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2.
目的探讨品管圈活动降低外周静脉输液外渗发生率的效果。方法由辅导员对科室护理人员进行品管圈运作的系统培训,按照自愿原则自由组圈,确立“降低患者外周静脉输液外渗发生率”为主题,对活动开展前静脉输液外渗问题展开调查,讨论分析原因,拟定实施对策,比较品管圈活动前后的效果。结果实施品管圈活动后,患者外周静脉外渗发生率低于活动前(P〈0.01),一次穿刺未成功率低于活动前(P〈0.01),留置针使用率高于活动前(P〈0.01);护士静脉输液理论考核与技能操作考核成绩均高于活动前(P〈0.01),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开展品管圈活动为患者提供了安全、高效的静脉输液护理服务,提高了护士的静脉输液技能水平,降低了患者外周静脉外渗的发生率,有利于护理质量的持续改进。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品管圈管理在降低高渗性药物输液外渗和静脉炎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采取方便抽样方法,选取2012年1-3月在某三级甲等综合医院老年科和神经外科病区接受高渗性药物输液的3623人次为对照组(活动前);2012年10-12月在老年科和神经外科病区接受高渗性药物输液的3772人次为观察组(活动后),成立品管圈管理活动小组,对开展品管圈管理活动前后的高渗性药物发生输液外渗及静脉炎情况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品管圈活动后,高渗性药物中心静脉使用率由28.82%上升为55%,高渗性药物输液外渗发生率由18.41%降为8.85%,静脉炎发生率由6.73%降为3.5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活动前后通过自制“圈员自我评估表”测评,圈组成员在品管圈应用、团队精神、专业知识、沟通协调、活动信心及责任荣誉6个方面均有显著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品管圈活动能进一步规范高渗性药物的输液途径,降低高渗性药物输液外渗及静脉炎的发生,提高团队成员的个人能力。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品管圈(QCC)活动在降低静脉药物输液药物外渗及静脉炎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我院静脉输液患者50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开展QCC活动,记录静脉输液不良事件,评估护理质量.结果 观察组静脉药物外渗、静脉炎、感染、针头脱落发生率均较对照组降低(P<0.05);两组活动前护理质量评分相当(P... 相似文献
5.
6.
目的 探讨开展品管圈活动控制小儿静脉输液药液外渗发生率的实践效果。 方法 2014年5月开展品管圈活动,确定活动主题为“降低小儿静脉穿刺药液渗透率”,通过定期组织圈员会议全面查找导致静脉药液外渗的原因并制定对策。比较开展活动前后静脉输液药液外渗及其他相关不良护理事件的发生率以及护理人员的理论、操作水平。 结果 开展品管圈活动3个月后,小儿静脉输液一次穿刺不成功率为1%,药液外渗率为3.3%,较开展前显著降低;护理人员的理论及操作考核成绩也获得了显著提升。 结论 开展品管圈活动对控制小儿静脉输液药液外渗发生率非常有益,值得长期深入开展。 相似文献
7.
8.
目的探讨品管圈活动在降低高渗性药物输液外渗与静脉炎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采取方便抽样法,选取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神经外科和老年科2012年1—3月接受高渗性药物输液的患者3 623例为对照组(活动前);2012年10—12月接受高渗性药物输液的患者3 772例为观察组(活动后)。2012年4—9月以"降低高渗性药物输液外渗和静脉炎的发生率"为主题开展品管圈活动。结果品管圈活动前后,高渗性药物输液外渗发生率由18.41%降为8.85%,静脉炎发生率由6.73%降为3.5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士对高渗性药物的认知显著提高(P0.05)。活动后圈组成员在品管圈应用、团队精神、专业知识、沟通协调、活动信心与责任荣誉6个方面均有显著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品管圈活动能降低高渗性药物输液外渗与静脉炎的发生,规范临床高渗性药物的输注,提高输液护理质量与安全。 相似文献
9.
10.
