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探讨牙槽外种植支抗在边缘性病例矫治中的应用特点及优势.方法:选择2006~2008年在深圳市儿童医院口腔正畸科及夏仕韩口腔诊所就诊的安氏Ⅱ类边缘性病例18例,年龄13~35岁,男8例,女10例.全部病例均采用牙槽外种植支抗,分段或整体移动全牙弓向远中,解决牙弓拥挤或前突问题.结果:所有病例矫治结束均解除拥挤,适度内收前牙,达到侧貌及咬合关系良好状态.经X线头影测量,磨牙平均后移3 mm.结论:应用牙槽外种植支抗技术矫治安氏Ⅱ类边缘性病例可以实现快速、精确、高效、安全的矫治,既保留了尽可能多的牙齿,同时又解决了主诉问题.  相似文献   

2.
自攻型微钛钉种植体增强磨牙支抗的临床应用研究   总被引:40,自引:2,他引:40  
目的 介绍自攻型微钛钉种植体用于正畸支抗的临床经验 ,评价该型种植体作为强支抗的有效性。方法 在 6 7例采用自攻型微钛钉种植体作为支抗的临床病例中 ,选择 5例II类骨型、上牙弓前突或双牙弓前突患者 ,矫治设计上颌均为减数双侧第一前磨牙 ,支抗设计为磨牙强支抗。内收前牙阶段的治疗应用自攻型微钛钉支抗种植体 ,种植体植入上颌第一恒磨牙与第二前磨牙颊侧根尖部之间的牙槽间隔 ,以每侧 15 0~ 2 0 0g力滑动法内收前牙。比较内收前后头颅X线侧位片 ,测量前牙内收情况和磨牙支抗的变化。结果  5例牙弓突度均得到明显改善 ,切牙切缘平均内收 6 4mm ,支抗磨牙平均前移 0 3mm ,均获得磨牙强支抗的效果。治疗过程中种植体均保持了稳定 ,种植体周围软组织健康。结论 自攻微型钛钉种植体能作为稳定的骨性正畸支抗 ,代替口外力的使用 ,起到磨牙强支抗的效能。该型种植体具有操作简单灵活 ,可即刻加力 ,不依赖患者合作的优点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减数磨牙矫治临界病例的可行性及优势。方法:选取深圳市儿童医院口腔正畸科就诊的减数磨牙病例100例,其中经4位正畸医生评判为临界病例者11例,其中男3例、女8例。均采用直丝弓矫治器矫治,应用差动力原理8例,使用种植支抗钉3例。结果:全部病例均达到磨牙及尖牙中性关系,牙列咬合及前牙覆[牙合]覆盖关系正常,牙根平行,软组织侧貌协调。结论:通过减数磨牙尤其是第三磨牙矫治临界病例可以取得满意的疗效。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从减数磨牙着手矫治牙颌面不对称畸形的特点及适应症.方法:通过减数磨牙矫治各类牙颌面不对称错耠患者共12例,男5例,女7例,平均年龄18.6岁.其中AngleⅢ类错耠7例,AngleⅡ类错胎3例,Angle Ⅰ类错耠2例:牙源性不对称3例,功能性不对称3例,混合性不对称6例.全部病例均采用直丝弓矫治器矫治,利用减数磨牙的间隙在长、宽、高三维方向上调整咬合关系,必要时辅以骨钉压低后牙.结果:全部病例矫治结束后均达到前牙正常攫耠覆盖,后牙中性或尖窝交错关系.牙颌面完全恢复对称者7例,偏斜明显改善者5例.疗程最短11个月,最长26个月,平均20个月.结论:在不对称畸形矫治中,减数磨牙在水平向缩窄下牙弓,垂直向去除问题磨牙和为压低磨牙提供间隙,矢状向为咬合调整提供大量有效间隙,并防止前牙内收过多而致舌倾并明确保留28个整齐健康的牙齿方面具有独到的优势.  相似文献   

5.
