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探讨肌纤维母细胞瘤的临床病理及免疫组化特征。方法:对5例肌纤维母细胞瘤进行组织病理学,免疫组化研究,结合文献资料分析本病临床表现,病理形态及鉴别诊断。结果:组织学由具有平滑肌细胞和纤维母细胞特征的梭形肿瘤细胞,大量慢性炎细胞及黏液血管样背景构成。免疫组化myosin(+)、desmin(+)、Vimentin(+)。结论:肌纤维母细胞瘤是既具有平滑肌细胞特征,又具有纤维母细胞特征的独立性肿瘤。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子宫上皮样血管内皮瘤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和鉴别诊断。方法:对1例子宫上皮样血管内皮瘤进行组织形态学、免疫组化学分析,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肿瘤呈块状,瘤细胞呈条索状,巢状或散在分布于透明变性的黏液基质中。免疫组化显示:Vimentin(+),CD34(+),CD31(+)。结论:原发于子宫的上皮样血管内皮瘤是一种少见的低度恶性的血管源性肿瘤,需与转移癌、子宫上皮样血管瘤和上皮样血管肉瘤等鉴别。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肾嗜酸细胞腺瘤的临床病理特点、免疫表型及鉴别诊断.方法:分析3例肾嗜酸细胞腺瘤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组织学和免疫表型特点.结果:3例肾嗜酸细胞腺瘤中男性2例,女性1例,年龄39~64岁,平均52.7岁.大体切面灰红到棕褐色,1例瘤中心有纤维性瘢痕.镜下,肿瘤由形态均匀一致的多角形到圆形细胞组成,呈实性巢状,管状及腺泡状排列,胞浆可见嗜酸性颗粒,核小,圆形.免疫组化3例CD117和AE1/AE3均(+),而CK7,CD10,RCC各有1例弱阳性,Vimentin(-).结论:肾嗜酸细胞腺瘤是一种少见的良性肾上皮性肿瘤,巢团状排列的瘤细胞分布于细胞稀少、疏松水肿的纤维结缔组织中是肾嗜酸细胞腺瘤形态学特征.CD117(膜+)和AE1/AE3(胞质+),CK7,CD10、RCC及vimentin(-).形态结合免疫组化对肾嗜酸细胞腺瘤的鉴别诊断有帮助.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高分化乳头状间皮瘤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免疫表型及鉴别诊断。方法:回顾分析3例高分化乳头状间皮瘤的临床资料、组织学形态和免疫组化表型结果。结果:3例均有明显形态学特征,镜下见肿瘤由乳头状结构组成,乳头表面被覆单层立方上皮样细胞,其中纤维组织和血管轴心构成乳头,其大小和形态较一致。核呈圆形或卵圆形,位于细胞中央,染色质均细,核仁不明显,无核分裂像;胞质中等量,嗜伊红色。部分乳头表面上皮样细胞呈巢状及片状增生并向间质中相互吻合,形成索状、梁状、腺样和迷路样结构,异型性不明显。免疫组化:CK(+),Vimentin(+),CEA(-),Carleton(+),KiK-67阳性细胞约10%。结论:高分化乳头状间皮瘤是一种罕见的低度恶性潜能的间皮瘤,可被误诊为恶性间皮瘤、转移性腺癌、交界性浆液性肿瘤、腺瘤样瘤等肿瘤。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上皮样血管内皮细胞瘤的临床病理特征,提高对该疾病的诊断、治疗和转归的认识。方法:对我院诊治的1例上皮样血管内皮细胞瘤的组织病理学、免疫组化结果进行观察分析,结合文献进行讨论。结果:上皮样血管内皮细胞瘤无典型临床表现,光镜可见:瘤细胞呈梭形、短梭形,空泡变形;深部瘤组织细胞丰富,圆形、卵圆形,可见核分裂。免疫组化(V im+,CD34+,S-100-,SMA-,第Ⅷ因子相关抗原FⅧRag+,CK-)。结论:原发于鼻部的上皮样血管内皮细胞瘤(EH)是为罕见的低度恶性肿瘤,主要依据组织病理学和免疫组化进行诊断。手术切除是主要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宫颈毛玻璃样细胞癌的临床及病理特征,以积累经验,指导临床工作。方法运用光镜及免疫组化方法观察1例宫颈毛玻璃样细胞癌的临床及病理特征,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光镜下肿瘤呈巢状分布,肿瘤细胞边界清楚,细胞浆丰富呈毛玻璃样透明,细胞核大,染色质较粗,异型性明显,可见到病理性核分裂像。核膜较厚,核仁明显。间质有较多嗜酸性粒细胞浸润。免疫组化:CK(+)、CEA(-)、Ki6740%(+)。PAS细胞膜(+)。患者术后23个月死亡。结论宫颈毛玻璃样细胞癌是临床极其少见的肿瘤,预后差,临床应注意鉴别。  相似文献   

