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为探讨剖宫产率、剖宫产指征变化及对围生儿病死率的影响,选择分析10年间在平罗县妇幼保健所行剖宫产病例资料。结果,10年间我所产科分娩总数8281例,剖宫产2822例,平均剖宫产率34.08%;围生儿死亡98例,围生儿死亡率11.83‰。1997-2002年难产占首位;2003年以后稍有下降,据第2位,胎儿窘位居第1位;2002年以后社会因素逐渐上升,至2003年位居第3位。显示剖宫产率逐年上升,剖宫产指征中社会因素明显上升,围生儿死亡率逐年下降。随着剖宫产率升高,在一定范围内降低了围生儿死亡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改善羊水过少围产儿预后,降低死亡率的终止妊娠方法。方法:抽取1988年3月~1966年1月间住院分娩产妇9472例,其中羊水过少345例,发生率3.65%。对345例羊水过少围产儿预后及分娩方式进行探讨。结果:345例羊水过少,经阴分娩153例,剖宫产192例,剖宫产率为55.65%。胎儿窘迫143例(41.2%),新生儿窒息185例(53.6%),新生儿死亡14例(4.1%)。对照组500例,肥儿窘迫34例(6.8%),新生儿窒息34例(6.8%),新生儿死亡4例(0.8%),两组相比羊水过少围产儿发病率显著升高(P〈0.05,P〈0.01)。结论:羊水过少胎儿窘迫,新生儿窒息及死亡率均高,适时剖宫产能改善围产儿预后。  相似文献   

3.
本文就我院1990~1993年4年间46例双胎妊娠与同期单胎4058例相比较发现双胎剖宫产、早产、围产儿死亡、妊娠并发症均较单胎多见。其中双胎新生儿存活率86.96%,围产儿死亡率10.87%,剖宫产率36.96%,同期单胎分娩4058例,新生儿存活率98.18%,死亡率1.82%,剖宫产率18.93%,两组相比P<0.01,为减少围产儿死亡应加强围产期保健,严防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剖宫产率及剖宫产指征的12年变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近12年来本院剖宫产率、剖宫产指征的变化和对早期新生儿死亡率、产后出血率的影响、方法:选择12年间剖宫产病例10271例,分两阶段研究,其中第一阶段(1991-1996年)有3860例,第二阶段(1997—2002年)有6411例。分析两个阶段剖宫产率及剖宫产指征变化和早期新生儿死亡率、产后出血率的关系。结果:①剖宫产率逐年上升,第二阶段上升缓慢;②两阶段剖宫产指征顺位发生明显变化,头位难产取代胎儿窘迫占首位.社会因素明显增多;③第一阶段早期新生儿死亡率及产后出血率渐下降,第二阶段早期新生儿死亡率稳定在一个较低水平,而产后出血率有所上升。结论:剖宫产率升高,在一定范围内降低围生儿死亡率及产后出血率,但剖宫产率上升到26.12%时,围生儿死亡率不继续下降,而产后出血率却逐渐升高。  相似文献   

5.
本文回顾分析我院1979~1988年间的3592例剖宫产和242例围生儿死亡。总剖宫产率为21.6%,总围生儿死亡率为14.56‰,其中死胎、死产与围早期新生儿死亡分别占围生儿死亡总数的52.47%、12.39%与35.12%。经等级相关检验显示近10年剖宫产率上升趋势显著(P<0.005),而围生儿死亡率并未相应下降(P>0.50)。通过剖宫产率上升和围生儿死亡原因的探讨,提出改善两者之间关系的可行手段。  相似文献   

6.
剖宫产率及指征变化与新生儿窒息、围生儿死亡率的关系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目的 探讨剖宫产率及指征变化与新生儿窒息、围产儿死亡率关系。方法 对我院近10年产科分娩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了解其剖宫产率,剖宫产指征及新生儿窒息、围生儿死亡率。结果 1993-1997年(A组)剖宫产率25.77%,而1998-2002年(B组)剖宫产率48.62%,B组明显高于A组(P<0.01)。在剖宫产指征中,社会因素剖宫产从A组第6位升到B组第2位,从5.83%上升到26.30%,而难产、胎儿窘迫及疤痕子宫指征相对下降。两组新生儿窒息、围生儿死亡率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社会因素是剖宫产率升高的重要原因;随着剖宫产率的进一步上升,围生儿的病死率并未相应降低;必须正确掌握剖宫产指征,普及产科知识,降低剖宫产率及新生儿窒息、围生儿死亡率。  相似文献   

