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视网膜     
  相似文献   

3.
多年来,视网膜母细胞瘤自发性消退的概念被广为引述和评论,此现象可能系Fuchs(1908)首先报道。最近,Gallie等发现视网膜母细胞瘤自发性消退的出现率高达1%或2%,其数目为在所有其他恶性疾患中出现的1,000倍。我们所能看到的眼部肿瘤还不及胸部X光照像很易发现的大量恶性肿瘤的1%,会不会这1%或2%的  相似文献   

4.
视网膜     
视网膜色素变性从幼小儿童期起出现夜盲和视野狭窄,逐渐进行,到中年或老年而失明,其原因不明。病理学特征:视细胞层有选择性的消失和色素上皮细胞的增殖,特别是初期即可看到视杆细胞的变性。哺乳动物视杆细胞内有强有力的抗原,可诱发色素膜炎,特别是可溶性的视网膜S抗原对脏器有特异性,可引起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相似文献   

5.
视网膜     
老年黄斑变性中心凹下脉络膜新生血管膜行黄斑转位术后发生暂时性幻视 [英 ]/AuEongK G…∥AmJOphthalmol. 2 0 0 1 ,1 3 1( 5) . 664~ 666作者报道 2例老年黄斑变性患者 ,在单眼黄斑中心凹下脉络膜新生血管膜行视网膜切开、脉络膜巩膜折叠黄斑转位术后 2 4小时出现幻视 ,分别于术后 3天和 7天幻视消失。患者有正常认知力、定向力及洞察力 ,无精神症状。此症状是典型的CharlesBonnet综合征 (CBS)的表现。病例 1 :女性 ,84岁 ,主诉右眼视力下降 8个月。无精神病史。视力 :右眼 2 0 / 40 ,左眼1 / 2 0 …  相似文献   

6.
急性视网膜坏死是预后不良的眼底病,约75%患者发生视网膜脱离,后者是该病致盲的主要原因。近年来,本病已被愈来愈多的国内外眼科同道所认识,现将我院收治3例分析报道如下。例1 女性38岁干部住院号308674右眼患色素膜炎4个月,视网膜脱离1个月,于1989年3月24日由外院转入我院。近5个月来,右眼患  相似文献   

7.
视网膜血管炎被列为眼科临床上的一个单独病种。视网膜动脉炎是一种特殊疾病,其特征为视网膜动脉阻塞,但无炎症表现。自身免疫性视网膜血管炎则是一种特发性血管炎,与全身病无任何关联。本文结合150例患者的临床和免疫学所见,对视网膜血管炎和可能与其有关的种种情况(包括:视网膜动脉炎和自身免疫性视网膜血管炎)进行了介绍。  相似文献   

8.
多焦视网膜电图评价视网膜脱离的视网膜功能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0  
目的 探讨多焦视网膜电图(multifocal electroretinography, MERG)对视网膜脱离(retina detachment, RD)的视功能客观评价意义。 方法 应用VERIS 4.0视诱发反应图像系统检测21例RD患者的22只患眼和36例正常人的42只眼的MERG。测试野的水平视角为±26.6°,垂直视角为±22.1°,采用Burian-Allen接触镜电极,在8 min(分16段)记录103个视网膜部位的反应。 结果RD眼于4个象限、黄斑区和黄斑外区MERG a波、b波潜伏期及b波振幅密度、振幅之和均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脱离区、非脱离区和正常眼的 MERG b波振幅密度分别为(3.44±2.85)、(6.34±3.31)、(21.32±6.48)nV/deg2,三者之间的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5)。 结论 多焦ERG能客观定量评价RD的黄斑部、后极部的脱离区和非脱离区的视功能。(中华眼底病杂志,2000,16:244-247)  相似文献   

9.
复发性视网膜脱离玻璃体视网膜手术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对1994年12月—1995年9月间行玻璃体切除术,膜剥离、视网膜切开、松解视网膜的54眼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出院时视网膜复位50眼(92.5%)、失败4眼(7.5%)。因此,只要医生能熟练掌握好常规视网膜脱离手术和玻璃体、视网膜显微手术的技巧及手术适应症,临床上难以治愈的复发性增殖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D级的视网膜脱离病例,就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玻璃体视网膜手术治疗急性视网膜坏死综合征(ARNS)的疗效。方法对1例(1眼)玻璃体炎症明显和6例(6眼)伴有视网膜脱离的ARNS患者行玻璃体切除术,切除玻璃体、视网膜剥膜、视网膜切开、硅油填充及眼内光凝。结果所有病例视网膜均获得满意复位。5眼行取硅油术后、随访6-12个月均未发生视网膜再脱离,所有病例术后均保留视力。结论玻璃体视网膜手术是治疗急性视网膜坏死综合征有效的方法,可明显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1.
无裂孔的感觉层视网膜脱离是一个很常见的临床病变,属于此种病变的有非裂孔原性、浆液性、继发性即渗出性、以及缺血性、炎症性、肿瘤性和特发性疾病.其中继发性视网膜脱离最常见的疾病包括中心  相似文献   

12.
对11例已得到病理证实的视网膜母细胞瘤的暗适应 ERG 作了分析。其中8只眼为无波型,3只眼为降低型。无波型中,病理证实5只眼已为眼外期,3只眼为眼内期。降低型中,3只眼均为眼内期,ERG的 a 波和 b 波的振幅在其肿瘤较大者比肿瘤较小者要低,于强光刺激下,3只眼的振荡电位均消失。作者认为暗适应视网膜电图对视网膜母细胞瘤患者的视功能测定是一项重要的客观指标。它可协助提示肿瘤对视网膜损伤的广度及深度,对该病的早期诊断、治疗及预后估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3.
眼球挫伤除引起眼球前节损伤外,视网膜震荡伤又较为常见,以往对它的电生理检查报道不多,我院在动物实验的基础上,做了视网膜挫伤视网膜电描图观察。资料和方法一、对象自1987.7~1988.10门诊病人,因眼球挫伤,而仅有视网膜震荡的患者,计31人31眼。其中女性8人,男性23人。年龄为18~48岁。就诊时间为伤后18小时~78天,平均10.6天。  相似文献   

