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大电极胸壁表面心脏起搏在心肺复苏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戴国强  彭永德 《江苏医药》1996,22(4):272-272
作者对10例次采用标准心肺复苏(CPR)等综合措施未能恢复有效心律的患者,实施大电极胸壁表面心脏起搏(NTP),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10例次中,男4例、女6例;年龄26~84(平均64.6)岁。临床诊断和起搏前心电图表现见附表。心跳呼吸骤停发生在急诊室5例,院外5例(送入急诊抢救4例,就地抢救1例)。使用美国惠普公司生产的M1722型NTP、除颤、监护仪。本前用75%酒精清洁局部皮肤,将两个圆形大电极(直径9cm)分别置于右肩肿下角与脊柱之间或胸骨右缘第2~3肋间(阴极)及心前区(阳极),接通电源即可起搏。起搏频率选用70~80次/…  相似文献   

3.
合理有效的心肺复苏术是心跳呼吸骤停抢救的关键。为尽快恢复有效心跳,宜予紧急心脏起搏术。我们自2003年1月起至10月止,对发生于本院急诊及住院9例突发心跳呼吸骤停患者应用经皮胸壁心脏体外起搏抢救,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5.
目的探讨经食管心脏超声(TEE)和经胸壁心脏超声(TTE)在心源性栓塞性脑梗死(CES)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选取我院在2016年1月至2017年5月期间收治的88例心源性栓塞性脑梗死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在进行常规检查的基础上所有患者均经食管心脏超声及经胸壁心脏超声来诊断确定疾病类型,并比较两种诊断方式的结果。结果经食管心脏超声诊断出心源性栓塞性脑梗死患者的共有36例,占比40.8%,明显高于经胸壁超声诊断诊断出来的13例(14.8%),二者相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且对于卵圆孔未关闭患者和心房缺损患者,经食管心脏超声方式具有明显优势(P <0.05)。结论经食管心脏超声较经胸壁心脏超声更易诊断出心源性栓塞性脑梗死,临床效果具有明显优势,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经食道心脏起搏终止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PSVT)的疗效及其对心脏功能的影响。方法心电图证实为PSVT的患者经鼻腔插入食道电极,用DF-4A型心脏电生理刺激仪予高于自身心率20~30次/min的频率快速刺激以终止PSVT。结果21例患者均成功终止PSVT,患者耐受性好,心脏功能未受明显影响。结论经食道心脏起搏终止PSVT成功率高,适用于药物无法转律或心功能Ⅲ~Ⅳ级且无条件行射频消融术的PSVT患者。  相似文献   

7.
本文报告81例埋藏式经静脉心脏起搏经验,对有关的并发症和故障进行分析讨论。  相似文献   

8.
史有松 《蚌埠医药》1990,8(1):35-36
人工心脏起搏(ArtmCial Cardiac Pacing)是用人造的脉冲电流刺激心脏,以替代心脏起博点引起心脏搏动的一种治疗手段。由于设备条件、技术力量等多种因素,在基层医院要开展心脏起搏确有不少困难。近年来,我们利用基层医院简陋的条件和现有的技术力量,  相似文献   

9.
10.
不同起搏方式对心脏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心脏起搏可改善心动过缓患者症状 ,防止心脏停搏 ,延长寿命 ,被广泛运用于临床 ,然而不同的起搏方式对心脏的影响并不相同 ,为了解不同起搏方式对长期心脏起搏患者心脏结构的影响 ,我们比较了起搏治疗对左心结构的影响 ,报告如下。资料和方法 患者 63例 ,诊断为窦性心动过缓、窦房阻滞和病态窦房结综合征、二度或三度房室传导阻滞或双束支传导阻滞 ,并伴头晕、乏力、晕厥等症状 ,心脏功能衰竭。 3 8例行VVI起搏 ,2 5例行DDD起搏 ,采用锁骨下静脉穿刺置入起搏器。住院期间行体表心电图、胸片、超声心动图、Holter检查 ,起搏器置入后定期…  相似文献   