7.
回顾分析我院1963年1月~1994年12月收治的47例子宫破裂的临床资料,发生率0.08%。初产妇4例(8.5%),经产妇43例(91.5%)。妊娠期破裂10例(21.3%),分娩期破裂37例(78.7%),完全破裂29例(61.7%),不全破裂18例(38.3%)。子宫疤痕破裂22例(46.9%)占其首位,梗阻性难产15例(31.9%),病理性子宫破裂5例(10.6%),损伤性破裂4例(8.5%)及催产素使用不当1例。围产儿死亡31例包括死胎28例,死产2例,新生儿死亡1例。围产儿死亡率633.0‰(31/49,2例双胎),孕妇死亡1例。文章重点讨论诊断及预防。  相似文献   

8.
为探讨剖宫产率、剖宫产指征变化及对围生儿病死率的影响,选择分析10年间在平罗县妇幼保健所行剖宫产病例资料。结果,10年间我所产科分娩总数8281例,剖宫产2822例,平均剖宫产率34.08%;围生儿死亡98例,围生儿死亡率11.83‰。1997—2002年难产占首位;2003年以后稍有下降,据第2位,胎儿窘位居第1位;2002年以后社会因素逐渐上升,至2003年位居第3位。显示剖宫产率逐年上升,剖宫产指征中社会因素明显上升,围生儿死亡率逐年下降。随着剖宫产率升高,在一定范围内降低了围生儿死亡率。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 ,剖宫产率日趋上升。为探讨剖宫产率与围生儿病死率的关系 ,我们就我院过去 12年间 75 73例剖宫产产妇的资料进行分析 ,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1988~ 1999年在我院分娩的产妇 2 3877例 ,围生儿死亡 2 98例 ,围生儿病死率 1 2 % ;接受剖宫产产妇75 73,剖宫产围生儿死亡 37例 ,剖宫产围表 1 我院 1 2年间各阶段剖宫产率与围生儿病死率比较例 (% )分娩总数剖宫产围生儿总数围生儿死亡剖宫产儿数剖宫产儿死亡第 1阶段 2 0 80 2 34(1 1 2 5) 2 0 92  41 (1 96) 2 4 2 0 (0 )  第 2阶段 4 2 1 3 969(2 3 0 0 ) 42…  相似文献   

10.
我院1976~1993年共收住院产妇11561例,妊高征发病140例(发病率1.2%)。子痫24例,发病率0.2%。发病平均年龄22.16岁,孕龄平均34.87周,其中初产19例占79.16%。采用硫酸镁,扩容及冬眠安定联合应用效果满意。其中硫酸镁治疗用量24小时12.5~15g。抽搐控制2~4小时后终止妊娠。产妇因合并脑出血死亡一例,病死率4.1%,围产儿死亡8例(死胎6例,新生儿死亡3例),死亡率33.3%。  相似文献   

11.
李富琴 《中原医刊》2009,(17):51-52
目的分析我院10年间剖宫产率及剖宫产指征的变化、围生儿死亡率,指导临床合理掌握剖宫产。方法对1998牟至2007年6024例剖宫产病例进行统计,分析剖宫产率、剖宫产指征。结果剖宫产率明显升高,后5年显著高于前5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剖宫产指征顺位发生了明显变化,“社会因素”由前5年的第四位上升至后5年第二位;剖宫产产后大出血行子宫切除机率明显高于阴道分娩者;围生儿死亡率呈明显下降趋势。结论剖宫产率的进一步上升以后,围生儿死亡率并未随之下降。由于手术均存在意外及风险,应合理掌握剖宫产指征。  相似文献   

12.
收治重度妊娠高血压综合征(简称妊高征)116例,其中88例行剖宫产术,剖宫产率76.52%,剖宫产的第一指征前4位顺序为:重度妊高征57例,头盆不称8例,胎儿宫内窘迫6例,宫颈扩张活跃期停滞4例。本组病例产褥病率14例占15.9%。产后出血7例占8%。并发HELLP综合征2例,其中1例母亲死亡。非剖宫产直接原因围产儿死亡2例。分析了重度妊高征剖宫产率上升的趋势和原因,认为重度妊高征剖宫产可降低母婴死亡率。结合病例分析了重度妊高征剖宫产指征。  相似文献   

13.
吴逸  共蕴思 《铁道医学》2000,28(2):124-125
目的 探讨臂位剖宫产对围产儿预后及产后出血、产感染的影响。方法 用回顾性分析法将157例臂位剖宫产分娩者分成3组,A组,未临产者;B组,假临产或临产但宫口小于1cm者;C组:临产且宫口大于1cm者。结果 新生儿重度窒息率ABC3组分别为1.59%、2.04%、4.44%,围产儿死亡率0.产后出血和产褥感染A组分别为4.75%、1.59%;B组均为2.04%;C组分别为6.67%、4.44%。结论  相似文献   

