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4 毫秒
1.
目的 前瞻性观察脑状态指数(CSI)与脑电双频谱指数(BIS)在咪唑安定镇静深度监测中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20例成年男性志愿者,年龄22~40岁,采用血浆靶控输注的方式给予咪唑安定,从30ng/ml开始,达到效应室平衡后,继续增加靶浓度(每次增加10ng/ml),直到摇动或轻推无反应,即OAA/S1级,再逐渐降低浓度(每次降低10ng/ml),直到受试者配合,有定向力、安静.每次达到平衡后评价OAA/S分级,整个镇静过程中同时监测记录BIS、CSI.结果 随着药物浓度的增加,BIS与CSI都进行性下降(OAA/S 1级 BSI/CSI:57.7±12.1/56.0±9.8;2级:59.8±12.9/55.7±9.9;3级:68.5±12.8/59.4±13.3;4级:79.1±9.1/69.7±12.3;5级94.4±3.7/83.4±11.9).镇静过程中BIS、CSI均与OAA/S有较好的相关性,诱导期BIS、CSI与OAA/S的相关系数(r)分别为0.70、0.51(P<0.0001);苏醒期BIS、CSI与OAA/S的相关系数(r)分别为0.67、0.53(P<O.0001).BIS与CSI具有较好的相关性,相关系数(r)为0.72(P<0.0001).结论 在靶控输注咪唑安定镇静时,BIS与CSI都适合靶控输注咪唑安定的镇静监测.  相似文献   

2.
目的对Diprifusor/TCI靶控异丙酚镇静的患者,探讨在不同意识状态下的预测血浆浓度和效应部位浓度及其与麻醉深度指数(cerebral state index CSI)的关系。方法20例拟行全麻的病人。诱导前均予以异丙酚靶控输注镇静,靶浓度从0.5sg/ml开始递增,递增梯度为0.5μg/ml,每一靶浓度输注5min,直至改良OAA/S评分为0后5min停止。同时测定改良警觉镇静评分、CSI、异丙酚预测血浆浓度和预测效应部位浓度。改良OAMS评分为2定义为丧失语言反应(LVC),改良OAA/S评分小于或等于1定义为意识消失(LOR)。采用概率分析(Probit分析)计算在LVC、LOR时的预测血浆浓度和预测效应部位浓度的EC05、EC50和EC95以及CSI05、CSI50、CSD5。结果在LVC时预测血浆浓度的EC05、EC50和EC95分别为1.0μg/ml、2μg/ml和3.0μg/ml,预测效应部位浓度则分别为1.1μg/ml、1.8μg/ml和2.4μg/ml;在LOR时预测血浆浓度的EC05、EC50和EC95分别为1.4μg/ml、2.6μg/ml和3.7μg/ml,预测效应部位浓度则分别为1.5μg/ml、1.58μg/ml和3.4μg/ml。预测效应部位浓度范围小于预测血浆浓度范围。结论通过Diprifusor/TCI系统靶控,LOR和LVC可出现在一个确定的异丙酚浓度范围内,而且预测效应部位浓度比预测血浆浓度有更好的临床相关性。  相似文献   

3.