目的 临床使用种植支抗牵引全牙弓后移,治疗前牙拥挤或面型前突,探讨其可行性.方法 选择19例应用种植支抗牵引全牙弓后移的病例,上颌种植支抗钉植入颧牙槽嵴区,下颌植入下颌骨外斜线,常规排齐整平后应用镍钛拉簧牵引全牙弓后移.结果 16例病例成功完成矫治,3例因种植体支抗松动而失败.结论 使用种植支抗牵引全牙弓后移是正畸临床...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各种打开前牙咬合方法在应用骨钉牵引牙弓整体远移过程中的效果及其作用机理。方法:共选取采用骨钉进行全牙弓整体后移的病例100例,其中男性22例,女性78例,年龄12~45岁,平均19.4岁。减数第二或第三磨牙者82例,不减数者18例。所有病例均采用上颌颧牙槽嵴区及下颌外斜线区骨钉牵引全牙弓远中移动。采用不同方式打开前牙咬合。结果:以临床打开咬合的效果来看,单纯应用高弹摇椅形圆丝打开咬合效果最差,应用高弹摇椅形圆丝与平导组次之,其余组均有好的咬合打开效果,最好为NiTi方丝复合牵引钩组。结论:摇椅形唇弓不适用于应用骨钉全牙弓整体向后牵引,而NiTi方丝附复合牵引钩不仅可以产生明显的前牙咬合打开效果,同时不妨碍全牙弓的整体后移,是骨钉应用的一种重要矫治手段。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减数前磨牙与减数磨牙对相同错[牙合]矫治结果的影响。方法:选取2个同年龄,错[牙合]类型相近的病例,以典型病例形式分析减数前磨牙与减数磨牙设计模式对于矫治结果的区别和意义。结果:病例1采用减数第一前磨牙设计,最终只能保留24颗功能牙,第三磨牙阻生;病例2采用减数磨牙设计,最终保留28颗牙齿的牙列。结论:减数磨牙矫治适用于多数常规减数前磨牙病例,避免了减数前磨牙可能造成的第三磨牙阻生问题,同时又可以解决牙弓前、中、后段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微钛钉种植体作为支抗后移全牙弓矫治成人上颌Ⅱ度牙列拥挤的矫治效果。 方法 应用种植于磨牙颧牙槽嵴的微钛钉种植体整体向后移动全牙弓矫治16例上颌Ⅱ度牙列拥挤患者,以X线头影测量方法评价疗效。 结果 所有病例均获成功矫治,上颌第一磨牙平均远中移动2.93 mm、远中倾斜7.12°,第二前磨牙平均远中移动3.46 mm、远中倾斜11.09°,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上中切牙唇向倾斜度轻微增加2.12°、切缘平均前移0.66 mm,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微钛钉种植体支抗是一种有效后移全牙弓矫治Ⅱ度牙列拥挤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减数磨牙替代常规减数前磨牙矫治的可行性。方法:60例减数磨牙矫治病例再评价,按传统的设计认定42例可归于减数前磨牙模式,占70%。其中男12例,女30例;年龄15~40岁,平均26岁;安氏Ⅲ类18例、安氏Ⅱ类11例、安氏Ⅰ类13例。采用直丝弓矫治器矫治。矫治方法均采用颌间分段分次先Ⅲ类后Ⅱ类牵引进行矫治。