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医治疗流行性乙型脑炎(以下简称本病),自1954年河北等地报告治疗结果以来,经过各地不断实践提高,积累了不少经验,我省于1958年总结了若干单位的病例,其诊断和治疗方法基本上与全国各地一致,都是认为与中医温病中的“暑温”相近似。由于本病的流行季节虽然主要在夏秋,也不完全都在夏秋的。其表现症状,绝大部分与暑温类同,但也不尽相同。因此,本病应该是以中医的“暑温”为主,但不能绝对为暑温所限制。从治疗效果来看,疗效较好的都是正确地按照温病中“暑温”的原则,根据温病体系,进行辨证施治。  相似文献   

2.
从钩端螺旋体病的流行病学资料、临床实践及有关中医文献来看,本病属中医的温病范畴,又可分为“暑温”、“湿温”两种。从本病病情的变化多端来看,也表现出暑、湿之邪致病的特点。本文复习有关资料,着重介绍祖国医学对钩体病的辨证施治。温病的辨证,就是辨别卫、气、营、血或三焦所属脏腑病变时所表现出的一系列临床症候。近年各地实践经验证明,前者更能有效地指导临床实践,故多以卫、气、营、血为本病辨证施治的根据。  相似文献   

3.
变应性亚败血症以发烧,皮疹,关节痛为主要临床症状,其病势缠绵,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虽然有效,但存在较严重的副作用及撤减反跳等问题,故探讨中医对文献有本病的认识和治疗有重要意义。一祖国医学对本病的认识有些医家认为本病属“温病”的范畴。有些医家认为本病属“痹证”的范畴。还有些医家认为本病属“阴虚潮热”、“气虚发热”、“虚劳骨蒸”,这此又都属“内伤发热”的范畴。二变应性亚败血症的中医治疗。认为本病属“温病”、“痹证”的辨证治疗详见马文。(一)内伤发热范畴的辨证论治:李氏吕氏认为本病属“气虚发热”的范畴。李氏用补脾益气养血法以补中益气汤加减治疗1例停用激素后反跳的变应性亚败血症患者,用上方加减服四十余剂,症状得到控制,随访未复发。吕氏用补中益气,清热解  相似文献   

4.
甲肝与中医“黄疸”、“胆瘅”、“湿温疫”等症相似,但并非等于“黄疸”,故不能仅以黄疸证而论。因其主要以发热、黄疸、疲乏、厌食、恶心、呕吐、肿脾瘀血肿大及有传染性等为特征,故中医认为其病在脾胃肝胆及三焦诸脏;其性属温病范畴。笔者按照温病之辨治规律,依卫气营血之不同病理阶段,分三步辨治,收效显著,现举谈如下:1邪蒙卫表,宣表透邪醒脾 甲肝病毒属中医湿热疫毒之范围,其侵犯人体时以由表及里、由卫入营、从上焦传至下焦为途径。常因抵抗力下降或进食污染食物而诱发,故学龄前后儿童最易感之。初得病时,常以全身不适、恶寒发  相似文献   

5.
流行性出血热一般认为属“温热病”的范畴,笔者根据临床症状认为本病既同于温病,又异于温病,是温病中的“特异性温热病”,本病以深秋、冬、春季节发病率为最高。其性质、传变方式、症状等均不同于历代温病学家所说的风温、春温、秋燥、冬温等温热病的症状。而温热病以其季节发病,但毒邪不甚壅盛,其传变方式多从卫分开始,渐次传人气、营、血,同时早期卫分证候明显。  相似文献   

6.
流行性出血热是由出血热病毒所致的急性传染病,属中医温病范畴。目前对本病尚缺特效疗法。本文拟就中医药对本病的治疗作一简述。 一、清热毒、存津液、护肾阴为主要治疗原则 中医认为,本病由温热邪毒引起,病变极快,最易伤阴化燥,故在整个病程中均应始终贯彻清热毒、存津液、护肾阴的原则。  相似文献   