7.
甲状腺髓样癌的临床病理分析及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卢国庆 《甘肃医药》2009,28(4):287-288
目的:探讨甲状腺髓样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及诊断。方法:将19例甲状腺髓样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免疫组化。组织化学及光镜进行研究,观察其病理形态特点。结果:患者大多以颈部肿块就诊。癌组织主要由多角形及梭形细胞组成。可呈多种组织学类型,其中巢状型6例;束状/带状型3例;腺管状和腺泡型5例;弥漫和类癌型3例;透明细胞和混合型各1例。免疫组化:降钙素(CT);铬粒素A(CgA)均(+);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16例(+);突触素(Syn)12例(+);甲状腺球蛋白(Tg)3例(+);癌胚抗原(CEA)10例(+)。结论:甲状腺髓样癌具有多分化肿瘤特点,可以表达多种神经内分泌标志物,CT是甲状腺髓样癌特异性标记物,其诊断依赖于临床资料,组织病理学,免疫组化和组织化学相结合,其治疗以根治性切除为原则。  相似文献   

8.
甲状腺原发性乳头状癌合并鳞状细胞癌临床病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甲状腺原发性乳头状癌(PC)合并鳞状细胞癌(SCC)的病理形态特点、组织发生、病因、诊断、鉴别诊断、治疗及预后。方法:标本采用常规石蜡切片,行HE染色和EnV ision免疫组化二步法染色,并应用EBER-1-D ig探针原位杂交检测EB病毒。结果:光镜下见甲状腺肿块内同时存在乳头状癌和鳞状细胞癌两种成分。免疫组化染色示乳头状癌表达AE3(+),AE1(++),TTF-1(+++),TG(+++),CK19(+++),Ki-67(+),p53(-);鳞状细胞癌表达AE3(+++),AE1(+),TTF-1(+),TG(-),CK19(+++),Ki-67(+++),p53(-)。原位杂交见乳头状癌及鳞状细胞癌表达EB病毒(+),均定位于癌细胞核。结论:甲状腺内存在乳头状癌和鳞状细胞癌两种成分,鳞状细胞癌可能由胚胎发育期残留于甲状腺的鳞状上皮或甲状腺滤泡上皮鳞状化生恶变而来。EB病毒感染可能与癌的发生有关。  相似文献   

9.
梁云 《中外医疗》2009,28(7):11-11
目的观察浆母细胞性淋巴瘤的临床及病理特征,以积累经验,指导临床工作。方法收集我院诊治的1例浆母细胞性淋巴瘤患者,结合病理学特点、免疫组化、临床特征及相关文献,对其进行临床资料及文献的回顾分析。结果肿瘤细胞表现为中等大小的核,分裂像多,具有浆细胞样的形态特征;免疫组化:LCA(+),Vs38c(+),浆细胞(+),CD38(+),CD56(+),CD79a(+),IgG(+),CD3(-),CD10(-),CD20(-),CD30(-),CD45RO(-),Ki67阳性率75%;骨髓像涂片中可见少数浆细胞样的肿瘤细胞。结论浆母细胞性淋巴瘤预后差,免疫组化对诊断至关重要,临床应注意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0.
孙琼 《医学理论与实践》2013,(23):3178-3179
目的:探讨胃肉瘤样癌的病理形态学及免疫组化表型。方法:对1例胃肉瘤样癌进行形态学和免疫组化观察,并结合文献探讨该肿瘤的病理学表现。结果:该例肿瘤为隆起型,位于贲门小弯侧,镜下图像以梭形细胞组成的肉瘤样结构为主,与上皮源性肿瘤成分并存且有移行,免疫组化染色显示:CKpan(+)、CK7(+)、Vimentin(++)、CgA(++)、Syll(+)、CD34(-)、CDll7(-)。结论:胃肉瘤样癌罕见,其诊断主要依靠组织病理学和免疫组化标记,该肿瘤侵袭性强、预后差。  相似文献   