靶控输注咪唑安定或丙泊酚镇静深度预测概率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张兴安  吴群林  聂煌  施冲 《广东医学》2005,26(6):738-739
目的比较咪唑安定、丙泊酚静脉麻醉靶控输注时预期血药浓度(Cp)、效应室浓度(Ce)、脑电双频谱指数(BIS)值和血流动力学指标对镇静深度的预测概率(Pk)。方法选择26例ASAⅠ~Ⅱ级择期手术患者,以预计血药浓度为靶浓度靶控输注咪唑安定(M组,12例)或丙泊酚(P组,14例)。咪唑安定初始靶浓度设定为50ng/ml,以50ng/ml的浓度梯度递增直至镇静评分为1分(OAA/S评分法),然后以50ng/ml的梯度逐步降低至意识恢复。丙泊酚初始靶浓度设定为0.5mg/L,以0.5~1mg/L的梯度逐步升高直至意识消失,然后以0.5~1mg/L的梯度逐步降低直至意识恢复。双盲记录Cp、Ce、BIS值、血流动力学和镇静深度改变,计算各指标镇静深度的预测概率并比较其差异。结果咪唑安定和异丙酚Cp、Ce、BIS的总体Pk值分别为0.697、0.767、0.739和0.841、0.908、0.817。咪唑安定Cp、Ce与BIS值的Pk值之间有显著差异(P<0.05),丙泊酚Cp与Ce、BIS值的Pk值之间有显著差异(P<0.05)。MAP、HR改变与镇静评分无关。结论咪唑安定、丙泊酚的Cp、Ce和BIS值均能用于判断镇静深度,但咪唑安定以Ce、BIS的预测价值较高,丙泊酚以Ce的预测价值较高。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丙泊酚镇静时脑电双频指数(BIS)与脑电小波指数(WLI)之间的相关性、一致性;以及BIS、WLI对意识消失预测概率的比较.方法 20例择期行无痛人工流产手术的病人,连续监测BIS、WLI.由微量泵靶控输注丙泊酚,用双盲法记录OAA/S评分分别为5、4、3、2(LOC)、1时以及术后患者意识恢复(ROC)等时间点的BIS、WLI的值.结果 BIS、WLI均值在意识恢复阶段均明显高于意识消失阶段.BIS、WLI与OAA/S评分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921、0.947,BIS与WLI的相关系数是0.942.BIS、WLI对意识消失的Pk值分别为:0.94、0.95,两个指标的Pk值比较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BIS与WLI之间具有良好的相关性和一致性,同时它们与OAA/S评分之间也存在良好的相关性,均可反映丙泊酚镇静时患者意识消失-恢复的变化,同样可以作为监测丙泊酚镇静深度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5.
目的 评价异丙酚靶控输注期间麻醉深度指数(CSI)对意识状态变化的预测效果及年龄因素对它的影响.方法 ASA Ⅰ~Ⅱ级全麻患者40例,按年龄分为两组:A组20例,年龄≥65岁,B组20例,年龄20~55岁,诱导插管前均予以异丙酚靶控输注镇静,血浆靶浓度从0.5 μg/ml开始递增,递增梯度为0.5 μg/ml,每一靶浓度输注5 min,直至清醒镇静警觉评分(OAA/S)为0后5min停止,试验中监测并记录患者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CSI值,每间隔20 s行OAMS评分,记录靶控输注系统预测效应室浓度值(CE)每变化0.1 μg/ml时的数值及时间.计算CSI预测不同OAA/S评分的预测概率(PK).计算在丧失语言反应及意识消失时预测效应室浓度的CE05、CE50和CE95以及CSI05、CSI50与CSI95.结果 随着异丙酚CE增加,CSI逐渐降低,CSI与OAA/S评分均有较好的相关性,在预测患者在不同OAA/S评分时的镇静程度均表现出较高的PK值(PK>0.9).A组出现语言反应消失时的CE50与CSI50分别为1.3μg/ml与69.7;出现意识消失时的CE50与CSI50分别为1.5 μg/ml与 64.3.B组出现语言反应消失时的CE50与CSI50分别为1.8μg/m与65.9;出现意识消失时的CE50与CSI50分别为2.5 μg/ml与54.8.