7.
钩端螺旋体病是多种致病性钩端螺旋体侵入人体所致的一种自然疫源性急性传染病。临床表现主要为高热、腓肠肌痛、黄疸、出血、急性肾炎现象、脑膜刺激症等。有些患者可进一步出现肝昏迷、尿毒症、休克等症。临床上一般常分为无黄疸与黄疸两种类型,发病季节多在6—11月间,尤以8—9月为最多。从发病季节和症状来看,本病应属于中医温病中之“暑温”、“湿温”、“暑温夹湿”、“秋温时疫”范畴。若系黄疸型,中医则称之“黄疸”、“急黄”、“温黄”,群众称“稻温”、“打谷黄”等。一九五八年成都中医学院报告中医治愈钩  相似文献   

8.
流行性出血热(下称出血热)为病毒引起的自然疫源性疾病。据推断,早在距今两千年前的《皇帝内经》中就有类似本病之记载。清代温病学家余师慧的《疫疹一得》似为研究本病之专著。目前多数学者认为本病属温病范畴。米伯让称其温毒夹斑,乔富渠取名为“方土伤肾疫斑”。“方土”示其有一定的自然疫源地,“疫斑”指其属温疫中的发斑病,此观点认为本病的基本病机  相似文献   

9.
四、以“温热”、“湿温”为例来讨论温病辨证施治的基本法则:前已述明“温热”及“湿温”是本书的两大纲,故作者以“温热”、“湿温”为例来讨论温病证治的基本内容。我们知道温病以三焦立论,在临床经过中是按三焦(上焦→中焦→下焦)传变(但不一定都传变),在传变过程巾可以发生“转化”,这些均于前面已加讨论而再重申者,乃引以为例,说明作者是根据此原则来探讨温病证治的。“温热”和“湿温”,各可分为病在上焦,病在中焦和病在下焦;上、中、下焦各有一定的临床表现——主证,从现代医学观点来分析温病各个阶段的主证,基本上  相似文献   

10.
现行温病教材(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79年版)中对于春温的成因是这样论述的:“本病的形成主要是因人体阴精先亏正气不足再感受春令温热之邪而发病……”前人认为本病属于伏寒化温的伏气温病,即所谓“冬伤于寒,春必病温。”由于在病因学中讲述的风热病邪,暑热病邪,温热病邪,燥热病邪,四种主因中没有春季温热病邪,在发病一节中对于伏邪学说只讲了实际意义而未讲源流和沿革,于是课后学生对春季温热病邪究竟是一种什么病邪,其致病特点如何?伏寒化温在春温的形成究竟起什么作  相似文献   

11.
中医温病学中有许多病名,但在古今中医文献中,一个病名常有几种含义。在学习温病学,特别是阅读古代文献时,如不弄清这一点,必然会造成误解或混乱。故本文拟把温病文献中病名的各种含义作一简单介绍。一、温病 1.为多种外感温热病的总称: 温病之名首见于《内经》,又称温。一方面指感受时令温热  相似文献   

12.
湿热病即温病中兼有湿邪者,它包括了暑温挟湿、湿温、伏暑及一般温热挟湿等。湿为阴邪其性重浊而粘腻,阻滞气机又伤阳气。故温病中只要兼湿,则与一般温热病的治法完全不同。湿温,伏暑都是由暑湿郁久而成,所以伏暑、暑湿、湿温等皆须按湿温进行辨证论治。正如吴鞠通所说:“伏暑、暑温、湿温,证本一源”。但湿温又不同于温热挟湿。凡挟湿,是指温热病中挟持着湿邪,但仍以热为主,且其湿并未与热相合,是分离之湿热。湿温病则不同,它由于湿热互相裹结,湿在热中,热在  相似文献   

13.
流行性乙型脑炎(以下简称乙脑)属于中医“温病”的范畴。本病目前无特效药物治疗。1990年复秋季节,我院收治乙脑患儿79例,运用中医温病的辨证施治和辨证施护原则,配合西药对症处理,收到满意疗效。 1 一般资料  相似文献   

