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原发性胃肠道恶性淋巴瘤17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原发性胃肠道恶性淋巴瘤患者的临床特点、诊断及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17例原发性胃肠道恶性淋巴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17例原发性胃肠道恶性淋巴瘤主要表现为腹痛、黑便、腹部包块;检出率:对胃淋巴瘤B超25%、胃镜87%、消化道钡餐100%、CT 75%,对肠道淋巴瘤B超78%、消化道钡剂造影40%、CT87%;内镜活检确诊率33%;均为非霍奇金淋巴瘤,手术及化疗等治疗疗效较好,5 a生存率44%。结论原发性胃肠道恶性淋巴瘤的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术前确诊率低,手术加放、化疗治疗本病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2.
为提高原发胃恶性淋巴瘤(PGML)确诊率。通过对31例原发胃恶性淋巴瘤患者的临床表现,体格检查及辅助手段进行综合分析,发现原发胃恶性淋巴瘤的临床表现不特异,易误诊及漏诊。确诊方法主要为手术病理证实及胃镜下活组织检查。提示本病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及早期治疗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3.
胃是结外淋巴瘤好发部位之一 ,在胃部恶性肿瘤中胃原发性恶性淋巴瘤居第二位 ,仅次于胃癌 ,其发病率在 3%~ 5%。由于本病具有其独特的临床特殊性 ,在临床上基层工作人员对此病的认识、诊断水平远远不如胃癌高 ,因此临床诊断较为困难 ,常造成漏诊、误诊。现结合我院收治的 1例原发性胃恶性淋巴瘤患者的诊治过程 ,复习有关文献谈谈体会。1 临床资料患者 ,女 ,2 6岁 ,1985年在无明显诱因的情况下发生呕血 1次 ,色鲜红伴胃内容物 ,量约 50 0 m L,当地拟上消化道出血给予止血对症治疗后症状缓解。胃肠钡餐检查胃小弯溃疡。投以雷尼替丁等药物…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恶性淋巴瘤(PCNSML)的临床和影像学特点。方法:对26例PCNSML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患者CT和MRI强化扫描示均匀明显强化。手术前误诊18例。病理检查均为B细胞型恶性淋巴瘤。结论:PCNSML临床表现无特异性,术前误诊率高,CT和MRI表现有一定特点,确诊依靠病理检查。综合治疗可延长生存期。  相似文献   

5.
起源于淋巴网状系统的恶性肿瘤称作恶性淋巴瘤,临床上多以无痛性的浅表淋巴结肿大为特点,结外病变则比较少见,难以诊断,常被误诊,现报道原发性恶性淋巴瘤一例。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原发性前列腺淋巴瘤的临床、病理、治疗和预后特点。方法对18例原发性前列腺恶性淋巴瘤进行回顾性临床分析。结果 13例于诊断后发生其他部位受累。8例死于淋巴瘤,且中位生存期21个月(1~36月)2,例患者在确诊后生存期超过60个月。结论原发性前列腺淋巴瘤非常罕见,且预后较差。预后与年龄、肿瘤临床分期、LDH、一般状况、结外病变数目、组织学分类和治疗方法有关。应用免疫组化是正确诊断的必要条件。联合化疗为主要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的临床以及CT表现特点,提高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的诊断准确性。方法回顾性分析13例经手术以及病理诊断证实为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患者的临床及CT资料。结果 13例患者共有病灶25个,单发7例,多发6例。病灶主要分布于脑表面及近中线部位;病灶在CT平扫时为密度均匀的稍高密度影或等密度影,在增强后可见明显强化,未见钙化现象及出血;患者的病理检查结果均为非霍奇金淋巴瘤,B细胞来源;患者的三大常规、肝肾功能、免疫球蛋白定量等结果均未见异常,脑脊液常规可见淋巴细胞稍增多,脑脊液生化提示总蛋白升高。结论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有一定的影像学特点及临床特点,CT检查有助于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扁桃体淋巴瘤的CT表现,提高诊断及鉴别诊断的准确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自2008年1月-2009年6月收集的22例扁桃体淋巴瘤患者的相关临床资料与诊断记录,以此分析原发性扁桃体淋巴瘤的CT表现。结果:通过对22例病例的CT表现进行全面的分析,我院医护人员总结:B细胞来源扁桃体淋巴瘤15例,其中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有11例。T细胞来源扁桃体淋巴瘤7例。22例病例的CT表现均为咽腔内弥漫生长的软组织肿块、病变范围较大、无颅底及周围结构侵犯等。淋巴瘤密度均匀,呈轻中度强化,无坏死和囊变,肿块与周围界限差异明显。结论:CT能够清楚显示扁桃体淋巴瘤的具体位置、形态及范围,有无颈部淋巴结肿大和岗围组织的侵犯,对临床诊断和治疗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