当OAA/S评分达到3分以下,A组CSI高于B组(P<0.05).结论 异丙酚靶控输注期间,CSI可以较好地预测老年人与中青年人的意识状态.在相同意识状态下,老年人的CE要低于中青年人,其CSI值高于中青年人.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老年患者异丙酚分步靶控输注(TCI)时预测效应室浓度(CE)的变化及其相应镇静程度和麻醉深度指数(CSI)变化的关系.方法 20例老年患者,进行异丙酚分步TCI,靶浓度从0.5μg/mL开始递增,递增梯度为0.5μg/mL,每1靶浓度输注5min,直至清醒镇静评分(OAA/S)为0后继续输注5min停止,试验中每间隔20s行OAA/S评分,监测并记录患者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及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预测效应室浓度和CSI值.计算在丧失语言反应及意识消失时的预测效应室浓度的CE05、CE50和CE95以及CSI05、CSI50与CSI95.结果 随着异丙酚效应室浓度增加,CSI逐渐降低,CSI与OAA/S评分均有较好的相关性.出现语言反应消失时的CE50与CSI50分别为1.3μg/mL和69.7μg/mL;出现意识消失时的CE50与CSI50分别为1.5μg/mL和64.3μg/mL.结论 CSI与预测效应室浓度、OAA/S呈高度相关性,可以较好地监测老年人异丙酚麻醉的深度.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麻醉意识深度指数CSI(cerebralstateindex)用于监测硬膜外阻滞期间丙泊酚靶控镇静的可行性和临床效应,并与BIS进行比较。方法35例择期下腹部或下肢手术患者,ASAⅠ~Ⅱ级,年龄44±12(18~65)岁;体重指数21.8±2.2(19.2~25.6)。硬膜外靶控(TCI)镇静期间,同时监测CSI和BIS。记录镇静评分OAA/S(observersassessmentofalertness/sedationscale)值分别为5、4、3、2、1、0时CSI和BIS的值以及对应点的丙泊酚靶浓度。结果CSI和BIS均能很好地反应硬膜外阻滞期间患者的镇静程度。OAA/S评分从5逐渐降低至0时,CSI和BIS值(中位数)也相应下降,OAA/S同一级时,BIS和CSI无统计学差异(P>0.05);OAA/S不同级之间,BIS或CSI之间差异明显(P<0.01)。CSI和BIS与OAA/S的相关系数r分别为0.821和0.793;CSI、BIS及OAAS与丙泊酚靶浓度均有显著相关性,镇静期间相关系数r分别为-0.861、-0.854和-0.832;苏醒期间相关系数r分别为-0.750、-0.783和-0.745(P均<0.01)。结论CSI和BIS一样,能准确反映镇静状态下的患者意识深度的变化,以及意识恢复的渐进过程,应用于镇静程度监测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在腰-硬联合麻醉下,用脑电双频指数(BIS)监测靶控输注(TCI)咪唑安定清醒镇静时适宜的目标血药浓度。方法:选择60例腰-硬联合麻醉下行妇科手术患者,年龄40~60岁,ASAⅠ或Ⅱ级,随机分为A、B、C三组,A、B、C组咪唑安定血浆靶控浓度分别为30、405、0 ng/ml。记录患者TCI咪唑安定30 min时BIS值,同时记录咪唑安定不同血浆靶浓度下警觉/镇静评分(OAA/S),维持术中BP、HR、SPO2至满意水平,记录术中、术后的感受情况,遗忘程度麻醉的满意度。结果:A组患者术中BIS为90.5,OAA/S4~5分;B组患者术中BIS 79.5,OAA/S 3分;C组患者术中BIS为70.0,OAA/S 1~2分。结论:腰-硬联合麻醉下手术患者咪唑安定以40 ng/ml血浆靶控输注,BIS在75~80,OAA/S 3分术中镇静及顺行性遗忘效果好、安全性高、不良反应小,但应注意阻滞效果不完善时使用咪唑安定患者容易引起极度躁动。  相似文献   

9.