11.
膀胱浆细胞样尿路上皮癌临床病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对膀胱浆细胞样尿路上皮癌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要点及其鉴别诊断进行探讨.方法 应用常规HE染色和多种免疫组化标记观察1例膀胱浆细胞样尿路上皮癌并结合文献复习进行讨论.结果 膀胱浆细胞样尿路上皮癌组织形态具有一定的特征性,肿瘤呈弥漫浸润性生长,瘤细胞呈显著的浆细胞样特征,呈圆形、卵圆形或多角形,胞质丰富、嗜酸性,核深染、偏位,核分裂象易见.免疫组化显示,肿瘤细胞AE1/AE3、CK7、CK20 、CEA、CK8和CK18均阳性;而Vimentin、LCA、Desmin、S-100、HMB45均阴性.随访10个月患者无复发.结论 膀胱浆细胞样尿路上皮癌具有特殊的组织病理学特征;需与其它具有浆细胞样形态学特征的肿瘤相鉴别;免疫组化标记有助于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2.
前列腺T细胞性淋巴瘤1例报道并文献复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1例少见的前列腺T细胞性淋巴瘤临床及病理学特征。[方法]标本做常规HE切片,光镜观察及免疫组化染色并结合文献进行讨论分析。[结果]前列腺间质内见弥漫性淋巴细胞浸润,其中散布成群的边界不清的上皮样小灶,细胞较幼稚。免疫组化:CEA(-)、CK部分(+)、Vim(-)、LCA(+)、CD43(+)、CD45RO(+)、CD20(-)。[结论]前列腺T细胞性淋巴瘤非常少见,应用免疫组化是正确诊断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腮腺基底细胞瘤(Basal Cell Adenoma,BCA)的病理学及免疫组化表型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6例BCA病理学特征,用S-P法进行免疫组化研究。结果 BCA主要是由腺样细胞构成的上皮源性肿瘤;免疫组化AE1/3、CK5/6、SMA均表达阳性。结论 BCA是一种少见腮腺的上皮源性肿瘤;瘤体主要由腺样细胞构成,免疫组化上皮细胞分化标志物多呈阳性,具有比较特征性的病理及免疫组化表现。  相似文献   

14.
子宫腺瘤样瘤的临床病理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子宫腺瘤样瘤的发生、临床病理特点、免疫组化表达特点及鉴别诊断。方法:对11例子宫腺瘤样瘤进行临床病理及免疫组化观察。结果:11例子宫腺瘤样瘤占同期子宫切除标本的0.65%,临床表现无特诊性。免疫表型:AE1/AE3、vimentin和calretinin(+),CEA、ER、PR和CD31(-)。结论:子宫腺瘤样瘤并非罕见,支持间皮起源,临床和病理检查均易误诊和漏诊。免疫组化可作为诊断和鉴别诊断的重要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5.
8例乳腺原发性印戒细胞癌临床病理学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乳腺印戒细胞癌的临床病理特点、鉴别诊断及生物学特征。方法对8例乳腺印戒细胞癌组织病理学、免疫组织化学进行观察,并复习临床资料及相关文献。结果光镜下瘤细胞圆形,呈印戒指形,胞质丰富空泡状,核呈月芽状。免疫组化:瘤细胞通常表达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而不表达E-cadherin。昝译乳腺印戒细胞癌有独特的形态学特征及生物学行为,对其分型有临床和病理学意义,诊断主要靠形态学及免疫组化。  相似文献   