原发性胃恶性淋巴瘤(PGML)是一种少见的结外淋巴瘤,由于PGML无特异性,内镜及X线检查的表现与胃癌相似,导致术前的诊断率为10%左右,至今对于本病在治疗上尚无规范的方案。本院1996-2007年收治13例PGML患者,现分析报道如下,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肠结核与原发性小肠淋巴瘤在临床、内镜和 CT 检查方面的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35例肠结核和22例原发性小肠淋巴瘤患者的临床特点、内镜和 CT 检查情况。结果2种疾病均以腹痛、体质量下降、腹泻、便秘为主要表现,但肠结核患者发热、盗汗、纳差的发生率均显著高于原发性小肠淋巴瘤患者( P 均﹤0.01),原发性小肠淋巴瘤患者的血便、腹部包块、肠穿孔等的发生率均显著高于肠结核(P 均﹤0.05)。肠结核以肠腔狭窄和节段性改变为主要镜下特点,而原发性小肠淋巴瘤患者主要以肿块和息肉突起为镜下表现。肠结核的肠壁厚度高于原发性小肠淋巴瘤(P ﹤0.05),二者在平扫期 CT 值方面无显著性差异,但原发性小肠淋巴瘤患者增强期 CT 值及强化幅度均显著高于肠结核患者(P 均﹤0.05);肠结核患者中肠壁分层增厚、肠壁积气和中空淋巴结的发生率均显著高于原发性小肠淋巴瘤患者(P 均﹤0.05),而单层偏心增厚发生率显著低于原发性小肠淋巴瘤患者( P ﹤0.01)。肠结核肿大淋巴结直径小于原发性小肠淋巴瘤(P ﹤0.01)。结论肠结核与原发性小肠淋巴瘤好发部位相同,但在临床表现、内镜和 CT 检查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临床上应综合各种方法加以诊断,降低误诊和漏诊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多层螺旋CT在纵隔恶性淋巴瘤诊断中的价值。方法搜集18例纵隔恶性淋巴瘤患者的多层螺旋CT资料,回顾性分析其多层螺旋CT表现。结果18例均表现有纵隔、肺门淋巴结肿大,肺部受累6例,胸膜受累4例,胸腔、心包积液5例。结论多层螺旋CT检查可以准确显示纵隔、肺门淋巴结及肺部、胸膜、心包情况,对纵隔恶性淋巴瘤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2.
胃癌的内镜下诊断与活检结果的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胃癌的内镜下表现与病检结果的符合率。方法对103例胃镜下诊断为胃癌的患者进行胃镜下表现与病理结果的相关性分析。结果①胃癌的发病部位以胃窦部最多见,103例患者中,胃窦部癌的比例为62.1%,其次为胃体,占22.3%;②胃癌的形态以隆起性为主型较多,103例患者中共94例,占47.6%,而以溃疡性病变为主型共47例,占45.6%;③胃癌中H.pylori的检出率:103例患者中,H.pylori阳性共61例,占59.2%,与资料报道的50%~60%相吻合;④各型胃癌与病理诊断符合情况:按形态分,以隆起性病变为主的病例检查符合率为96.6%,而以溃疡性病变为主的病例报告符合率为98.4%,高于以隆起性病变为主型胃癌;以病程分,进展期胃癌的符合率明显高于早期胃癌。结论胃镜检查+活检是诊断胃癌最重要的方法,胃镜诊断与病理诊断有密切的相关性,要提高胃镜下胃癌的诊断水平,不但与活检的手法、部位、数目、次数、标本的大小有关,而且与胃镜工作者的业务素质及经验有关。胃镜工作者与临床和病理工作者密切配合,有利于提高胃镜下胃癌的确诊率。  相似文献   

13.
1988~1993年6月,笔者应用胃肠造影、胃镜和B超共同诊断36例胃肿瘤,分析如下。1 临床资料 患者年龄36~68岁,男女比为22:13,其中平滑肌瘤5例,胃癌28例,胃息肉3例。 全部病例均胃肠造影、电子胃镜和B超检查。胃肠造影包括普通胃肠钡餐和X线双重对比造影。胃肠造影根据病变形态、大小、特点、粘膜皱襞及胃壁柔软度来诊断胃肿瘤。B超检查让患者服500~600mL加水稀释的胃B超显影剂,取坐位和仰卧位,利用显影剂和胃壁的对比度显示胃肿瘤特征的。电于胃镜通过观察胃内粘膜表面有无破坏、中断及隆起…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女性尿道恶性黑色素瘤的病例特征、临床诊断及治疗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7年1月至2011年5月间收治的5例女性尿道恶性黑色素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5例患者均发现尿道口赘生物,肿瘤组织病理学形态虽不一致,但免疫组织化学确诊为尿道原发性恶性黑色素瘤。患者随访4个月至3年,其中2例患者因复发或转移死亡,另3例患者健在。结论女性尿道原发性恶性黑色素瘤少见,易误诊。病理检查应结合病史早期诊治,综合治疗。  相似文献   

15.