结果:矫治期最短7个月,最长28个月,平均18个月。全部病例均获得理想的侧貌改变。前牙覆[牙合]覆盖正常,建立尖牙、磨牙的中性关系和良好的尖窝锁结关系。结论:设计减数磨牙矫治并保全28个牙齿的治疗理念对于解决牙弓后段存在的问题及避免减数前磨牙的弊端优势显著。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骨钉在矫治恒牙晚期骨性Ⅲ类错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11例骨性Ⅲ类错病例,男7例,女4例,年龄15~29岁,平均19.5岁。第一磨牙为近中或超近中关系,侧貌为Ⅲ类凹面型,下颌不能后退,ANB≤-1.5°。错异常表现多样,三维不调较为明显。全部病例均采用固定矫治技术治疗,均设计减数下颌双侧第三磨牙,双侧下颌颊棚区植入骨钉,用以内收下牙弓,4例上颌颧牙槽嵴植入骨钉,用于排齐上颌牙列。结果:矫治后全部病例的软组织侧貌均有明显改善,Ⅲ类凹面型特征有所减轻,前牙反解除,建立正常覆覆盖关系及磨牙、尖牙中性关系,部分病例矫治前存在的后牙宽度不调,高度不调,平面偏斜及牙弓矢状向不对称等异常均得到有效矫治。矫治期最短17个月,最长35个月,平均24个月。结论:应用骨钉可以实现下颌牙弓分段或全牙弓整体远中移动,不需通过以直立磨牙方式获得下颌牙弓远中移动的间隙,也避免了Ⅲ类牵引可能引发的副作用,同时还适用于Ⅲ类错伴发的三维不调病例的矫治。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骨钉前方牵引治疗对生长发育期上颌后缩下颌前突型反[牙合]病例的矫治效果。方法:选择替牙晚期和恒牙早期骨性Ⅲ类错病例8例,男2例,女6例,年龄11~14岁,平均12.2岁。均为上颌发育不足并伴有下颌、下牙弓轻度前突的凹面型,在双侧上颌颧牙槽嵴区植入骨钉,骨钉与牵引面罩的牵引钩相连,与[牙合]平面成向前下30°夹角,力值维持在350g左右,每日戴用时间为10~12h。有3例恒牙早期病例因牙列拥挤或下牙弓前突,设计对称拔除了上、下颌第二或第三磨牙,植入下颌磨牙骨钉以牵引排齐内收下牙弓。结果:8例患者前方牵引5~10个月,平均7个月,均有效解除前牙反[牙合]。结论:应用骨钉做前方牵引,牵引力通过上颌骨阻力中心,不会致颌骨出现异常旋转。牵引力完全作用在颌骨上,避免了对牙齿产生副作用。骨钉还可用于牵引上下颌牙列远中移动,减少上前牙唇倾并增强前方牵引对下牙弓的矫治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骨钉牵引牙列整体远移过程中镍钛方丝加复合牵引钩打开前牙咬合的效果并分析其作用机理。方法选取采用骨钉进行全牙列整体后移的患者共30例,其中男性12例,女性18例,年龄14~42岁,平均18.5岁。减数第二磨牙者7例,减数第三磨牙者14例,不减数者9例。所有患者均在上颌颧牙槽嵴区植入骨钉牵引上颌牙列远中移动,并采用镍钛方丝加复合牵引钩的方式打开前牙咬合。结果 30例患者矫治结束后均达到前牙覆覆盖正常,后牙均为牙尖交错咬合,患者侧貌改善。结论镍钛方丝附复合牵引钩不仅打开前牙咬合效果明显,而且不妨碍牙列的整体后移,是配合骨钉应用的一种重要矫治手段。  相似文献   

13.
