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脊髓电刺激促进脊髓损伤后功能恢复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脊髓电刺激治疗脊髓损伤后功能恢复的研究是脊髓损伤研究领域近年来的一个研究热点,为人类深入了解脊髓损伤的发病机理,并最终战胜脊髓损伤带来了新的曙光。以下对这一技术作一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2.
王冰水  刘卫  牟翔  袁华 《中国康复》2010,25(1):28-29
目的:探讨电刺激结合盆底肌训练对脊髓损伤后排尿功能障碍的影响。方法: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8例,治疗时将刺激电极置于患者直肠内,刺激频率20Hz,每次治疗30min;同时配合盆底肌主动训练,每次收缩和放松各5s,反复10遍为1次,休息3~5min,连续2次。治疗前和治疗结束后,记录24h排尿次数、溢尿次数、单次排尿量、残余尿量、对日常生活的影响及尿动力学检查。结果:连续治疗2个月后,8例患者排尿功能均有不同程度改善,单次排尿量及最大尿流率增加,残余尿减少,对日常生活的影响减小。结论:电刺激结合盆底肌主动训练可改善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的排尿功能,提高日常生活的质量。  相似文献   

3.
前沿话题:脊髓损伤后电刺激排尿   总被引:5,自引:4,他引:5  
圆锥上脊髓损伤绝大多数将并发高张力,高反射的痉挛性膀胱,贮尿与排尿功能双重障碍,章介绍了S2-4神经前根电刺激配合后根完全切断去传入,恢复脊髓损伤患可控制性排尿的理论、适应证和临床效果,并介绍电刺激下生理性排尿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4.
圆锥上脊髓损伤绝大多数将并发高张力、高反射的痉挛性膀胱,贮尿与排尿功能双重障碍,文章介绍了S2~4神经前根电刺激配合后根完全切断去传入,恢复脊髓损伤患者可控制性排尿的理论、适应证和临床效果,并介绍电刺激下生理性排尿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5.
流行病学研究表明,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每年的发生率约为每百万人25例(其中17例为外伤性SCI,8例为非外伤性SCI)[1]。目前由于矿山工业发展,SCI发病率有增长趋势,慢性疼痛是SCI常见的并发症,发病率为11%—94%[2]。Cruz-Almeida等[3]报道,至少80%的SCI患者存在慢性疼痛,其中1/3为重度疼痛。脊髓电刺激(spinal cord stimulation,SCS)在神经调控治疗疼痛方面具有重要临床使用价值,据统计SCS治疗外周血管病变,91%的患者疼痛缓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盆底肌电刺激联合膀胱训练治疗不完全脊髓损伤术后患者排尿功能障碍的疗效。 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2009年11月至2014年12月期间收治的62例不完全脊髓损伤术后排尿功能障碍患者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其中对照组(共有患者32例)行常规间歇性导尿,治疗组(共有患者30例)在此基础上增加盆底肌电刺激及膀胱训练。记录所有患者治疗前、后膀胱残余尿量、尿动力学检测指标、拔尿管试验成功率以及治疗15d、30d时尿路感染率,并进行对比分析。 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平均随访时间18.5个月。与治疗前比较,2组患者治疗后膀胱残余尿量、最大尿流率或平均尿流率、充盈期末逼尿肌压力等指标均明显改善(均P<0.05);随访终末期时治疗组膀胱残余尿量[(12.34±1.34)ml]、最大尿流率[(19.21±2.41)ml/s]或平均尿流率[(15.35±2.49)ml/s]、充盈期末逼尿肌压力[(32.43±7.65)kPa]等指标均显著优于对照组水平(均P<0.05);治疗组拔尿管成功率(96.7%)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平均导尿天数[(18.3±5.6)d]较对照组显著缩短(P<0.05);治疗15d、30d时治疗组尿路感染率(分别为16.7%和6.7%)均显著低于对照组水平(均P<0.05)。 结论盆底肌电刺激结合膀胱训练可显著改善不完全脊髓损伤术后患者排尿功能,减少持续导尿天数,降低尿路感染率,该联合疗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正> 功能电刺激(FES)就是在明确治疗目的和作用的基础上,制订详细的刺激条件以辅助和控制身体功能。特别对于脊髓损伤患者,电刺激能维持神经肌肉系统兴奋性,引起肌肉产生收缩反应者宜本疗法。辅助、控制和治疗肌肉运动的电刺激称为功能性神经肌肉刺激,区别于听、视、心脏等的FES。FES 用于治疗目的和功能重建两种。作为治疗目的,FES 可控制疾病和促进治愈。一般而言,治疗时间较短,而作为功能重建时,则要终生使用,在上肢可改善手的操作,在下肢可辅助下肢移动。FES 用于脊髓损伤患  相似文献   