目的:使用CT扫描技术分析腹部恶性淋巴瘤进行螺旋CT特征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64例接受腹部恶性淋巴瘤治疗的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28例为霍奇金病(HD),36例为非霍奇金病(NHL)。对每位患者恶性淋巴瘤的螺旋CT检测结果进行汇总比较,分别以淋巴结的大小、密度、形态和淋巴结增大的解剖优势分布作为指标。结果:HD组中有14例累及小网膜、7例累及脾门、2例累及大网膜、5例累及肠及膜;NHL组中有9例累及小网膜、6例累及脾门、8例累及大网膜、13例累及肠系膜。结论:腹部恶性淋巴瘤的螺旋CT特征,有利于对腹部恶性淋巴瘤进行有效的临床治疗控制。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肠结核与原发性小肠淋巴瘤在临床、内镜和CT检查方面的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35例肠结核和22例原发性小肠淋巴瘤患者的临床特点、内镜和CT检查情况。结果 2种疾病均以腹痛、体质量下降、腹泻、便秘为主要表现,但肠结核患者发热、盗汗、纳差的发生率均显著高于原发性小肠淋巴瘤患者(P均0.01),原发性小肠淋巴瘤患者的血便、腹部包块、肠穿孔等的发生率均显著高于肠结核(P均0.05)。肠结核以肠腔狭窄和节段性改变为主要镜下特点,而原发性小肠淋巴瘤患者主要以肿块和息肉突起为镜下表现。肠结核的肠壁厚度高于原发性小肠淋巴瘤(P0.05),二者在平扫期CT值方面无显著性差异,但原发性小肠淋巴瘤患者增强期CT值及强化幅度均显著高于肠结核患者(P均0.05);肠结核患者中肠壁分层增厚、肠壁积气和中空淋巴结的发生率均显著高于原发性小肠淋巴瘤患者(P均0.05),而单层偏心增厚发生率显著低于原发性小肠淋巴瘤患者(P0.01)。肠结核肿大淋巴结直径小于原发性小肠淋巴瘤(P0.01)。结论肠结核与原发性小肠淋巴瘤好发部位相同,但在临床表现、内镜和CT检查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临床上应综合各种方法加以诊断,降低误诊和漏诊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急诊胃镜治疗食管异物的治疗效果,总结分析治疗经验。方法:回顾分析2001年2月-2011年2月我院治疗的急诊食管异物患者166例临床资料,采用胃镜及其附件进行治疗取食管异物。结果:本组126例异物成功取出,16例钳碎后掉入胃内或直接推入胃内,对患者的身体无影响,取物后无并发,另外24例转上级医院治疗。结论:急诊胃镜取食管异物作为其首选的治疗方法,安全可靠,成功率高,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针对我院5例女性尿道恶性黑色素瘤患者,探讨其病例特征、临床诊断及治疗分析。方法对5例女性尿道恶性黑色素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5例患者确诊为尿道原发性恶性黑色素瘤,经过诊断与治疗后,在随后的4个月至3年,其中2例患者因复发或转移死亡,另3例患者健在。结论女性尿道原发性恶性黑色素瘤少见,易误诊。病理检查应结合病史早期诊治,综合治疗。  相似文献   

19.
目的:对比分析无痛胃镜与中西医药物结合治疗胃杮石症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随机抽取收治的42例胃柿石患者,给予丙泊酚无痛胃镜下碎石或取石治疗,之后进行中西医药物结合为期7d的治疗,复查胃镜并对胃部黏膜情况以及胃柿石排出情况进行观察。结果:患者接受胃镜操作检查,可见生命体征稳定;7d后患者临床症状明显改善,通过内镜复查可见柿石碎块全部排出,无严重并发症。结论:采用无痛胃镜与中西医药物结合治疗胃杮石,可将胃柿石彻底清除,改善胃黏膜溃疡情况,值得应用并推广到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谢晶日教授辨证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CAG)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诊断标准的120例CAG患者辨证分型为肝胃气滞证、肝胃郁热证、脾胃虚弱证、脾胃湿热证、胃阴不足证、胃络瘀血证6个证型,并给予相应中药治疗,1个月后观察其中医证候疗效、胃镜疗效、各证型主要症状积分变化情况。结果:中医证候疗效方面,120例患者临床总有效率为84.17%,以肝胃气滞证临床总有效率最高,但经统计学分析比较,各型之间无明显差异(P0.05);胃镜疗效方面,复查胃镜患者共计78例,临床总有效率为65.38%,以脾胃湿热证总有效率最高,但经统计学分析比较,各型之间无明显差异(P0.05);主要症状积分方面,治疗后各证型主要症状积分明显低于治疗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谢晶日教授临床辨证治疗CAG具有较好疗效,且能明显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