目的 比较熵指数在预测意识消失的趋势方面、肌电活动的影响方面和反映伤害性刺激方面与脑电双频谱指数(BIS)监测的差异.方法 选择30例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或妇科腹腔镜手术的全麻患者.麻醉诱导异丙酚的靶控血浆浓度均从4 μg/ml开始,每30 s进行一次警觉/镇静评分(OAA/S评分),直至患者意识消失(OAA/S评分≤1分),记录每次OAA/S评分即刻的熵指数(RE、SE)和BIS值.麻醉维持靶控输注异丙酚和瑞芬太尼,缝皮时停止输注.记录患者意识消失前后和意识恢复前后每30 s的熵指数和BIS值.结果 熵指数和BIS在意识消失前30 s与意识消失即刻比较显著降低(SE 78.1至67.3,RE 85.9至72.7,BIS 80.7至66.0,P均<0.01).但是在意识恢复前30 s与意识恢复即刻比较,BIS虽然升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66.6至71.6),而SE(65.3至75.4)和RE(73.4至89.2)的增高十分显著(P< 0.05,P<0.01).SE、RE、BIS与OAA/S在诱导阶段相关系数(r)分别0.813、0.875、0.749(P< 0.01).SE、RE、BIS镇静深度Pk值分别为0.83±0.07、0.89±0.05、0.81±0.04.结论 熵指数与BIS在监测镇静深度和判断意识消失方面均能达到较好效果.但是在异丙酚麻醉恢复期的意识判断上熵指数(SE,RE)可能优于BIS.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椎管内麻醉下行丙泊酚清醒镇静时所需的靶控血药浓度,并探讨其与脑功能状态指数(CSI)的相关性。方法30例在椎管内麻醉下行下腹部或下肢手术的患者,以血浆效应室为靶控目标,予以丙泊酚靶控输注(TCI)清醒镇静。靶控血药浓度最初设定为0.5μg/ml,在与效应室丙泊酚浓度达平衡后3min,以0.1μg/ml递增,直至警觉/镇静评分法(OAA/S)评分降至3分,确定不同OAA/S评分时对应靶控血药浓度及其与CSI相关性。结果清醒镇静深度OAA/S评分3分时所需的丙泊酚靶控血药浓度为1.45±0.24μg/ml,CSI为69.2±4.2。清醒镇静期间CSI与TCI血药浓度具有良好的相关性(r=-0.751,P<0.01),TCI血药浓度、CSI与OAA/S评分的相关系数为-0.855、0.805(P<0.01)。结论CSI用于监测丙泊酚靶控输注用于椎管内麻醉病人清醒镇静,能较好地反映镇静深度的动态变化,对临床麻醉用药和管理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靶控异丙酚镇静的患者在出现语言反应消失及意识消失时的异丙酚预测效应部位浓度值,以及麻醉深度指数(cerebral state index,CSI)和脑电双频谱指数(bispectral index,BIS)与预测效应部位浓度的关系。方法:ASAⅠ~Ⅱ级患者20例,所行手术不限,诱导插管前均予以异丙酚靶控输注镇静,靶浓度从0.5mg/L开始递增,递增梯度为0.5mg/L,每一靶浓度输注5min,直至改良清醒镇静评分(observer’s assessment of alertness/sedation scale,OAA/S)为O后5min停止,试验中监测并记录患者CSI值及BIS值。每间隔20S行改良OAA/S评分,记录靶控输注系统预测效应部位浓度值每变化0.1mg/L时的预测效应部位浓度数值及时间。计算5%,50%及95%患者在丧失语言反应及意识消失时的预测效应部位浓度、BIS和CSI值。结果:异丙酚预测效应部位浓度值与BIS和CSI均呈较好的线性关系(R^2分别为0.787与0.792)。5%,50%及95%患者出现语言反应消失时的异丙酚预测效应部位浓度值分别为1、1,1、8与2.4mg/L;5%,50%及95%患者出现语言反应消失时的BIS值分别为79、2,69.2与59.2;CSI值分别为74.9,65.9与56.8。5%,50%及95%患者出现意识消失时的预测效应部位浓度值分别为1.5,2.5与3.4mg/L;BIS值分别为73.6,57.1与40.6;CSI值分别为65.2,54.8与44.3。结论:靶控异丙酚时患者出现语言反应消失及意识消失时预测效应部位浓度值总是在一定的范围波动;异丙酚预测效应部位浓度值与BIS和CSI均呈较好的线性关系;与BIS比较,出现意识状态改变时CSI数值变化范围较小,用于反映麻醉中患者语言反应消失及意识消失可能更有效。  相似文献   

12.