11.
心脏传导异常和(或)房室传导阻滞是经导管主动脉瓣植入(TAVI)术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房室传导阻滞源于人工瓣膜假体对传导系统的损伤。主动脉瓣狭窄患者接受TAVI术前存在右束支传导阻滞(RBBB)、采用自膨胀式美敦力CoreValve系统(MCRS)以及瓣膜假体植入左室流出道过深均被认为是术后需要永久性心脏起搏治疗的相关因素。本文对TAVI术后房室传导阻滞及需要永久性心脏起搏治疗的发生率和预测因子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2.
张萍  谢贵华  崔长琮  张全发 《贵州医药》2002,26(11):975-976
目的观察不同心脏起搏电极植入后起搏阻抗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对 33例植入心脏起搏器患者的 4 9条电极 ,其中分形涂复电极 2 5条 ,激素释放电极 2 4条 ,用配套体外程控仪测定术后 1、10、2 2、30、90及 180天的起搏阻抗和电压阈值。结果发现分形涂复电极的起搏阻抗逐渐降低伴随相应的电压阈值逐渐升高 ,阻抗低谷及电压峰阈值约在术后 10天左右出现 ,分别为 4 2 6±6 9Ω和 0 95± 0 2 1V ,然后又逐渐恢复 ,术后 30天以后达到其术后 1天的水平并保持至术后 180天。激素释放电极的起搏阻抗及电压阈值始终保持在一个稳定的水平 ,整个随访期无明显波动。结论起搏阻抗和电压阈值均能很好反映起搏电极的电性能以及起搏器安置术后电极 /组织界面处的情况。将二者结合可更好地指导临床择期进行安全的低能量输出程控  相似文献   

13.
心腔内心电图引导紧急床旁心脏起搏术临床应用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天和  刘宏珍 《贵州医药》1997,21(6):326-328
以心腔内不同部位典型心电图及其演变特征为引导,取代X线透视行床旁临时心内膜起搏术共22例,成功率100%,平均操作时间18分钟,从插管至右室起博平均48秒,平均起搏阈值0.72V;除2例电极脱位外无其它并发症。与30例传统的透视下临时起搏结果比较,各项指标差异无显著性。结果表明心腔内心电图引导床旁起搏术为一疗效可靠,操作简便,安全实用且易于普及的急救措施。  相似文献   

14.
山西医学会心电生理与起搏学会第 3届年会于 2 0 0 1年 8月 10日在省城太原召开 ,来自全省各地的近 10 0名代表参加了会议 ,会议收到论文 72篇 ,论文交流 2 0余篇 ,进行了 7个题目的专题讲座。大会就起搏器的临床应用 ,射频消融治疗快速心律失常的临床应用 ,抗心律失常药物的临床应用 ,无创电生理检查等内容进行了交流和讨论 ,现将大会概况作简单介绍。1 人工心脏起搏随着电子技术的飞速发展 ,人工心脏起搏领域的新技术不断出现 ,起搏器的适应证也不断拓宽。本次大会特邀请中华医学会心脏起搏与电生理分会副主任委员王方正教授作了心脏双室…  相似文献   

15.
16.
严重窦性心动过缓病人的非心脏手术术中处理是临床心脏内科和麻醉科的难题。为确保患者术中安全,常需作窦房结功能的电生理评价,存在术中风险者还常需安置心导管作临时起搏。从2008年10月至2009年5月,笔者采用经食道心房起搏代替心导管临床人工心脏起搏,为11例窦性心动过缓且阿托品试验无效的患者作心脏手术术中保驾,取得较好效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7.
18.
13例安置生理性心脏起搏器的患者,病态窦房结综合症7例,Ⅲ度房室传导阻滞4例,双结病变1例,肥厚型心肌病1例。其中DDD6例、AAI7例。结果所有病人术后症状完全改善,无1例发生起搏器综合症和起搏器介入性心动过速。本文还就不同心律失常类型提出了选择生理性起搏方式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临时心脏起搏在抢救危险性缓慢型心律失常患者的可行性和疗效。方法55例因多种严重缓慢型心律失常的患者应用普通双极电极导管或球囊漂浮电极导管进行临时心脏起搏,根据X线透视下电极在心脏内的位置或起搏心电图图形特点及导管深度,判断起搏方法的可行性和成功率。结果55例患者临时心脏起搏均获成功,其中球囊漂浮电极床边紧急起搏18例,X线透视下起搏37例。无感染、无血栓形成或栓塞、元气胸、无静脉炎、无心脏穿孔等并发症发生。结论应用普通电极导管或球囊漂浮电极导管进行临时心脏起搏,对于严重缓慢型心律失常的抢救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易于在基层医院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刘群实  王正光 《贵州医药》1992,16(5):294-295
在动物实验成功的基础上,我们已将自制JW—1型钢丝电极推广应用于临床,使2例心脏停搏发作的心源性晕厥(阿—斯综合征)患者心脏复跳,现报道如下。临床资料例1,男,64岁。因慢性咳嗽、咳痰30年,胸闷、气促1周入院。数年前曾患过急性下壁心肌梗塞。体查:皮肤、粘膜轻度发绀、胸部呈肺气肿征、双肺底可闻中细湿罗音,心界向左下扩大,心尖部闻及室性奔马律。ECG 示窦性心动过速、心肌损害、不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UCG、x 线片示右心室大,后一检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