外科种植支抗在正畸、修复治疗中的应用评价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对使用种植体作为支抗矫正错he畸形,并在此基础上修复牙列缺损的效果进行评价。方法:对Angle Ⅱ类牙he畸形,合并牙列缺损,无法常规使用磨牙或根本无磨牙作为支抗的14例患者.选用种植体植入颌骨.以此作为支抗矫正错he畸形,并存此基础上修复牙列缺损,结果:腭部植入的支抗种植体,种植体支持的后牙未见明显近中移位,前牙内收6~8mm。在颊部颧牙槽嵴处植入的支抗种植体,3例失败。5例成人Angle Ⅱ类Ⅰ、Ⅱ分类错he畸形.同时合并下颌Kennedy Ⅱ类牙列缺失的病例,至8~10个月正畸治疗基本结束,植入的牙种植体未发现移位:正畸效果明显,下前牙内收达约6~8mm、下前牙排齐、中线纠正,下前牙间隙关闭。再利用原牙种植体,重新制作种植修复体,修复缺牙,恢复牙列的完整性。结论:在缺乏支抗的正畸、修复病例的治疗中,使用种植体支抗是有效、可行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头帽口外弓高位牵引配合直丝弓矫治技术对中重度牙列拥挤伴高角错牙合畸形的矫治效果。方法:选取18例牙列中重度拥挤伴高角的病人,减数拔除4个前磨牙,应用头帽口外弓高位牵引加强磨牙支抗,并控制磨牙高度,结合固定矫治器进行矫治。结果:18例病人牙列排齐,面型得到保持或有良好改善,磨牙和尖牙关系均达到中性,下颌平面角维持或减小。结论:头帽口外弓在中重度拥挤伴高角错牙合畸形矫治中可起到控制磨牙高度和加强磨牙支抗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AIM: To describe the use of miniplates for temporary skeletal anchorage to distalise the entire lower dentition. METHODS: A 40 year-old woman presented with a skeletal Class III malocclusion and multiple missing maxillary and mandibular teeth. The treatment plan was to distalise the mandibular dentition. Two miniplates and screws in the mandibular retromolar region were used as temporary skeletal anchorage for Class I elastics. The entire lower dentition was distalised into a Class I incisor relationship with the miniplate and screw anchorage.  相似文献   

16.
目的:总结骨钉在矫治牙颌垂直向异常中的应用。方法:选择2006年至今接受骨钉植入进行矫治的病例100例。男32例,女68例,年龄12~46岁,平均21.2岁。凡涉及骨钉用于对牙颌进行垂直向控制或矫治者进行统计、分类列表,探讨骨钉在垂直向应用的状况。结果:①.应用骨钉打开前牙咬合十分有效并且使用频率最高;②.压低后牙是种植钉的特别作用;③.前后牙的同步压低主要针对高角型并希望实现下颌骨逆时针旋转病例;④.利用种植钉伸长磨牙亦十分有效。结论:骨钉的出现使针对牙颌垂直向异常的控制或矫治比以往任何方法更为直接有效,并且正日渐成熟和广泛采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当牵引钩位于不同位置时,个性化舌侧矫治器微种植体支抗滑动法内收上前牙时牙列中牙齿的位移情况。方法:在全牙列、牙周膜、牙槽骨、个性化舌侧矫治器的整体三维有限元模型上,分析当牵引钩分别位于尖牙近中与尖牙远中,微种植体支抗滑动法关闭间隙过程中前牙及后牙三维方向上的变化。结果:两组实验结果显示,当将牵引钩放置于尖牙远中时,前牙区矢状方向的回收更均匀,牙弓的缩窄出现在尖牙、第二前磨牙区域,但垂直向上的“拱形效应”更明显。结论:利用个性化舌侧矫治器滑动法回收间隙时,宜将牵引钩放置于尖牙远中,尖牙、第二前磨牙区域牙弓的缩窄有效抵抗了水平向“拱形效应”。对于垂直向上明显的"拱形效应",应当配合在弓丝上打10°的摇椅抵抗负效应。  相似文献   

18.
Sliding mechanics with microscrew implant anchorage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Three cases are illustrated. One was treated with maxillary microscrew implants, another with mandibular microscrew implants, and the third with both maxillary and mandibular microscrew implants. With the maxillary microscrew implants, the maxillary anterior teeth were retracted bodily with a slight intrusion and all the premolar extraction space was closed without loss of anchorage. Furthermore, the maxillary posterior teeth showed distal movement. The mandibular microscrew implants controlled the vertical position of the mandibular posterior teeth and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improving the facial profile. The efficacy of sliding mechanics with microscrew implant anchorage on the treatment of skeletal Class II malocclusion is also discuss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