14.
于珍  翟刚  解聪 《临床眼科杂志》2002,10(5):457-457
目的 分析视网膜脱离的视网膜电图的改变。方法 对 5 0例视网膜脱离患者的视网膜电图检查分析其变化。结果 与正常人相比 ,视网膜脱离的 a,b振幅降低 ,潜时延长。结论 视网膜电图对视网膜脱离患者的视网膜功能提供了一个无损伤的途径 ,对判定病情及预后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视网膜电图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陈豫川  曾丽芳 《眼底病》1991,7(4):241-244
  相似文献   

16.
姚宜  韩丽荣  夏风华  刘湛  唐建明 《眼科研究》2007,25(10):792-792
急性视网膜坏死综合征(acute retinal necrosis syndrome,ARN)是一种严重损坏视功能的眼部综合征,晚期发生视网膜脱离(RD)是致盲的主要原因。我院2003年5月~2007年4月诊治12例ARN并发RD患者,行玻璃体视网膜手术,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全视网膜光凝术(panretinalphotocoagulation,PRP)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retinopathy,DR)视网膜神经纤维层(retinalnervefiberlayer,RNFL)及黄斑区视网膜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0年6月至2013年12月于我院行PRP治疗的120例(120眼)DR患者,其中非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non-proliferativediabeticretinopathy,NPDR)60例(NPDR组),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roliferativediabeticretinopathy,PDR)60例(PDR组),同时选取同期于我院健康体检的60例(60眼)正常志愿者作为正常对照组。PRP手术前后使用OCT横向扫描视盘旁RNFL厚度和黄斑区,将视盘旁RNFL和黄斑区分为上方、鼻侧、下方和颞侧4个象限进行扫描,获取各象限及全周平均视盘旁RNFL厚度及黄斑区视网膜厚度,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相比,NPDR和PDR组PRP前视盘上方、下方、鼻侧象限、全周平均RNFL厚度均降低(均为P<0.05),但颞侧象限RNFL厚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NPDR组和PDR组PRP前不同象限及全周平均RNFL厚度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与PRP前相比,NPDR、PDR组PRP后各象限及全周平均RNFL厚度均变薄,但只有上方、下方及全周平均RNFL厚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与NPDR组相比,PDR组上方、下方、鼻侧及全周平均RNFL厚度变薄更明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与正常对照组相比,NPDR和PDR组PRP前各象限及平均黄斑区视网膜厚度均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且PDR组较NPDR组增加更为明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与PRP前相比,NPDR、PDR组PRP后各象限及平均黄斑区视网膜厚度均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且PDR较NPDR组增加更为明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结论 PRP对DR患者RNFL有一定损伤,应选择适当的激光能量与曝光时间,最大限度地降低对RNFL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视网膜造孔取出视网膜下增生膜后,视网膜脱离的复位、造孔愈合及远期视网膜稳定性.方法 3例无裂孔视网膜下增生牵引性视网膜脱离,进行视网膜造孔取出视网膜下增生膜、造孔处眼内激光光凝封闭及玻璃体腔硅油填充.结果 3例(3眼)手术后视野扩大、视力不同程度提高.2周后造孔激光光斑处色素游离.1年后硅油取出,视网膜稳定.结论 视网膜造孔取出视网膜下膜,是处理视网膜下增生牵引性视网膜脱离的较好方法 ,对视网膜损伤较小、脱离视网膜复位有效,但视力的恢复取决于视网膜本身条件.手术操作过程中应避开黄斑区域.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价玻璃体视网膜手术治疗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OP)视网膜全脱离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分析接受玻璃体视网膜手术治疗的56例5期(视网膜全脱离)ROP患儿73只眼的临床资料。手术时患儿年龄为3~84个月,平均年龄(13.02±14.64)个月,出生胎龄为25~36周,平均胎龄(29.5±2.22)周;出生体重为900~2500 g,平均体重(1400.19 ±300.05) g;吸氧时间为2~90 d,平均吸氧时间为(20.53±18.91) d。手术包括开放玻璃体切割手术和闭合晶状体切除、玻璃体切割手术。视网膜解剖复位的标准以黄斑复位为视网膜复位成功,视网膜复位黄斑脱离为部分成功,视网膜未复位为手术失败。结果:手术后10只眼视网膜复位成功,占13.69%;20只眼视网膜复位部分成功,占27.39%;43只眼视网膜复位失败 ,占58.9%。手术后视力为手动者9只眼,占12.33%;条栅视力>0.004者6只眼,占8.21% 。结论:ROP 视网膜全脱离的玻璃体视网膜手术治疗手术难度较大,手术后仅少数患儿视网膜复位成功 ,部分患儿视功能有一定恢复。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玻璃体视网膜手术(VitreoretinalsurgeryVR术)治疗复杂性视网膜脱离的效果。方法采用闭合式玻璃体视网膜手术,包括:玻璃体切割,膜剥除,全氟化碳液体,视网膜激光光凝,硅油与全氟化碳液体交换,硅油充填等技术。结果本组病例共计68例,视网膜复位率为97.06%;手术后视力高于0.02的病例为72.06%。结论VR术是治疗复杂性视网膜脱离的重要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