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8 毫秒
1.
阐释杜仲治疗高血压的作用机制,为杜仲的进一步研究和开发提供依据。该文利用"中药作用机理辅助解析系统"从分子水平上分析杜仲化学成分与疾病靶点蛋白的相互作用关系,构建出杜仲抗高血压的生物网络,共包含602个节点,2 354条边。通过对网络分析得到杜仲治疗高血压的3条作用途径,即通过抑制血管重塑改善高血压恶化病情、降低与原发性高血压发病有关的多态性遗传基因的活性、抑制碳酸酐酶维持机体渗透压的途径实现抗高血压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四逆散作为调和肝脾的经典名方,临床上广泛用于治疗肝郁气滞引起的各种疾病,且疗效显著。近年来发现四逆散在神经系统疾病治疗上有效,如抑郁症。但是,目前四逆散抗抑郁症机制还不是很清楚,该文采用网络药理学方法和"中药作用机理辅助解析系统"研究四逆散方剂,探索其多成分-多靶点-抑郁症相互作用关系。结果显示,四逆散的315个化学成分中有263个能够作用于抑郁症的19个靶点,通过调控第二信使G-蛋白偶联受体转导通路、cAMP环核苷酸系统、神经系统及其递质、免疫炎症反应、神经内分泌、钙离子及其他离子转运等多途径、多靶点发挥抗抑郁作用。这些结果为四逆散抗抑郁症的机制研究及探讨抑郁症治疗提供了有价值的线索。  相似文献   

3.
针对目前基于网络药理学的中药作用机制解析存在对生物过程缺乏详细描述及网络模型构建效率比较低的问题,构建"中药作用机理辅助解析系统",实现中药作用机制生物网络模型的自动建模。该研究以实体语法系统为理论框架,融合中药方剂、单味药、化学成分、化学成分作用靶点、生化反应、信号通路及疾病相关靶点数据,建立形式化模型,编写推理引擎,构建界面友好、操作简单的中药作用机制辅助解析平台,可实现中药作用机制网络生物学模型的自动建模。"中药作用机理辅助解析系统"将为中药作用机制网络药理学模型提供自动高效的建模方法,发挥其辅助解析中药作用机制的功能,有助于对中药药性理论、配伍理论开展深入研究,为中药新药的研究和开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构建金钗石斛降糖生物网络,阐释金钗石斛治疗2型糖尿病的分子作用机制。检索数据库和文献整理金钗石斛中的化学成分,通过疾病相关数据库收集整理2型糖尿病相关靶点,利用"中药作用机理辅助解析系统",构建金钗石斛-2型糖尿病整体生物网络。通过对网络的分析,阐明金钗石斛治疗糖尿病的主要机制包括5个方面:①通过降低甘油三酯等调节脂质代谢;②减少胰岛素抵抗;③保护胰岛细胞;④促进葡萄糖依赖性促胰岛素释放肽(GIP)的分泌;⑤抑制钙离子通道。以网络药理学为指导,通过"中药作用机理辅助解析系统"初步阐明了金钗石斛降糖的分子作用机制,为金钗石斛的二次开发利用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5.
大黄是治疗高脂血症的一味常用中药,但其所含化学成分复杂,至今仍然难以明确其各种成分在血脂调节中的具体作用,因此要系统地对大黄治疗高血脂的作用机制进行研究。该文通过多个数据库的整合,利用实体语法系统模型,构建大黄治疗高脂血症的分子作用网络,网络包括有231个节点和638条边。从此推断药物作用靶点与疾病相关蛋白的相互作用关系,发现大黄可以通过促进胆固醇排泄,抑制凝血因子改善血液流变学特征,抑制炎症因子的释放维持体内脂肪代谢平衡,抑制胆固醇、甘油三酯的合成途径达到调节血脂的目的。该研究为新药开发及有效成分的配伍提供了参考,为中药作用机制的系统解析提供了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6.
安国栽培丹参的质量初步评价   总被引:9,自引:3,他引:9  
目的:评价安国不同村栽培丹参的质量。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测定丹参酮ⅡA 含量;用双道原子荧光光度计测定砷和汞;用AA40 原子吸收光谱仪测定铅、镉;用等离子体发射光谱仪测定镍和钴,检测限分别为1 .5 ,1 .0μg·L-1 。结果:6 个样品中丹参酮ⅡA 含量平均值为0 .135 % ,低于《中国药典》规定标准,有害元素砷、汞、铅、镉、镍、钴等的平均值依次为0 .341 ×10 -6,0 .013 ×10 -6,1 .838 ×10 -6 ,0 .026 ×10 -6,1 .287 ×10 -6,0 .668 ×10 -6μg·g -1;土壤中6 种元素的比值即富集系数≤0 .5 。结论:安国县栽培丹参的质量有待提高。  相似文献   