冯增光  胡明新  杨军  邓宁 《医学综述》2009,15(16):2519-2522
目的使用大脑状态指数(CSI)和改良警觉镇静评分(MOAA/S)观察靶控异丙酚麻醉时瑞芬太尼的影响。方法40例美国麻醉学医师协会分级Ⅰ~Ⅱ级全麻患者随机分为瑞芬太尼组和对照组(各20例)。瑞芬太尼组靶控瑞芬太尼6μg/L,效应室浓度稳定10 min后给予靶控异丙酚(维持靶控瑞芬太尼),对照组则只靶控异丙酚,记录并比较两组的效应室靶浓度(EC)及每秒产生的CSI值、血流动力学参数。结果两组比较,除平均动脉压(MAP)在LOC阶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外,其他指标(各时段的心率、血氧饱和度及给异丙酚前、LVC时的MAP)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出现LVC、LOC时的CSI值和异丙酚的EC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并通过本研究计算得出了两组5%、50%及95%的患者出现LVC、LOC时CSI和异丙酚的EC(mg/L)及它们的95%可信区间。结论瑞芬太尼明显增强异丙酚的临床镇静效果。研究得出的相应的CSI05、CSI50、CSI95和异丙酚的EC05、EC50、EC95及它们的95%可信区间可以为CSI提供临床麻醉深度监测参考以及为靶控异丙酚提供类似于吸入麻醉药物MAC的临床应用参考。  相似文献   

13.
魏双江 《中国医药导报》2012,9(18):104-105,107
目的探讨咪达唑仑靶控输注(TCI)期间脑电双频谱指数(BIS)对结肠癌患者意识状态变化的预测及不同年龄对其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4年2月~2010年2月收治入院的采用硬膜外麻醉下行结肠癌手术患者40例临床资料,按照年龄不同进行分组,年轻组(40~64岁,A组)和老年组(65~85岁,B组),每组20例,按咪达唑仑效应室靶浓度(Ce)分阶段实施TCI,采用警觉/镇静(OAA/S)评分评价意识状态变化。记录每次评分前即刻的BIS值及血流动力学指标,分析BIS预测镇静深度的概率(Pk),通过Pk评价BIS对意识状态的预测效果。结果随着咪达唑仑Ce增加,两组患者BIS逐渐降低,两组总体变化趋势一致。患者意识消失时,BIS值:A组为(61.6±7.9),B组为(72.9±5.9)。Ce:A组为(69.8±8.9)μg/L,B组为(53.3±9.4)μg/L。同一镇静评分(OAA/S4~1)时,B组的BIS值明显高于A组(P〈0.01)。两组BIS对于意识消失的预测概率(Pk):A组为(0.883±0.034),B组为(0.819±0.028),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CI期间两组心率和脉搏血氧饱和度无明显改变。与基础值比较,当OAA/S评分降至2分以下时,血压下降(P〈0.05)。结论咪达唑仑TCI期间,BIS能预测意识状态的变化,且对年轻患者和老年患者的预测相当。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脑电双频谱指数(BIS)对小儿脊柱侧弯矫形术中低浓度七氟醚复合瑞芬太尼麻醉的意识状态监测作用,评价麻醉方法的有效性、安全性和优越性。方法将30例小儿脊柱侧弯矫形术患者随机分为A组和B组,各15例。于术中切皮前10 min分别予七氟醚最小肺泡浓度(MAC)1.0、1.5联合瑞芬太尼靶控输注,于切开硬膜即刻(T0)、切开硬膜1 h后(T1)、2 h后(T2)、关闭硬膜即刻(T3)各个时点分别采取颈内静脉球部血及桡动脉血进行血气分析,采用警觉/镇静(OAA/S)评分评价意识状态变化。两组患者每3分钟进行一次OAA/S评分,直至患者对轻推无反应(定义为意识消失)后停止给药。记录每次评分前即刻的BIS值及血流动力学指标,分析BIS与OAA/S评分的关系并计算BIS预测镇静深度的概率(Pk),通过Pk评价BIS对神经功能状态的预测效果。结果随着七氟醚复合瑞芬太尼效应室靶浓度(Ce)增加,两组患者BIS逐渐降低,两组总体变化趋势一致。患者意识消失时,BIS值:A组(61.6±7.9),B组(72.9±5.9);Ce:A组(69.8±8.9)μg/L,B组(53.3±9.4)μg/L。同一镇静评分(OAA/S 4~1)时,B组的BIS值明显高于A组。两组BIS对于意识消失的预测概率(Pk)分别:A组(0.883±0.034),B组(0.819±0.028)。目标控制输注(TCI)期间两组心率和脉搏血氧饱和度无明显改变。与基础值比较,当OAA/S评分降至2以下时,血压下降(P〈0.05)。结论 1.0 MAC或1.5 MAC七氟醚联合瑞芬太尼麻醉期间,BIS能准确的预测意识状态的变化。  相似文献   

15.