目的 探讨品管圈活动在降低留置针输液外渗率中的作用.方法 成立同心圈活动小组,以“降低留置针输液外渗率,提高留置针输液质量”为主题,调查品管圈现状,寻找输液外渗原因,设立改善目标,落实对策.结果 活动实施后,静脉留置针输液外渗率由15.1%下降至6.5%,目标达成率为97%,进步率为56.95%,10个圈员8个方面的能力得到提高.结论 开展品管圈活动,可以提高圈员挖掘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患者提供安全、高效的留置针输液护理服务,提高了留置针输液的质量.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分析品管圈活动对儿科输液室输液患儿静脉留置针使用率的影响,以期为提高儿科输液室输液患儿静脉留置针使用率提供参考与借鉴.方法 2016年1月8日,该科组织成立品管圈,以"提高儿科输液室患儿静脉留置针使用率"为品管圈活动主题;并以活动实施后收治的300例手背静脉、足踩部大隐静脉进行静脉留置针患儿为品管圈组,对其静脉留置针使用情况进行客观分析,针对存在的问题拟定相应对策并加以组织实施;同时,2015年7月6日~2016年1月5日间,未实施品管圈活动前300例行静脉留置针患儿为对照组;观察两组静脉留置针使用率.结果 品管圈组静脉留置针穿刺成功率、留置针平均留置时间、意外拔除发生率以及患儿及家属满意度经统计学分析,结果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均P<0.05);同时,本次开展品管圈主题活动之后各项无形成果均经统计学分析,结果也明显高于活动之前(均P<0.01).结论 品管圈活动可以有效激发护理人员的工作激情、创造性思维,对提高其工作效率具有积极作用;同时,在儿科输液室实施品管圈活动则可以全面提升输液患儿静脉留置针使用率、延长留置时间,该模式极具临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品管圈活动对妇科腹腔镜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影响。方法:成立品管圈,确立"降低妇科腹腔镜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为活动主题,进行现状调查、要因分析、拟定对策,运用PDCA循环原则进行对策的实施和效果核查、标准化处置等。结果:实施品管圈活动后妇科腹腔镜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从2.59%降至0.50%,经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品管圈活动可降低妇科腹腔镜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对患者的康复起着良好的促进作用,同时有助于提高护士的主动性和解决临床问题的能力。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开展品管圈活动减少肠道手术患者清洁灌肠次数的效果。方法科室成立品管圈小组,以减少术前清洁灌肠次数为选题,展开调查分析,找出整改措施,按品管圈程序实施。将2012年2-10月36例患者作为对照组(品管圈活动前),2012年11月-2013年4月36例患者作为观察组(品管圈活动后)。结果实施品管圈活动后,对照组患者平均灌肠次数为(8.11±0.950)次,观察组灌肠次数为(5.06±0.984)次,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3.407,P<0.01)。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7.8%,观察组为94.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181,P<0.05)。实施前医生对患者肠道清洁情况满意度为91.7%,实施后满意度为10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3.130,P>0.05)。结论开展品管圈活动可减少肠道准备中清洁灌肠的次数,减轻患者痛苦。 相似文献
14.
护理质量指标面临着传统与改革的更迭阶段,由于护理管理具有服从与跟随的特点,面对等级医院评审标准中没有独立的护理质量评价指标,很多护理管理者对于护理质量评价标准有些茫然,是否还延用各种达标率,如何应用新等级医院评审标准中病人安全统计指标,成为很多基层管理者迫切需要理解的管理问题。本文针对大家的实际需要,交流关于临床护理质量指标的筛选与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品管圈活动对降低护理文书不合格例数的影响。方法通过开展品管圈活动,分析护理文书不合格的因素,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将改进前后的情况进行效果评价。结果护理文书不合格例数由活动实施前的88例/月降至实施后的44例/月,达标率为105%,进步率为50%。对改进前后护理文书不合格例数进行统计学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将品管圈手法运用于护理文书的质量管理中,使圈员享有更高的自主权、参与权、管理权,发挥积极性和创造性,并将品管圈成果标准化,可有效降低护理文书的不合格例数。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品管圈(QCC)在提高漏斗胸术后患儿早期下床活动依从性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成立品管圈小组,以"提高漏斗胸术后患儿早期下床活动依从性"为主题,分析相关因素,制定对策并加以实施,经由效果确认并结合临床实际制定标准化流程以便持续改进.结果 漏斗胸术后患儿早期下床活动依从性由13.3%升至56.7%(目标值53.5%)(P<0.05),另外,品管后患儿在便秘、并发症等方面较品管前有所改善,QC团队的品管能力综合评分由品管前(19.50±4.116)分提高到品管后的(24.20±4.158)分(P<0.05).结论 开展QCC提高了漏斗胸术后患儿早期下床活动依从性,减少便秘,促进患儿术后康复,改善护理服务品质,不仅提升了护理质量,更有益于护理团队建设.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追踪管理法联合品管圈管理对肾脏内科护理质量的影响。方法:成立追踪管理团队,由肾内科护理质量管理组和院级护理质量管理组组成,依据三级评审标准制定追踪管理优先关注项目,并运用个案追踪和系统追踪法对肾内科优先关注项目进行持续监测与评估,每月将所发现的问题总结为十大类,并运用品管圈活动不断改进肾内科护理质量。结果:实施半年后肾内科护理质量评分明显高于实施前(P0.05),患者尿量统计出错率显著低于实施前(P0.05)。结论:追踪管理法和品管圈活动完善了肾内科护理质量管理体系,促进了肾内科护理质量改进。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品管圈活动在抢救车管理中的应用效果,讨论品管圈活动是否可提高全院抢救车管理质量。方法成立“急救保障”品管圈,通过现状调查、原因分析、设定目标、制定对策、对策实施、效果检查及巩固措施等程序,开展品管圈活动,对全院45个护理单元抢救车内药品、器材进行管理。评价品管圈活动前后有形成果及无形成果。结果护士在品管圈活动后交接抢救车用时从(5.0±1.3) min下降至(2.0±0.3)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4.632,P<0.01);品管圈活动后护士对使用抢救车的满意度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2.500,P<0.01);活动后抢救车内药品、器材管理检查平均得分由(95.8±1.8)分上升至(98.2±2.1)分,抢救药品器材完好率从92%上升到10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χ2分别为-5.821,6.380;P<0.05)。品管圈活动后护士品管圈手法运用、团队精神、沟通协调、活动信心、参与感、向心力6个方面评分均高于活动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 分别为-28.7,-9.5,-11.2,-29.8,-55.9,-15.5;P<0.01)。结论开展品管圈活动不仅降低了护士交接抢救车的用时,提高护士使用抢救车的满意度及抢救药品器材完好率,而且大大提高了全院抢救车管理质量及圈员的质量管理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