型感音神经性聋易感聋病基因检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在病因不明的非综合征型感音神经性聋患者中进行GJB2基因和线粒体12S rRNA A1555G突变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 对317例非综合征型感音神经性聋患者(排除了明确诊断为前庭导水管扩大和听神经病患者),进行线粒体12S rRNA A1555G突变和GJB2基因突变检测.应用聚合酶链反应扩增线粒体12S rRNA基因和GJB2基因编码区,限制性内切酶Alw26 I检测线粒体DNA A1555G突变,对酶切提示A1555G突变的病例和全部GJB2基因扩增产物进行DNA测序.结果 18例为线粒体12S rRNA A1555G突变,阳性率为5.68%(18/317).GJB2基因序列分析发现致病突变纯合和复合杂合者为37例,阳性率为11.67%(37/317),致病突变杂合携带者为17例,检出率为5.36%.317例患者中,17.35%[(18 37)/317]的耳聋患者的致病原因为线粒体12S rRNA A1555G突变和GJB2基因突变导致.结论 对病因不明的非综合征型感音神经性聋患者进行GJB2基因和线粒体12S rRNA A1555G突变的检测,有助于病因诊断. 相似文献
17.
多频稳态诱发电位(ASSR)的临床应用研究(36例极重度感音神经性耳聋幼儿及32例成人感音神经性耳聋患者ASSR测试结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旨在探讨ASSR与ABR在极重度感音神经性耳聋幼儿及成人感音神经性耳聋患者测试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36例(72耳)小于3岁极重度感音神经性耳聋幼儿分别行ASSR和ABR测试;对32例(64耳)成人感音神经性耳聋患者分别行ASSR和电测听测试.结果①极重度感音神经性耳聋幼儿ABR均未引出V波,而ASSR在0.5 kHz、1 kHz、2 kHz、4 kHz的引出率分别为66.67%、86.11%、88.89%、94.44%,ASSR在0.5 kHz、1 kHz、2 kHz、4 kHz的阈值均数、标准差分别为82.56±9.26 dB HL、90.31±6.94 dB HL、88.12±7.93 dB HL、88.62±8.12 dB HL.②对成人感音神经性耳聋患者0.5 kHz、1 kHz、2 kHz、4 kHz ASSR测试阈值与电测听语频听阈(dB HL)进行配对两两比较的t检验,各组P值均大于0.05,无显著性差异.结论ASSR有助于极重度感音神经性耳聋幼儿残余听力的客观评估,尤以高频听阈为佳;ASSR与电测听在感音神经性耳聋诊断上有良好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