14.
对深圳市福田人民医院1991年3月至1994年3月668例剖宫产产妇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显示:剖宫产率为9.95%,手术主要指征为头盆不称、胎儿窘迫和胎位异常,分别占31.29%、28.89%和8.98%。剖宫产并发症为9.28%,围产儿死亡率为3.0%。剖宫产率、并发症率和围产儿死亡率均低于文献报道。提示,正确掌握剖宫产指征,严密观察下试产,可控制剖宫产率及降低母儿并发症。  相似文献   

15.
60例新生儿死亡原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与方法:1994年1月至1997年12月,四年来我院新生儿死亡总数60例,新生儿死亡率3.10‰。其中59例送尸检,尸检率98.33%;结果:资料显示91.67%的新生儿死亡发生在生后3d内。低体重儿、早产儿是新生儿死亡的重要因素。新生儿死亡的产母95%有产科并发症。手术产新生儿死亡率比自然分娩的死亡率高,前者是4.07‰,后者是2.35‰,而手术产中又以臂位助产的新生儿死亡率最高,达71.4  相似文献   

16.
产钳助产术237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周瑾  雷光萍 《中国医刊》1999,34(1):31-32
目的:探讨产钳助产术的使用指征及其围生期母儿并发症和死亡率,以指导合理使用产钳术。方法:对我院1990年1月至1997年8月间共237例产钳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产钳助产的主要原因为持续性枕横位和胎儿宫内窘迫。新生儿死亡3例,困难的产钳术造成死产1例,围生儿死亡率为1.69%。新生儿蛛网膜下腔出血7例。结论:掌握好使用产钳的条件,放弃困难的产钳术以剖宫产结束分娩,以降低围生儿并发症和死亡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剖宫产与产妇及围生儿死亡率的关系。方法:对1518例剖宫产指征和结局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我院2012年剖宫产率为56.3%,与剖宫产有关的产妇死亡2例,死亡率为1.31‰,与剖宫产有关的围生儿死亡18例,死亡率为11.57‰。与同期经阴道分娩围生儿死亡21例,死亡率为17.81‰。两者无明显差异。重度子痫前期、胎盘早剥,中央性前置胎盘剖宫产产妇死亡率为0,围生儿死亡2例,而阴道分娩产妇死亡为1例,围生儿死亡8例,两者有显著差异。结论:剖宫产可以大大降低某些高危妊娠的母婴死亡率,但剖宫产率过高,并不能降低母婴死亡率,反而会引起一系列母婴远期不良并发症,只有提高阴道分娩安全性,正确处理产程,严格掌握剖宫产指征,才能降低剖宫产率,提高产科质量。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羊水过少对围生儿预后的影响及分娩方式的选择。方法;对我院1996年1月至2002年3月215例羊水过少患者的有关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羊水过少的发病率为2.63%,死胎4例,新生儿轻度窒息9例,重度窒息4例,新生儿死亡3例,围生儿死亡率32.56‰;剖宫产201例,剖宫产率93.5%。结论:及时发现和处理羊水过少,对提高围产期质量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王耀菊 《广西医学》1997,19(3):386-387
本文对近三年住院死亡的159例新生儿死亡情况作回顾性分析,结果新生儿病死率为8.7%,前六位死因依次为:肺炎、早产低体重儿、RDS、HIE、硬肿症和破伤风,颅内出血,81.1%死亡病例来自农村、病死率农村9.9%,城市5.8%,早产儿死亡占54.1%,早产儿病死率13.0%,足月儿6.3%,80%以上新生儿死亡发生在围产期,可见加强农村新生儿保健,降低围产儿尤其是早产儿病死率,是降低新生儿死亡率的  相似文献   

20.
王玉萍 《中原医刊》2007,34(5):46-47
目的 通过对94例双胎分娩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计分娩方式与新生儿窒息的关系,并分析围生儿死亡原因及产后出血情况。方法 按分娩方式分为阴道分娩组42例,占44.68%,剖宫产组52例,占55.32%。结果 新生儿窒息率阴道分娩组明显高于剖宫产组,P〈0.05。围生儿死亡率7.45%,明显高于同期单胎围生儿死亡率1.2%,P〈0.01。早产儿死亡率23.07%,明显高于同期足月产儿死亡率1.47%,P〈0.01。结论 分娩方式的选择对降低围生儿的病死率和新生儿窒息率。改善围生儿的顸后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