蔡传湘  胡明新  杨军  冯增光  邓宁 《西部医学》2009,21(11):1888-1890
目的使用大脑状态指数(CSI)和改良警觉镇静评分(MOAA/S)观察靶控(TCI)异丙酚麻醉时芬太尼的影响。方法40例ASAⅠ-Ⅱ级全麻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芬太尼组(各20例)。芬太尼组靶控芬太尼1.5ng/ml,效应室浓度稳定10min后给予靶控异丙酚(维持靶控芬太尼);对照组则只靶控异丙酚,靶浓度从0.5μg/ml开始,每5min递增0.5μg/ml,试验开始后每20s行改良警觉镇静评分(MOAA/S)并记录实时靶浓度值、CSI值和血流动力学各参数值,至MOAA/S为0分后调整以原靶浓度继续5min停止。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芬太尼组丧失语言反应(LVC)和意识消失(LOC)出现在更高的CSI值和更低的异丙酚的效应室靶浓度(EC)值。研究计算得出了两组患者出现LVC、LOC时相应的CSI和异丙酚的EC(μg/ml)及其它们的95%可信区间。结论芬太尼明显增强异丙酚的临床镇静效果。研究得出的相应的各CSI值和异丙酚的各EC值为CSI麻醉深度监测和靶控异丙酚提供了临床应用参考。  相似文献   

16.
不同途径给予咪达唑仑临床效果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比较静脉、肌肉、滴鼻、舌下四种途径给予咪达唑仑的临床效果。方法: ASA Ⅰ~Ⅱ级择期手术患者40例,按不同给药途径随机分成静脉组(V组)、肌肉组(M组)、鼻腔内滴注组(N组)、舌下含服组(S组)。各组依不同途径给予咪达唑仑,观察镇静(OAA/S)程度、BIS指数、VAS评分及记忆情况。结果: 镇静(OAA/S)程度:各组达到3级满意率为V、M组70%,N、S组30%。BIS值:V、M、N、S组分别在用药后5 min、25 min、35 min、35 min逐渐下降,BIS值分别维持在84.3±2.17、89.9±1.23、91.1±0.84、91.3±0.61水平。VA S评分:V、M、N组在用药后均低于治疗前(P<0.05~P<0.01)。遗忘情况:V、M、N、S组产生完全遗忘的百分率间差异有显著性(P<0.005)。结论: 四种途径给予咪达唑仑50 μg/kg,V、M组产生的临床效果优于N、S组。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异丙酚静脉麻醉诱导过程中脑电样本熵(SampEn)和双频指数(BIS)与异丙酚血药浓度及患者镇静深度的相关性。方法:40例ASAⅠ~Ⅱ,年龄18~65岁拟采用全身麻醉行择期肿瘤手术的患者。异丙酚麻醉诱导初始靶控浓度0.5μg/mL,随后每间隔1 min递增0.5μg/mL,直至意识消失。每隔20 s行改良镇静/警觉评分(MOAA/S),并实时记录原始脑电波及BIS值,通过原始脑电波线下进行样本熵的计算。计算决定系数(R2)和预测概率(PK)比较SampEn和BIS与异丙酚血药浓度及镇静深度的相关性。结果:随着异丙酚靶控浓度的递增,SampEn与BIS值均相关性递减,其相关系数分别为R2-SampEn=0.91±0.15、R2-BIS=0.86±0.08,两者无显著性差异(P〉0.05);SampEn与BIS可有效区分MOAA/S刻度上5~2评分(P〈0.05),且SampEn在1~0的评分变化中有统计学意义(P〈0.05);SampEn与BIS基于改良镇静/警觉评分对意识深度的预测概率(PK)分别为0.94±0.01、0.92±0.01,两者间PK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SampEn在反映异丙酚药效变化时表现出等同于BIS的良好相关性,且能有效用于麻醉镇静深度的预测。