8.
9.
盆底肌电刺激治疗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盆底肌电刺激(PES)对脊髓损伤(SCI)后膀胱功能障碍的疗效。方法:60例完全性SCI患者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和PES组,每组30例。常规治疗组采用间歇导尿、激发排尿技术或Crede手压法、Valsalva屏气法;PES组采用PES联合常规康复治疗。治疗前、治疗后分别评定患者日排尿次数、平均膀胱容量、最大排尿量、残余尿量、生存质量评分和国际下尿路症状(LUTS)评分等。结果:2个月的疗程结束后,两组患者日排尿次数减少、平均膀胱容量增加、最大排尿量、残余尿量减少,排尿症状有显著改善(P<0.05),生存质量评分和国际LUTS症状评分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PES组明显优于常规治疗组(P<0.05)。结论:PES联合常规膀胱功能训练对治疗SCI患者神经源性膀胱的疗效优于常规的膀胱功能训练。  相似文献   

10.
直肠电刺激治疗脊髓损伤痉挛状态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直肠电刺激 (rectalprobeelectrostimulation ,RPES)对痉挛的缓解作用是Halstead等人首先发现的[1] 。国内尚未见有关报导。我们使用的直肠电刺激器由中国康复研究中心康复工程研究所研制 ,将其用于脊髓损伤痉挛状态的治疗 ,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择 1991— 1998年在我科住院的脊髓损伤痉挛患者 41例 ,男 39例 ,女 2例 ;年龄 2 0— 5 8岁 ,平均 35岁 ;受伤 5个月— 2年半 ;颈段损伤 19例 ,胸段损伤 2 0例 ,脑损伤 2例。1.2 治疗方法直肠电刺激器由一个电刺激器和一个棒状探头…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盆底肌电刺激(PES)对脊髓损伤患者便秘的疗效。方法 40例脊髓损伤并有便秘症状的患者随机分为常规护理组和PES组,各20例。常规护理组采用健康教育、心理护理、饮食护理、按摩等护理措施;PES组在此基础上辅以PES。治疗前后分别对两组患者进行便秘症状及疗效评估评分。结果治疗8周后,常规护理组便秘评分与治疗前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PES组便秘评分显著低于治疗前(P<0.001),且明显低于常规护理组(P<0.01)。结论盆底肌电刺激有助于改善脊髓损伤患者便秘症状。  相似文献   

12.
<正>带状疱疹后神经痛(postherpetic neuralgia,PHN)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病理性疼痛,临床症状多表现为持续性烧灼样痛、跳痛、间隙性性针刺样痛、闪电样痛及刀割样痛、痛觉过敏、感觉异常及感觉迟钝~([1,2])。顽固的PHN影响病人的日常生活、降低病人生活质量~([3])。目前,国内多应用普瑞巴林等药物及神经阻滞、背根神经节脉冲射频等治疗,但少数病人仍不能有效控制疼痛。脊髓电刺激(spinal cord stimulator,  相似文献   

13.
电刺激对大鼠脊髓损伤后神经生长因子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电刺激对成年大鼠脊髓损伤后脊髓灰质神经元神经生长因子(NGF)表达的影响。方法健康成年SD大鼠72只,随机分为正常组、损伤对照组、电刺激组。采用Allen法,将后两组复制为脊髓T9损伤模型。术后对电刺激组大鼠进行电刺激治疗7 d。于术后l d、3 d、5 d、7 d对3组进行BBB评分,免疫组化和Western blot法检测NGF的表达情况。结果 BBB评分结果显示大鼠脊髓损伤后有自行恢复功能,从第5天开始电刺激组与损伤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脊髓损伤后,电刺激组和损伤对照组NGF表达均持续升高(P<0.05),电刺激组表达多于损伤对照组(P<0.05)。结论脊髓损伤后电刺激诱导损伤区NGF表达,从而创造了有利于神经再生的微环境。  相似文献   

14.
目的筛选直肠电刺激(RPES)治疗脊髓损伤后痉挛的最佳参数组合。方法应用正交表获得不同的RPES 参数组合。10 例肌张力2 级以上的脊髓损伤患者,每例患者每次接受一种RPES 参数组合治疗,直至完成所有参数组合。每次治疗前后分别评价患者的肌张力、阵挛、反射。采用正交设计方差分析对患者治疗前后差值进行分析。结果刺激强度10 mA、刺激频率3 /min、刺激时间15 min 时对肌张力的缓解最为明显;刺激强度10 mA、刺激频率4 /min、刺激时间10 min 对反射的缓解最明显;刺激强度40 mA、刺激频率2 /min、刺激时间15 min 对阵挛的缓解最明显;刺激强度10 mA、刺激频率2 /min、刺激时间15 min 对综合痉挛指数的缓解最明显。结论刺激强度对肌张力、反射和痉挛指数的影响较大,刺激频率对阵挛的影响较大。缓解单项指标的最佳刺激参数不一定是综合缓解痉挛的最佳刺激参数,应针对患者的不同需要选择参数组合。  相似文献   