14.
中医温病动物模型的研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复制中医温病学动物模型要求和方法,方法 结合中医温病学动物实验的要求,提出有关中医温病动物模型的分类,研制的原则,动物选择以及有关的思路和方法,结果与结论 研制温病动物模型是研究中医温病学的重要途径之一。在研制中,应注意温病“病证”动物模型特点要与临床诊断基本相符;应以整体观为核心;采用多方法,多途径复制温病“证”的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15.
慢性肾炎在中医文献中,根据其临床表现多归结于“水肿”,同时也散见于“虚劳”、“腰痛”等证中。中医认为本病的发生多由肺、脾、肾三脏功能失调所致,其病本在肾。正如《景岳全书·肿胀》篇指出:“凡水肿等症,乃肺脾肾三脏相干之病,盖水为至阴,故其本在肾;水化于气,故其标在肺;水唯畏土,故其制在脾。今肺虚则气不化精而化水,脾虚则土不制水而反克,肾虚则水无所主而妄行”。其中以肾为本,以肺为标,以脾为制水之脏。若外邪侵袭,饮食起居失常;或劳倦内伤,均可导致肺不通调,脾失转输,肾失开合而致本病。水肿一证是全身气化…  相似文献   

16.
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流行性出血热有较好疗效。笔者通过临床观察,认为本病属中医的温病范畴;病因为湿热疫毒;基本病机是毒盛血瘀、损肾伤阴。主张以卫气营血为辨证纲领,参照三焦、脏腑等辨证法则,结合本病的五期经过进行辨证。治疗上主张急证急攻,尽早驱邪,运用“清解”“三通”之品,灵活选加温病“三宝”,始终以护养阴津为要务。在用药剂量及方法上不墨守陈规,以“预其护虚”、“先安未受邪之地”。  相似文献   

17.
中医临床证治系列讲座第7讲流行性乙型脑炎宋祚民,李建,宋文芳北京中医医院(100010)北京市东城区鼓楼中医院流行性乙型脑炎,简称“乙脑”。多发生于夏季,临床以高热、惊厥、昏迷为症状特征。本病属中医“暑温”范畴,中医依据卫气营血辨证及小儿暑温的发病特...  相似文献   

18.
以“温药和之”之法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不同阶段.中医认为本病是以肺脾肾三脏正气亏虚,痰饮阻滞,气机壅塞,进而心血瘀阻为病机,属阳虚阴盛,本虚标实之侯.故温煦脏腑为本病的基本大法,再“和”以消痰化饮,行气活血.  相似文献   

19.
温病是临床上一类常见病、多发病 ,一年四季皆有 ,男女老幼皆可患。因其具有传染性、流行性、起病急、来势猛、病情重、死亡率高等特点 ,故预防比治疗更为重要。现代医学中的传染病大多属于中医温病范畴 ,探索中医预防温病的方法方药 ,可以有效地运用于传染病的预防中。中医学有一整套预防温病的方法 ,如“培固正气 ,强壮机体”“隔离患者 ,控制传播”“预施药物 ,防止染病”[1] 等 ,本文仅就预施中药预防温病谈点看法。1 历史回顾资料一 :2 0世纪 5 0~ 70年代 ,报道预防流感、流脑之资料极为丰富 ,综观之可分为二大类 :一类是内服贯众、…  相似文献   

20.
中医早在我国战国时代的《内经》一书中就有“今夫热病者 ,皆伤寒之类也。”的论述。其后《难经》一书更具体指出 :“伤寒有五 :有中风 ,有伤寒 ,有湿温 ,有热病 ,有温病。”也就是说伤寒有五之“伤寒”,是指广义伤寒 ,它既包括伤寒一类的外感疾病——中风、伤寒 ;也包括了温病一类的外感疾病——湿温、热病、温病。五种之一的“伤寒”则是狭义的“伤寒”,是风寒性质的外感疾病 ,它与温病虽同属广义“伤寒”范围 ,但两者性质不同 ,辨治方法有异。汉代张仲景的《伤寒论》是论述外感病的专书 ,重点论述了外感风寒之邪辨证论治的规律 ,同时又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