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麻醉安全状态下异丙酚联合咪达唑仑消除连续硬膜外麻醉患者术中知晓的可行性及两药的合适用量。方法选择下腹部开腹手术患者40例,行硬膜外麻醉联合靶控输注异丙酚和咪达唑仑,观察患者呼吸指标、循环指标、脑电双频指数(BIS)和警觉/镇静观察(OAA/S)评分,并对相关指标进行相关分析。结果①异丙酚血浆靶浓度为(1.9~2.5)μg/mL、咪达唑仑血浆靶浓度为(0.15~0.3)μg/mL,患者无知晓,且呼吸循环等生命体征平稳。BIS与OAA/S评分标准呈正相关,而且不同OAA/S评分之间的BIS值有统计学差异。②BIS、OAA/S值与异丙酚、咪达唑仑两药剂量呈负相关。③异丙酚血浆靶浓度低于(0.8~1.0)μg/mL、咪达唑仑血浆靶浓度低于(0.08~0.12)μg/mL,BIS75时患者会出现术中知晓。结论异丙酚联合咪达唑仑TCI能有效消除CEA患者术中知晓。  相似文献   

19.
目的:旨在评估咪达唑仑静脉镇静联合局部麻醉拔除儿童上颌埋伏多生牙的镇静效果及其安全性。方法:选择在北京大学口腔医院牙科门诊拔除上颌埋伏多生牙的患儿(6~14岁)41名,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mericanSociety of Anesthesiology,ASA)分级Ⅰ级,咪达唑仑静脉滴定到中度镇静,在局部麻醉下进行手术,记录患儿入室5min(作为基础值)、局部麻醉时、手术切开时、手术10 min、手术结束时的心率(heart rate,HR)、血压(blood pres-sure,BP)、脉搏氧饱和度(pulse oxygen saturation,SpO2)、呼吸频率(respiratory rate,RR)、脑电双频指数值(bispectralindex,BIS)和Ramsay镇静评分(Ramsay sedation score,RSS),手术结束后评价治疗的总体镇静效果。结果:41名儿童中男29名、女12名,年龄(9.76±2.46)岁,手术时间为(23.83±9.98)min,用药总量为(2.96±0.92)mg,用药剂量为(0.084±0.016)mg/kg。年龄与用药总量呈显著正相关(r=0.69,P<0.01),与用药剂量之间呈明显负相关(r=-0.37,P<0.05);随着年龄减小,患儿在局部麻醉时发生体动或哭泣的概率增大;随着年龄增加,患儿对牙钻或锤敲击有记忆的概率增大;RSS和BIS值相关系数为r=-0.854(P<0.01),RSS为3时对应的BIS值中位数是75;所有患儿均完成手术且术中的SpO2在95%以上。结论:在儿童上颌埋伏多生牙拔除术中,采用咪达唑仑滴定法静脉镇静,使患儿处于嗜睡、反应迟钝状态,且BIS值不低于75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患者的镇静状态对芬太尼诱发呛咳反应的影响。方法:择期全麻下行妇科手术患者120例,年龄28~55岁,体质量48~76 kg,ASAⅠ~Ⅱ。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n=60):对照组和镇静组。对照组患者不预注咪达唑仑,镇静组患者预注咪达唑仑并逐渐增加剂量使患者达到镇静与警觉评分(改良OAA/S评分)为3分的镇静状态。静脉注射芬太尼3 μg/kg行麻醉诱导,注射时间2 s。记录芬太尼注射后1 min内呛咳反应的发生情况,并根据呛咳次数进行程度分级。 结果:对照组和镇静组呛咳反应的发生率分别为75%(45/60)和70%(42/60),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和镇静组呛咳反应严重程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OAA/S评分为3分的镇静状态对芬太尼诱发呛咳反应的发生无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