7.
目的 基于网络药理学预测丹参治疗膀胱癌(BC)的潜在作用靶点及可能相关的信号通路,并通过体外细胞实验验证其潜在的分子机制。方法 应用中药系统药理数据库(TCMSP)筛选中药丹参活性成分;运用GeneCards和在线人类孟德尔遗传数据库(OMIM)获取BC疾病靶点;通过Venny 2.1工具整合丹参治疗BC的潜在靶点并绘制韦恩图;STRING数据库构建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PPI)网络;DAVID数据库进行基因本体(GO)富集分析及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富集分析;细胞增殖与活性检测-8(CCK-8)法检测丹参酮ⅡA(Tan ⅡA),隐丹参酮(CPT),木犀草素(LUT)分别以不同浓度(0、1、2、4、8、16、32 μmol·L-1)对膀胱癌T24、5637细胞的增殖抑制活性;碘化吡啶(PI)染色法分析Tan ⅡA、CPT及LUT(0、4、8 μmol·L-1)诱导5637细胞凋亡;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Tan ⅡA(0、4、8、16 μmol·L-1)对关键靶点蛋白表达的调控。结果 筛选结果显示丹参65个活性成分,39个丹参-BC共同作用靶点,KEGG通路富集分析主要包含神经元-配体-受体的相互作用、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蛋白激酶B(Akt)信号传导途径、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抗性、缺氧诱导因子(HIF)-1信号通路等。CCK-8结果表明,与空白组比较,Tan ⅡA、CPT及LUT均能明显抑制BC细胞T24和5637细胞的增殖(P<0.05),且3个药物均对5637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更为显著;同时在5637细胞系中,Tan ⅡA组的半抑制浓度(IC50)明显低于CPT及LUT组(P<0.05)。PI染色结果显示,与空白组比较,Tan ⅡA、CPT及LUT均能诱导5637细胞凋亡,诱导凋亡程度由高到低依次为Tan ⅡA、CPT、LUT(P<0.05)。Western blot实验表明Tan ⅡA作用于5637细胞后能降低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磷酸化磷脂酰肌醇3-激酶(p-PI3K),磷酸化蛋白激酶B(p-Akt)蛋白表达水平,且呈浓度依赖性。结论 丹参治疗BC具有多成分、多靶点、多通路的特点,其作用机制可能与下调EGFR、p-PI3K,p-Akt蛋白的表达,进而抑制细胞增殖、诱导细胞凋亡有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丹参素和丹参酮ⅡA对肠系膜微循环障碍的影响。方法:将SD大鼠40只,随机分成5组,分别为正常组、模型组、阳性药酚妥拉明组(10 mg·kg-1),丹参素组(30 mg·kg-1)和丹参酮ⅡA组(30 mg·kg-1)。通过向肠系膜滴加去甲肾上腺素(NA)造成局部微循环障碍,一次性经舌下静脉注入药物(丹参素、丹参酮ⅡA和酚妥拉明或者生理盐水),10 min后向将近回盲部的20 cm的肠系膜区域滴加0.05 g·L-1的NA溶液100μL,观察滴加NA后1,3,5,10,20,30 min时的大鼠肠系膜微动脉管径,并记录肠系膜微动脉血液流态镜下血液流态、毛细血管开放率和血流恢复时间。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NA对肠系膜微动脉有明显的收缩作用,血液流态分数明显增加,毛细血管开放率明显降低,血流恢复时间明显升高,均具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1);与模型组比较,丹参素和丹参酮ⅡA能在一定程度减轻NA对肠系膜微动脉的收缩作用,改善血液流态,提高肠系膜毛细血管网交点开放率,缩短微循环障碍的恢复时间(P0.05,P0.01)。结论:丹参素和丹参酮ⅡA能改善NA引起的大鼠肠系膜微循环障碍。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不同产地丹参根中内生真菌的种群与丹参主要有效成分的相关性。 方法: 采用组织块分离法分离丹参根中的内生真菌,采用插片法和点植法分类鉴定分离的菌株;采用HPLC测定丹参酮ⅡA、隐丹参酮、丹酚酸B与丹参素的含量。 结果: 从全国25个产地丹参的根中共分离得到373株内生真菌,经显微形态观察,鉴定为1纲3目36属;不同产地丹参内生真菌与其有效成分具有相关性。 结论: 不同产地丹参的内生真菌在数量、分布、种群以及组成上存在差异,丹参内生真菌的种群结构与其质量的形成有关。  相似文献   