16.
目的:进一步阐明少见的食管基底细胞样鳞形细胞癌(BSC)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方法:收集21例食管BSC分别作苏木精-伊红(H-E)染色及组织化学、免疫组化染色(S-P法),其中7例作电镜观察,并进行随访。结果:BSC最主要的组织学特征是基底细胞样癌呈实体小叶状、筛网状排列,癌巢中央见粉刺状坏死,并恒伴有鳞形细胞癌或癌巢内伴有小灶性鳞状成分,表面黏膜可伴有异型增生或原位癌。免疫组化染色,肿瘤内的基底样细胞示:细胞角蛋白(CK)14/16(+),上皮膜抗原(EMA)15/16(+),波形蛋白(Vimentin)14/16(+),S-100蛋白7/16(+),癌胚抗原(CEA)和平滑肌肌动蛋白(SMA)阴性。电镜下示基底样癌细胞分化差,细胞器少,细胞间有少量桥粒,癌细胞梁索间可见特征性的多层折叠或指纹状的基膜。15例获随访结果,其中13例Ⅱ期以上者有10例于手术后2年内死于肿瘤复发或转移。结论:食管BSC是一种新的独立的临床病理类型,因分化低、恶性程度高,预后较差.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肾脏横纹肌肉瘤的临床病理学特点、诊断、鉴别诊断、治疗及其预后。方法:回顾性对1例肾脏横纹肌肉瘤患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病理学特点及免疫组化结果进行研究,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镜下肿瘤细胞由圆形、长梭形和多形性细胞组成,呈弥漫性巢状、条索状或腺泡状的排列,瘤细胞胞浆丰富,嗜酸性,部分可见横纹,瘤细胞异型性不明显,核分裂象少见。免疫表型:Vim(+)、SMA(+)、MyoD1(+)、Myogenin(+)、Des(+),病理诊断左肾脏横纹肌肉瘤。结论:肾脏横纹肌肉瘤是一种少见的肾脏恶性肿瘤,在病理学上主要应与发生于肾脏的横纹肌样瘤、神经母细胞瘤、外周原始神经外胚层瘤、尤文肉瘤、淋巴瘤等相鉴别。治疗上以手术切除为主,辅以放化疗及术后多靶点酪氨酸激酶抑制剂治疗。  相似文献   

18.
祝三娟  马阳阳 《现代实用医学》2013,(9):1038-1039,F0004
目的 探讨儿童原发性心脏纤维瘤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 对2例儿童原发性心脏纤维瘤进行临床病理学观察.结果 2例送检肿瘤组织均为单个,灰白色,无明显包膜,不光滑,基底不平,切面灰白色,质地偏硬.镜检:梭形细胞呈束状或交叉状排列,例1肿瘤细胞排列致密,例2肿瘤细胞排列稀疏并且细胞周围可见丰富的胶原纤维,2例均可见灶性炎症细胞浸润,并可见肿瘤细胞向心肌组织内生长,例2部分区还可见散在的钙化.免疫组化:Vimentin(+)、SMA(+)、S-100(-)及CD34(-).结论 儿童原发性心脏纤维瘤较少见,具有典型的病理学特征,采用免疫组化标记有助于该肿瘤的诊断.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腹盆腔骨外骨肉瘤的影像学和临床病理学特征。方法对1例腹盆腔骨外肉瘤进行影像学、临床病理及免疫组化观察,并参考文献复习。结果送检标本为破碎不规则组织,有砂砾感,部分较硬似石样,部分半透明胶胨状。镜下瘤细胞形态多样,瘤细胞之间可见比较显著的瘤性骨样基质、骨质及软骨。免疫组化:瘤细胞CD99、VIM、S-100弥漫(+),其中多核瘤巨细胞并呈CD68(+)。结论腹盆腔骨外骨肉瘤是一种高度恶性的软组织肿瘤,临床症状无特殊性,极易误诊,主要依靠临床表现、影像学及病理检查共同诊断。  相似文献   

20.
张守成 《中外医疗》2011,30(4):76-77
目的探讨Gaucher病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鉴别诊断。方法应用HE、特殊染色、免疫组化染色,观察2例Gaucher病的组织学形态及免疫组化特征,并复习文献。结果 2例中女性1例,男性1例。年龄分别为4岁和8岁。均以肝脾肿大入院,分别行全脾加部分肝组织切除及全脾切除。光镜下Gaucher细胞体积大,胞浆丰富,淡红色毛玻璃样。高倍镜下胞浆内可见细丝状平行纹理,核小,圆形椭圆形。核位于细胞一侧或中央,瘤细胞呈巢状或腺泡状排列。PAS染色,Gaucher细胞均阳性。免疫组化:Gaucher细胞CD68(+),LYS胞浆阳性。α1-抗胰蛋白酶(-),Mac38(-)。结论 Gaucher病是一种少见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脂类代谢异常的疾病,临床医生很容易误诊,应注意与引起肝脾肿大的其他疾病鉴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