15.
直肠电刺激缓解脊髓损伤后痉挛状态的机理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目的:研究直肠电刺激(RPES)缓解脊髓损伤(SCI)后痉挛状态的作用机理。方法:10例SCI后痉挛患者和10例偏瘫后痉挛患者,在RPES治疗和口服Baclofen前后进行康复评分和电生理指标测定,包括F波,屈肌反射,H反射,T反射。结果:SCI患者经RPES治疗后,下肢康复评分显著降低(P<0.001),F波振幅、时程、F/M比显著降低(P<0.05),屈肌反射振幅、时程显著降低(P<0.01),Baclofen治疗后,康复评分显著降低,F波振幅、时程、F/M比显著降低(P<0.05)。偏瘫患者患侧下肢康复评分和电生理指标均无显著变化。结论:RPES对降低SCI后痉挛状态有较好的疗效,主要作用部位在脊髓节段,作用机理与降低α运动神经元活性和一般中间神经元活性有关,而与γ运动神经元及Renshaw细胞活性无关。其解痉作用可能部分与γ氨基丁酸相关,但仍有其它神经介质参与。  相似文献   

16.
神经源性膀胱是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后常见并发症,由此诱发的泌尿系统并发症是患者后期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早期正确地处理神经源性膀胱,可以积极改善膀胱功能,最大限度地避免尿路并发症的发生,从而提高SCI患者的生活质量。目前,间歇导尿仍然是处理神经源性膀胱的主要方法,但其操作会给患者造成不便及有可能增加泌尿系统感染风险。药物治疗有一定副作用。电刺激治疗SCI后神经源性膀胱是近年来国内外研究的一个热门课题,该疗法在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之间提供了一种新的选择,本文就电刺激治疗SCI后神经源性膀胱的相关方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7.
脊髓损伤(SCI)并发心血管疾病患的训练内容主要限制在上肢耐受性训练及抵抗训练。然而,与上、下肢结合训练相比,单纯上肢训练并不能取得最佳效果。因为最高氧耗量较低。因此,下肢锻炼辅以功能性电刺激(FES)并结合上肢锻炼以提高训练效果。复合FES训练的其他作用还包括增加静脉回流,增强心肌功能,提高胰岛素敏感性,降低糖尿病危险,增加外周血流,降低外周血管疾病和深静脉血栓的危险,增强骨密度。通过评估3种条件下(上肢锻炼、下肢FES、FES划动)最高功能性氧耗量及心率探讨最大锻炼程度。  相似文献   

18.
脊髓损伤(SCI)并发心血管疾病患者的训练内容主要限制在上肢耐受性训练及抵抗训练。然而,与上、下肢结合训练相比,单纯上肢训练并不能取得最佳效果,因为最高氧耗量较低。因此,下肢锻炼辅以功能性电刺激(FES)并结合上肢锻炼以提高训练效果。复合FES训练的其他作用还包括增加静脉回流,增强心肌功能,提高胰岛素敏感性,降低糖尿病危险,增加外周血流,降低外周血管疾病和深静脉血栓的危险,增强骨密度。通过评估3种条件下(上肢锻炼、下肢FES、FES划动)最高功能性氧耗量及心率探讨最大锻炼程度。  相似文献   

19.
<正> 治疗痉挛的方法有三大类:药物,康复和外科手术,本文主要讨论一种康复疗法——经皮神经电刺激(TENS).尽管刺激传入神经主要是为了减轻疼痛,但皮下刺激正中神经,桡神经,隐神经已证明有抑制多发性脊髓硬化症病例阵挛的作用.因刺激脊髓和小脑早已用予镇痛和减轻痉挛,故本文将研究刺激皮肤传入神经能否减轻痉挛.对象:从康复门诊和病房随意选出六例脊髓损伤病人(包括脊髓不完全损伤下肢尚有随意活动和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生物反馈联合电刺激对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膀胱功能的影响。方法:将80例神经源性膀胱患者随机分为2组各40例。2组采用常规间歇式导尿技术并制定饮水计划,观察组加用生物反馈联合电刺激治疗。治疗前后评定2组患者膀胱功能及国际下尿路症候群症状(LUTS)评分。结果:治疗4周后,2组患者每日最大排尿量均较治疗前明显增加(P<0.05),且观察组更高于对照组(P<0.05);2组每日平均排尿次数、残余尿量、平均漏尿次数及LUTS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且观察组更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生物反馈联合电刺激治疗方法对SCI患者神经源性膀胱功能康复的疗效优于常规的膀胱功能治疗训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