10.
将《中国药典》2010年版一部收录的含丹参成方制剂的提取方法分为水煎煮法、乙醇加热回流法、乙醇-水提取法三大类,通过列表分类进行工艺分析,揭示存在提取溶剂选择不当、提取时间过长、提取温度过高、提取次数过多等问题,不利于丹参制剂的产业化生产。选取一种高效低耗并适合产业化生产的丹参提取方法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为丹参制剂的工艺改进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丹参种子质量检验方法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目的:建立丹参种子的检验方法。方法:参考国际植物种子检验规程和中国农作物种子检验规程的方法。结果与结论:采用风选法筛选丹参种子,种子的净度为50%~60%;种子质量的测定方法宜选用百粒法,种子水分的测定用高温风干法,烘干时间为3 h;种子的生活力用四唑染色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丹参种子的形态结构、萌发与贮藏特性,为丹参规范化栽培和种子长期贮藏提供参考。方法:形态结构研究采用体视显微镜和石蜡切片法观察种子的外观形态、解剖结构和显微结构并拍照;萌发特性研究考察丹参种子萌发的温度范围、最适宜温度以及光照对种子萌发的影响;贮藏特性研究考察不同贮藏含水量和贮藏温度下种子活力的变化,从而确定最优化的贮藏含水量和贮藏温度。结果:1丹参种子在15~35℃均萌发较好,最适萌发温度为20~30℃;15/25℃,20/30℃的变化温度能有效促进种子萌发,高温下光照可抑制种子萌发;2低温贮藏效果优于室温贮藏;较高或较低的含水量会导致种子活力的快速降低,丹参种子的最佳贮藏含水量为5%,贮藏温度为4℃。3丹参果实的果皮由黏液细胞层、薄壁细胞层、单层石细胞、厚壁细胞层组成。吸水后黏液细胞膨胀、破裂,释放出胶状黏液质。结论:丹参种子萌发温度范围广泛,可在大部分地区种植,育苗时可采用变温方法快速促进种子萌发,提高出苗率。含水量和贮藏温度是丹参种子贮藏中需要严格控制的重要指标,最适宜贮藏方法为低温干藏。丹参种子迅速而大量吸水的特性与黏液细胞层有关,这种结构虽然有利于种子保持水分、抵抗干旱,但不利于种子贮藏。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利用网络药理学的方法,探索丹参治疗肝硬化的可能作用机制。方法通过TCMSP数据库得出丹参的活性成分,再利用GeneCards、OMIM数据库以及DRAR-CPI服务器筛选丹参的活性成分治疗肝硬化的潜在作用靶点,进而用Cytoscape3.6.0软件构建丹参的化合物-靶点网络图。通过STRING数据库和Cytoscape3.6.0软件的Generatestylefrom statistics工具,筛选并构建疾病靶点相互作用网络。采用Systems Dock Web Site网络服务器与丹参的活性成分进行分子对接。利用DAVID数据库对丹参的作用靶点进行GO分类富集分析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结果选择口服生物利用度(OB)≥30%和类药性(DL)≥0.18作为化合物分子的筛选条件,从丹参中筛选出活性成分65个,作用靶标75个。丹参治疗肝硬化主要涉及MAPK、Toll-like receptor,Gap junction、PI3K/Akt、Natural killer cell mediated cytotoxicity等信号通路。结论应用网络药理学的方法预测出丹参治疗肝硬化的可能作用机制,为其进一步研究提供新的思路与线索。  相似文献   

14.
丹参种质资源研究进展   总被引:45,自引:5,他引:45  
从种类资源、产地分布和种下变异、生物学特性和品系分化以及细胞组织培养方面综述了丹参种质资源的研究进展。认为在进行丹参质量评价时 ,水溶性酚酸类成分还应引起更多的重视。在建立优质丹参的规范化种植基地和新品种选育方面 ,仍有大量基础研究亟待开展。  相似文献   

15.
丹参酚酸类成分研究进展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丹参药用历史悠久,资源丰富,为临床常用中药之一。现代研究表明酚酸类成分是丹参中的主要药效物质,具有保护心脑血管、抗肿瘤、抗氧化、抗炎、抗纤维化等作用,已被广泛应用于心脑血管等多种疾病治疗。该文对丹参酚酸类化学成分和近十年国内外药理研究进行全面总结,分析其研究和开发前景,以期为丹参酚酸类成分的深入研究和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6.
[目的]系统评价引种于天津地区丹参的质量,探索在本地区大田培育丹参的可行性;比较来源不同产地丹参种苗引种后药材的质量差异,拟筛选适宜天津引种的优质种源。[方法]以单株药材干质量、有效成分含量、重金属及有害元素含量为丹参质量评价指标,采用HPLC-UV法测定丹参酮类成分及丹酚酸B含量,UV-VIS法测定总黄酮及总酚酸含量,AFS法测定As、Hg含量,FAAS法测定Cu含量,GFAAS法测定Pb、Cd含量。[结果]丹参引种天津后,栽培药材指标成分含量符合药典质量标准,重金属及有害元素含量低于药典限量标准;种源以山东日照种苗引种天津后药材的质量最佳,单株干重可达128.86 g,亩产量可达约600 kg,丹参酮类成分含量达0.330%,丹酚酸B含量达4.977%,分别为药典标准的1.32、1.66倍。[结论]推测天津地区大田适宜引种丹参,种源为山东日照丹参种苗引种天津后栽培品亩产量较高,丹参酮类成分、丹酚酸B含量丰富,因此,山东日照种苗适宜作为天津地区引种的优良种源。  相似文献   

17.
丹参移栽后苗系与根系的生长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研究丹参生长发育规律及其与有效成分累积的关系 ,为建立科学的规范化栽培技术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丹参种苗移栽成活后 ,对生长一致的植株定点挂牌编号 ,每 2 0d取样 1次 ,测定各个生长发育阶段的根系与苗系的生长发育变化规律及其与丹参酮ⅡA、丹参素等有效成分含量累积的关系。结果与结论 :研究发现 ,种苗移栽成活后 ,苗系首先迅速生长 ,根系的快速生长期明显滞后于苗系 ,但其生长持续时间长 ;根系数量的变化呈现双“S”型增长曲线 ,快速增长期分别出现在移栽后的 30~ 70d和 14 0~ 2 0 0d 2个时间段。丹参素含量在移栽后14 0~ 180d达到最高水平 ,丹参酮ⅡA 最高含量出现在移栽后的 10 0~ 12 0d。  相似文献   

18.
目的基于网络药理学分析丹参治疗微循环障碍的分子生物学机制。方法借助TCMSP、PubChem Search、Genecards数据库和Swiss target prediction在线工具得到丹参的活性成分治疗微循环障碍的作用靶标,利用Cytoscape 3.3.0软件构建丹参活性成分-微循环障碍作用靶标网络,通过STRING数据库构建靶蛋白相互作用(PPI)网络,通过生物学信息注释数据库(DAVID)进行基因本体(GO)生物学过程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富集分析。结果从丹参中共筛选出治疗微循环障碍的65个相关活性成分,并发现微循环障碍相关的9个关键靶点。GO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发现,丹参治疗微循环障碍可能与氧化还原、钙离子稳态等生物过程有关,能够调节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信号通路、神经突触信号传导、催产素信号通路、醛固酮-调节钠重吸收等信号通路。结论丹参治疗微循环障碍体现了多成分、多靶点、多途径的作用特点,为进一步开展丹参治疗微循环障碍作用机制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